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國王出逃和對奧宣戰(1791年6月—1792年4月)
關燈
小
中
大
得無厭的賣國賊勃蘭尼茨基。
所謂&ldquo塔爾哥維查同盟&rdquo于4月27日在聖彼得堡成立,隻是為了顧全面子,成立的正式日期推遲到确定入侵的前一天,即5月17日。
早在2月28日,葉卡特琳娜二世就含糊地向戈爾茲和路易·科本澤爾兩位大使宣布她将幹涉波蘭,但誰也沒有想到她竟能占領波蘭全國。
普魯士國王對此感到高興,以為沙皇會分給他一份。
2月15日,他從戈爾茲處獲悉,葉卡特琳娜二世決心第二次瓜分波蘭。
他在第二天就作出了命定的決策。
一方面他口口聲聲要求取得儒利埃和貝爾格兩地,要向路易十六索取賠款和割地;另方面他打算,假如路易十六無力滿足他的要求,從波蘭方面取得出兵法國的軍費補償。
3月12日,他把以上意圖通知了葉卡特琳娜二世。
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絲毫沒有想到等待着他的将是怎樣的厄運。
至于奧地利,它卻做好了最壞的準備,因為在這場戰争中,它冒着領土得失的全部危險。
普魯士随時都可能抛棄它,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打的各種算盤足以說明這一點。
可是,忠于利奧波德政策的科尼茲不同意分割波蘭的土地,他堅持主張給予金錢補貼,這就排除了普魯士擴大版圖的可能。
在此情況下,葉卡特琳娜進入波蘭就意味着奧普聯盟的垮台。
科尼茲手下的施皮爾曼和菲利浦·科本澤爾清楚地看到了這個危險。
按照利奧波德生前的慣例,施皮爾曼背着他的上級進行了談判,并于1月17日通知普魯士,奧地利願意用比利時換取巴伐利亞。
3月28日,他第一次暗示了俄普兩國對波蘭的瓜分。
奧地利在内部意見分歧的情況下,既沒有提出自己的條件,又沒有簽訂一項正式的協議解決賠償問題,就匆忙地投入了戰争。
實際上,在瓦爾米戰役前,奧普兩國并不相信法國人會頑強抵抗,沒有想到戰争會如此嚴酷。
人們往往毫不留情地指責吉倫特派處事草率,但同舊歐洲的老練政治家相比,他們何嘗有遜色之處? 五、杜穆裡埃内閣和宣戰(1792年4月20日) 1792年1月6日,立法議會獲悉流亡者正紛紛潰散。
德萊薩爾可以認為,法國的要求已得到滿足。
但是,在12月31日,人們已知道了利奧波德的外交文書及其新的威脅,吉倫特派乘機可以向利奧波德尋釁。
讓索内于1月13日代表外交委員會建議對奧地利發出最後通牒,限它在3月1日前公開宣布是否願意維持1756年的同盟和放棄預定的聯合行動。
布裡索和維尼奧堅決支持了這項建議,議會于25日通過了有關法令。
接着,2月9日,議會決定查封流亡者的财産。
納爾蓬保證部隊已整裝待命;他派庫斯丁伯爵的兒子去勸說不倫瑞克公爵就任法軍司令。
與此同時,德萊薩爾終于決定派賽居爾前往柏林賄買普王的寵臣,争取普魯士的中立,又派塔列蘭前往倫敦,企圖安撫英國和求得貸款。
塔列蘭同英國在多巴哥殖民主的代表以及同一些金融家協商了一項秘密交易,準備用出讓該島換取貸款。
然而,德萊薩爾對利奧波德仍懷有希望。
1月21日,他低聲下氣地對利奧波德幹涉法國内部事務提出了抗議,并表示法國願意和平。
這就使科尼茲更加趾高氣揚。
2月27日,科尼茲公開譴責&ldquo亂黨&rdquo阻撓修改憲法,從而點燃了火藥的導線。
拉法葉特和納爾蓬對國家蒙受的恥辱高聲抗議,并同杜波爾和貝特朗·德·莫勒維爾大鬧一場。
納爾蓬在大臣會議上向路易十六當面宣讀了一份備忘錄,逼迫國王以行動表明他對憲法的忠誠,特别要清洗近臣,并在福揚派的幫助下改組王室事務處。
然而,被解職的竟不是貝特朗,而是納爾蓬自己。
作為報複,吉倫特派和拉法葉特于3月10日對德萊薩爾提出了彈劾。
其他大臣陷于一片恐慌之中,紛紛退出了政府。
杜波爾勸說路易十六發動政變。
國王無能為力,自己也害怕了起來,于是隻得讓步。
但是,他仍不接受拉法葉特提出的人選,而把組閣的全權交給了杜穆裡埃。
杜穆裡埃在七年戰争期間曾初露頭角,後從事秘密外交,尋機發迹。
他接着擔任瑟堡駐軍司令,湮骞多年而毫無建樹,突然革命發生,給他開辟了新的曆程。
在投身革命後,他被派往旺代推行雅各賓的政策,同制憲議會駐旺代特派員讓索内建立了合作關系。
與此同時,經他的朋友王室财務總管拉波爾特和銀行家聖特&ndash福瓦的介紹,他向國王表示願意效力,國王派他擔任了德萊薩爾的副手。
他的打算同拉法葉特和納爾蓬完全一緻,他想速戰速決,然後帶領打了勝仗的軍隊回國,恢複國王的權力并以國王的名義執掌政權。
宮廷對拉法葉特十分厭惡,而杜穆裡埃這個新人卻以他的充沛精力和直言不諱深得路易十六的好感。
他把幾個大臣的職位交給了吉倫特派,以便使民主派無從反對。
他甚至讓丹東和科洛·德布瓦擔任大臣。
聖特&ndash福瓦說:擔任大臣的雅各賓分子将不是雅各賓派的大臣。
杜穆裡埃個人僅推薦克拉維埃就任稅務大臣和原王家工場總監羅蘭任内政大臣。
其他的大臣職務由王黨擔任,但安插了幾名雅各賓分子擔任助理,例如博恩卡雷爾、勒布倫&ndash東杜以及丹東的朋友諾埃在外交部任職,朗特納斯和巴什在内政部任職。
杜穆裡埃的希望實現了。
這對羅伯斯庇爾指責&ldquo陰謀家&rdquo同宮廷狼狽為奸十分有利。
民主派的分裂已不可挽回:山嶽派和吉倫特派你死我活的鬥争從此開始。
吉倫特派擔起了政府的責任,卻又指揮不了這個政府,隻得在重重的危險中迂回前進。
&ldquo吉倫特政府&rdquo一詞至今仍是個含糊的概念。
羅蘭夫人敏銳地看到了這個矛盾,并竭力加以克服;在她的一手策劃下,賽爾文于5月9日擔任了國防大臣,她自己則在幕後操縱内政部。
早在1791年春,她在蓋内戈街的沙龍裡就曾怒氣沖沖地責備她的朋友們精神不振。
在她丈夫擔任了财政總監後,她更成了吉倫特派的智囊。
她以為,依靠她的堅毅果敢,她一定能大有作為。
但在當時,婦女幹預政治是惹人恥笑的,羅蘭夫人的活動反而削弱了吉倫特派的影響。
更何況,她也許僅有掌權之才,而無執政之力,因為她拿不出一個明确的政綱。
最後,她一方面鼓吹團結,另方面卻憑個人好惡取人,因而導緻了民主派的分裂。
她不喜歡維尼奧,讨厭丹東,而對那些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阿谀奉承之輩卻關懷備至。
宣戰無疑已不可避免,吉倫特派卻毫不着急,未作任何準備。
杜穆裡埃于3月18日發出一份語調相當溫和的照會,這份照會恰好同科尼茲的照會互相錯過。
25日,政府決定向奧地利提出最後通牒,奧地利置之不理。
4月20日,立法議會通過了向波希米亞和匈牙利宣戰的法令,也就是說,法國僅向奧地利,而并非向整個神聖羅馬帝國宣戰。
如同其他人一樣,康蓬、卡諾、沙博、巴齊爾、蒂翁維爾的梅蘭等未來的山嶽派也投了贊成票。
法國和歐洲的曆史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專攻這段曆史的專家們對這個問題沒有作出任何解釋。
聖普裡斯特伯爵在其《回憶錄》中說,拉法葉特在杜依勒裡宮留下一道門不加看守,以便費遜随時去王後那裡。
所謂&ldquo塔爾哥維查同盟&rdquo于4月27日在聖彼得堡成立,隻是為了顧全面子,成立的正式日期推遲到确定入侵的前一天,即5月17日。
早在2月28日,葉卡特琳娜二世就含糊地向戈爾茲和路易·科本澤爾兩位大使宣布她将幹涉波蘭,但誰也沒有想到她竟能占領波蘭全國。
普魯士國王對此感到高興,以為沙皇會分給他一份。
2月15日,他從戈爾茲處獲悉,葉卡特琳娜二世決心第二次瓜分波蘭。
他在第二天就作出了命定的決策。
一方面他口口聲聲要求取得儒利埃和貝爾格兩地,要向路易十六索取賠款和割地;另方面他打算,假如路易十六無力滿足他的要求,從波蘭方面取得出兵法國的軍費補償。
3月12日,他把以上意圖通知了葉卡特琳娜二世。
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絲毫沒有想到等待着他的将是怎樣的厄運。
至于奧地利,它卻做好了最壞的準備,因為在這場戰争中,它冒着領土得失的全部危險。
普魯士随時都可能抛棄它,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打的各種算盤足以說明這一點。
可是,忠于利奧波德政策的科尼茲不同意分割波蘭的土地,他堅持主張給予金錢補貼,這就排除了普魯士擴大版圖的可能。
在此情況下,葉卡特琳娜進入波蘭就意味着奧普聯盟的垮台。
科尼茲手下的施皮爾曼和菲利浦·科本澤爾清楚地看到了這個危險。
按照利奧波德生前的慣例,施皮爾曼背着他的上級進行了談判,并于1月17日通知普魯士,奧地利願意用比利時換取巴伐利亞。
3月28日,他第一次暗示了俄普兩國對波蘭的瓜分。
奧地利在内部意見分歧的情況下,既沒有提出自己的條件,又沒有簽訂一項正式的協議解決賠償問題,就匆忙地投入了戰争。
實際上,在瓦爾米戰役前,奧普兩國并不相信法國人會頑強抵抗,沒有想到戰争會如此嚴酷。
人們往往毫不留情地指責吉倫特派處事草率,但同舊歐洲的老練政治家相比,他們何嘗有遜色之處? 五、杜穆裡埃内閣和宣戰(1792年4月20日) 1792年1月6日,立法議會獲悉流亡者正紛紛潰散。
德萊薩爾可以認為,法國的要求已得到滿足。
但是,在12月31日,人們已知道了利奧波德的外交文書及其新的威脅,吉倫特派乘機可以向利奧波德尋釁。
讓索内于1月13日代表外交委員會建議對奧地利發出最後通牒,限它在3月1日前公開宣布是否願意維持1756年的同盟和放棄預定的聯合行動。
布裡索和維尼奧堅決支持了這項建議,議會于25日通過了有關法令。
接着,2月9日,議會決定查封流亡者的财産。
納爾蓬保證部隊已整裝待命;他派庫斯丁伯爵的兒子去勸說不倫瑞克公爵就任法軍司令。
與此同時,德萊薩爾終于決定派賽居爾前往柏林賄買普王的寵臣,争取普魯士的中立,又派塔列蘭前往倫敦,企圖安撫英國和求得貸款。
塔列蘭同英國在多巴哥殖民主的代表以及同一些金融家協商了一項秘密交易,準備用出讓該島換取貸款。
然而,德萊薩爾對利奧波德仍懷有希望。
1月21日,他低聲下氣地對利奧波德幹涉法國内部事務提出了抗議,并表示法國願意和平。
這就使科尼茲更加趾高氣揚。
2月27日,科尼茲公開譴責&ldquo亂黨&rdquo阻撓修改憲法,從而點燃了火藥的導線。
拉法葉特和納爾蓬對國家蒙受的恥辱高聲抗議,并同杜波爾和貝特朗·德·莫勒維爾大鬧一場。
納爾蓬在大臣會議上向路易十六當面宣讀了一份備忘錄,逼迫國王以行動表明他對憲法的忠誠,特别要清洗近臣,并在福揚派的幫助下改組王室事務處。
然而,被解職的竟不是貝特朗,而是納爾蓬自己。
作為報複,吉倫特派和拉法葉特于3月10日對德萊薩爾提出了彈劾。
其他大臣陷于一片恐慌之中,紛紛退出了政府。
杜波爾勸說路易十六發動政變。
國王無能為力,自己也害怕了起來,于是隻得讓步。
但是,他仍不接受拉法葉特提出的人選,而把組閣的全權交給了杜穆裡埃。
杜穆裡埃在七年戰争期間曾初露頭角,後從事秘密外交,尋機發迹。
他接着擔任瑟堡駐軍司令,湮骞多年而毫無建樹,突然革命發生,給他開辟了新的曆程。
在投身革命後,他被派往旺代推行雅各賓的政策,同制憲議會駐旺代特派員讓索内建立了合作關系。
與此同時,經他的朋友王室财務總管拉波爾特和銀行家聖特&ndash福瓦的介紹,他向國王表示願意效力,國王派他擔任了德萊薩爾的副手。
他的打算同拉法葉特和納爾蓬完全一緻,他想速戰速決,然後帶領打了勝仗的軍隊回國,恢複國王的權力并以國王的名義執掌政權。
宮廷對拉法葉特十分厭惡,而杜穆裡埃這個新人卻以他的充沛精力和直言不諱深得路易十六的好感。
他把幾個大臣的職位交給了吉倫特派,以便使民主派無從反對。
他甚至讓丹東和科洛·德布瓦擔任大臣。
聖特&ndash福瓦說:擔任大臣的雅各賓分子将不是雅各賓派的大臣。
杜穆裡埃個人僅推薦克拉維埃就任稅務大臣和原王家工場總監羅蘭任内政大臣。
其他的大臣職務由王黨擔任,但安插了幾名雅各賓分子擔任助理,例如博恩卡雷爾、勒布倫&ndash東杜以及丹東的朋友諾埃在外交部任職,朗特納斯和巴什在内政部任職。
杜穆裡埃的希望實現了。
這對羅伯斯庇爾指責&ldquo陰謀家&rdquo同宮廷狼狽為奸十分有利。
民主派的分裂已不可挽回:山嶽派和吉倫特派你死我活的鬥争從此開始。
吉倫特派擔起了政府的責任,卻又指揮不了這個政府,隻得在重重的危險中迂回前進。
&ldquo吉倫特政府&rdquo一詞至今仍是個含糊的概念。
羅蘭夫人敏銳地看到了這個矛盾,并竭力加以克服;在她的一手策劃下,賽爾文于5月9日擔任了國防大臣,她自己則在幕後操縱内政部。
早在1791年春,她在蓋内戈街的沙龍裡就曾怒氣沖沖地責備她的朋友們精神不振。
在她丈夫擔任了财政總監後,她更成了吉倫特派的智囊。
她以為,依靠她的堅毅果敢,她一定能大有作為。
但在當時,婦女幹預政治是惹人恥笑的,羅蘭夫人的活動反而削弱了吉倫特派的影響。
更何況,她也許僅有掌權之才,而無執政之力,因為她拿不出一個明确的政綱。
最後,她一方面鼓吹團結,另方面卻憑個人好惡取人,因而導緻了民主派的分裂。
她不喜歡維尼奧,讨厭丹東,而對那些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阿谀奉承之輩卻關懷備至。
宣戰無疑已不可避免,吉倫特派卻毫不着急,未作任何準備。
杜穆裡埃于3月18日發出一份語調相當溫和的照會,這份照會恰好同科尼茲的照會互相錯過。
25日,政府決定向奧地利提出最後通牒,奧地利置之不理。
4月20日,立法議會通過了向波希米亞和匈牙利宣戰的法令,也就是說,法國僅向奧地利,而并非向整個神聖羅馬帝國宣戰。
如同其他人一樣,康蓬、卡諾、沙博、巴齊爾、蒂翁維爾的梅蘭等未來的山嶽派也投了贊成票。
法國和歐洲的曆史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專攻這段曆史的專家們對這個問題沒有作出任何解釋。
聖普裡斯特伯爵在其《回憶錄》中說,拉法葉特在杜依勒裡宮留下一道門不加看守,以便費遜随時去王後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