第八講 十字軍東征

關燈
相反,如果從它與後續時代的關系來考慮,将其視為原始歐洲到現代歐洲的過渡,這一時期就變得熠熠生輝、生氣勃勃了。

    我們從中能夠發現一個整體、一個方向和一種進步。

    它的一緻性和吸引力就在于在這期間所完成的緩慢而又隐秘的工作。

     歐洲文明史可以歸納為三個重大階段:首先,我稱為起源或形成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的不同要素擺脫混亂,開始形成,伴随着引發它們的原則以原始形态顯露出來。

    這一階段持續到12世紀左右。

    第二階段是嘗試、試驗和探索時期。

    社會秩序的不同要素互相靠近、混合,似乎在互相試探,但無力形成任何普遍、正規或永久的事物。

    準确地說,這一階段直到16世紀還沒有結束。

    第三階段是嚴格意義上的發展階段。

    在這個階段,歐洲社會獲得确切形态,沿着明确的趨勢發展,快速且普遍地朝着一個明确目标前進。

    這一階段開始于16世紀,現在仍在繼續。

     對我來說,歐洲文明的整體景象就是這樣,我将努力将其呈現給你們。

    我們現在要進入的是第二個階段。

    我們必須從中探索它所造成的社會變化的重大關鍵事件和決定性原因。

     十字軍東征是我們看到的第一個重大事件,它可說是揭開了我們所說的這個時代的序幕。

    它開始于11世紀,延續至12、13世紀。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重大事件,因為自從它結束後,賢明的曆史學家們從未停止對它的研究;即使在閱讀對它的描述之前,所有人都已經預見到它是那些改變了人們生活狀況的事件之一、是為了理解事實總體曆程而絕對需要研究的事件之一。

     十字軍東征的第一個特征是它的普遍性。

    整個歐洲都加入了&mdash&mdash它是第一個全歐洲事件。

    在十字軍東征之前,歐洲從未被同一種情感激發,或為同一項事業采取行動,歐洲還未誕生。

    十字軍東征展現了一個基督教歐洲。

    法國人組成了第一支十字軍的先鋒,但同時還有德國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英國人。

    看看第二次、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所有基督教國家都參與其中。

    這種事是史無前例的。

     這還不是全部:正如十字軍東征成了全歐洲事件,在每個國家裡它成了全國性事件。

    所有社會階層都受到同一種感受的鼓舞、服從同一個想法、獻身至同一種沖動。

    國王、領主、牧師、市民、農民,所有人都對十字軍東征産生了興趣,都參與其中。

    各個國家展現出一種精神上的團結&mdash&mdash一個和歐洲團結一樣新奇的事實。

     當這種事件發生在民族發展的初期,發生在人們行動自由自發,沒有預謀,也沒有政治意圖或聯合的時期,人們從中看到了曆史上所謂的英雄事件&mdash&mdash民族的英雄年代。

    事實上十字軍東征構成了現代歐洲的英雄事件&mdash&mdash一場既是個别的,又是普遍的、全國性的,卻又未經管理的運動。

     這确實就是它的原始性質,這一點得到所有文獻的驗證、被所有事實證明。

    誰是第一支啟動了十字軍東征運動的十字軍?是平民大衆,他們在隐士彼得(1)的指引下出發,沒有準備,沒有向導,也沒有首領,少數幾個無名騎士與其說是引導還不如說是跟随着他們。

    他們橫跨德國、希臘帝國,分散或消失在小亞細亞。

     上層階級即封建貴族們也随之對十字軍東征事業熱心起來。

    在戈德弗雷·德·布永(GodefroideBouillon)的指揮下,領主們及其随從們充滿熱情地出發了。

    當他們穿過小亞細亞後,一股突如其來的麻木感和疲倦感侵襲了十字軍首領。

    他們不願繼續前進,于是聯合起來就地征服、建立自己的地盤。

    軍隊中的普通士兵們反叛了,他們希望前往耶路撒冷&mdash&mdash解放耶路撒冷才是十字軍東征的目的。

    十字軍戰士們來的目的不是為雷蒙·德·圖盧茲、博希蒙德或其他人打江山。

    大衆的、全國的和全歐洲的沖動高于所有個人願望。

    首領們沒有足夠權威使部衆服從自己的利益。

    最後,那些在第一次東征中置身事外的君主們也和民衆一樣為這場運動而瘋狂。

    12世紀的幾次偉大東征運動就是由國王們指揮的。

     我一下子就跳到了13世紀末。

    歐洲人民還在談論十字軍東征,甚至充滿熱情地宣揚它。

    教皇們鼓舞着君主們和民衆&mdash&mdash他們召集議會來推薦&ldquo聖地&rdquo,但再沒人去那裡了&mdash&mdash再沒人關心它了。

    有些事情滲入了歐洲精神和社會,終止了十字軍東征運動。

    一些私人遠征固然還有。

    少數領主、少數隊伍仍然出發前往耶路撒冷,但普遍運動顯然停止了。

    然而,繼續東征的必要性和便利性并不見得已經消失。

    穆斯林在亞洲節節勝利,在耶路撒冷建立的基督教王國已經落入他們手中,有必要再次征服它。

    與首次東征時相比,取得成功的手段更加豐富了。

    大量基督徒占據在小亞細亞、叙利亞和巴勒斯坦,勢力依然強大。

    他們更加熟悉了行軍和作戰的手段。

    然而依然沒有什麼能夠複活十字軍東征運動。

    顯然,社會中的兩大力量&mdash&mdash一方面是君主,一方面是民衆&mdash&mdash都不贊成它。

     人們常常說這是因為厭倦&mdash&mdash歐洲厭倦了進攻亞洲。

    我們必須對&ldquo厭倦&rdquo一詞達成共識,這個詞在類似場合中頻繁出現,卻不可思議地被人誤用。

    一代人不可能對自己從未參與的事情感到厭倦,不可能對他們父輩所經曆過的疲勞感到厭倦。

    厭倦感是個人的,不可能像遺産一樣被傳承。

    13世紀的人不是因為12世紀的十字軍東征而感到疲憊,他們受到了其他原因的影響。

    在思想、情感和社會狀況方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原來的需求和願望已經不複存在。

    他們不再考慮或期待同樣的事。

    是這些政治或精神上的變化而不是厭倦感,才能解釋相繼幾代人的不同行為。

    用來解釋它們的所謂厭倦感是一個錯誤的比喻。

     兩個重大原因将歐洲投入至十字軍東征運動中,一個是精神方面的,一個是社會方面的。

    精神原因正如你們知道的是宗教情感和信仰的沖動。

    從7世紀末開始,基督教一直在與伊斯蘭教鬥争。

    在受到嚴重威脅後,基督教已經在歐洲征服了伊斯蘭教,成功地将它遏制在西班牙,從那以後還在持續努力驅逐它。

    有人把十字軍東征說成是一種意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