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督政府與反法同盟

關燈
第,以保留伊斯的利亞、達爾馬提亞和直至奧格利亞河的全部陸地,但威尼斯除外;或者收回倫巴第,僅保留威尼斯以及塔利亞門托河,但放棄比利時和萊茵地區。

    這就等于要奧地利用威尼斯的土地去換回倫巴第,把萊茵地區留給德意志帝國,使皇帝能保住面子。

    波拿巴在既沒有委任、又未征詢克拉爾克(當時在都靈)意見的情況下,斷然于4月18日簽署停戰協定和預備和約。

    事情已經定局:共和國在阿爾卑斯超出了自然邊界,而它最想得到的萊茵地區卻沒有得到。

    這項協議是瓜分波蘭的可恥翻版,它任意犧牲一個獨立國家,把意大利部分國土拱手交給了德意志帝國。

     波拿巴立即發信通知萊茵前線法軍停止前進,并且不讓督政府知道就搶先公布和議成立的消息。

    共和五年的選舉剛剛結束,督政府能否對輿論和将軍有所冒犯呢?它沒有這樣的膽量,于是便不顧勒貝爾的反對,批準了協議。

    如今,波拿巴在蒙貝羅的克利威立宮駐跸設帳,俨然以國君自居。

    他在倫巴第頒布了憲法,兼并了西斯帕納共和國、瓦爾特利納和部分威尼斯領地,進而成立了西薩爾平共和國。

    他力圖說服瓦萊州讓新成立的國家從辛普龍取得一條同法國聯系的通道;失敗後,他立即萌發了出兵瑞士的打算。

    但是,熱那亞的雅各賓分子發動了革命,成立了置于波拿巴保護之下的利古裡亞共和國,波拿巴的出海通道也已經随之而打開。

     正式的對奧和約尚待簽訂。

    為了遷就督政府,波拿巴表示他打算占有曼圖亞和取得萊茵地區。

    5月2日,他自動向威尼斯宣戰;12日,威尼斯的共和分子推翻了寡頭統治,歡迎法軍入境。

    波拿巴于16日同前政府的代表進行了談判,這使他可以不承認新政權。

    波拿巴既已把威尼斯掌握在手,便打算實現自己的目标。

    圖古特并不拒絕談判,但同時還想得到教皇管轄區。

    和談會議在烏迪内開始舉行。

     五、英國的危機 正當奧地利放棄鬥争的時候,英國剛從一場嚴重的危機中脫身,這場原因複雜的危機從1796年已經開始。

    巴塞爾協定和海牙協定的簽訂以及西班牙的參戰給英國的貿易帶來了一些困難:1797年的出口額同上年相比略有下降,雖然仍高于1792年。

    法國的海盜船隻最多達七百艘,英國議會已禁止沒有護航的商船航行。

    但困難主要來自财政方面。

    皮特不主張用提高捐稅的辦法來維持軍費開支。

    他于1796年12月略為增加了由富人負擔的附加稅。

    财政收入由1792年的一千九百萬英鎊上升到1797年的二千一百五十萬,增加部分主要來自關稅和間接稅,同1792年相比,進口額和出口額分别提高了百分之十七和十四。

    可是,支出卻由1792年的二千六百萬增加到1797年的七千五百萬。

     皮特依靠借債彌補赤字:1797年發行的統一公債達四千三百萬,占支出的百分之五十七。

    公債仍嫌不夠,他主要以未來的稅收作抵押,要求倫敦銀行借款二百萬;他又發行财政證券&mdash&mdash短期國庫券&mdash&mdash一千五百萬至二千萬,其中部分留給銀行,餘下的由他支配。

    倫敦銀行擁有的銀行券1795年末約為一千三百萬,1797年約為一千零五十萬,但其流通額并未增加:1795年為一千四百五十萬,1797年2月甚至下降為九百六十萬。

    同1790年相比,1797年的物價上漲了百分之四十一&mdash&mdash隻是由外省銀行造成的通貨膨脹就能促進物價的上漲。

    但倫敦銀行的黃金儲備正在減少。

     國庫必須用黃金維持國外部隊和資助反法同盟諸國,這使黃金儲備更加減少:自1794年至1797年,價值約二千一百萬英鎊的黃金流向歐洲,總數至少高達五百萬英鎊的奧地利兩筆借款尚不計在内。

    此外,還有殖民地部隊的墊款、外國人擁有的統一公債的利息,為英國服務的中立國船隻的運費和保險費,也都要用黃金支付。

    更糟糕的是,1796年必須花二百五十萬英鎊從海外購買糧食。

    金币在國内日漸稀少,倫敦銀行出現了用銀行券擠兌鑄币的現象。

    黃金儲備已告枯竭。

     奧什的遠征企圖也許觸發了信用危機的出現。

    塔脫在威爾士登陸的消息于1797年2月25日在倫敦造成了普遍的驚慌。

    倫敦銀行隻剩下一百零八萬六千英鎊現金。

    根據大臣會議的命令,自27日起停止兌換鑄币;這項命令直到1823年才停止執行。

    經濟形勢也不容樂觀,但比1793年略好些,皮特認為尚不需國家提供貸款,倫敦銀行放寬其貼現政策已足以解決問題。

    後來,随着鑄币越加減少,紙币的币值開始疲軟。

    暫停執行金本位制沒有造成不可收拾的災難。

    企業界人士從公民的責任心出發,沒有忘記資本的利益與共,在收款時同意接受紙币和鑄币各一半。

    在1812年前,不需要實行紙币的強制流通。

    國民情緒的恢複鎮定,期票的流通和存款的複原,以及由于大陸戰争的停止而英國不需再出錢資助,這一切終于使倫敦銀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