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革命擴張和反動
關燈
小
中
大
戰争刺激了各國的領土野心,這使得革命的法國與舊制度的歐洲之間的鬥争本質變得模糊不清。
當時的人清醒地意識到,這首先是一場社會沖突,即以貴族為一方同取得第三等級特别是得到農民支持的資産階級為另一方的沖突。
這也是一場政治沖突,因為國王的專制主義受到了威脅,國王在保護貴族的同時,有同貴族一起滅亡的危險。
最後,這還是一場思想鬥争,革命的敵人把革命視為理性主義的産物,理性主義的大逆不道的批判揭示了世界的奧秘,并使支持舊秩序的傳統觀念陷于破産。
如果說君主之間的戰争僅僅為了擴展版圖,那将是錯誤的。
利己主義固然破壞了君主間的聯盟,但他們對伯克鼓吹的以及馬萊·杜潘和弗裡德裡希·根茨等禦用文人不斷推崇的十字軍征讨也并非無動于衷。
何況,如有必要,貴族也會提醒他們,這是一場保衛社會和文明的&ldquo意識形态&rdquo戰争。
皮特和格倫維爾聲稱,隻是在恢複歐洲均勢和維護英國利益的條件下,他們才能接受和談;但他們從不放過機會大罵革命把法國搞得瘡痍滿目,并要求對方恢複社會等級制的不可缺少的基礎和複辟君主制。
&ldquo神聖同盟&rdquo是反法同盟的指導思想,正如它将是反拿破侖同盟的指導思想一樣。
一、革命擴張 舊制度在比利時和列日已不再存在,這兩個地區已并入法國版圖,被劃成行省,并推行共和國的全部法律。
萊茵地區的情況并不完全如此:萊茵河左岸的割讓問題還懸而未決,行政改組剛剛開始,但那裡的貴族已經被消滅。
在依靠法國軍隊的保護新建立起來的巴達維亞和海爾維第共和國,革新正在進行之中。
在西薩爾平,革新曾取得很大進展,但奧軍和俄軍在奪回意大利後,破壞了革新的成果;同時,他們還在利果裡亞、羅馬和那不勒斯制止了革新的進行。
然而,革命隻是通過武力征服,付出巨大代價和經曆艱苦曲折才得以擴展自己的影響。
在法軍占領的地區,革命喚起的同情被戰争帶來的破壞、占領的負擔以及文武官員的橫行不法所損害。
在其他各國,事态的發展使一般居民深感恐懼,使新秩序的擁護者不免痛心和失望。
并非所有人都否定革命的原則。
德國的康德和費希特仍堅定不移;在英國,集合在福克斯周圍的輝格黨始終為革命原則辯護。
但是,越來越多的人轉而保持沉默或承認自己的失望,甚至投靠敵對陣營。
何況,當時很少有人相信能夠不要國王,人們把共和國看作是昙花一現的怪物。
革命的平民性質以及對權利平等的解釋莫不令人憤慨;民主一詞在其他各國比在法國更使資産階級感到恐慌。
革命尤其成為寡頭統治借以進行恐吓的稻草人,這在英國和美國特别突出,因為那裡的立憲制已根據資産階級的需要推行了和平的改革。
華盛頓和聯邦派以這個理由反對傑弗遜和共和派,同樣,熱内的活動在平民中也并非毫無反響。
大陸各國的情況自然更不在話下。
督政府的成立及其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成功使新法國的擁護者增強了信心。
共和三年的憲法使資産階級共和國容易被人們所接受;法軍的接連勝利和輝煌戰果證明,一個國家在破除君主制以後,未必就會垮台。
兼并地區的資産者和開明貴族同督政府攜手合作,接受歸化;附庸國的資産者和開明貴族則創建與共和國類似的制度。
革命雖然在恢複聲望,但我們不能把自由思想的傳播完全歸功于它。
英國的影響并未減少;1789年原則的許多信奉者仍持親英立場,因為他們認為,英國政府實行的民主比較緩和,不那麼使人感到害怕。
貴族和官吏曆來對英國十分向往,貴族認為那裡仍是貴族統治,官吏把英國當作革新經濟的楷模。
美國的榜樣也令人神往;拉丁美洲的白人後裔同時吸取美國和法國的經驗。
最後,推動輿論轉變的主要因素還是戰争的進行及其後果,革命的思想滲透有時當然也起作用,但不能說它起主要作用,盡管推行舊制度的各國政府把一切都歸罪于它。
在普魯士,巴塞爾協定助長了啟蒙思想家中與法國和解的傾向:例如,裡埃姆牧師曾毫不隐諱地提出過這種主張。
在軍官中,甚至在宮廷裡,這種意見也相當強烈,不過以維護國家利益的面目出現而已。
督政府在1796年曾希望南德意志的騷動繼續發展,因為入侵的前景正使不滿情緒日漸加劇;巴伐利亞貴族和符騰堡三級會議始終反對入侵法國,但他們從沒有想過要放棄自己的特權。
漢堡仍是法蘭西影響的中心,既然政府不讓商人從軍需供應中謀得利益,商人也就對繼續戰争公開表現出不滿。
基于同樣的理由,和平請願運動在英國正日益高漲:厄斯金于1797年1月發表的《簡論當前對法戰争的起因和後果》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稅收加重,經濟困難,特别是饑馑,造成了人心不穩:本書在前面曾經談到1794年西裡西亞的織工暴動以及1795年秋季倫敦出現的嚴重騷動,倫敦騷動對皮特決定和談有一定的影響。
當形勢在1797年變得對英國極端危急時,皮特強迫英國作出的努力确實非同等閑;鑒于自己越來越不得人心,為謹慎起見,皮特再次把馬姆茲伯裡派往法國。
同大陸的情形相反,法國革命在英國的影響隻能導緻民主;英國政府的反應因而與其他各國不同,它擔心手工業者的不滿以及工人階級因百物昂貴而掀起的零星騷亂,因為這種狀況隻會有利于反寡頭統治的宣傳。
1797年5月18日,在倫敦的一次宴會上,有人提議為選舉改革、為愛爾蘭自由和法國聯盟而幹杯。
各種社團秘密地或合法地存在着;有一篇政論文自稱代表八百名堅定的雅各賓分子講話。
假定這種說法并無誇大,那就不說明一場暴動正在準備當中,而且,大批送往内務部的使人不安的報告也并沒有證據。
但是,政府卻草木皆兵,故意制造緊張為實行鎮壓尋找理由。
任何人都不能再否認,資産階級的上升是歐洲文明的一個主要特征;盎格魯&ndash撒克遜的革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法國革命以更加激進的方式表現了資産階級的強大,因為這場革命要消滅貴族。
法國革命将在未來激起無窮的反響。
但在霧月十八日前夕,吉倫特派懷抱的希望竟全部落空,沒有任何一國的人民按法國人的榜樣行事。
舊制度的擁護者在各國牢牢地掌握着鎮壓機器,顯然不肯輕易放手。
二、反動 革命政府以個人權利的相對性作為在革命時期或在國内外戰争時期暫停行使權利的依據,從而引起了各國君主和作家們的一片鼓噪。
英國政府顯得尤其不滿,因為英國在十八世紀被認為是人身得到尊重的少數國家之一。
實際上,經驗表明,如果國家利益需要,英國政府也同樣踐踏個人權利,反動的出現正是一個新的證明。
&ldquo人身保護令&rdquo停止執行後,警察橫行無忌;忠于政府的順民及其組織通過監視和告密賦予自己類似俱樂部和革命委員會的使命。
在1799年,又加強了對煽動暴亂的集會和出版物的鎮壓措施,勒令印刷商必須申報登記。
英國沒有發生旺代叛亂,因而不必設立特别法庭,鎮壓措施僅限于法國督政府時期使用的所謂&ldquo不流血斷頭台&rdquo,即把嫌疑犯送上國王陛下的船艦服役和把為首者流放到澳大利亞。
隻是在愛爾蘭才出現流血事件,那裡的起義者遭到了屠殺和處決。
大陸諸國的專制君主沒有憲法的約束,他們的鎮壓機器随時都可以開動:他們隻要根據形勢的需要決定鎮壓的嚴厲程度。
在伊比利亞諸國和教皇領地,宗教裁判所無須接到新的命令。
在拉丁美洲,納裡尼奧被判處十年徒刑,羅德裡格斯在一次密謀失敗和同黨多人喪命後,于1797年離開本國避難;他的門生玻裡瓦爾在兩年後跟着出走。
沙皇保羅一世同樣轉向反動。
他最初曾釋放了諾維科夫、拉季舍夫和科希秋什科;但他同他的母親一樣極端仇恨革命,不久就加強了鎮壓,接納了孔代的軍隊,并讓路易十八在米塔瓦定居。
哈布斯堡王朝的首席顧問大臣科洛雷多完善了約瑟夫二世的警
當時的人清醒地意識到,這首先是一場社會沖突,即以貴族為一方同取得第三等級特别是得到農民支持的資産階級為另一方的沖突。
這也是一場政治沖突,因為國王的專制主義受到了威脅,國王在保護貴族的同時,有同貴族一起滅亡的危險。
最後,這還是一場思想鬥争,革命的敵人把革命視為理性主義的産物,理性主義的大逆不道的批判揭示了世界的奧秘,并使支持舊秩序的傳統觀念陷于破産。
如果說君主之間的戰争僅僅為了擴展版圖,那将是錯誤的。
利己主義固然破壞了君主間的聯盟,但他們對伯克鼓吹的以及馬萊·杜潘和弗裡德裡希·根茨等禦用文人不斷推崇的十字軍征讨也并非無動于衷。
何況,如有必要,貴族也會提醒他們,這是一場保衛社會和文明的&ldquo意識形态&rdquo戰争。
皮特和格倫維爾聲稱,隻是在恢複歐洲均勢和維護英國利益的條件下,他們才能接受和談;但他們從不放過機會大罵革命把法國搞得瘡痍滿目,并要求對方恢複社會等級制的不可缺少的基礎和複辟君主制。
&ldquo神聖同盟&rdquo是反法同盟的指導思想,正如它将是反拿破侖同盟的指導思想一樣。
一、革命擴張 舊制度在比利時和列日已不再存在,這兩個地區已并入法國版圖,被劃成行省,并推行共和國的全部法律。
萊茵地區的情況并不完全如此:萊茵河左岸的割讓問題還懸而未決,行政改組剛剛開始,但那裡的貴族已經被消滅。
在依靠法國軍隊的保護新建立起來的巴達維亞和海爾維第共和國,革新正在進行之中。
在西薩爾平,革新曾取得很大進展,但奧軍和俄軍在奪回意大利後,破壞了革新的成果;同時,他們還在利果裡亞、羅馬和那不勒斯制止了革新的進行。
然而,革命隻是通過武力征服,付出巨大代價和經曆艱苦曲折才得以擴展自己的影響。
在法軍占領的地區,革命喚起的同情被戰争帶來的破壞、占領的負擔以及文武官員的橫行不法所損害。
在其他各國,事态的發展使一般居民深感恐懼,使新秩序的擁護者不免痛心和失望。
并非所有人都否定革命的原則。
德國的康德和費希特仍堅定不移;在英國,集合在福克斯周圍的輝格黨始終為革命原則辯護。
但是,越來越多的人轉而保持沉默或承認自己的失望,甚至投靠敵對陣營。
何況,當時很少有人相信能夠不要國王,人們把共和國看作是昙花一現的怪物。
革命的平民性質以及對權利平等的解釋莫不令人憤慨;民主一詞在其他各國比在法國更使資産階級感到恐慌。
革命尤其成為寡頭統治借以進行恐吓的稻草人,這在英國和美國特别突出,因為那裡的立憲制已根據資産階級的需要推行了和平的改革。
華盛頓和聯邦派以這個理由反對傑弗遜和共和派,同樣,熱内的活動在平民中也并非毫無反響。
大陸各國的情況自然更不在話下。
督政府的成立及其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成功使新法國的擁護者增強了信心。
共和三年的憲法使資産階級共和國容易被人們所接受;法軍的接連勝利和輝煌戰果證明,一個國家在破除君主制以後,未必就會垮台。
兼并地區的資産者和開明貴族同督政府攜手合作,接受歸化;附庸國的資産者和開明貴族則創建與共和國類似的制度。
革命雖然在恢複聲望,但我們不能把自由思想的傳播完全歸功于它。
英國的影響并未減少;1789年原則的許多信奉者仍持親英立場,因為他們認為,英國政府實行的民主比較緩和,不那麼使人感到害怕。
貴族和官吏曆來對英國十分向往,貴族認為那裡仍是貴族統治,官吏把英國當作革新經濟的楷模。
美國的榜樣也令人神往;拉丁美洲的白人後裔同時吸取美國和法國的經驗。
最後,推動輿論轉變的主要因素還是戰争的進行及其後果,革命的思想滲透有時當然也起作用,但不能說它起主要作用,盡管推行舊制度的各國政府把一切都歸罪于它。
在普魯士,巴塞爾協定助長了啟蒙思想家中與法國和解的傾向:例如,裡埃姆牧師曾毫不隐諱地提出過這種主張。
在軍官中,甚至在宮廷裡,這種意見也相當強烈,不過以維護國家利益的面目出現而已。
督政府在1796年曾希望南德意志的騷動繼續發展,因為入侵的前景正使不滿情緒日漸加劇;巴伐利亞貴族和符騰堡三級會議始終反對入侵法國,但他們從沒有想過要放棄自己的特權。
漢堡仍是法蘭西影響的中心,既然政府不讓商人從軍需供應中謀得利益,商人也就對繼續戰争公開表現出不滿。
基于同樣的理由,和平請願運動在英國正日益高漲:厄斯金于1797年1月發表的《簡論當前對法戰争的起因和後果》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稅收加重,經濟困難,特别是饑馑,造成了人心不穩:本書在前面曾經談到1794年西裡西亞的織工暴動以及1795年秋季倫敦出現的嚴重騷動,倫敦騷動對皮特決定和談有一定的影響。
當形勢在1797年變得對英國極端危急時,皮特強迫英國作出的努力确實非同等閑;鑒于自己越來越不得人心,為謹慎起見,皮特再次把馬姆茲伯裡派往法國。
同大陸的情形相反,法國革命在英國的影響隻能導緻民主;英國政府的反應因而與其他各國不同,它擔心手工業者的不滿以及工人階級因百物昂貴而掀起的零星騷亂,因為這種狀況隻會有利于反寡頭統治的宣傳。
1797年5月18日,在倫敦的一次宴會上,有人提議為選舉改革、為愛爾蘭自由和法國聯盟而幹杯。
各種社團秘密地或合法地存在着;有一篇政論文自稱代表八百名堅定的雅各賓分子講話。
假定這種說法并無誇大,那就不說明一場暴動正在準備當中,而且,大批送往内務部的使人不安的報告也并沒有證據。
但是,政府卻草木皆兵,故意制造緊張為實行鎮壓尋找理由。
任何人都不能再否認,資産階級的上升是歐洲文明的一個主要特征;盎格魯&ndash撒克遜的革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法國革命以更加激進的方式表現了資産階級的強大,因為這場革命要消滅貴族。
法國革命将在未來激起無窮的反響。
但在霧月十八日前夕,吉倫特派懷抱的希望竟全部落空,沒有任何一國的人民按法國人的榜樣行事。
舊制度的擁護者在各國牢牢地掌握着鎮壓機器,顯然不肯輕易放手。
二、反動 革命政府以個人權利的相對性作為在革命時期或在國内外戰争時期暫停行使權利的依據,從而引起了各國君主和作家們的一片鼓噪。
英國政府顯得尤其不滿,因為英國在十八世紀被認為是人身得到尊重的少數國家之一。
實際上,經驗表明,如果國家利益需要,英國政府也同樣踐踏個人權利,反動的出現正是一個新的證明。
&ldquo人身保護令&rdquo停止執行後,警察橫行無忌;忠于政府的順民及其組織通過監視和告密賦予自己類似俱樂部和革命委員會的使命。
在1799年,又加強了對煽動暴亂的集會和出版物的鎮壓措施,勒令印刷商必須申報登記。
英國沒有發生旺代叛亂,因而不必設立特别法庭,鎮壓措施僅限于法國督政府時期使用的所謂&ldquo不流血斷頭台&rdquo,即把嫌疑犯送上國王陛下的船艦服役和把為首者流放到澳大利亞。
隻是在愛爾蘭才出現流血事件,那裡的起義者遭到了屠殺和處決。
大陸諸國的專制君主沒有憲法的約束,他們的鎮壓機器随時都可以開動:他們隻要根據形勢的需要決定鎮壓的嚴厲程度。
在伊比利亞諸國和教皇領地,宗教裁判所無須接到新的命令。
在拉丁美洲,納裡尼奧被判處十年徒刑,羅德裡格斯在一次密謀失敗和同黨多人喪命後,于1797年離開本國避難;他的門生玻裡瓦爾在兩年後跟着出走。
沙皇保羅一世同樣轉向反動。
他最初曾釋放了諾維科夫、拉季舍夫和科希秋什科;但他同他的母親一樣極端仇恨革命,不久就加強了鎮壓,接納了孔代的軍隊,并讓路易十八在米塔瓦定居。
哈布斯堡王朝的首席顧問大臣科洛雷多完善了約瑟夫二世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