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反法大同盟的産生
關燈
小
中
大
既然一位國王已像一個普通人那樣被處決,君權也就永遠喪失了&ldquo神授&rdquo的性質;而在處決路易十六以前,即使法國革命也未能将君權神授予以勾銷。
随着國王的被處決,投贊成票和投反對票的兩派議員之間結下了不可解開的仇恨;整個歐洲決定發動一場剿滅弑君者的戰争。
面對這些後果,大多數法國人被驚得目瞪口呆。
審判國王其實是&ldquo調和派&rdquo和&ldquo不調和派&rdquo之間的一場鬥争:前者為了實現和平,多少有意識地準備同反革命派妥協;後者則切斷任何後路,使民族危亡同戰争勝敗聯結在一起。
三、宣傳戰和領土兼并 吉倫特派希望避免專政和不殺國王,這一政策的前提是實現和平。
然而,他們卻偏偏主張戰争:他們眼看無套褲漢在遠離他們,便大膽擡出法國是世界的解放者這個幽靈,竭力把無套褲漢争取過來。
這裡并不單純是派性在起作用,浪漫的夢幻迷住了他們的眼睛。
他們憑本能感到,宣傳戰仍為革命人民和許多山嶽派分子所珍愛,革命人民之所以責備吉倫特派,并非因為吉倫特派開展了宣傳戰,而是由于他們未能打好這場宣傳戰。
國民公會對有關革命前途的某些緊迫問題遲遲不肯作出決策。
人們相信,被占領的國家渴望擺脫舊制度。
但是,究竟讓這些國家自己解放自己,還是迎合它們的願望,直接在那裡&ldquo設置政府&rdquo?此外,法國究竟應該自己出錢,即通過輸出鑄币的辦法,去解放這些國家,還是應該用征購實物和索取賠款的手段去養活自己的部隊?巴黎的外國難民十分活躍,其中的克拉維埃竟是法國政府的一名大臣,他下令将遷就日内瓦貴族的孟德斯吉烏免職。
在11月,尼斯、薩瓦和萊茵諸國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它們要求并入法國。
由于接不到指示,将領們便各行其是。
安塞姆改組了尼斯當局,設置了市政府;孟德斯吉烏在薩瓦則聽任各俱樂部自行成立,并于10月20日召集&ldquo亞洛布羅吉國民議會&rdquo。
在萊茵地區,庫斯丁親自着手組織俱樂部&mdash&mdash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因茲俱樂部&mdash&mdash積極主張廢除封建制。
杜穆裡埃希望成為獨立的比利時的首腦,他商得馮克派的同意,決定選舉各省議會,以代替三級會議,這一行動足以使他同國家派鬧翻。
此外,他阻止不了反教會的民主派在列日取勝,更不能阻止他們在其他各地開設立即引起教會敵視的、大吵大嚷的俱樂部。
在财政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也因地而異:安塞姆、孟德斯吉烏和杜穆裡埃盡量少向當地居民索取;杜穆裡埃試圖向教會借款,他的軍需供應商用紙币購買物品。
相反,在萊茵地區,庫斯丁在占領區就食,向富有的資産者,例如法蘭克福的銀行家,征收稅款。
直到11月中旬,國民公會仍不表明态度。
就在這時,發生了熱馬普戰役。
信心和熱情頓時大增。
山嶽派也同樣興奮,羅伯斯庇爾不再試圖抵擋這股滾滾洪流。
人們甚至不肯花時間認真思考。
11月19日,當魯勒陳述美因茲俱樂部的擔憂以及它希望取得法國的保證時,拉雷韋裡埃&ndash勒蔔當即讓國民公會通過法令,決定向争取自由的各國人民提供&ldquo博愛和救援&rdquo。
由此,革命向世界進行了挑戰。
27日,格雷古瓦在接見前來祝賀共和國取得成功的一個英國代表團時,預祝一個新的共和國不久将在泰晤士河兩岸誕生。
布裡索全力推動同西班牙斷交,他說:&ldquo隻要波旁家族還有一人留在王位上,我們的自由便不得安甯。
同波旁家族決沒有和平,因此必須考慮讨伐西班牙。
&rdquo他要杜穆裡埃派手下的軍官米蘭達去組織拉丁美洲的起義。
德意志帝國和意大利沒有被忘記。
布裡索于11月26日寫道:&ldquo隻有整個歐洲着了火,我們才能安甯”肖梅特在16日已經預言:革命政權不久将在全歐建立,直到俄國為止。
各國在法的政治難民有力地鼓動法國東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克洛茲;荷蘭人要求杜穆裡埃侵入他們的國家。
馬謝那和黑維亞在巴約讷組織對西班牙的革命宣傳。
自然,國民公會首先要解決被占領國家的命運問題,由于占領地區已延伸到阿爾卑斯山和萊茵河沿岸,有人主張将法國的疆土擴展到&ldquo天然邊界&rdquo為止。
從此以後,許多曆史學家都把這種理論說成是王朝遺産和民族傳統。
其實,法國的曆代國王似乎從未有過這個設想。
曾經有幾代國王向尼德蘭擴張他們的勢力,在十六世紀前,尼德蘭的佛蘭德公爵曾是法國國王的附庸,尼德蘭的邊界曾十分靠近巴黎,甚至影響法國國王的安全。
但是,到了十八世紀,路易十五不再效法先王。
由于偶然的機會,亨利二世進占了三個主教國,黎塞留又占了阿爾薩斯。
但在更接近北部的地區,法國從來隻求保住萊茵河左岸的幾塊領地。
因此,所謂天然國界命定地構成法國框架的說法,大概是在軍事勝利的影響下産生的浪漫想法。
這種影響的存在是不容懷疑的。
何況可以肯定,人們的思想也已經有了準備,因而樂于接受以上的說法。
天然邊界的概念至少在為黎塞留效勞的一些文人那裡已經出現過;被十八世紀奉為經典的史學家梅澤蘭作出了明确的表述。
此外,或許人們對學校時代聽到的關于《高盧戰記》的解釋沒有完全忘記。
在這部著作的開頭,恺撒确實如同革命黨人所要求的那樣,劃定了高盧的界線。
總之,布裡索在11月寫道:&ldquo法蘭西共和國隻能以萊茵河為界&rdquo,執行委員會為了讨好安特衛普人,竟将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置之不顧,于16日決定開放斯凱爾特河的入海口,似乎比利時已經并入了法國。
因此,解放事業就有演變為征伐戰的危險。
宣傳的失敗和軍事的需要加速了這種演變:幾星期後便見了分曉。
如同吉倫特派一樣,國民公會本希望在法國四周出現幾個姊妹共和國。
但人們不久明顯地看到,被占領國的居民對此表示反對,或謹慎地持保留态度。
再說,軍事占領給各地帶來了痛苦或困難,人們希望從這種痛苦和困難中解脫出來。
唯有薩瓦直截了當地廢除了舊制度,要求并入法國。
相反,比利時派出代表團,于12月4日向國民公會要求承認該國的獨立:這些代表本身因害怕教會,不準備采取全部革命性改革。
萊茵地區的情形同樣如此。
總之,各國人民既不能自己解放自己,又不願别人解放他們。
共和派為此怒不可遏。
丹東于9月28日驚呼:&ldquo我們在給予人民自由的同時,我要說,我們有權告訴他們:&lsquo你們不會再有國王了&rsquo。
&rdquo革命的外國朋友想到,如同反法聯軍獲勝一樣,獨立會使他們受敵人的擺布。
尼斯人于11月4日就說過這樣的話;美因茲俱樂部感到十分孤立,福斯泰終于建議同法國合并。
11月27日,國民公會跨出了決定性的一步,同意薩瓦并入法國。
格雷古瓦在為法令辯護時援引的理由如下:主權屬于國民,薩瓦天然就是法國的一個地區,法國和薩瓦具有共同的利益。
這些條件至少要求,在決定每個被占領國并入法國時,應分别進行讨論。
可是,軍事和财政的需要卻加快了兼并的步伐。
11月30日,正當杜穆裡埃及其軍需供
随着國王的被處決,投贊成票和投反對票的兩派議員之間結下了不可解開的仇恨;整個歐洲決定發動一場剿滅弑君者的戰争。
面對這些後果,大多數法國人被驚得目瞪口呆。
審判國王其實是&ldquo調和派&rdquo和&ldquo不調和派&rdquo之間的一場鬥争:前者為了實現和平,多少有意識地準備同反革命派妥協;後者則切斷任何後路,使民族危亡同戰争勝敗聯結在一起。
三、宣傳戰和領土兼并 吉倫特派希望避免專政和不殺國王,這一政策的前提是實現和平。
然而,他們卻偏偏主張戰争:他們眼看無套褲漢在遠離他們,便大膽擡出法國是世界的解放者這個幽靈,竭力把無套褲漢争取過來。
這裡并不單純是派性在起作用,浪漫的夢幻迷住了他們的眼睛。
他們憑本能感到,宣傳戰仍為革命人民和許多山嶽派分子所珍愛,革命人民之所以責備吉倫特派,并非因為吉倫特派開展了宣傳戰,而是由于他們未能打好這場宣傳戰。
國民公會對有關革命前途的某些緊迫問題遲遲不肯作出決策。
人們相信,被占領的國家渴望擺脫舊制度。
但是,究竟讓這些國家自己解放自己,還是迎合它們的願望,直接在那裡&ldquo設置政府&rdquo?此外,法國究竟應該自己出錢,即通過輸出鑄币的辦法,去解放這些國家,還是應該用征購實物和索取賠款的手段去養活自己的部隊?巴黎的外國難民十分活躍,其中的克拉維埃竟是法國政府的一名大臣,他下令将遷就日内瓦貴族的孟德斯吉烏免職。
在11月,尼斯、薩瓦和萊茵諸國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它們要求并入法國。
由于接不到指示,将領們便各行其是。
安塞姆改組了尼斯當局,設置了市政府;孟德斯吉烏在薩瓦則聽任各俱樂部自行成立,并于10月20日召集&ldquo亞洛布羅吉國民議會&rdquo。
在萊茵地區,庫斯丁親自着手組織俱樂部&mdash&mdash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因茲俱樂部&mdash&mdash積極主張廢除封建制。
杜穆裡埃希望成為獨立的比利時的首腦,他商得馮克派的同意,決定選舉各省議會,以代替三級會議,這一行動足以使他同國家派鬧翻。
此外,他阻止不了反教會的民主派在列日取勝,更不能阻止他們在其他各地開設立即引起教會敵視的、大吵大嚷的俱樂部。
在财政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也因地而異:安塞姆、孟德斯吉烏和杜穆裡埃盡量少向當地居民索取;杜穆裡埃試圖向教會借款,他的軍需供應商用紙币購買物品。
相反,在萊茵地區,庫斯丁在占領區就食,向富有的資産者,例如法蘭克福的銀行家,征收稅款。
直到11月中旬,國民公會仍不表明态度。
就在這時,發生了熱馬普戰役。
信心和熱情頓時大增。
山嶽派也同樣興奮,羅伯斯庇爾不再試圖抵擋這股滾滾洪流。
人們甚至不肯花時間認真思考。
11月19日,當魯勒陳述美因茲俱樂部的擔憂以及它希望取得法國的保證時,拉雷韋裡埃&ndash勒蔔當即讓國民公會通過法令,決定向争取自由的各國人民提供&ldquo博愛和救援&rdquo。
由此,革命向世界進行了挑戰。
27日,格雷古瓦在接見前來祝賀共和國取得成功的一個英國代表團時,預祝一個新的共和國不久将在泰晤士河兩岸誕生。
布裡索全力推動同西班牙斷交,他說:&ldquo隻要波旁家族還有一人留在王位上,我們的自由便不得安甯。
同波旁家族決沒有和平,因此必須考慮讨伐西班牙。
&rdquo他要杜穆裡埃派手下的軍官米蘭達去組織拉丁美洲的起義。
德意志帝國和意大利沒有被忘記。
布裡索于11月26日寫道:&ldquo隻有整個歐洲着了火,我們才能安甯”肖梅特在16日已經預言:革命政權不久将在全歐建立,直到俄國為止。
各國在法的政治難民有力地鼓動法國東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克洛茲;荷蘭人要求杜穆裡埃侵入他們的國家。
馬謝那和黑維亞在巴約讷組織對西班牙的革命宣傳。
自然,國民公會首先要解決被占領國家的命運問題,由于占領地區已延伸到阿爾卑斯山和萊茵河沿岸,有人主張将法國的疆土擴展到&ldquo天然邊界&rdquo為止。
從此以後,許多曆史學家都把這種理論說成是王朝遺産和民族傳統。
其實,法國的曆代國王似乎從未有過這個設想。
曾經有幾代國王向尼德蘭擴張他們的勢力,在十六世紀前,尼德蘭的佛蘭德公爵曾是法國國王的附庸,尼德蘭的邊界曾十分靠近巴黎,甚至影響法國國王的安全。
但是,到了十八世紀,路易十五不再效法先王。
由于偶然的機會,亨利二世進占了三個主教國,黎塞留又占了阿爾薩斯。
但在更接近北部的地區,法國從來隻求保住萊茵河左岸的幾塊領地。
因此,所謂天然國界命定地構成法國框架的說法,大概是在軍事勝利的影響下産生的浪漫想法。
這種影響的存在是不容懷疑的。
何況可以肯定,人們的思想也已經有了準備,因而樂于接受以上的說法。
天然邊界的概念至少在為黎塞留效勞的一些文人那裡已經出現過;被十八世紀奉為經典的史學家梅澤蘭作出了明确的表述。
此外,或許人們對學校時代聽到的關于《高盧戰記》的解釋沒有完全忘記。
在這部著作的開頭,恺撒确實如同革命黨人所要求的那樣,劃定了高盧的界線。
總之,布裡索在11月寫道:&ldquo法蘭西共和國隻能以萊茵河為界&rdquo,執行委員會為了讨好安特衛普人,竟将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置之不顧,于16日決定開放斯凱爾特河的入海口,似乎比利時已經并入了法國。
因此,解放事業就有演變為征伐戰的危險。
宣傳的失敗和軍事的需要加速了這種演變:幾星期後便見了分曉。
如同吉倫特派一樣,國民公會本希望在法國四周出現幾個姊妹共和國。
但人們不久明顯地看到,被占領國的居民對此表示反對,或謹慎地持保留态度。
再說,軍事占領給各地帶來了痛苦或困難,人們希望從這種痛苦和困難中解脫出來。
唯有薩瓦直截了當地廢除了舊制度,要求并入法國。
相反,比利時派出代表團,于12月4日向國民公會要求承認該國的獨立:這些代表本身因害怕教會,不準備采取全部革命性改革。
萊茵地區的情形同樣如此。
總之,各國人民既不能自己解放自己,又不願别人解放他們。
共和派為此怒不可遏。
丹東于9月28日驚呼:&ldquo我們在給予人民自由的同時,我要說,我們有權告訴他們:&lsquo你們不會再有國王了&rsquo。
&rdquo革命的外國朋友想到,如同反法聯軍獲勝一樣,獨立會使他們受敵人的擺布。
尼斯人于11月4日就說過這樣的話;美因茲俱樂部感到十分孤立,福斯泰終于建議同法國合并。
11月27日,國民公會跨出了決定性的一步,同意薩瓦并入法國。
格雷古瓦在為法令辯護時援引的理由如下:主權屬于國民,薩瓦天然就是法國的一個地區,法國和薩瓦具有共同的利益。
這些條件至少要求,在決定每個被占領國并入法國時,應分别進行讨論。
可是,軍事和财政的需要卻加快了兼并的步伐。
11月30日,正當杜穆裡埃及其軍需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