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反法大同盟的産生

關燈
于取消從國家預算中開支信仰費的建議。

    但是,在12月,他們平靜地讨論了孔多塞所作的關于建立世俗的、免費的和義務的公共教育的報告,這項報告沒有被通過。

    最後,丹東不同意羅伯斯庇爾處處與吉倫特派為敵的立場,主動向吉倫特派提供支持。

     正如勒瓦舍爾所指出的,丹東實質上屬于中間派。

    他一心想抛棄極端措施;當泰奧都爾·德·拉默在10月從倫敦趕來向他說情時,他曾答應盡全力去救護路易十六。

    他知道這是和平的條件之一。

    為了求得和平,他甚至會同意恢複君主立憲,例如讓沙特爾公爵就任國王。

    早在10月4日,他就建議宣布祖國不再在危急中。

    但是,從相反的角度看,必須有了和平才談得上穩定局勢和采取溫和政策。

    這個困難必須通過共和各派的團結才能夠解決,至少也要使山嶽派不公開反對。

    丹東于9月21日和25日在否定聯邦制的同時,否定了專制和土地法。

    從理智出發,吉倫特派應該同丹東握手言和。

     但吉倫特派卻想壓倒他們的對手。

    他們要求清算丹東的秘密開支,而丹東又交不出賬目;羅蘭夫人還把王室失竊的财物說成被丹東所偷盜,這就把丹東推到了左派的一邊。

    9月25日,馬拉和羅伯斯庇爾受到了猛烈的攻擊,說他們企圖擅權獨裁;對公社的攻擊成倍增加;盧維于10月29日再度向羅伯斯庇爾開火。

    吉倫特派的目的十分明顯,他們企圖把屠殺和革命專政的罪名加在那些沒有像卡拉和巴巴魯一樣投靠他們的8月10日起義者身上,并進一步加以懲辦。

    他們完全懂得,在這樣的威逼下,巴黎的無套褲漢忍無可忍時會冒險再次鬧事。

    因此,羅蘭于9月23日要求國民公會設置守衛;因愛上羅蘭夫人轉而反對其舊夥伴的蒲佐鼓吹成立旨在保護國民公會的&ldquo州國民衛隊&rdquo。

     國民公會大多數議員雖然與吉倫特派一樣讨厭無套褲漢,但不同意讓吉倫特派處置對手。

    這就暴露出第三派的存在,即與山嶽派相對而言的平原派,或用貶義的名稱,即沼澤派。

    他們暗中承認羅伯斯庇爾11月5日的發言是篇出色的辯護詞:8月10日的某些後果令人惋惜,但對于推翻了路易十六和制止了通敵陰謀的人們,絕對談不上予以法辦。

    否則,國民公會豈不等于譴責起義和葬送自己的權威;此外,如果它對巴黎的無套褲漢使用武力,就會使自己受王黨的擺布。

    因此,國民公會僅對馬拉表示鄙視。

    羅伯斯庇爾沒有被法辦。

    經過這場考驗,羅伯斯庇爾名聲大振,一躍成為山嶽派的領袖。

    為了避免挑動外省反對首都,國民公會對外省寄來的支持吉倫特派的文告隻能表示歡迎,并聽任外省自發派遣許多聯盟軍前來巴黎。

     吉倫特分子這次由于未能說服國民公會,他們的勢力開始下降。

    在執行委員會,國防大臣巴什和海軍大臣蒙日脫離了羅蘭。

    巴黎資産階級堅持不參加選舉,雅各賓分子掌握了州政府,公社選了一名溫和派分子任市長,但又配備肖梅特和埃貝爾任正副檢察長。

    更糟糕的是山嶽派在反駁時指責他們的對手拖延審判國王。

     吉倫特派确實希望拖延審判。

    他們的國内政策要求寬赦路易十六。

    丹東曾對拉默說過:&ldquo一旦把國王交付審判,怎麼再能救他?國王出庭受審,他就必死無疑。

    &rdquo事實上,國民公會隻有宣布國王有罪這條路可走,除非它對8月10日的起義、它自身的存在、共和國的成立統統加以譴責。

    羅伯斯庇爾于12月2日以不容置辯的邏輯向國民公會指出:&ldquo假如國王無罪,推翻國王的人便有罪&hellip&hellip制憲議會禁止你們去做已經做過的一切&hellip&hellip你們應該向路易十六跪下,懇求他的饒恕。

    &rdquo在認定國王有罪後,國民公會就很難不判國王死刑,因為他召請外國入侵法國,因為力争為同伴報仇的無套褲漢認為他是杜依勒裡宮設伏襲擊的主謀。

    為了救國王一命,必須不提審判的問題,這正是吉倫特派的願望。

    但是,他們既要排擠山嶽派,就不能阻止山嶽派打破沉默:國王的腦袋成了黨派鬥争的賭注。

     國民公會到11月才開始讨論這個問題。

    在聽取了瓦拉澤和梅勒的平庸乏味的報告後,辯論開始呈膠着狀态,一直拖到11月20日,從宮中發現了裝有罪證文件的鐵櫃;由于疏忽,羅蘭沒有先獨自檢查文件的内容,從而鑄下了大錯,使審判國王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

    12月11日,路易十六出庭受審:他或者矢口否認,或者以憲法作掩護。

    他獲準聘請了特隆歇和馬勒謝爾伯為咨詢律師。

    26日,德歇茲律師提交了辯護詞:他也否認國王犯有叛國罪,但他主要指出國民公會無權審判國王,并強調國王人身不受侵犯。

    作為制憲議會,國民公會理應擁有全部權力,大多數議員對此毫不懷疑。

    在瓦倫事件後,布裡索和羅伯斯庇爾一緻主張,君主僅在其文書符合憲法、并經一名大臣副署時才能免于追究責任。

    1792年7月3日,維尼奧曾憤怒指出,憲法中恭敬地對叛國罪隻字不提,這竟被解釋成國王免受法律起訴。

    盡管如此,吉倫特派采取了阻撓的手段。

    他們要求将波旁家族一概放逐,其借口是:主張處死路易十六的那些人打算讓已當選巴黎議員、改稱菲力浦&ndash平等的奧爾良公爵代替路易十六。

    這樣,山嶽派便被迫為奧爾良公爵辯護,吉倫特派就能指責山嶽派是王黨。

    随後,他們又堅持判決須交人民批準。

    巴雷爾于1793年1月4日用他最傑出的演說對他們進行了反駁。

    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們又說,弑君将導緻全歐性的反法同盟,使共和國再次處境危急。

    這是避免審判的決定性理由,但到現在提出已不合時宜,它隻會使吉倫特派理屈詞窮,因為他們在11月主張把戰争進行到底。

     投票在1793年1月14日開始,每一名議員都登台陳述理由。

    認定國王有罪獲一緻通過,訴諸人民的建議被否決。

    決定國王生死命運的投票從16日開始,延續了二十四小時之久。

    在出席的七百二十一名議員中,三百八十七人主張判處死刑,三百三十四人反對。

    但是二十六名主張判處死刑的議員曾建議考慮緩期執行,其中梅勒最早想出這個巧妙的主意。

    如果他們以此為條件,真正主張判處死刑的票數隻多半票,因此必須讓他們明确表态。

    經過協商,決定就緩刑問題舉行了投票,議案以三百八十票對三百一十票被否決。

    每次投票,吉倫特派都發生一次分裂。

     在審判期間,巴黎各區動蕩不安,謠傳紛纭,都說議員們将因害怕而退讓。

    一位名叫勒佩蒂埃·德·聖法戈的山嶽派議員于1月20日被王黨刺殺,但受害喪命的畢竟僅他一人。

    另方面,收買政策使少數派人數不斷增加。

    西班牙駐法代辦奧卡裡茨不僅公開拉攏議員,而且從銀行家勒戈特那裡借到二百萬巨款,廣為散發。

    直到最後時刻,王黨仍抱有希望,而投票結果使他們感到意外。

     1月21日上午,公社在通向斷頭台的路上布置了全部國民衛隊。

    路易十六在革命廣場引頸受刑。

    除個别地區例外,全國都保持沉默,但人們在思想上震動很大。

    處死國王的後果如何,将始終是個争論不休的問題。

    可以肯定,這刺激了一些人對國王的憐憫,又加強了另一些人的信念。

    但總的看來,忠君思想無疑受到了決定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