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首屆督政府
關燈
小
中
大
斯指揮軍事,以緻白色恐怖在那裡再度猖獗。
右派在兩院中要求撤銷共和四年霧月三日法律和霧月四日赦令,但僅取得了關于獲赦者不得擔任公職的禁令。
右派尤其關心改善神甫的命運。
卡諾也希望同教皇和解,當庇護六世在波拿巴的大軍威脅下提出和談要求時,他乘機予以接受。
當時,達成事實上的和解完全是可能的,因為教皇的使者在皮包中裝有一份要求教士承認共和國政府的敕令。
但他沒有把這份敕令通知督政府,而督政府又要求教皇撤銷1789年來有關法國事務的各項決定,談判因而破裂了。
敕令後來仍交給了督政府公布,結果再次加劇了頑固派神甫與憲政派神甫之間的沖突。
在右派的堅持下,兩院廢除了霧月三日法律中關于對教士仍然嚴懲不貸的條款,但整個法律應否同時廢除仍是個問題。
忠于共和主義的行政官員否認有這樣的必要。
但根據科雄的命令,實際執行又變得對教士有利。
信仰管制業已放棄。
流亡者和被流放者可自由回國。
國有産業已停止出售。
如同共和三年一樣,新的反動對王黨有利。
在布蘭肯堡的不倫瑞克公爵家裡暫住的路易十八堅決拒絕同憲政派作任何妥協,這絲毫不能阻止部分王黨在選舉中獲勝;另方面,他準許極權派王黨采用暴力手段。
他在巴黎的代理人在督政府的警衛中進行秘密策動,事情暴露後,陰謀集團的首領勃羅蒂埃教士及其主要成員均被送進監獄,其中的杜凡納·德·普累爾供出了英國和王黨的陰謀,政府在果月十八日前始終不予公開。
此外,路易十八的奸細還組織了&ldquo秩序之友社&rdquo,憲政派王黨丹德萊與舒安黨人一起将這個團體改組成&ldquo慈善會&rdquo,并在波爾多打下了很深的根基。
維克海姆出資支持辦報和組織競選宣傳。
但是,各個地區的反動分子也都根據各自的理由自發展開活動。
大多數國民對舊制度并不留戀,對路易十八也不關心。
他們不再擔心王政複辟,隻想少付捐稅和不再打仗。
國内戰争正日趨緩和,對外作戰也接連勝利。
輿論因而把實現國内和平、恢複安定和複興經濟置于首位。
宗教糾紛令人十分擔憂。
許多頑固派神甫和共和分子所堅持的革命與天主教勢不兩立的說法對大多數國民已不起作用。
憲政派神甫認為這種說法不能成立;以埃姆裡教士為首的&ldquo順從派&rdquo神甫把教會與世俗、宗教與政治加以區分,不再強調二者之間的沖突。
關于在家庭和社會中必須以神的名義灌輸道德和培養服從的信念&mdash&mdash或毋甯說習慣和确信&mdash&mdash使大多數法國人留戀傳統的信仰。
一些資産者奉行的旬末禮拜的公民宗教&mdash&mdash例如,重新開張的共濟會以及由書店老闆什曼于1797年成立的和受到拉雷韋裡埃保護的有神博愛教&mdash&mdash不能打動群衆,因為群衆甯願每七天而不是每十天休息一天。
最後,宗教分裂甚至引起了家庭的内部糾紛。
憲政派教會失去了一些陣地,但它依舊存在,并于1797年舉行了全國主教會議。
在某些城市,例如在色當,憲政派教會仍保持着上升的勢頭。
羅馬教徒為内部分裂而激怒,等級制度開始發生動搖。
和平的魅力使好戰的督政府所推行的政教分離政策也注定不得人心。
更多的人把貨币危機和财政困難造成的種種惡果都歸罪于督政府。
土地票的災難已使一次新的延期償付成為必要,兩院至今仍想方設法調和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在利益上的對立。
此外,對流亡者親屬的遺産問題,兩院也感到左右為難。
在通貨膨脹後,接着又出現通貨緊縮的困難:由于鑄币不敷流通的需要,信貸幾告枯竭,物價一落千丈;尤其,1796年的農業收成極好,因而糧食限價已能停止執行。
這種情況使政府更難維持公共事業和應付軍費開支。
政府向兩院指出,必須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和找到新的軍費來源。
兩院對此不予置理,随意批準軍事撥款,拖延增稅法案,拒絕恢複間接稅,同時對督政府橫加指責,似乎政府隻要節省支出,國庫就能保證開支。
右派打算通過切斷财源,迫使政府接受和平。
左派對政府百般挑剔,借以降低它的威信。
左右兩派都害怕選舉人。
雖然納稅人并不像人們所說那樣逃避納稅,國家的财源卻始終不足。
至于軍費,于共和五年霧月十六日(1796年11月6日)再次開始的對國有産業的拍賣成為唯一的來源。
督政府同以往的國王一樣窮于應付。
它堅持通過發放征用券來征集實物。
尤其,它用官職為誘餌同形形色色的金融家作交易;對他們的貸款,督政府根據旬末确定的庫存現金零敲碎打地予以償還,由于國庫出納情況十分混亂,督政府自己對擁有現金的确切數額也不清楚。
它還把一些國有産業,例如荷蘭根據海牙協定交來的前攝政王的王冠鑽石和&ldquo付款書&rdquo,出讓給金融家,使他們能用以作典押,從而取得貸款。
它允許金融家簽發&ldquo通融票據&rdquo在銀行貼現,國庫居然願為這種空頭彙票作保。
預售國有産業的憑證終于付諸流
右派在兩院中要求撤銷共和四年霧月三日法律和霧月四日赦令,但僅取得了關于獲赦者不得擔任公職的禁令。
右派尤其關心改善神甫的命運。
卡諾也希望同教皇和解,當庇護六世在波拿巴的大軍威脅下提出和談要求時,他乘機予以接受。
當時,達成事實上的和解完全是可能的,因為教皇的使者在皮包中裝有一份要求教士承認共和國政府的敕令。
但他沒有把這份敕令通知督政府,而督政府又要求教皇撤銷1789年來有關法國事務的各項決定,談判因而破裂了。
敕令後來仍交給了督政府公布,結果再次加劇了頑固派神甫與憲政派神甫之間的沖突。
在右派的堅持下,兩院廢除了霧月三日法律中關于對教士仍然嚴懲不貸的條款,但整個法律應否同時廢除仍是個問題。
忠于共和主義的行政官員否認有這樣的必要。
但根據科雄的命令,實際執行又變得對教士有利。
信仰管制業已放棄。
流亡者和被流放者可自由回國。
國有産業已停止出售。
如同共和三年一樣,新的反動對王黨有利。
在布蘭肯堡的不倫瑞克公爵家裡暫住的路易十八堅決拒絕同憲政派作任何妥協,這絲毫不能阻止部分王黨在選舉中獲勝;另方面,他準許極權派王黨采用暴力手段。
他在巴黎的代理人在督政府的警衛中進行秘密策動,事情暴露後,陰謀集團的首領勃羅蒂埃教士及其主要成員均被送進監獄,其中的杜凡納·德·普累爾供出了英國和王黨的陰謀,政府在果月十八日前始終不予公開。
此外,路易十八的奸細還組織了&ldquo秩序之友社&rdquo,憲政派王黨丹德萊與舒安黨人一起将這個團體改組成&ldquo慈善會&rdquo,并在波爾多打下了很深的根基。
維克海姆出資支持辦報和組織競選宣傳。
但是,各個地區的反動分子也都根據各自的理由自發展開活動。
大多數國民對舊制度并不留戀,對路易十八也不關心。
他們不再擔心王政複辟,隻想少付捐稅和不再打仗。
國内戰争正日趨緩和,對外作戰也接連勝利。
輿論因而把實現國内和平、恢複安定和複興經濟置于首位。
宗教糾紛令人十分擔憂。
許多頑固派神甫和共和分子所堅持的革命與天主教勢不兩立的說法對大多數國民已不起作用。
憲政派神甫認為這種說法不能成立;以埃姆裡教士為首的&ldquo順從派&rdquo神甫把教會與世俗、宗教與政治加以區分,不再強調二者之間的沖突。
關于在家庭和社會中必須以神的名義灌輸道德和培養服從的信念&mdash&mdash或毋甯說習慣和确信&mdash&mdash使大多數法國人留戀傳統的信仰。
一些資産者奉行的旬末禮拜的公民宗教&mdash&mdash例如,重新開張的共濟會以及由書店老闆什曼于1797年成立的和受到拉雷韋裡埃保護的有神博愛教&mdash&mdash不能打動群衆,因為群衆甯願每七天而不是每十天休息一天。
最後,宗教分裂甚至引起了家庭的内部糾紛。
憲政派教會失去了一些陣地,但它依舊存在,并于1797年舉行了全國主教會議。
在某些城市,例如在色當,憲政派教會仍保持着上升的勢頭。
羅馬教徒為内部分裂而激怒,等級制度開始發生動搖。
和平的魅力使好戰的督政府所推行的政教分離政策也注定不得人心。
更多的人把貨币危機和财政困難造成的種種惡果都歸罪于督政府。
土地票的災難已使一次新的延期償付成為必要,兩院至今仍想方設法調和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在利益上的對立。
此外,對流亡者親屬的遺産問題,兩院也感到左右為難。
在通貨膨脹後,接着又出現通貨緊縮的困難:由于鑄币不敷流通的需要,信貸幾告枯竭,物價一落千丈;尤其,1796年的農業收成極好,因而糧食限價已能停止執行。
這種情況使政府更難維持公共事業和應付軍費開支。
政府向兩院指出,必須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和找到新的軍費來源。
兩院對此不予置理,随意批準軍事撥款,拖延增稅法案,拒絕恢複間接稅,同時對督政府橫加指責,似乎政府隻要節省支出,國庫就能保證開支。
右派打算通過切斷财源,迫使政府接受和平。
左派對政府百般挑剔,借以降低它的威信。
左右兩派都害怕選舉人。
雖然納稅人并不像人們所說那樣逃避納稅,國家的财源卻始終不足。
至于軍費,于共和五年霧月十六日(1796年11月6日)再次開始的對國有産業的拍賣成為唯一的來源。
督政府同以往的國王一樣窮于應付。
它堅持通過發放征用券來征集實物。
尤其,它用官職為誘餌同形形色色的金融家作交易;對他們的貸款,督政府根據旬末确定的庫存現金零敲碎打地予以償還,由于國庫出納情況十分混亂,督政府自己對擁有現金的确切數額也不清楚。
它還把一些國有産業,例如荷蘭根據海牙協定交來的前攝政王的王冠鑽石和&ldquo付款書&rdquo,出讓給金融家,使他們能用以作典押,從而取得貸款。
它允許金融家簽發&ldquo通融票據&rdquo在銀行貼現,國庫居然願為這種空頭彙票作保。
預售國有産業的憑證終于付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