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反法大同盟的産生

關燈
革命情緒,革命者公開組織慶祝活動,哈第的通訊會派遣代表向國民公會祝賀。

    在蘇格蘭,缪爾于10月3日創立了&ldquo憲法和人民社&rdquo,彭斯集資購買大炮送給法國,并在劇院中高唱《前進曲》。

    據揭發,有人在私造武器;伯克于12月向下議院進行檢舉,并拿出一把匕首擲在地上當作證據。

    11月24日,諾埃斷言革命運動即将興起,貴族和資産階級一面毫無根據地硬說英國的俱樂部分子企圖暴動,一面又指出皮特能夠應付局面。

    曆史學家裡夫斯建立了&ldquo反平等社&rdquo。

    大批忠君的和排法的團體紛紛出現。

    随着戰争的迫近,統治階級十分樂于制造驚慌,這對他們有利,因為他們既能就此向法國報複,奪取它的殖民地,又能乘機鎮壓民主派。

    出于這個打算,皮特和格倫維爾為同法國絕交而高興。

    他們宣布,向各國人民許諾友愛和援助的11月19日法令是一份&ldquo宣戰書”這實際上就等于指控英國的民主派犯有叛國罪。

    潘恩因在加來海峽州當選國民公會議員,被缺席審判。

    缪爾剛動身前往巴黎,司法追查便接踵而至。

    此外,對法開戰還可以加強政府在議會中的權威,因為部分輝格黨人将抛棄福克斯和投靠多數派。

     然而,皮特隻是為了維護英國的特殊利益,才下了斷交的決心。

    11月6日,格倫維爾還對駐海牙大使奧克朗聲稱,他認為放棄中立沒有任何好處。

    皮特在10月16日說過,如果法國兼并薩瓦,事情就會發生全盤的轉折。

    盡管如此,即使法國兼并了阿爾卑斯和萊茵地區,皮特恐怕也不會斷然動武。

    但是,杜穆裡埃和國民公會如果以為皮特會聽任他們征服或兼并比利時,那就大錯特錯了。

    人們至多可以設想,皮特或許能容忍杜穆裡埃把戰争引向比利時,但他要杜穆裡埃的正式保證作交換:法國未得英國的認可,不能支配比利時的命運。

    勒布倫曾派馬雷向皮特保證,共和國将不把比利時據為己有;開放斯凱爾特河入海口一事使馬雷的使命失去任何價值,在皮特看來,執行委員會的這個決定具有象征的意義。

    國民公會12月15日的法令證明了皮特的看法是正确的。

    何況,英國是荷蘭的盟友,開放斯凱爾特河直接有損荷蘭的利益。

    一支法國艦隊闖過了荷蘭設置的各道關口,陸海軍統領面臨法國的入侵威脅,要求英國給予支持,皮特立即答應了請求。

     吉倫特派在12月顯得猶豫不決:他們曾希望争取英國和普魯士。

    波爾多和其他港口的資産階級已因殖民地的動亂受到了損失,他們對海上戰争不能懷有好感。

    熱馬普戰役以來,杜穆裡埃一再堅持進兵荷蘭;阿姆斯特丹是歐洲最大的銀行中心,不少人以為入侵荷蘭後軍費便有了着落。

    然而,執行委員會于12月5日卻推遲作出決定;後來,國王審判案終于促使吉倫特派用外來的威脅進行恐吓。

    恰恰在這個問題上,吉倫特派内部又出現了分裂:海軍軍官蓋爾森于1月1日列舉種種理由說明法國可以認為英國不堪一擊,這個建立在信貸基礎上的現代迦太基将如同紙糊的大廈那樣徹底傾覆。

    至于山嶽派,他們對必然導緻擴大戰争的措施都不反對,甚至鼓掌擁護。

    羅伯斯庇爾保持沉默。

    吉倫特派為了掩飾自己的猶豫,隻要對方有反對的一點表示,肯定會加以揭發。

    這一次,黨派鬥争又起了決定的作用。

    杜穆裡埃趕到巴黎後,于1月10日取得了執行委員會的贊同,但命令于31日才終于發出。

    吉倫特派因此喪失了兩個月時間,否則,占領荷蘭就不會遇到任何困難。

     皮特和格倫維爾表現得非常果斷。

    格倫維爾于11月29日接見了肖夫蘭,向他指出16日的決定和19日的法令必須撤銷。

    皮特于12月2日向馬雷作了同樣内容的談話。

    在前一天,他已下令召集民兵。

    議會于13日開會,除個别例外,輝格黨議員決定支持政府。

    福克斯、蘭斯多恩、謝裡丹譴責了法國的行動,但在荷蘭不受侵犯的條件下,他們堅決反對戰争。

    皮特輕而易舉地占了上風:20日,要求增加水兵二萬人;31日,議會通過了外僑法案;1月,停止裝載糧食和原料的船隻開往共和國。

    路易十六之死加速了事态的發展進程。

    肖夫蘭于1793年1月24日開始收拾行裝;勒布倫預計事情已不可挽回,于25日将肖夫蘭召回國内。

    在肖夫蘭到達的當天,即2月1日,國民公會通過了宣戰法令,議案的報告人竟是布裡索! 五、與南方各國斷交 對英國說來,處死國王隻是一個借口;西班牙則不然,處死國王是它同法國宣戰的真正原因。

    8月10日以來,阿蘭達仍處處遷就法國,他甚至采取了一些不利于流亡神甫的措施。

    勒布倫不顧布裡索的反對,要布古安大使采取克制态度,并建議在西班牙承認共和國之前,兩國同時裁軍和宣布中立。

    但在11月15日,一場宮廷政變迫使阿蘭達下台,由王後帕爾瑪的瑪麗&ndash路易絲的情夫戈多伊接任。

    接着,路易十六審判案又激起了反法示威。

    戈多伊決定根據審判結果再考慮中立問題,并于1月22日拒絕了法國的建議。

    布古安于2月22日離開了馬德裡,國民公會于3月7日對西班牙宣戰。

    地中海的大門從此向英國打開,意大利各王公認為從此可以毫無顧忌地反對法國。

     同羅馬的絕交已是既成事實。

    由于教皇監禁了法蘭西學士院的兩名學生&mdash&mdash随後即行釋放&mdash&mdash法國駐那不勒斯的代表馬科派了他的秘書胡古·德·巴斯維爾前往羅馬交涉;巴斯維爾不但公然佩戴三色绶帶,而且堅持要樹起三色國旗。

    巴斯維爾于1月13日在一場暴亂中被殺。

    由羅蘭夫人起草的執行委員會抗議書斥責了&ldquo羅馬的兇殘和虛僞&rdquo。

     于12月處在拉圖什&ndash特雷維爾率領的法國艦隊威脅下的那不勒斯等着英國艦隊的到來。

    費迪南四世及其大臣阿克通加入了反法同盟。

    托斯卡納也不得不同法國絕交;威尼斯同樣如此。

    帕爾瑪和莫德納分别以西班牙和奧地利為榜樣行事。

    即使在遙遠的土耳其,什瓦塞爾&ndash戈費埃大使無疑會警告大公要提防繼任大使台什科希。

    除了瑞士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兩國外,法國幾乎同整個歐洲開了戰,而法國軍隊卻日趨崩潰。

    義勇軍參加了野戰,但到冬季即開始撤退,因為他們看到祖國已不再在危急之中。

    吉倫特派也不再像在春天那樣積極主戰。

     吉倫特派的政策是自相矛盾的,他們希望恢複自由體制和挽救國王,這就應該實現和平,而他們卻挑起一場全面戰争。

    他們唯有達成各派共和分子的一緻,才能赦免國王和締結和約,而他們卻拼命攻擊山嶽派和無套褲漢,從而使團結完全沒有了希望。

    反法同盟出師作戰初期取得了輝煌勝利,這些勝利對未能克服其自身矛盾的吉倫特派是個緻命的打擊。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1784至1795年間英國非國教的新教徒團體,他們往往在清晨活動,故稱&ldquo黎明之友&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