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歐洲反法同盟(1793—1795)

關燈
絕大多數歐洲國家現在已向法國開戰,但它們之間尚不團結:英國是組織反法同盟的發起人,由于它自己的錯誤,它未能給反法同盟灌注旺盛的生命力。

    各盟國對戰争的目的始終未能取得一緻意見,因而作戰時兵力分散。

    它們對波蘭、海戰和殖民戰争的關心至少等于或甚至超過對法的陸上進攻。

    結果是,在取得某些初步勝利後,同盟軍便停止進攻或向後撤退。

    1794年後,同盟軍開始抵擋不住革命軍的攻勢,并像瓦爾米和熱馬普戰役後的奧普聯軍一樣土崩瓦解。

     然而,反法同盟諸國間的争執尚不足以說明它們的失敗。

    這裡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從中看出革命的獨特性質。

    反法同盟諸國未能利用自己的物質優勢,看不到這是一場嶄新的戰争,它們因循守舊,絲毫不改變其統治方式和作戰方法。

    當然,反法同盟的作戰不力也并不完全出于因循守舊:它們不敢要自己的臣民作出過分的犧牲,因為它們擔心臣民們在勝利後會反過來要它們作出相應的讓步。

     一、反法同盟的形成 根據曆來的傳統,英國同法國作戰總要挑動大陸各國與法國為敵,必要時還不惜出錢收買。

    荷蘭早已是英國的盟友,格倫維爾在11月曾向奧地利進行了試探。

    宣戰後,他先後同各交戰國結成同盟:3月25日同葉卡特琳娜二世;4月25日同撒丁國王;5月25日同西班牙;7月12日同那不勒斯的波旁;7月14日同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二世;8月30日同奧地利;9月26日同葡萄牙。

    德意志帝國于1793年3月決定對法宣戰後,巴登和黑森兩公國也同英國一緻行動。

    至于漢諾威,它本是喬治三世的領地。

    由此逐漸形成了歐洲第一次反法大同盟。

    這個大同盟以英國為主體,共同對敵的需要使各國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聲援,但這種團結從未以正式的條約形式固定下來,更談不上建立統一的指揮和共同使用各國的資源。

     在英國與同盟諸國的關系上存在着明顯的不平等。

    薩丁、那不勒斯、葡萄牙、漢諾威、巴登和黑森以領取津貼為出兵的條件,皮特把它們看作是英國的雇傭軍。

    荷蘭在财政上資助戰争,但不能守住自己的國土。

    奧地利和普魯士則相反,它們希望取得經濟援助,但不準備接受别國的命令。

    英國同西班牙和俄國的協定僅規定組織禁運。

    實際上,假如德意志和意大利實現了統一,假如這兩大民族傾全力對付法國,它們足以左右大陸的戰局,法國革命很可能遭到失敗。

    在歐洲當時的形勢下,隻有英國在戰争目的問題上同不受其霸權控制的各國協調一緻,反法同盟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可是,情況卻偏偏不是如此。

     二、反法同盟諸國的戰争目的 兩個戰争目的對反法同盟諸國可能是一緻的。

    一個目的是要拯救歐洲的文明,即正如伯克和法國流亡者早已鼓吹的,破除法國的革命事業,重建貴族的統治;這就是所謂理想主義的十字軍戰争,實際上也是一場階級的戰争。

    另方面,皮特和格倫維爾主張進行一場政治戰,其目的是要重建國際法和恢複歐洲均勢,這意味着要法國遵守國際協定,放棄宣傳和歸還從别國奪取的土地。

     不容否認,同盟諸國對兩個目的都沒有成見。

    皮特拒絕了伯克建議發表的文告,因為英國貴族并無理想主義的傾向,不想為法國貴族報仇雪恨。

    更何況,堅持在法國複辟舊制度隻會使戰争難以取勝。

    大陸國家則不同,它們決心推行反革命。

    但在1793年4月的安特衛普會議上,英國人沒有反對大陸各國的意圖。

    這一意圖主要在諾爾州得到執行:一個由奧國官吏組成的委員會,即瓦倫西安軍政府,在該州部分地區統治了一年之久。

    軍政府恢複了什一稅和領主權,讓頑固派神甫返回家鄉,把尚未售出的國有财産交還原主,并宣布将收回已出售的國有産業。

    由此可以看到,一旦法國淪陷,将會發生怎樣的事情。

    至少就其内心而言,皮特也決意在法國複辟君主制,并像在英國那樣,建立貴族和大資産階級的立憲體制。

    對于皮特所設計的政治戰,大陸國家肯定不如皮特自己那樣感興趣。

    各國都沒有認識到法國的擴張損害了它們自己的利益。

    版圖有所擴大的俄國、普魯士和撒丁隻是在獲得同等利益的條件下才予以容忍的。

    最後,各國都明白,英國主張大陸均勢是為了保障它的海上霸權。

    但是,皮特的原則在表面上顯得十分合理,因而任何人都從未提出異議。

     雖然如此,參加反法同盟的每個國家都指望取得一塊割地。

    伯克曾預言,領土野心将在同盟諸國間制造分裂和刺激法國的民族精神。

    但是,皮特不能鼓吹放棄利益,因為他需要盟友,最初僅處次要地位的賠償問題已變成大陸各國最關心的事情,它們甚至不等英國投入戰争,就把問題解決了。

    此外,人們不久看到,皮特也贊同賠償的原則。

    他指望奪取科西嘉島和法國的殖民地,以便擴張大不列颠帝國。

    盡管他一再否認,人們仍懷疑他還想兼并敦刻爾克和土倫。

    總之,在安特衛普會議上,英國代表同其他代表一起反對了科布爾大公的主張:為了促使杜穆裡埃同國民公會對立,與會各國宣布保證法國的領土完整。

    因此,奧地利人在諾爾州拒絕了讓路易十七登基即位,甚至拒絕讓原來不住在該州的法國流亡者進入這個地區。

    在土倫,豪厄承認了路易十七,并挂出了白旗;皮特不但不予批準,反而不許普羅旺斯伯爵進入該城。

    由于割地賠償成了同盟諸國的戰争目的,事态的發展比伯克的預見更加糟糕。

     革命顯然隻能在大陸上被撲滅。

    皮特卻忽略了這一點,他迫切希望先占領法國的殖民地,消滅法國的海軍和奪取法國的市場。

    這種做法惹惱了堅持既定原則的西班牙,使它對自己的海上利益和殖民利益感到擔心;由于缺少西班牙的真誠合作,英國的海戰不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卡洛斯四世終于脫離了反法同盟。

    英國的榜樣促使同盟諸國首先尋求自己的利益。

    由地理位置所決定,它們不願意也不可能從法國取得領土利益。

    斯皮爾曼計劃承認了這一點。

    因此,雖然它們理應集中力量對付共同敵人,俄國和普魯士&mdash&mdash甚至奧地利&mdash&mdash卻認為襲擊波蘭對它們更有利可圖。

    斯皮爾曼計劃要求俄普兩國負有關心西線戰事的道義責任:為使交換尼德蘭成為可能,必須先從法國手中奪回這個地區。

    根據1793年1月23日協定,葉卡特琳娜确實曾要求普魯士國王在西線出力。

    不幸的是,皮特既然接受了割地賠償的原則,他對割地賠償的方式就不能漠不關心。

    他廉價出賣了波蘭。

    在1792年底和1793年2月12日,格倫維爾始終還反對瓜分,但在7月與普魯士結盟時,他隻得表示贊同。

    相反,在交換尼德蘭的問題上,皮特寸步不讓。

    為了鼓動奧地利保留尼德蘭,他向奧地利建議,把尼德蘭國界擴展到索姆河。

    但普魯士不同意這個新計劃,并以此為借口,擺脫了西線作戰的義務。

    遭到玩弄的奧地利于是跟着把部分兵力調回東線。

     因此,大陸諸強國在波蘭和法國之間平分兵力;英國主要從事海上戰争和殖民戰争,不能給革命以決定性打擊;其他盟國懂得,英、俄、普、奧四強不打算分給他們一杯羹,因而隻是看準了才肯下賭注。

    這是革命軍勝利的基本原因之一。

     三、反法同盟與波蘭問題(1793年4月&mdash1794年10月) 第二次瓜分波蘭直到1793年9月方告結束。

    随着但澤的投降,普魯士于4月4日完成了軍事占領,兼并公告于7日發表,餘下的事便是讓波蘭議會正式批準。

    根據葉卡特琳娜的指示,西韋爾斯費了很大力氣才勉強完成這項任務。

    盡管各種離間和收買,仍有二十五名愛國分子當選議員,斯塔尼斯拉夫以及塔爾哥維查分子羞于充當賣國賊的角色,也在議會召開後,暗中加以阻撓。

    西韋爾斯為了克服種種抵制,凍結了國王的收入,逮捕了幾名議員,并威脅要查封反對派的财産。

    對俄盟約于7月22日批準。

    對普魯士的抵抗繼續在進行,西韋爾斯的态度現在顯得比較和緩了。

    9月2日,在葉卡特琳娜的命令下,部隊包圍了波蘭議會,議會終于屈服,但仍要普魯士在貿易方面作出某些讓步,而普魯士又拒不接受。

    于是,在23日再次采用了暴力手段。

    倒黴的波蘭人已經精疲力竭,終于以沉默表示認可;協定在25日簽字。

    急不可耐的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已于22日動身前往波蘭,把對法戰争撂在一邊,他實際上離開了反法同盟。

     在此期間,普奧之間的摩擦正日益增加。

    普魯士于2月向維也納宣布了瓜分波蘭的決定,但它一直等到尼德蘭戰役開始、奧地利不能再出兵波蘭時,才說明瓜分的條件。

    3月23日,俄普兩國将協定内容通知了奧地利,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因為兩國所得的利益遠遠超過了奧國的一切預計。

    科本澤爾和施皮爾曼于27日失去了皇帝的寵信,并被新任外交大臣圖古特所取代。

     圖古特是個隻顧自己升官發财的暴發戶,他以為隻要用武力或用肮髒的交易攫取幾塊土地,滿足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土欲,自己的榮華富貴便得到了保障。

    他比他的幾位前任确實較為高明,但用貪得無厭的利己主義去代替施皮爾曼和科本澤爾的軟弱無能,其結果隻能使反法同盟諸國間的聯系更加松弛。

     圖古特一上台便指責豪格維茨玩弄兩面手腕,并同他進行了猛烈的論戰。

    普魯士采取後發制人的策略,耐心地等待奧國恢複理智。

    葉卡特琳娜指出,奧地利假如固執己見,恐怕會被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所抛棄。

    圖古特知道有這個危險,因而不打算拒絕承認1月23日協定。

    他隻是設法拖延,希望普魯士對他作出給予補償的正式保證。

    普魯士僅答應支持奧國打赢正在進行的戰役,而圖古特卻已預見到第三次戰役即将開始:在皮特的壓力下,他既然已秘密放棄了用尼德蘭作交換的原議,他就必須讓法國同意把尼德蘭的邊界推進到索姆河和摩澤爾河一線。

    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的大臣們借口波蘭局勢未穩,慫恿國王決不可加強皇帝的地位;他們高興地從英國那裡聽說,奧地利已放棄了用比利時作交換的原議。

    當奧普兩國于8月開始談判時,盧謝西尼宣布普魯士仍堅持原議,既然比利時已被重新占領,普魯士認為已忠實地完成了作為盟友的義務。

    随後,由于華沙的事态日趨混亂,普王終于被說服,并明确向奧地利表示,1月23日協定的許諾從此一筆勾銷,奧地利假如要從法國取得領土,可自己設法去奪取。

    但他仍然接受,如果奧地利為他提供必要條件,他可以考慮參加第三次戰役。

    普王不久離開了萊茵河前線,不倫瑞克跟着一走了事,聽任武爾姆澤爾挨打,并把聯軍司令一職讓給了最堅決的對法主和派之一莫倫道夫。

     圖古特至此仍不死心,希望依靠英國的支持奪取法國領土。

    同時,他開始尋找較易得手的獵物,并像以往的約瑟夫二世一樣,把目光轉到了威尼斯。

    他發覺葉卡特琳娜現在對普魯士的态度十分冷淡。

    女皇在幫助了普魯士擴大版圖後,認為應該轉而向奧地利靠攏,借以遏制普魯士。

    圖古特為了推動這個轉變,承認了1月23日協定有關俄國的條款。

    1794年2月27日,奧俄兩國達成了建立新同盟的初步協議,同意把威尼斯交給弗朗斯瓦二世,如果奧地利在法國不能奪得土地。

    此外,圖古特肯定有私下的盤算,他還想從波蘭分割到一塊土地。

    他顯然對西線的戰事越來越不感興趣。

    就在同一天,他不顧英國的勸告,拒絕了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提出的關于津貼軍費的要求,聲稱他隻要求普魯士根據1792年2月7日協議的規定,提供二萬名軍隊。

    作為反擊,普王下令莫倫道夫把軍隊撤至威斯特伐利亞境内。

    後來隻是由于皮特答應提供軍費,普軍才參加了1794年的戰役。

    英國白白作出了犧牲,因為波蘭的危機又重新開始了。

     波蘭的愛國分子不甘心讓國土任人宰割。

    在薩克森避難的科希秋什科正準備起義;1794年3月,遣散波蘭軍隊觸發了這次起義,科希秋什科立即趕到克拉科夫。

    4月4日,俄軍在臘茨瓦維采戰敗;華沙發生了暴動,俄軍于29日撤出華沙。

    接着,起義者向普魯士占領區滲透。

    科希秋什科認為,如果得不到兩個德意志大國的中立,起義必定會失敗。

    因此,他讓普奧兩國仍占有在前二次瓜分中取得的外省土地,并建議在此基礎上談判。

    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拒絕了這個建議,圖古特作了敷衍推诿的答複。

    顯然,他們仍想把波蘭起義鎮壓下去,并把剩下的國土據為己有。

    這一次,葉卡特琳娜吃了大虧,她在波蘭駐軍太少,要把蘇沃洛夫的部隊從烏克蘭調來,還需要時間,而奧普兩國卻左右着局面。

    圖古特急匆匆地從尼德蘭趕到波蘭,皇帝也接踵而至,命令能夠調動的部隊一萬五千至二萬人全部向加裡西亞開拔。

    奧俄協議日趨明朗,雙方一緻同意,奧地利将占領以克拉科夫為中心的帕拉丁南部地區。

    可是,普魯士卻捷足先登,華沙起義消息傳來後,大臣立即開會,軍隊立即出發,國王親自率領五萬人于6月3日到達沃拉,并于15日進入了克拉科夫。

    7月,普軍一萬五千人和俄軍一萬三千人包圍了據守華沙的科希秋什科。

    波蘭内部不幸出現了分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