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熱月反動和1795年和約

關燈
判同時也在巴約讷舉行。

    戈多伊在黑山戰役前進行的試探無非是想在法國南方為路易十七開辟一個王國和恢複忠于羅馬教廷的天主教。

    救國委員會方面則要求取得吉普斯誇、聖多明各和路易斯安那。

    路易十七的夭折使第一個困難自動消失;接着,蒙賽發動了攻勢,打破了西班牙中部防線,把左翼推向畢爾巴鄂,沿埃布羅河占領了維多利亞,直至米朗達。

    基貝隆之戰終于使救國委員會降低了要求。

    法國滿足于對方宣布中立,僅從西班牙方面取得聖多明各。

     剩下的問題便是同奧地利和談。

    在這方面,成功的希望看來不大。

    圖古特在穑月剛拒絕了救國委員會的建議,因為提出的條件總是過高。

    葉卡特琳娜在聽到關于巴塞爾和約的消息時非常憤怒,當即向不久前并吞的庫爾蘭地區增兵四萬。

    至于皮特,除了在倫敦已答應給奧地利一筆貸款外,又把他笨拙地拒絕給予普魯士的補貼送給奧地利。

    英奧兩國于5月20日訂立了一項新的同盟協定,英國答應出資六十萬英鎊,供奧地利維持二十萬軍隊之用。

    俄國于9月28日在同盟協定上也簽了字。

    圖古特在其盟國的撐腰和保護下,對在波蘭分得的土地也心滿意足,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去恢複比利時。

    然而,關于第三次瓜分波蘭的決定尚未通知普魯士,圖古特對威尼斯也還懷有觊觎之心,假如法國提出平分尼德蘭的方案,他或許會同意接受。

    可是,救國委員會既然排除這個方案,它至少可以試圖聯合德意志帝國的各王公,使奧地利陷于無能為力的地步。

    哈登堡在花月二十八日(5月17日)簽署了劃界而治的協議後,正朝這個方向努力。

    帝國議會于7月3日決定接受普魯士的調解,在保證帝國完整的基礎上同法國締結和約。

    奧國皇帝對這一決定持保留的立場;假如皇帝斷然拒絕,王公們無疑會不聽他的号令,黑森&ndash卡塞爾諸侯國于8月28日已作出了榜樣。

    哈登堡指出,一切都取決于法國,隻要法國放棄萊茵地區的領土要求就夠了。

    巴特勒米對此正中下懷,而救國委員會則在牧月和穑月仍下不了決心,都埃的梅蘭認為兼并萊茵地區不無缺點;程度不同地追随君主立憲派的奧布裡、昂利&ndash拉裡維埃爾、加蒙、布瓦西·唐格拉斯則堅持恢複原來的邊界。

    但是,勒貝爾和西哀士在霧月回到了救國委員會,兼并的主張在委員會中又占了多數;恰巧在那時候,君主極權派和英國開始策動叛亂,這反而穩定了國民公會中平原派的革命感情。

     五、共和四年葡月十三日事件和基貝隆之戰 溫德海姆于1794年7月參加政府後,英國政府中終于有人明确主張推行出征旺代和布列塔尼的計劃了。

    鄧達斯反對這一計劃,皮特表示冷淡。

    他對保王黨給予反法同盟的幫助不屑一顧;從1794年10月起,他派駐巴塞爾的代理人維克海姆用巨款資助君主極權派和君主立憲派。

    皮特個人希望君主立憲派能取得成功;因為熱月黨打算恢複選舉制,和平複辟的希望又重新擡頭。

    如果君主極權派堅持動武,皮特預計這類行動必遭失敗,他并不願意去犧牲原已感到不足的那一點兵力。

    但是,在普伊澤的慫恿下,皮特終于作了讓步。

    普伊澤雖然屬于君主立憲派,卻建議招募幾團部隊搞一次登陸行動,兵員大部分來自德意志各國的流亡者,也有一些自願入伍的囚犯。

     英國海軍擊敗了維拉雷的艦隊,穿着英國軍服的埃爾維利師于穑月九日(6月27日)在基貝隆半島登陸。

    因埃爾維利和普伊澤争奪指揮權,登陸行動耽誤了時間,第二批登陸部隊松勃勒依師于7月中旬方才行動。

    奧什從截獲的情報得知這些行動後,挫敗了舒安黨的計劃:舒安黨僅搞了幾次偷襲,絕大部分居民沒有起來響應。

    共和軍挖壕設防封鎖了半島,于熱月二日至三日(7月20日至21日)晚間突破對方防線:流亡者或者被俘,或者跳海逃命。

    軍事法庭下令槍決了七百四十八名被俘者,其中四百二十八名為貴族。

    另一支登陸部隊占領了耶島,亞多瓦伯爵一度在那裡出現。

    沙列特為配合流亡者的登陸,重新展開了軍事行動。

    但伯爵不敢冒險向大陸發展,部隊于12月被運回英國。

    從長遠來看,整個事件的結果隻是挑起了一場新的旺代戰争。

     但在當時,群衆中的反應相當強烈:人們對王黨的危險不能再視而不見。

    在7月14日的周年紀念日,《馬賽曲》又大聲高唱,無套褲漢和士兵又到處追捕&ldquo黑衣領&rdquo。

    平原派仍未同右派決裂;《人民覺醒報》保持了自己的地位;國民公會于熱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8月8日和9日)又下令追捕了富歇等六名山嶽派分子。

    此外,布瓦西·唐格拉斯于穑月五日(6月23日)作了關于憲法草案的報告,國民公會一緻同意對草案的讨論一直進行到果月五日(8月22日)。

    同一天,國民公會還決定,被控告和逮捕的議員将不能參加未來的立法團;次日,國民公會勒令取消各平民團體。

     憲法應由公民投票批準,然後再選舉新的議會。

    出于保住個人地位的考慮,熱月黨人猛然覺察到,他們最危險的敵人并非是那些手持武器反對共和國的王黨分子,而是準備通過選舉取代國民公會的那些隐秘的王黨分子。

    熱月黨人雖然已排斥了山嶽派,但國民公會畢竟要對以往的一切負責;在鎮壓恐怖主義分子方面,熱月黨人不如王黨那麼堅決。

    更何況,貨币危機和饑荒都會使任何多數派陷于絕境。

    通貨膨脹猶如決堤之水已無法控制:在取消限價時,紙币流通額約為八十億,到了霧月一日(1795年10月23日),估計高達二百億。

    由于許多地區農業歉收,人們為保證市場供應,被迫恢複了糧食征集制和關于必須在市場出售的規定。

    根據共和四年葡月七日(9月29日)法律&mdash&mdash一直保留到1797年為止,除不再實行限價外,糧食仍按共和二年的辦法由國家統一管理。

    這使議會很不得人心。

     因此,國民公會于共和三年果月五日和十三日(1795年8月22日和30日)決定,新任議員的三分之二共五百名必須在原國民公會議員中産生;在産生方式的問題上,由于意見不一,便同意交給選民挑選,但又指出,如果選民不遵照以上比例選舉,連任的國民公會議員可自行聘任,補足缺額。

    因此,議員聘任制雖然在共和八年才正式實行,但人們實際上早已想利用這種方式來排擠民主派和王黨,使忠于革命和共和國的&ldquo缙紳&rdquo得以當選。

    可是,右派投票贊同憲法恰恰是為了通過選舉取得政權;因此在整個法國,右派的擁護者對國民公會規定的選舉辦法提出了強烈的抗議。

     憲法恢複了選舉保證金制度,但公民投票卻由全民參加,陸軍和海軍也不例外。

    投票結果表明憲法獲得多數擁護。

    由于新政權遲早總要把反對派排擠出國民公會,許多反對派大概也就心甘情願地接受憲法,或至多表示棄權。

    共和四年葡月一日(1795年9月23日),國民公會宣布憲法及其附屬條款均已被通過。

     在巴黎,騷動日益發展。

    在勒佩蒂埃區(位于交易所附近,銀行家和投機家聚居的街區)的帶動下,巴黎各區創議成立聯區中央委員會,并邀請共和國的各初級議會響應首都的創議。

    果月二十七日(9月17日),夏托納夫&ndash昂&ndash提姆雷區發生了暴動。

    在這樣的威脅下,平原派與右派決裂:它重申針對流亡者和神甫的各項法律,于共和四年葡月七日(1795年9月29日)通過了有關信仰問題的新法律,強迫神甫承認人民的主權,并明确規定,凡反對出售國有産業或主張複辟君主制者,将受到刑事處分。

    平原派不再輕視無套褲漢的支持:葡月十二日(10月4日),它撤銷了關于解除恐怖主義分子武裝的措施,從而點燃了火藥的引信:王黨于葡月十三日發動了暴動,所有害怕革命政府反撲的人都追随了王黨。

     軍隊再次進行了幹涉。

    由于軍方的首腦默努對反對派相當遷就,巴雷爾再次挺身而出,拯救了國民公會。

    他讓當時閑住巴黎的波拿巴充當副手,後者采取果斷的行動,粉碎了暴亂,并為自己的發迹作了準備。

    鎮壓行動并不嚴酷,僅槍決了兩名暴亂頭目,但事件本身卻具有深遠的意義。

    國民衛隊被解除了武裝;巴黎處于軍管狀态:巴黎的革命作用從此結束。

    平原派對右派積恨未消,逮捕了三名右翼分子。

    弗雷隆前往普羅旺斯制止白色恐怖。

    據認為,于葡月二十日(10月12日)開始的選舉僅保留了三百七十九名國民公會議員,而且幾乎全都是右派或有追随王黨的嫌疑。

    因此,有人主張全面否定這次重選,塔裡安甚至要求采取&ldquo救國&rdquo措施。

    面對這些聳人聽聞的言論,騷動逐漸趨向平穩。

    國民公會隻是在霧月四日(10月26日)的最後關頭才同意實行大赦,釋放已被逮捕的原國民公會議員和許多恐怖主義分子。

    雖然如此,就像熱月九日事變後一樣,全體愛國分子團結起來反對王黨分子;羅馬教會的要求又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在這一要求的推動下,又開始實行獨裁制。

     王黨的反撲所造成的結果還不限于此:共和派态度的轉變對外交政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六、1795年戰役和兼并比利時 由于士兵生活條件日益惡劣和物資供應嚴重不足,茹爾丹和庇什格律率領的桑布爾&ndash默茲軍團和萊茵軍團自冬季以來駐足不前。

    庇什格律如今背叛了熱月黨,開始接受孔代親王的補貼,這使熱月黨的力量大大削弱。

    孔代親王的收買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庇什格律不敢交出胡甯格一地。

    但是,庇什格律不同茹爾丹一起利用現有條件準備進攻,這對敵人至少也是一種幫助。

     到了8月,作出決斷的時候來到了。

    德意志帝國皇帝同意了帝國議會關于在尊重帝國完整的條件下實現和平的議案。

    哈登堡重申,如果法國不放棄對萊茵地區的領土要求,普魯士就不能同法國結成聯盟。

    然而,瓜分波蘭的協議導緻了奧普兩國的不和:1月3日協議終于在8月3日通告了柏林,兩國接着在會上發生了激烈的争吵。

    救國委員會本可以放棄萊茵地區,同奧地利締約謀和。

    可是,革命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