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戰争的後果:英國資本主義的高漲和歐洲向世界的擴張

關燈
那裡的部族首領兼地主為全力從事畜牧業而竭力排斥當地農民,迫使他們流落他鄉。

    農業繁榮加強了英國的國力,因為它使英國在生活資料方面可較少地依賴他國,使小産業主得以維持生計;在某些郡,小産業主的人數甚至有所增加。

    其實,小産業主已剩不多,但他們至少能滿足現狀;這些人和農莊主構成了社會的穩定因素。

     英國資本主義雖然有所進步,但還沒有想到實行自由貿易。

    産業主和農莊主不但不要求廢除&ldquo谷物法&rdquo,反而希望強化它。

    工業家仍忠于重商主義,甚至要求禁止機器出口。

    但在國内,他們設法逃避限制徒工人數和準許确定最低工資的規定。

    在工人方面,他們繼續援引《勞工章程》,并且以抵制和罷工為手段,堅持自己的要求;這樣做在原則上雖然是非法的,但治安法官往往不予判罪,因為雇主本身已經違法在先。

    因此,這裡值得提到1799年7月12日的《結社條例》,這項法案重申,凡工人罷工或組織社團者均應判刑。

    與此同時,當局卻廢止了有利于工人的條款。

    由于貧苦兒童、婦女和破産農民擁入勞動市場,工資遠遠落後于物價上漲的速度,實物工資制和專橫的罰款更使工資受到克扣。

    但是,從1795年開始,實行了用濟貧稅收入補貼工人工資的不足,補貼額随面包價格水漲船高;因此,平民階級相對地尚能安于現狀。

     英國的優勢地位更加穩固,因為大陸各國的工業革命所遇到的障礙要比法國更大。

    瑞士和薩克森為抗拒競争,也想革新棉紡機器:針織機和水力機分别于1797年和1798年在克姆尼茨出現,該地的棉織業日趨集中。

    一般說來,資本主義仍未超出商業形式。

    傳統産品的生産困難很大,西西裡的棉布業從此一蹶不振。

    在農業方面,唯有丹麥真正以英國為榜樣,英國對此十分滿意,因為英國糧食主要從丹麥進口。

    英國也以贊許的目光看待美國的進步,特别是于1786年從巴哈馬群島移植的&ldquo海島棉&rdquo在1792年第一次運到格拉斯哥後,立即深得棉紡業主的贊賞。

    自從惠特尼于1793年解決了機器軋棉的問題後,美國棉花出口額即達到八百萬英鎊,并于1800年達到二千萬英鎊,相當于五百萬美元。

    這對美國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因為從那時起,奴隸制變成了一項基本制度,種植園主開始垂涎佛羅裡達和路易斯安那。

    但是,北方暫且隻是有了一個利于投資和發展航運的機會;英國的機器才剛被引進:斯萊特于1790年根據阿克賴特的原理創造了第一台紡紗機。

    美國至此仍是個農業國,英國加倍地向美國出口工業品。

    阿斯托爾家族和吉拉爾家族的巨額财富正在靠貿易、航運和土地投機積聚起來。

     當波拿巴上台時,英國的局勢相當危急。

    戰争正在大陸進行,饑荒又迫使它進口糧食,價款将近三百五十萬英鎊。

    銀行現金儲備不斷減少,彙兌率急劇下降:英鎊彙率在漢堡降低百分之八,在卡迪斯降低百分之五。

    在國内,一二英鎊的小面值銀行券廣為流通,其總額到年底已等于貨币發行總量的百分之十;鑄币日益成為奇貨可居,違禁的雙重價格逐漸普遍。

    此外,皮特認識到必須加強稅收工作。

    局勢變得更加嚴峻,因為漢堡遭受的打擊反過來又影響到倫敦。

    國際貿易的狀況不大健康:倫敦、漢堡和阿姆斯特丹以互相貸款的方式從事囤積殖民地産品的投機活動,造成資金流轉不暢。

    1799年冬,因易北河已經封凍,貨物不能運到,殖民地産品的價格直線上升。

    該河解凍後,在春季交易會前,船隻大批進港,價格又出現狂跌:食糖價格竟降低了百分之七十二。

    在這期間,戰争又重新開始;在英俄聯軍于8月入侵荷蘭前,阿姆斯特丹銀行停止了貸款。

    漢堡的一百三十六家商行先後倒閉,帕裡什銀行損失達一百多萬馬克。

    這場危機波及歐洲各地,倫敦受害更大。

    棉紡工業或者解雇工人,或者降低工資,面包價格卻大漲特漲:每誇脫小麥的價格從1799年初的四十九先令提高到1800年2月的一百零一先令。

     這場危機不久影響了英國的作戰士氣,同時又使法國人更加相信英國的經濟地位已岌岌可危。

     三、歐洲的擴張 稱霸海洋的英國是當時唯一能夠把白人的權威強加于世界的國家,但它卻并不熱衷于此。

    重商主義的輿論不願接受邊沁敵視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