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歐洲文明起源

關燈
發現現代文明的這個顯著特征。

    無疑,它有這樣一個劣勢,那就是當我們單獨考慮人類思想在文學、藝術,在所有可供其馳騁的領域中的特定發展情況時,我們往往會發現它不如古代文明中的相應發展。

    但是另一方面,當我們從整體上考慮時,歐洲文明顯示出了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豐富性;它在同一時間展示了更多不同的發展。

    因此你會發現,它從15世紀就已經存在,但現在依然處于持續發展狀态。

    它不像希臘文明那樣突飛猛進,但它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

    它瞥見了前方的遠大前途,日複一日地,它前進的速度越來越快,因為越來越多的自由加入了它的運動中。

    在其他文明中單一原則或單一形式的壟斷統治或至少占優統治,曾經造成了暴政,而在現代歐洲,構成社會秩序的要素多種多樣,誰也無法把誰排擠出去,從而帶來了現今流行的自由。

    誰也無法消滅誰,因此各種不同原則不得不共存&mdash&mdash它們不得不相互達成契約。

    它們每一個都同意承擔可能落到自己頭上的那一部分發展任務。

    當其他地方的壟斷性原則帶來暴政時,在歐洲,文明要素的多樣性以及各要素的持續鬥争已經帶來了自由。

     這構成了一種真實、巨大的優勢。

    如果我們進一步研究,如果我們透過外部表象深入至事物本質,我們将發現這種優勢是正當的,既被理性所承認,又被事實所表明。

    讓我們暫且放下歐洲文明,将注意力投向整個世界,投向世間萬物的一般過程。

    我們将發現什麼性質?這個世界如何運轉?它的運轉恰恰具有組成要素的多樣性和多變性,是我們在歐洲文明中觀察到的持續鬥争的産物。

    顯然,任何一個原則、任何一種組織、任何一種思想或任何一種力量,從來都不曾占有全世界,一勞永逸地塑造它,消滅所有其他勢力從而獨霸天下。

     各種力量、原則和制度相互交錯,相互限制,永不停息地相互鬥争,輪流統治或被統治,但從未完全征服或被征服。

    因此,各種形式、思想和原則都在努力追求某種統一,某種也許永遠也無法實現的理想,但人類憑借自由和努力不斷逼近它。

    這些構成了這個世界的一般狀況。

    因此,歐洲文明是這個世界的忠實反映:和世界萬物的發展曆程一樣,它既不狹隘排外,也不停滞不前。

    我相信,史上第一次,特殊性從文明中消失了;史上第一次,它的發展就像宇宙的壯觀大戲一樣變化不定、豐富多彩、艱難費勁。

     如果可以這麼說的話,歐洲文明已經進入了永恒真理,進入了天意計劃。

    它根據上帝的意圖向前發展。

    這就是對其優勢的理性解釋。

     我希望,在我們的研究過程中,你們能時刻記得歐洲文明的這個基本而又與衆不同的性質。

    現在我隻能下一個斷言:事實的發展必将提供證據。

    然而你們将承認,如果在我們文明的初期能夠找到我剛才總結的文明的性質的原因和要素,如果在它剛誕生時,在羅馬帝國覆滅時,我們能從世界的狀态中,從那些最早共同構成了歐洲文明的事實中,找到這個騷動不安但又碩果累累、使其與衆不同的多樣性的源泉,這将是我的斷言的強大證據。

    我即将開始這項調查。

    我将檢查歐洲在羅馬帝國覆滅時的狀況,希望能從制度、信條、思想和情感上揭示古代留給現代世界的是什麼要素。

    如果在這些要素中我們能夠發現我前面描述過的那種性質,那麼從那時開始它就獲得了高度的可能性。

     首先,我們必須看清羅馬帝國的本質,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

     羅馬原本不過是一座自治城市、一個自治社團。

    羅馬政府僅僅是一些适合城鎮居民的機構的集合,這些機構都是市政機構,這就是它們的獨特性質。

     并非隻有羅馬才這樣。

    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投向整個意大利,在那個時期,我們将發現圍繞羅馬的隻有城鎮,沒有别的什麼。

    當時所謂的民族僅僅是一些城鎮的聯盟。

    拉丁民族就是一些拉丁城鎮的聯盟。

    伊特魯尼亞人、薩姆尼人、薩賓人、泛希臘人,統統都可以用同樣的詞語來描述。

     在那個時代并沒有鄉村&mdash&mdash也就是說,鄉村和現在的完全不一樣。

    有人去開墾它,這是必不可少的,但沒有人居住在鄉村。

    土地業主都是城鎮居民。

    他們會前去打理自己在鄉村的資産,常常随身帶上若幹奴隸。

    但是我們今天稱為鄉村的地方,那些稀少而又處處可見的人口&mdash&mdash有時候居住在孤立住所,有時候居住在村莊,在古代意大利幾乎都是未知的事情。

     當羅馬擴張時,它做了什麼?看看曆史你将發現,它征服或創建了城鎮。

    與它交戰的是城鎮,與它結盟的是城鎮,它派遣殖民者前去的也是城鎮。

    羅馬征服世界的曆史就是征服和創建大量城鎮的曆史。

    在東方,羅馬統治的擴張不符合這一特點:那邊的人口分布與西方不同&mdash&mdash他們很少聚集在城鎮。

    但與我們研究相關的是歐洲的人口,東方發生的事情跟我們關系不大。

     限制于西方,我們處處都能發現我提醒你們注意的那個事實。

    在高盧、在西班牙,你們遇到的隻有城鎮。

    離城鎮遠一點到處都是沼澤地和森林。

    考察羅馬遺址的特征,還有羅馬道路的特征。

    你們看到的是從一個城鎮延伸到另一個城鎮的大路,但那些如今從各個方向穿過鄉村的無數小路在當時卻無人知曉。

    你看不到自中世紀以後遍布在鄉下的無數村莊、鄉村座椅和教堂之類的事物。

    除了那些龐大的、具有城市特征的、為聚集在同一地點的大量人口準備的曆史古迹外,羅馬沒有給我們留下别的什麼。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考察羅馬世界,你都将發現城鎮幾乎占據壟斷性統治地位,鄉村在社會中幾乎不存在。

     羅馬世界的這種自治城市性質顯然使得建立和維持一個龐大國家的團結和社會凝聚力變得極其困難。

    像羅馬這樣的城市能夠征服世界,但要統治和組織世界就困難多了。

    因此,當征服工作看起來已經完成,整個西方和大部分東方已經落入羅馬統治下時,你看到大量天生就是分離和獨立的城市和小城邦就漸生離心、漸離漸遠,可說是向四面八方逃散了。

    這就是為什麼要建立帝國的原因之一。

    帝國是一種更集中、更有能力把關系如此松散的組成部分聚攏在一起的統治形式。

    帝國努力在這個分散社會中引入統一和聯合。

    它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正是在奧古斯都和戴克裡先統治期間,在民法得到發展的同時,龐大的專制統治體系建立起來了,它在羅馬世界之上覆蓋了一個分層分級的官吏網絡,在其内部以及與帝國朝廷之間都保持緊密聯系,專門用來在社會中有效傳達帝國的意志,并将社會的貢獻和能量傳輸到權力中心。

     這個系統不僅成功地把羅馬世界的組成要素團結聚攏在一起,還非常方便地使專制和集權思想深入人心。

    我們吃驚地看到,在這個由大量小型共和國野蠻統一形成的集合中、多個自治城市組成的聯盟中,對威嚴神聖的皇帝的個人崇拜迅速流行。

    要想如此輕松地向人的頭腦灌輸對專制統治的信任甚至是情感,在羅馬世界的所有組成部分之間建立某種關聯就變得非常必要和緊迫了。

     正是憑借這些信條、這一行政組織以及相關聯的軍事組織,羅馬帝國與内部的分離傾向及外部的蠻族入侵展開了鬥争。

    它在持續衰敗狀态中掙紮了很長時間,但始終保全了自己。

    最後,分離趨勢獲勝的時刻到了:無論是專制統治的技巧,還是被奴役者的麻木,都不足以支撐這個龐大的軀體了。

    在4世紀它到處都在分崩離析;蠻族從四面八方湧入;各行省不再抵抗,不再費神關心整個帝國的命運。

    就在這個時刻,一些皇帝想到了一個非凡的點子:他們想嘗試一下,看看普遍自由的希望,聯邦制&mdash&mdash一種類似于我們今天所謂的代議制的制度&mdash&mdash能否比專制政治更好地維持羅馬帝國的統一。

    下面是洪諾留和小狄奧多西在418年寫給高盧行政長官的一封诏書,其唯一目的就是試圖在高盧南部建立一種代議制政府,并且憑借它來維持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