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首屆督政府
關燈
小
中
大
通,人們又回到了舊制度下的&ldquo預付制&rdquo,即把國有森林的采伐權和某些州的收稅權交給債權人。
供貨的商人根據所冒的風險計算價格,借口他們必須應付窮職員的居間勒索而向國家大敲竹杠。
當然,他們不免要賄賂公職人員,而且也不放過同政客打交道。
巴拉斯和塔列蘭等人貪污受賄已盡人皆知;烏佛拉爾和海蓋洛不擇手段的手腕也臭名昭著。
迪戎公司和弗拉沙公司通過其與共和國的肮髒交易使督政府同自古以來所有在财政上染有污點的政府一樣威信掃地。
普通百姓本已深受貨币危機和銀根緊缺之害,加上政府的貪污受賄,所受損失更大。
一般的放款食利者倒了大黴:在他們收回的票據中,四分之一能否換成鑄币取決于國家的支付能力,四分之三隻能作為&ldquo征用券&rdquo用于納稅和購買國有産業。
為了換取現金,食利者和農民隻能把這些票據廉價出讓給轉手買賣的商人。
全國的公用事業都殘破不堪:憲兵因無力喂養馬匹而将坐騎賣掉;道路因無力維修而毀壞嚴重;法庭、學校和救濟事業完全由同樣窮困的地方當局負擔。
沒有錢就辦不成任何事情,而錢照例應從納稅人那裡收來。
但是,困難和虧空照例都被看作是政府的過錯。
四、共和五年的選舉以及督政府和兩院的沖突 督政府對反對派的宣傳毫無反應。
它也許以為,波拿巴的勝利會減少宣傳的效果。
共和五年芽月的選舉&mdash&mdash改選三分之一的議員,其中&ldquo常任議員&rdquo占半數&mdash&mdash使右派獲得大勝。
在九十個州中,僅有一半仍忠于共和國;六十三個州推舉了一百八十二名反動的或反革命的議員;二十個州選出了三十四名遊移不定的議員;在十四個州,共有三十四名不同傾向的共和分子當選。
庇什格律、維約、安貝爾·科洛美、羅瓦葉&ndash科拉爾等人的當選充分表明,右派在選舉中占了壓倒優勢。
督政府發生了分裂:勒貝爾主張采取專政措施,卡諾傾向同新的多數派協商一緻。
湊巧的是,兩院于牧月一日(1797年5月20日)用外交官巴特勒米代替了卡諾的朋友勒圖爾納的職務,使卡諾失去了後者的臂助,作為君主立憲派的巴特勒米處事缺乏魄力。
至于巴拉斯,他将站在誰的一邊呢?他對王黨的勸誘毫無推拒之意。
在右派方面,他們在克裡希俱樂部多次會商,仍不能對所應采取的策略達成一緻意見。
新任五百人院議長的庇什格律始終不敢冒險發動政變。
君主立憲派聽任舒安黨發展,但拒絕給予援助。
組成所謂&ldquo肚腹派&rdquo的那部分人甯願等待時機。
反動分子在外省氣焰特别嚣張。
&ldquo慈善會&rdquo到處建立據點。
許多地方當局和法院紛紛設法鎮壓共和派。
共和派也試圖在巴黎和法國南部建立&ldquo憲政俱樂部&rdquo等抵抗團體。
兩院下令予以解散。
兩院先撤銷了禁止流亡者親屬擔任公職的共和四年霧月三日法律,随後又廢止了有關懲治神甫的各項法律。
仍然擁有衆多議席的左派得到一些讓步:為保持平衡,兩院同意于共和四年霧月四日獲赦的人也可擔任公職,教士仍必須聲明服從法律。
在共和派看來,主要的危險還在于右派力圖奪去督政府維持統治和繼續戰争的手段。
行政權力機關的瓦解為複辟作了準備,而在複辟前,這對自累歐本停戰後開始談判的英、奧兩國說來也是莫大的幫助。
為此,吉貝爾&ndash德斯莫裡埃于牧月三十日(6月18日)确實從督政府那裡收回了全部的财政管理權,轉而交給了充斥着反革命分子的國庫。
元老院否決了這項決議。
但是,勒貝爾和拉雷韋裡埃已下定決心作最後一次較量。
巴拉斯同他們是一緻的。
由于波拿巴把在昂特雷格的文件中找到的關于庇什格律叛變的證據交給了巴拉斯,顯然,後者因此而害怕自己被王黨所排斥。
不能考慮動員人民的力量:拉雷韋裡埃甚至不能像葡月十三日那樣争取無套褲漢的幫助。
唯一的辦法是使用軍隊。
督政府不能相信莫羅:莫羅聽任王黨在萊茵軍團進行宣傳;他在作戰中從一名流亡者的行李裡也繳獲了對庇什格律不利的文件,但他在果月十八日前始終沒有報告督政府。
相反,波拿巴和奧什則表現得比較可靠。
現在擔任桑布爾&ndash默茲軍團司令的奧什離巴黎最近,他于穑月十三日(7月1日)率部趕回。
然而,對三巨頭的圖謀一無所知的卡諾堅持通過更換部長同右派和解。
穑月二十六日(7月14日),面對三名督政官的一緻主張,卡諾深感失望:反動分子的親信均被免職,而梅蘭和拉梅爾則被留任。
巴拉斯讓剛從美國回來的、與他同氣相求的塔列蘭任外交部長。
奧什出任國防部長。
但其前任佩蒂埃趕緊向兩院透露了有關調動部隊的消息,危機因此進入了關鍵的階段。
危機如何解決不僅關系着政權的存亡,而且決定着外交方針。
反法同盟諸國比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希望看到督政府的衰敗。
至于波拿巴,他之所以反對兩院,無非是為了把決定戰争與和平的大權抓到自己手裡。
供貨的商人根據所冒的風險計算價格,借口他們必須應付窮職員的居間勒索而向國家大敲竹杠。
當然,他們不免要賄賂公職人員,而且也不放過同政客打交道。
巴拉斯和塔列蘭等人貪污受賄已盡人皆知;烏佛拉爾和海蓋洛不擇手段的手腕也臭名昭著。
迪戎公司和弗拉沙公司通過其與共和國的肮髒交易使督政府同自古以來所有在财政上染有污點的政府一樣威信掃地。
普通百姓本已深受貨币危機和銀根緊缺之害,加上政府的貪污受賄,所受損失更大。
一般的放款食利者倒了大黴:在他們收回的票據中,四分之一能否換成鑄币取決于國家的支付能力,四分之三隻能作為&ldquo征用券&rdquo用于納稅和購買國有産業。
為了換取現金,食利者和農民隻能把這些票據廉價出讓給轉手買賣的商人。
全國的公用事業都殘破不堪:憲兵因無力喂養馬匹而将坐騎賣掉;道路因無力維修而毀壞嚴重;法庭、學校和救濟事業完全由同樣窮困的地方當局負擔。
沒有錢就辦不成任何事情,而錢照例應從納稅人那裡收來。
但是,困難和虧空照例都被看作是政府的過錯。
四、共和五年的選舉以及督政府和兩院的沖突 督政府對反對派的宣傳毫無反應。
它也許以為,波拿巴的勝利會減少宣傳的效果。
共和五年芽月的選舉&mdash&mdash改選三分之一的議員,其中&ldquo常任議員&rdquo占半數&mdash&mdash使右派獲得大勝。
在九十個州中,僅有一半仍忠于共和國;六十三個州推舉了一百八十二名反動的或反革命的議員;二十個州選出了三十四名遊移不定的議員;在十四個州,共有三十四名不同傾向的共和分子當選。
庇什格律、維約、安貝爾·科洛美、羅瓦葉&ndash科拉爾等人的當選充分表明,右派在選舉中占了壓倒優勢。
督政府發生了分裂:勒貝爾主張采取專政措施,卡諾傾向同新的多數派協商一緻。
湊巧的是,兩院于牧月一日(1797年5月20日)用外交官巴特勒米代替了卡諾的朋友勒圖爾納的職務,使卡諾失去了後者的臂助,作為君主立憲派的巴特勒米處事缺乏魄力。
至于巴拉斯,他将站在誰的一邊呢?他對王黨的勸誘毫無推拒之意。
在右派方面,他們在克裡希俱樂部多次會商,仍不能對所應采取的策略達成一緻意見。
新任五百人院議長的庇什格律始終不敢冒險發動政變。
君主立憲派聽任舒安黨發展,但拒絕給予援助。
組成所謂&ldquo肚腹派&rdquo的那部分人甯願等待時機。
反動分子在外省氣焰特别嚣張。
&ldquo慈善會&rdquo到處建立據點。
許多地方當局和法院紛紛設法鎮壓共和派。
共和派也試圖在巴黎和法國南部建立&ldquo憲政俱樂部&rdquo等抵抗團體。
兩院下令予以解散。
兩院先撤銷了禁止流亡者親屬擔任公職的共和四年霧月三日法律,随後又廢止了有關懲治神甫的各項法律。
仍然擁有衆多議席的左派得到一些讓步:為保持平衡,兩院同意于共和四年霧月四日獲赦的人也可擔任公職,教士仍必須聲明服從法律。
在共和派看來,主要的危險還在于右派力圖奪去督政府維持統治和繼續戰争的手段。
行政權力機關的瓦解為複辟作了準備,而在複辟前,這對自累歐本停戰後開始談判的英、奧兩國說來也是莫大的幫助。
為此,吉貝爾&ndash德斯莫裡埃于牧月三十日(6月18日)确實從督政府那裡收回了全部的财政管理權,轉而交給了充斥着反革命分子的國庫。
元老院否決了這項決議。
但是,勒貝爾和拉雷韋裡埃已下定決心作最後一次較量。
巴拉斯同他們是一緻的。
由于波拿巴把在昂特雷格的文件中找到的關于庇什格律叛變的證據交給了巴拉斯,顯然,後者因此而害怕自己被王黨所排斥。
不能考慮動員人民的力量:拉雷韋裡埃甚至不能像葡月十三日那樣争取無套褲漢的幫助。
唯一的辦法是使用軍隊。
督政府不能相信莫羅:莫羅聽任王黨在萊茵軍團進行宣傳;他在作戰中從一名流亡者的行李裡也繳獲了對庇什格律不利的文件,但他在果月十八日前始終沒有報告督政府。
相反,波拿巴和奧什則表現得比較可靠。
現在擔任桑布爾&ndash默茲軍團司令的奧什離巴黎最近,他于穑月十三日(7月1日)率部趕回。
然而,對三巨頭的圖謀一無所知的卡諾堅持通過更換部長同右派和解。
穑月二十六日(7月14日),面對三名督政官的一緻主張,卡諾深感失望:反動分子的親信均被免職,而梅蘭和拉梅爾則被留任。
巴拉斯讓剛從美國回來的、與他同氣相求的塔列蘭任外交部長。
奧什出任國防部長。
但其前任佩蒂埃趕緊向兩院透露了有關調動部隊的消息,危機因此進入了關鍵的階段。
危機如何解決不僅關系着政權的存亡,而且決定着外交方針。
反法同盟諸國比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希望看到督政府的衰敗。
至于波拿巴,他之所以反對兩院,無非是為了把決定戰争與和平的大權抓到自己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