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熱月反動和1795年和約

關燈
場是由他們同敵人的勾結所決定的)。

    共和派則譴責這些&ldquo恢複舊邊界&rdquo的論調是叛賣,他們力圖把取得自然邊界同保衛革命聯系在一起。

     共和二年救國委員會的政策已朝這個方向邁出了第一步,它激發民族感情,命令把甘願忍受奴役的人民當作敵人對待。

    出于對國家的安全、利益和榮譽的考慮,人們終于把自然邊界作為軍事勝利的保障和獎勵而肯定下來。

    何況,軍隊決不會同意放棄自然邊界,而軍隊在共和國占着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即使革命政府恐怕也難以解散軍隊,在共和三年危機四伏的歲月,這更是件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何況,正因為共和精神在軍隊中保存得最好,熱月黨才号召軍隊保衛國民公會。

    如果要原封不動地維持軍隊,就必須使軍隊有仗可打。

    尤其,現在軍隊反而成了國家的供養者。

    在軍隊的保護下,有關部門把被占領國家的物資,包括藝術品在内,統統搬回法國;救國委員會曾發出通令,對于人們把被占領國家同法國合并的願望要置之不理,因為立即實行兼并會妨礙搬遷工作的進行。

    熱月黨撤銷了原有的搬遷部門,斥責雅各賓分子的劫掠行為;法國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和萊茵地區的亞琛分别設置了行政機構,萊茵地區被劃分為七個縣;這兩個行政機構向地方當局強制征集實物,支付指券,在1795年前始終按限價付款。

    指券在巴達維亞共和國也實行強迫流通;熱月黨在同該共和國談判中,首先強調戰争賠償,把該國的大批熱那亞彙票和瑞士支票據為己有,以應付萊茵戰役和阿爾卑斯戰役的軍費開支。

    在把被占領國家的油水榨幹後,法國又躍躍欲試地企圖實行兼并,防止當地反法情緒的擡頭,進一步再征服其他國家,以保證軍需供應和充足國庫資金。

    這樣,困難自然越來越大,而熱月黨已失去了控制局面的能力。

     最初,他們對1793年的兼并避而不談,經過長時間的猶豫後,他們内部出現了意見分歧。

    分歧的焦點并不在有關薩瓦和尼斯的問題上,而在于如何對待比利時,特别是萊茵河左岸地區。

    在征服和放棄之間,還有另一個方案,即根據戰略需要局部調整邊界:隻要把桑布爾河和默茲河之間的地區(那慕爾和盧森堡)并入法國版圖,法國的安全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因此,溫和派和君主立憲派都熱衷于這個中間方案。

    對于比利時,共和派普遍主張實行兼并。

    但在1795年夏季,都埃的梅蘭和蒂翁維爾的梅蘭等人都認為萊茵地區的日耳曼居民不可能被法國所同化,反對把該地區并入法國;另方面,亞爾薩斯人勒貝爾則堅持主張兼并,認為不把萊茵地區并入法國,就不能保證亞爾薩斯不受外來的入侵;西哀士則決心把國界推向萊茵河邊,以便利用普魯士由此取得的補償,調整德意志帝國的版圖。

    這些問題一直拖到督政府成立仍遷延未決。

    由于熱月黨人始終拿不定主意,他們從一開始就注意不束縛自己的手腳。

    同普魯士簽訂的巴塞爾協定雖然沒有就上述問題作出任何決定,卻為熱月黨人指出了前進的方向。

    他們從此同反法同盟諸國懷有共同的意圖,隻要自己能得到一點好處,就可以談判講和。

    人權已被抛到九霄雲外;被兼并地區的人民所能獲得的利益掩蓋着各有關民族将遭受的踐踏。

    救國委員會同托斯卡納締結和約所造成的既成事實在1795年2月19日終于被國民公會所追認。

    該委員會在風月二十七日(3月13日)還争取到了起草秘密條約的全權,簽訂的條約從此不再提交國民公會批準。

     四、巴塞爾協定和海牙協定(1795年4月至5月) 普魯士的使者梅耶因克于1794年11月22日到達巴塞爾,但談判并無進展。

    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願意談和,卻不知如何談好。

    像往常一樣,他周圍的大臣分成對立的兩派,而他則在兩派之間搖擺。

    一味追求領土利益的大臣把注意力集中在波蘭,主張不惜一切代價同法國立即單獨媾和。

    他們不打算防守美因茲,如果法國堅持要萊茵河左岸地區,他們認為正好借機要求向德意志帝國方面擴展。

    在這些問題上,豪格維茨同其他大臣現在是一緻的。

    相反,當時主管普魯士在法領地的哈登堡卻力排衆議,指出國王不該在德意志帝國中一意孤行,從而喪失自己對其他王公的影響。

    他隻同意全面媾和,或至少由整個德意志帝國對法媾和。

    12月22日,帝國議會要求由普魯士居間對法談判;萊茵的王公也希望和談。

    巴伐利亞對奧軍進駐曼海姆處處刁難,不給支持,緻使該城于12月24日投降。

    哈登堡主張保護其他王公的利益,希望以此擴大普魯士的勢力;但是,為了争取王公們的信任,他必須首先排除肢解德意志帝國的一切可能。

    由于他出身于漢諾威王族,大臣們紛紛指控他把德意志帝國置于普魯士之上。

    普王仍不甘心同弑君者妥協和抛棄盟友,因而樂于聽從哈登堡的意見。

     其他大臣的主張終究占了上風,因為促使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進行和談的理由絲毫沒有減弱:普魯士在東線的處境變得越來越糟。

    攻陷華沙後,葉卡特琳娜二世在波蘭又為所欲為,到處推行恐怖統治;大肆逮捕愛國派貴族,把他們遣送到西伯利亞流放,沒收被流放的和逃往國外的貴族的土地,分封給她的寵臣。

    她決心進行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瓜分波蘭,以便把俄國邊界推進到布格河一線;她并不打算把普魯士完全排斥在外,因為這樣會引起普俄兩國兵刃相見,而她對此既不願意又無可能,打一場俄土戰争更合她的心意。

    何況,盡管内部分歧重重,三國狼狽為奸的局面畢竟依然存在。

    葉卡特琳娜始終希望粉碎法國革命;為了牽制普魯士,她本應該讓奧地利也同法國和談。

    無論如何,她決意把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限制在一隅之地,而把普軍占領的帕拉丁地區的克拉科夫和桑道米爾劃歸奧地利。

    葉卡特琳娜縮小普魯士占領區既能恢複德意志兩強之間的均勢,又能不付任何代價同奧皇實現和解。

    自年初以來,圖古特接二連三地向聖彼得堡表示善意,聆聽女皇的意旨。

    他在1794年11月29日給路易·科本澤爾下達的指令中表示,隻要俄國女皇贊同奧國用尼德蘭換取巴伐利亞,并從法國方面或威尼斯方面額外割取一塊土地,奧國準備承認對波蘭的第二次瓜分。

    對于第三次瓜分波蘭,圖古特強調必須扼制普魯士的野心和讓奧地利同時取得克拉科夫、桑道米爾以及盧布林和臘多姆。

    雙方毫無困難地達成了一緻意見,并于1795年1月13日簽訂了協定。

    協定的前半部分事後向普魯士作了通報,确定了解決波蘭問題的最後方案,僅同意分給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包括華沙在内的波蘭北部,以涅曼河和布格河為界。

    後半部分準備暫時保密,由奧國作出保證,在未來的對土戰争中同俄國結盟。

    自8月以來被撂在一邊的普魯士大使陶恩青已把俄奧密謀通報了國王。

    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因而于1794年12月18日決定把衆所周知的親法分子戈爾茲派往巴塞爾。

    在準許巴特勒米開始談判前,救國委員會要求對方先派人來巴黎接洽:它想親自摸清普魯士的意圖,并想借以表明,是普魯士主動要求和平,從而加強自己的威望。

    因此,哈尼埃于1795年1月6日來到巴黎,聽取共和國方面的觀點;幾乎就在同時,莫倫道夫放棄了美因茲和向威斯特伐利亞撤退。

    巴特勒米于是接到通知,普魯士準備同意法國對萊茵河左岸地區的兼并。

    救國委員會為誘使普魯士作出不再反悔的保證,向哈尼埃表示可讓普魯士獲得補償。

    巴特勒米起草了協定草案;為了鋪平道路,他特意指出,此項條款暫時保密,因為要奧地利割讓土地的問題勢必等到德意志帝國同法國締結和約後才能解決。

     可是普王仍在猶豫。

    英國派人在柏林活動,但還不敢出錢收買,因為收買反而會促使普魯士倒向法國一邊。

    在這期間,戈爾茲于1795年2月5日去世,普王選了哈登堡接任談判代表,這顯然是主戰派的一個勝利。

    哈登堡确實竭力拖延和談,設法延至3月18日才到達巴塞爾,并提出了一個新方案,企圖确保普魯士的中立和使普魯士至少同部分王公保持一緻,也就是說,要劃定一條分界線,使作戰雙方在包括漢諾威在内的德意志帝國北部地區脫離接觸。

    救國委員會大聲提出抗議;芽月十日(3月30日),盡管在威斯特伐利亞還有八萬名普軍,救國委員會一緻主張對普魯士下達最後通牒。

    哈登堡對此正求之不得,便利用法國的反對竭力拖延時間。

    但在3月31日,國王發信通知哈登堡,隻要法方有所讓步,便應立即談判簽約:國王急于要把威斯特伐利亞的軍隊運往波蘭。

    巴特勒米沒有把救國委員會的最後通牒送達對方,斷然承擔責任,于芽月十五日至十六日(4月4日至5日)夜間簽署了和約。

    巴特勒米的處置顯得尤其恰當,因為芽月十二日事件已使救國委員會改變了主意。

    救國委員會确實感到高興,因為普魯士是承認共和國的第一個大國。

    但往深處一想,有人又拉長了面孔。

    普魯士對外僅宣布了中立,它甚至依靠分界線保護了漢諾威。

    巴特勒米正确地指出,分界線也保護着荷蘭,而根據秘密條款,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抛棄了陸海軍統領。

     實際上,救國委員會所以下令加快完成巴塞爾的談判,這是因為它懷疑荷蘭會依賴普魯士。

    達代爾斯和省三級會議于風月二十日(3月10日)派往巴黎的代表勇敢地拒絕了救國委員會的嚴酷要求,聲稱他們曾對本國同胞作了保證,要用他們對法國的忠誠換得共和國的寬宏。

    他們于芽月十日接到了最後通牒,并立即獲悉巴塞爾協定已經簽訂。

    勒貝爾和西哀士動身前往海牙,迫使荷蘭于花月二十七日(5月16日)簽訂和約。

    荷蘭割讓了佛蘭德、馬斯特裡赫特和文洛,并與法國訂立了攻守同盟,答應擴大海軍和陸軍,并供養一支二萬五千人的占領軍至戰争結束。

    尤其,荷蘭還償付了一筆高達一億荷盾的賠款。

    此外,為了整頓貨币,荷蘭不得不自己掏錢賠償三千萬裡佛的指券。

    在卷入對英戰争後,荷蘭立即被奪走了部分殖民地,貿易因此大傷元氣。

     與此同時,巴特勒米同西班牙的使者伊利奧特在巴塞爾開始了會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