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戰争的後果:英國資本主義的高漲和歐洲向世界的擴張

關燈
在中立國和走私的幫助下,英國對法國及其控制的國家的出口沒有太大的減少。

    英國正朝合理化和機械化生産的方向發展,資本主義的集中加快了步伐。

     物價上漲也是一個有利因素。

    戰争刺激了各國的物價上漲,從而間接地使幾乎所有國家都增發貨币。

    受通貨膨脹之苦的決非僅僅法國:在西班牙,聖卡洛斯銀行在1799年幾乎瀕于破産。

    英國正相反,貨币狀況和銀行的發展恰好有利于興辦企業。

    随着外國資本的大量流入,倫敦銀行于1794年買進了價值三百七十五萬英鎊的貴金屬。

    當荷蘭被法國占領後,英國已成為資本的最可靠的避難所,對外貿易的支付手段正趨向平衡。

    金币鑄造又重新開始:1797年為二百萬英鎊,1799年将近三百萬。

    在渡過1793年的危機後,地方銀行又大批增加,據說其數量于1800年達三百八十六家。

    它們繼續放手地印發紙币,因而伴随着通貨膨脹出現了信用膨脹。

    倫敦銀行正逐漸擴大業務範圍:在1800年,來往客戶已達一千三百四十戶。

    1797年停止兌換銀行券本可能給經濟帶來可怕的打擊;但是,前面已經談到,它并沒有造成恐慌;由于通貨膨脹率始終不高,貨币仍得以維持,這反而使英國避免了像督政府那樣苦于銀根緊缺。

    更何況,英鎊的貶值對出口有好處,因為企業主收進的是鑄币,而支付工人的工資卻用紙币。

    英國金融政策的老謀深算确實為當時任何一個國家所望塵莫及。

     物價幾乎不停地上漲,如果以1790年的基數為一百,1793年上升至一百零九,1799年則達一百五十六。

    1780年至1789年間,每誇脫小麥平均價格為四十五先令,而在随後的十年裡卻上漲到五十五先令。

     然而,貝弗裡奇認為,戰前不斷上升的工業指數(以1785年為一百,1792年達到一百一十二)于1797年已下跌到八十五,後來于1803年又回升到一百零七。

    應該承認,出口的增加在相當程度上來自轉手出售殖民地産品,戰争使英國幾乎壟斷了這些産品,因而盡管國内食糖消費在不斷增加,種植園主卻抱怨糖價下跌。

    此外,陸軍和海軍也需要更多的工業品。

    德意志鋼鐵貨源的斷絕有利于冶金業的發展,冶金業開始推廣使用煤炭,這對采礦業是個推動。

    英國于1800年還出口了二百萬噸煤和一百五十萬噸生鐵和熟鐵。

    棉紡織工業比任何工業更加繁榮:出口額由一百五十萬英鎊上升到1800年的六百萬;英國于1797年僅進口價值七十三萬四千英鎊的棉花,三年後竟激增至一百六十六萬三千英鎊。

     總之,工業革命繼續在發展,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但必須重申,它的發展速度并不如有人想象的那麼快。

    棉紡業一馬當先,但織布仍使用手工:卡特賴特織機于1801年才在格拉斯哥首次被采用,直到拉德克裡夫在1804年發明了整理機以後才得到推廣。

    機器紡毛停留在試驗階段,珍妮機還很少使用,卡特賴特的梳毛紡紗機于1803年才真正完善。

    煤礦開采雖然逐漸采用鐵軌運輸和使用蒸汽,但仍相當落後。

    蒸汽動力最初僅限于少數棉紡工場,其他行業仍滿足于使用水力機。

    在交通方面,人們側重于開鑿運河,完好的道路寥寥無幾。

    運輸緩慢和工資低下使傳統制造業得以頑強地維持下去。

    資本集中主要表現在商業方面。

    真正的現代工廠尚待建立。

    當時的一些工業巨頭,如羅伯特·歐文的嶽父達維·戴爾和斯托克波特的拉德克裡夫,都是依靠分散的家庭作坊起家的。

    紡棉機雖然還沒有被普遍采用,但已使棉紡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針織機和花邊織機正蓬勃發展。

    冶金業正廣泛地向現代化發展。

    工程師們&mdash&mdash特别是水壓機的發明者布拉默&mdash&mdash創造了各式各樣的工作母機。

     物價上漲也有利于農業的發展。

    英國當時生産的糧食已不能滿足本國的消費,而戰争又使購糧更加困難,因而&ldquo谷物法&rdquo已不起作用。

    由于小麥價格很高,種植小麥比從事畜牧業更加合算,所以小麥種植面積有所增加。

    圈地以空前的規模在擴展:這是地主和農莊主的黃金時代。

    耕作技術不斷在改進。

    約翰·辛克萊和阿瑟·揚格于1793年開始主管農業部。

    土地革命已蔓延到蘇格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