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果月十八日政變和康波福米奧協定
關燈
小
中
大
試,用武力建立了專政,但這個專政終究沒有得到鞏固。
如同5月13日後的國民公會一樣,立法團決不甘心自己地位的下降。
它比以往更不能同督政府合作,最終推翻了督政府。
軍隊的作用使軍事專政的前景進一步明朗,波拿巴的威望正與日俱增。
二、康波福米奧協定(1797年10月18日) 既然王黨同外國的勾結部分地說明事态的演變,對外政策也間接受到了影響。
勒貝爾主持外交事務後,塔列蘭采取委婉順從的态度。
新任全權代表在利爾通知馬姆茲伯裡,必須交回法國及其盟國的全部殖民地,而共和國的戰果則不讓分毫。
談判因此而破裂。
在萊茵地區,随着奧什的去世,由他支持的和由戈爾策劃的建立西斯萊茵共和國的計劃也煙消雲散。
圖古特忍氣吞聲地派遣科本澤爾前往烏迪内附近的帕沙裡亞諾鄉間别墅,同波拿巴繼續商談。
督政府在自然邊界問題上不再左右搖擺。
它不但保留西薩爾平,而且堅持不放棄威尼斯。
它要求取得整個萊茵河左岸,隻讓奧地利占有依斯的利亞和達爾馬提亞,并恢複賽萊尼西姆共和國。
冬季戰役即将進行。
波拿巴完全知道冬季戰役将在德意志境内進行,他不願因此而使自己處于次要地位。
他擅自把包括首府在内的阿迪傑河以東的威尼斯領地交給奧國,但把愛奧尼亞群島留給法國。
作為交換,奧地利同意出讓除科隆地區外的萊茵河左岸。
科本澤爾終于接受了條件。
肢解德意志的問題将在拉施塔特同帝國議會讨論解決。
雙方于10月18日在帕沙裡亞諾簽字;但協定以小村莊康波福米奧命名,因為簽字儀式原定在那裡舉行。
督政府雖感失望,但仍批準了這一協定。
政變以來,督政府面臨着重重困難;它怎能同飛揚跋扈的将軍鬧翻?尤其是現在,奧什已經去世,莫羅又居心叵測,不可重用。
可是,協定有關萊茵地區的條文在外交上會導緻不可收拾的後果。
圖古特把科隆地區作為例外,不予出讓,因為普魯士的領地就在那裡;人們不能不擔心普魯士會反對出讓和離開法國。
在這種情況下,隻要同英國的戰争仍在進行,反法同盟就有複活的可能。
共和國既然沒有完全達到自然邊界,這就更加促使它在自然界之外擴大占領區。
它必須相信作為它屏障的保護國:巴達維亞和西薩爾平共和國的情況就是如此。
為了把西薩爾平同法國連接起來,波拿巴企圖奪取瑞士或至少瓦萊州,如能在皮埃蒙特立足對他更加方便。
新任大使們&mdash&mdash駐海牙的德拉克魯瓦、駐都靈的讓格内、駐馬德裡的特羅蓋&mdash&mdash到處以主人的身份頤指氣使。
此外,雅各賓分子雖然沒有接到當局的正式請求,卻為政變拍手叫好,并随時願意出力效勞。
督政府強調王黨的危險,也就激發了革命熱情,并鼓勵人們同暴君決戰到底和普及革命宣傳。
正是在共和六年,共和分子開始為自己屬于負有解放世界使命的&ldquo偉大民族&rdquo而感到驕傲。
拉雷韋裡埃感到吉倫特的理想主義在覺醒;巴拉斯不反對鬧個天翻地覆。
勒貝爾同他們一樣樂于展望教皇政權的垮台;與巴塞爾的民主派相聯系,他勢必經不住入侵瑞士的誘惑。
最後,從自身的利益和傾向出發,将軍們和軍需商對于使他們得以名利雙收的宣傳運動自然表現得十分積極。
在果月十八日後不到六個月,法軍在波拿巴的贊同或唆使下,進入了伯爾尼和羅馬。
波拿巴自己出征埃及,促使了第二次反法同盟的迅速形成。
如同5月13日後的國民公會一樣,立法團決不甘心自己地位的下降。
它比以往更不能同督政府合作,最終推翻了督政府。
軍隊的作用使軍事專政的前景進一步明朗,波拿巴的威望正與日俱增。
二、康波福米奧協定(1797年10月18日) 既然王黨同外國的勾結部分地說明事态的演變,對外政策也間接受到了影響。
勒貝爾主持外交事務後,塔列蘭采取委婉順從的态度。
新任全權代表在利爾通知馬姆茲伯裡,必須交回法國及其盟國的全部殖民地,而共和國的戰果則不讓分毫。
談判因此而破裂。
在萊茵地區,随着奧什的去世,由他支持的和由戈爾策劃的建立西斯萊茵共和國的計劃也煙消雲散。
圖古特忍氣吞聲地派遣科本澤爾前往烏迪内附近的帕沙裡亞諾鄉間别墅,同波拿巴繼續商談。
督政府在自然邊界問題上不再左右搖擺。
它不但保留西薩爾平,而且堅持不放棄威尼斯。
它要求取得整個萊茵河左岸,隻讓奧地利占有依斯的利亞和達爾馬提亞,并恢複賽萊尼西姆共和國。
冬季戰役即将進行。
波拿巴完全知道冬季戰役将在德意志境内進行,他不願因此而使自己處于次要地位。
他擅自把包括首府在内的阿迪傑河以東的威尼斯領地交給奧國,但把愛奧尼亞群島留給法國。
作為交換,奧地利同意出讓除科隆地區外的萊茵河左岸。
科本澤爾終于接受了條件。
肢解德意志的問題将在拉施塔特同帝國議會讨論解決。
雙方于10月18日在帕沙裡亞諾簽字;但協定以小村莊康波福米奧命名,因為簽字儀式原定在那裡舉行。
督政府雖感失望,但仍批準了這一協定。
政變以來,督政府面臨着重重困難;它怎能同飛揚跋扈的将軍鬧翻?尤其是現在,奧什已經去世,莫羅又居心叵測,不可重用。
可是,協定有關萊茵地區的條文在外交上會導緻不可收拾的後果。
圖古特把科隆地區作為例外,不予出讓,因為普魯士的領地就在那裡;人們不能不擔心普魯士會反對出讓和離開法國。
在這種情況下,隻要同英國的戰争仍在進行,反法同盟就有複活的可能。
共和國既然沒有完全達到自然邊界,這就更加促使它在自然界之外擴大占領區。
它必須相信作為它屏障的保護國:巴達維亞和西薩爾平共和國的情況就是如此。
為了把西薩爾平同法國連接起來,波拿巴企圖奪取瑞士或至少瓦萊州,如能在皮埃蒙特立足對他更加方便。
新任大使們&mdash&mdash駐海牙的德拉克魯瓦、駐都靈的讓格内、駐馬德裡的特羅蓋&mdash&mdash到處以主人的身份頤指氣使。
此外,雅各賓分子雖然沒有接到當局的正式請求,卻為政變拍手叫好,并随時願意出力效勞。
督政府強調王黨的危險,也就激發了革命熱情,并鼓勵人們同暴君決戰到底和普及革命宣傳。
正是在共和六年,共和分子開始為自己屬于負有解放世界使命的&ldquo偉大民族&rdquo而感到驕傲。
拉雷韋裡埃感到吉倫特的理想主義在覺醒;巴拉斯不反對鬧個天翻地覆。
勒貝爾同他們一樣樂于展望教皇政權的垮台;與巴塞爾的民主派相聯系,他勢必經不住入侵瑞士的誘惑。
最後,從自身的利益和傾向出發,将軍們和軍需商對于使他們得以名利雙收的宣傳運動自然表現得十分積極。
在果月十八日後不到六個月,法軍在波拿巴的贊同或唆使下,進入了伯爾尼和羅馬。
波拿巴自己出征埃及,促使了第二次反法同盟的迅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