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入侵波蘭和法國革命的反擊:瓦爾米和熱馬普之戰(1792年9月—1793年1月)

關燈
法軍的作戰不力使普奧方面得以不慌不忙地繼續備戰。

    但同盟國沒有很好地利用這個間隙;他們的遲緩使共和派有充裕的時間推翻國王,他們的分歧馬上使革命軍得以再次發動進攻。

     一、入侵波蘭和賠償問題 在柏林,尤其在維也納,不但行動遲緩,而且各執一詞,分歧甚多。

    弗朗斯瓦二世在整個夏季忙于在布德、法蘭克福和布拉格接受加冕。

    他對出席大臣會議感到厭煩,對決斷政務十分勉強。

    斯皮爾曼堅持聯普政策,決心把身家性命寄托于此,菲利浦·科本澤爾小心翼翼地追随着他。

    科尼茲和其他大臣則忠于傳統,對身居要津的幸臣十分憎惡。

    在普魯士方面,大臣們對國王的寵臣,尤其對無能的比碩夫斯威德十分嫉妒,尖銳地批評與奧同盟。

    由于國王主張對法作戰,他們隻能服從命令,但始終認為這場戰争是多餘的,甚至是危險的,因為波蘭問題現在又提上議事日程。

    應該承認,葉卡特琳娜的大膽妄為确實超出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面對形勢的發展,俄國女皇始終處于主動地位。

    一方面,她慫恿德意志各國反對法國革命;另方面,等德意志各國剛剛轉過身去,她立即着手入侵波蘭。

    就在立法議會對奧宣戰的當天,葉卡特琳娜發文通知德意志各國,她将幹涉波蘭。

    在5月18日至19日的晚間,将近十萬俄軍從立陶宛和烏克蘭越過邊界。

    波蘭議會在把全部權力交給斯塔尼斯拉夫獨裁後,于29日宣布解散。

    兩支波蘭軍隊約有三萬多人,南方戰線的波軍司令波尼亞托夫斯基既無經驗,又不果斷,但他部下的科希秋什科是個參加過美國獨立戰争并能征善戰的軍官;波蘭軍隊經過不斷回旋,巧妙地避開了俄軍的包圍。

    最後,波軍退守布格河一線;7月18日,俄軍強渡布格河,迫使波軍向華沙方向撤退。

    波蘭的形勢至此并非已毫無希望,因為俄軍遠離了他們的基地,而義勇軍又蜂擁而起,波蘭全國群情振奮。

    不幸,國王斯塔尼斯拉夫叛國投敵。

    戰端剛起,他就打算犧牲波蘭而保全個人地位。

    6月19日,他向葉卡特琳娜懇求饒恕;7月22日,他接到了無條件加入塔爾哥維查同盟的命令;23日,國王的決定獲得了大臣會議的同意。

    俄國軍隊占領了波蘭全國,同盟派分子恢複了舊憲法,掌握了政權,解散了各地的軍隊。

    大多數愛國黨領袖被迫流亡國外。

     普魯士和奧地利一時被驚得目瞪口呆。

    兩國君主業已同意不再維護5月3日的憲法,并把這個決定通知了華沙;他們原以為葉卡特琳娜至少會就波蘭的命運同他們磋商,沒有想到她竟取得如此迅速和全面的成功。

    他們徒勞地建議俄國加入2月簽署的奧普協議,從而恢複三國同盟。

    俄國女皇對此建議置若罔聞,卻于7月14日提出續訂俄奧和約,又于8月3日建議重修俄普聯盟。

    換句話說,葉卡特琳娜想同奧普兩國分别談判。

    由于兩國互有猜疑,它們隻得向強悍的女皇遷就讨好。

     葉卡特琳娜周圍的人在處理波蘭的問題上意見并不一緻,她自己大概也猶豫不決。

    人們通常認為,葉卡特琳娜想把波蘭作為保護國完整地保留下來。

    實際情形顯然要複雜得多。

    她知道,隻要一有機會,波蘭将會在鄰國的支持下脫離俄國,就像1789年那時一樣。

    吞并烏克蘭也許更加可靠,她在面子上也很有光彩。

    另方面,她真誠地希望狠狠地給法國人一番教訓;她也清楚,如果不讓普魯士在波蘭得到一點好處,普魯士會放棄對法作戰。

    因此,第二次瓜分波蘭本來很可能加強三國的勾結和聯盟;可是,為了使科尼茲不能反對,斯皮爾曼突然靈機一動,主張放棄從波蘭取得一片土地,而要求用尼德蘭去換取老首相垂涎已久的巴伐利亞。

     這是一個後患無窮的主張。

    葉卡特琳娜立即抓住了這個良機,因為根據這個主張,在俄國保護下的波蘭疆土隻會擴大。

    于是,奧地利敦促俄國女皇同普魯士單獨談判,以便立即進占巴伐利亞。

    然而,交換隻能在同法國媾和以後才能進行,更何況,巴伐利亞大公的繼承人雙橋公爵反對并入奧地利,沿海各國也反對讓一位無力守土的王公登上比利時王位。

    如果戰事遷延不決,奧地利将眼看其盟國的利益得到滿足,而自己卻兩手空空,除非它請求各盟國等待,以便同奧地利一起分享利益。

    無論如何,這對三國同盟都是個精神上的打擊。

    但在當時,人們以為聯軍能勢如破竹地進入法國。

    因此,普魯士痛快地答應,奧地利和普魯士将同時獲得相應的戰争賠償。

    斯皮爾曼終于在迷路上愈走愈遠。

    如果他得到充分的授權,他或許會同普魯士方面達成一項正式的協議。

     在波茨坦會議(5月12日至15日)後,許倫貝格提出了正式的建議,斯皮爾曼那時必須把他私下活動的經過報告皇帝和科尼茲。

    首相惱怒萬分,叫嚷奧地利上了大當。

    弗朗斯瓦二世于8月接受了科尼茲的辭呈,但這沒有影響他聽取反對斯皮爾曼計劃的其他大臣的意見。

    巴伐利亞的收益不能同比利時的相提并論。

    為此,奧地利要求&ldquo額外&rdquo的補償,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剛繼承的昂斯巴赫和貝勒脫這兩塊領地恰好能滿足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