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争的後果:國際政治
關燈
小
中
大
反法同盟諸國始終幻想打垮法國革命。
可是,一方面,它們沿用老一套的作戰方法,反而被救國委員會的軍事成就打亂了陣腳,另方面,它們一味注意擴張領土,念念不忘傳統對立,以緻互不配合、四分五裂和各行其是。
英國在海上和殖民地占有優勢,但唯有大陸戰争才能制伏法國。
法國在陸上擴大了地盤,第二次反法同盟剛奪回意大利,很快又面臨瓦解。
正如國内的情形一樣,法國革命的對外戰争仍勝敗未決,歐洲還有待建立新的均勢。
一、英法戰争 我們已經看到,英國像以往那樣進行戰争。
它首先關心擴大遠洋艦隊,接着又逐漸增加驅逐艦,用以對付海盜、保護商船和監視敵國港口。
直到十八世紀末,它才開始大量增加陸軍。
為了應付輿論,皮特避免采用義務兵役制,不敢大舉增稅;公債和銀行的流動債務勉強維持着巨大的軍事預算。
如同往常一樣,英國的兵力主要用于追逐海上的敵人,占領殖民地和封鎖海岸線。
除了戰争初起和1799年在荷蘭登陸這兩次例外,英國隻是資助它的盟友在大陸對法作戰。
格倫維爾在為這種傳統政策辯護時毫不隐諱地指出,與其向盟友派遣援軍,不如為他們支付軍費,因為英國如果缺少勞動力,工業會受到損失;而資助的錢卻并非白白扔掉,因為它将用于向英國購買軍需品。
這一政策确實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法國、荷蘭和西班牙的殖民地接連陷落。
從1798年起,聖文森伯爵傑維斯在敵方海港附近組織了輔以軍需供應和定期輪換的不間斷巡邏,如果敵方艦隻企圖沖破封鎖,巡邏艦隊就奉命在英吉利海峽集結。
英國海軍于同年重返地中海,占領梅諾卡島,奪取西西裡,在葡萄牙和那不勒斯船隻的配合下,軍容頗盛。
巴達維亞的艦隊于1799年全部被俘,納爾遜在阿布基爾摧毀了布律埃斯的艦隊:埃及遠征軍被隔絕在海外,馬耳他也遭包圍。
若不是保羅一世的反對,地中海簡直成了英國的天下。
商船有了軍艦護航,交通線基本上保持暢通;英國每年僅損失五百條船,占總數的百分之三,與通常的海上遇難相差無幾。
在美國獨立戰争期間,保險費曾高達百分之五十;自1793年到1800年,保險費從未超過百分之二十五(1802年,在亞眠和約後,更下降至百分之十二)。
英國捕獲了七百四十三條海盜船;截至1798年,共俘虜水手二萬二千名。
最後,封鎖使中立國船隻聽命于倫敦政府,英國從此取得了渴望已久的對殖民地産品的壟斷,并大大增加了出口。
海戰看來不會很快結束。
法國仍與西班牙保持同盟,并掌握着荷蘭。
它的艦隊仍然出海;例如,布律克斯于1799年從布雷斯特啟航到達土倫,又回到原泊港口。
法國的殖民地并未全部丢失,其盟友受的損失更少。
法國商船損失較大,但沿海航運仍在繼續。
如果法國能保住已有戰果和重建大陸和平,它就不但能求得生存,并且能達到新的繁榮。
此外,大陸和平将使法國集中全力投入海戰。
法國人不但不想投降,而且始終希望有朝一日派大軍在大不列颠或在愛爾蘭登陸;他們鄙視&ldquo不講信義的阿爾比昂&rdquo的經濟,指望通過停止貿易給予其打擊:英國商品被禁止運往法國,督政府于共和六年雪月二十九日(1798年1月18日)的決定斷絕了利用中立國名義進口英國商品的途徑。
這項&ldquo大陸封鎖令&rdquo并非僅僅出于戰争的需要,具有強烈保護主義傾向的制造商資産階級對1786年條約始終耿耿于懷,樂于取消英國對手的競争。
棉織廠主尤其狂熱地主張,即使暫時不能不進口細紗,至少也應禁止進口棉布和其他織品。
魯昂大批發商豐特内是他們的代言人,在霧月十八日後,他們仍然左右着波拿巴的政策。
大陸封鎖令是項利弊各半的政策,因為它使法國失去了原料和來自殖民地的消費品;何況,人們将不得不承認,這項政策如果僅限于共和國,就不能真正有效,必須讓整個歐洲都加入進來。
于是,法國便在被占領地區強制推行禁運,西班牙在原則上表示贊同。
人們注意到,如果奪取漢薩同盟諸城市,法國将能阻止敵國貨物進入德意志的市場。
英國的成功取決于其盟友能否在陸上取勝;法國要實現其計劃,就必須取得歐洲的支持,不論是采用和解或強制的辦法。
總之,戰争有曠日持久的危險,&ldquo第二次百年戰争&rdquo的結束取
可是,一方面,它們沿用老一套的作戰方法,反而被救國委員會的軍事成就打亂了陣腳,另方面,它們一味注意擴張領土,念念不忘傳統對立,以緻互不配合、四分五裂和各行其是。
英國在海上和殖民地占有優勢,但唯有大陸戰争才能制伏法國。
法國在陸上擴大了地盤,第二次反法同盟剛奪回意大利,很快又面臨瓦解。
正如國内的情形一樣,法國革命的對外戰争仍勝敗未決,歐洲還有待建立新的均勢。
一、英法戰争 我們已經看到,英國像以往那樣進行戰争。
它首先關心擴大遠洋艦隊,接着又逐漸增加驅逐艦,用以對付海盜、保護商船和監視敵國港口。
直到十八世紀末,它才開始大量增加陸軍。
為了應付輿論,皮特避免采用義務兵役制,不敢大舉增稅;公債和銀行的流動債務勉強維持着巨大的軍事預算。
如同往常一樣,英國的兵力主要用于追逐海上的敵人,占領殖民地和封鎖海岸線。
除了戰争初起和1799年在荷蘭登陸這兩次例外,英國隻是資助它的盟友在大陸對法作戰。
格倫維爾在為這種傳統政策辯護時毫不隐諱地指出,與其向盟友派遣援軍,不如為他們支付軍費,因為英國如果缺少勞動力,工業會受到損失;而資助的錢卻并非白白扔掉,因為它将用于向英國購買軍需品。
這一政策确實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法國、荷蘭和西班牙的殖民地接連陷落。
從1798年起,聖文森伯爵傑維斯在敵方海港附近組織了輔以軍需供應和定期輪換的不間斷巡邏,如果敵方艦隻企圖沖破封鎖,巡邏艦隊就奉命在英吉利海峽集結。
英國海軍于同年重返地中海,占領梅諾卡島,奪取西西裡,在葡萄牙和那不勒斯船隻的配合下,軍容頗盛。
巴達維亞的艦隊于1799年全部被俘,納爾遜在阿布基爾摧毀了布律埃斯的艦隊:埃及遠征軍被隔絕在海外,馬耳他也遭包圍。
若不是保羅一世的反對,地中海簡直成了英國的天下。
商船有了軍艦護航,交通線基本上保持暢通;英國每年僅損失五百條船,占總數的百分之三,與通常的海上遇難相差無幾。
在美國獨立戰争期間,保險費曾高達百分之五十;自1793年到1800年,保險費從未超過百分之二十五(1802年,在亞眠和約後,更下降至百分之十二)。
英國捕獲了七百四十三條海盜船;截至1798年,共俘虜水手二萬二千名。
最後,封鎖使中立國船隻聽命于倫敦政府,英國從此取得了渴望已久的對殖民地産品的壟斷,并大大增加了出口。
海戰看來不會很快結束。
法國仍與西班牙保持同盟,并掌握着荷蘭。
它的艦隊仍然出海;例如,布律克斯于1799年從布雷斯特啟航到達土倫,又回到原泊港口。
法國的殖民地并未全部丢失,其盟友受的損失更少。
法國商船損失較大,但沿海航運仍在繼續。
如果法國能保住已有戰果和重建大陸和平,它就不但能求得生存,并且能達到新的繁榮。
此外,大陸和平将使法國集中全力投入海戰。
法國人不但不想投降,而且始終希望有朝一日派大軍在大不列颠或在愛爾蘭登陸;他們鄙視&ldquo不講信義的阿爾比昂&rdquo的經濟,指望通過停止貿易給予其打擊:英國商品被禁止運往法國,督政府于共和六年雪月二十九日(1798年1月18日)的決定斷絕了利用中立國名義進口英國商品的途徑。
這項&ldquo大陸封鎖令&rdquo并非僅僅出于戰争的需要,具有強烈保護主義傾向的制造商資産階級對1786年條約始終耿耿于懷,樂于取消英國對手的競争。
棉織廠主尤其狂熱地主張,即使暫時不能不進口細紗,至少也應禁止進口棉布和其他織品。
魯昂大批發商豐特内是他們的代言人,在霧月十八日後,他們仍然左右着波拿巴的政策。
大陸封鎖令是項利弊各半的政策,因為它使法國失去了原料和來自殖民地的消費品;何況,人們将不得不承認,這項政策如果僅限于共和國,就不能真正有效,必須讓整個歐洲都加入進來。
于是,法國便在被占領地區強制推行禁運,西班牙在原則上表示贊同。
人們注意到,如果奪取漢薩同盟諸城市,法國将能阻止敵國貨物進入德意志的市場。
英國的成功取決于其盟友能否在陸上取勝;法國要實現其計劃,就必須取得歐洲的支持,不論是采用和解或強制的辦法。
總之,戰争有曠日持久的危險,&ldquo第二次百年戰争&rdquo的結束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