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争的後果:國際政治
關燈
小
中
大
決于國際政治。
二、大陸戰争 在大陸上,革命的敵人也遵循曆來的傳統在繼續作戰。
他們有充裕的兵力。
據估計,自1792年至1799年,約有十四萬人戰死,二十萬人受傷,十五萬人被俘。
損失雖然很大,但兵員遠未枯竭。
他們缺少的主要是金錢。
在奧地利,盡管提高了稅收,财政赤字仍不斷增加,政府發行了公債,有時實行強制攤派;英國除給予軍費補助外,還允許奧國在倫敦推銷債券,甚至由倫敦銀行提供擔保。
盡管如此,奧地利還是依靠發行紙币維持局面,為了進行1800年戰役,決定實行紙币的強制流通。
奧盾開始貶值,彙兌比價于1801年在奧格斯堡下降了百分之十六。
盧布更加疲軟;在萊比錫,人們僅按票面的百分之六十接受盧布。
保羅一世在位期間主要向荷蘭借貸,債券由四千三百萬增加到一億三千二百萬荷盾,他每年還增發一千四百萬紙盧布。
瑞典也大批印發紙币,币值于1798年降低了四分之一還多。
沒有皮特的資助,反法同盟諸國很難繼續作戰。
可是,這個同盟是否還能存在下去? 保羅一世剛把蘇沃洛夫召回,不能指望他重返前線;反對向法國出兵的羅斯托契尼接替潘甯出任外交大臣。
俄奧斷交有導緻英俄不和的可能。
在兩海峽門戶洞開後,沙皇在土耳其和地中海的影響之大,為他的繼承人從未達到過。
愛奧尼亞群島已成為他保護的共和國,他參與占領那不勒斯王國,支持撒丁國王反對圖古特,垂涎科西嘉,并打算以大首領資格定居馬耳他島。
1799年11月3日,格倫維爾表示,英國在占領該島後,将不留在那裡。
可是,保羅一世現在已停止對法作戰,他是否打算改變立場還是個問題。
由此産生的後果可能十分嚴重,隻要俄國複活中立國同盟并關閉波羅的海,英國的出口和供應将遭到可怕的打擊。
至少,奧地利暫時已陷于孤軍作戰的境地。
帝國議會表面上支持奧地利,但在巴塞爾和約訂立後,德意志帝國已徒具空名。
普魯士出面保證了包括漢諾威在内的北德意志的中立。
處在分界線以北的這些地區&mdash&mdash奧地利的胡德裡斯特稱之為&ldquo迷人的區域&rdquo&mdash&mdash竟利用偏安局面,取得很大的商業利益;随着普魯士的威望日益提高,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正成為一顆&ldquo與帝星相抗衡的北極星&rdquo:他指望充當北德意志邦聯的首腦。
當然,他還做着擴張領土的美夢,迫不及待地實現教會産業的世俗化,垂涎漢諾威,陰謀吞并紐倫堡。
奧地利既被逐出了北德意志,又因喪失了萊茵河左岸而在南德意志威信掃地,它對巴伐利亞的權利要求也被斷然拒絕。
于1799年接替查理&ndash特奧多爾就任巴伐利亞國王的馬克西米利安&ndash約瑟夫一度曾擔心能否繼承王位。
至于符騰堡公國,省議會因與公爵弗裡德裡希二世紛争不息,曾向巴黎派遣專使。
在這種情況下,南德意志諸王公隻是出于恐懼才追随奧地利,并等待機會同法國和解。
因此,德意志諸邦肯定不能團結一緻反對共和國,反而德意志帝國很可能滅亡。
首相圖古特并不為此過分擔憂,尼德蘭的丢失更不放在心上。
他力圖在波蘭求得補償,吞并威尼西亞諸邦,并想利用法軍被逐出意大利之機取而代之。
他想,此舉如能成功,主人在算總賬時也就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了,這個想法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
共和國必須同奧地利再打一仗:霧月黨把政權交給波拿巴,其部分原因正是要他打好這一仗。
勝利取得後,法國将處在十字路口。
如果它放棄以萊茵河為&ldquo天然邊界&rdquo,實現大陸和平将毫無困難;在相反的情況下,隻要法軍不越過這一邊界,隻要法國按舊制度的慣例,同意讓其他大國獲得相應的好處,大陸和平也并非不能實現。
這樣,孤立無援的英國可能因厭戰而接受妥協,法國将保住其占領地和殖民地,而讓對方稱霸海上和徹底征服印度。
另一種選擇将是越過天然邊界,先拼命控制歐洲大陸,然後用&ldquo大陸封鎖&rdquo去迫使英國投降。
毫無疑問,法國的輿論主張第一種選擇。
雖然大多數共和派不想放棄天然邊界;在他們看來,取得天然邊界同革命事業是不可分割的,但他們畢竟懂得民族利益要求他們作出這個讓步。
眼下,一切就看波拿巴如何決定了。
二、大陸戰争 在大陸上,革命的敵人也遵循曆來的傳統在繼續作戰。
他們有充裕的兵力。
據估計,自1792年至1799年,約有十四萬人戰死,二十萬人受傷,十五萬人被俘。
損失雖然很大,但兵員遠未枯竭。
他們缺少的主要是金錢。
在奧地利,盡管提高了稅收,财政赤字仍不斷增加,政府發行了公債,有時實行強制攤派;英國除給予軍費補助外,還允許奧國在倫敦推銷債券,甚至由倫敦銀行提供擔保。
盡管如此,奧地利還是依靠發行紙币維持局面,為了進行1800年戰役,決定實行紙币的強制流通。
奧盾開始貶值,彙兌比價于1801年在奧格斯堡下降了百分之十六。
盧布更加疲軟;在萊比錫,人們僅按票面的百分之六十接受盧布。
保羅一世在位期間主要向荷蘭借貸,債券由四千三百萬增加到一億三千二百萬荷盾,他每年還增發一千四百萬紙盧布。
瑞典也大批印發紙币,币值于1798年降低了四分之一還多。
沒有皮特的資助,反法同盟諸國很難繼續作戰。
可是,這個同盟是否還能存在下去? 保羅一世剛把蘇沃洛夫召回,不能指望他重返前線;反對向法國出兵的羅斯托契尼接替潘甯出任外交大臣。
俄奧斷交有導緻英俄不和的可能。
在兩海峽門戶洞開後,沙皇在土耳其和地中海的影響之大,為他的繼承人從未達到過。
愛奧尼亞群島已成為他保護的共和國,他參與占領那不勒斯王國,支持撒丁國王反對圖古特,垂涎科西嘉,并打算以大首領資格定居馬耳他島。
1799年11月3日,格倫維爾表示,英國在占領該島後,将不留在那裡。
可是,保羅一世現在已停止對法作戰,他是否打算改變立場還是個問題。
由此産生的後果可能十分嚴重,隻要俄國複活中立國同盟并關閉波羅的海,英國的出口和供應将遭到可怕的打擊。
至少,奧地利暫時已陷于孤軍作戰的境地。
帝國議會表面上支持奧地利,但在巴塞爾和約訂立後,德意志帝國已徒具空名。
普魯士出面保證了包括漢諾威在内的北德意志的中立。
處在分界線以北的這些地區&mdash&mdash奧地利的胡德裡斯特稱之為&ldquo迷人的區域&rdquo&mdash&mdash竟利用偏安局面,取得很大的商業利益;随着普魯士的威望日益提高,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正成為一顆&ldquo與帝星相抗衡的北極星&rdquo:他指望充當北德意志邦聯的首腦。
當然,他還做着擴張領土的美夢,迫不及待地實現教會産業的世俗化,垂涎漢諾威,陰謀吞并紐倫堡。
奧地利既被逐出了北德意志,又因喪失了萊茵河左岸而在南德意志威信掃地,它對巴伐利亞的權利要求也被斷然拒絕。
于1799年接替查理&ndash特奧多爾就任巴伐利亞國王的馬克西米利安&ndash約瑟夫一度曾擔心能否繼承王位。
至于符騰堡公國,省議會因與公爵弗裡德裡希二世紛争不息,曾向巴黎派遣專使。
在這種情況下,南德意志諸王公隻是出于恐懼才追随奧地利,并等待機會同法國和解。
因此,德意志諸邦肯定不能團結一緻反對共和國,反而德意志帝國很可能滅亡。
首相圖古特并不為此過分擔憂,尼德蘭的丢失更不放在心上。
他力圖在波蘭求得補償,吞并威尼西亞諸邦,并想利用法軍被逐出意大利之機取而代之。
他想,此舉如能成功,主人在算總賬時也就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了,這個想法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
共和國必須同奧地利再打一仗:霧月黨把政權交給波拿巴,其部分原因正是要他打好這一仗。
勝利取得後,法國将處在十字路口。
如果它放棄以萊茵河為&ldquo天然邊界&rdquo,實現大陸和平将毫無困難;在相反的情況下,隻要法軍不越過這一邊界,隻要法國按舊制度的慣例,同意讓其他大國獲得相應的好處,大陸和平也并非不能實現。
這樣,孤立無援的英國可能因厭戰而接受妥協,法國将保住其占領地和殖民地,而讓對方稱霸海上和徹底征服印度。
另一種選擇将是越過天然邊界,先拼命控制歐洲大陸,然後用&ldquo大陸封鎖&rdquo去迫使英國投降。
毫無疑問,法國的輿論主張第一種選擇。
雖然大多數共和派不想放棄天然邊界;在他們看來,取得天然邊界同革命事業是不可分割的,但他們畢竟懂得民族利益要求他們作出這個讓步。
眼下,一切就看波拿巴如何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