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國王出逃和對奧宣戰(1791年6月—1792年4月)
關燈
小
中
大
果有人向福揚派和吉倫特派透露,國王十分樂意作出這個讓步,他們肯定會感到意外。
路易十六向各國國王懇求援助竟毫無效果,他在失望之餘,決心迫使他們聯合行動:他們一旦自己受到打擊,那就不能不出兵了。
王後在12月14日信中對費遜說:&ldquo這班愚蠢的家夥,他們竟不懂得戰争對我們有利。
&rdquo路易十六同日在給布勒特依的信中說:&ldquo這将是一場政治戰,而不是内戰,整個事态隻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就現狀而言,法國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不能支持半個戰役。
&rdquo 唯有左派才始終如一地堅決反對戰争。
羅伯斯庇爾于11月末從阿拉斯回巴黎時,最初并未持反戰立場。
不久,拉法葉特、納爾蓬和國王的态度使他對戰争的後果有了清醒的認識。
12月16日,他在雅各賓俱樂部發表了第一篇反戰演說。
丹東、卡米爾·德穆蘭以及部分報刊一度支持他的立場,但他們逐漸沉默了,隻有羅伯斯庇爾單槍匹馬地堅持到底。
他以驚人的預見指出了可能産生的各種危險:群衆對&ldquo武裝輸出&rdquo革命的抵制,不可避免的獨裁,沉重的軍費負擔,以及厭倦和失望。
他尤其激怒了吉倫特派,指責他們的騎牆立場:他們借口戰争要求團結,竟為一手制造了馬爾斯廣場事件的拉法葉特開脫罪責;要大家對國防大臣納爾蓬寄予信任。
他以敏銳的眼光洞悉了福揚派的奸計,一再堅持在開戰以前,必須先控制國王的行動和在軍隊中清洗反革命軍官。
然而,他對吉倫特派的攻讦未免過激。
他固然正确地看到了革命面臨的威脅,但他也過分強調了各國國王的和平意圖。
他進行的宣傳雖然不能令人滿意,卻仍然有一定的影響。
他未能明确揭露布裡索同宮廷的勾結,隻是含混地給人這樣的印象,而吉倫特派則以同樣的手段對他反唇相譏。
總之,羅伯斯庇爾的努力未能阻止戰争宣傳取得大多數愛國分子的擁護。
他所揭示的真實而遙遠的危險打動不了法國人的心:既然志願參軍作戰的人很多,他們就不必為戰争擔心,卻沒有想到自己最後也将應征入伍。
羅伯斯庇爾在雅各賓俱樂部仍有其擁護者,但他在制憲議會末期所享有的巨大威望在7月前卻明顯地在下降。
吉倫特派鼓吹的防禦戰和思想戰對革命黨人具有毋庸置疑的魅力,即使這個政策在給法國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以後,它的魅力仍沒有消失。
直到今天,主戰派領袖仍深得人心,因為他們是朝氣蓬勃、追求解放和把自由帶給各兄弟民族,并以此為光榮的法蘭西民族的象征。
他們的失敗并非由于舉措失當,而是由于行動不力。
他們之所以挑起戰争,是想揭露和打擊賣國賊。
葛瓦代于1792年1月24日大聲宣告:&ldquo讓我們先向賣國賊指出,他們的下場将是上斷頭台。
&rdquo布裡索已經說過:&ldquo我們需要揭發重大的賣國案件,人民将給予制裁!&rdquo羅伯斯庇爾反駁說:&ldquo作為人民的代表,你們難道不能制裁賣國賊嗎?如果你們隻會讓人民行使可怕的起義權,那你們還有什麼用處?&rdquo吉倫特派在關鍵時刻卻膽怯了。
四、奧普聯盟(1791年12月&mdash1792年4月) 路易十六和主戰派以為選侯和皇帝會拒絕法國的警告。
事實恰恰相反,法國的警告使萊茵河各國恐慌萬狀,貴族們深信,法國一旦出兵,平民将起而響應。
選侯懇請皇帝給予援助,而皇帝對流亡者既不同情又不器重,隻同意在流亡者于12月底前解除其軍事集結的條件下給予保護。
因此,流亡者的隊伍紛紛瓦解,雖然仍不遠離這個地區,被允許留在科布倫茨的僅剩下路易十六的幾個兄弟。
此外,立法議會又下令解散麇集在布拉邦特北部的流亡者的武裝。
利奧波德雖然又一次推遲了軍事幹涉,但仍不放棄其恫吓手段。
12月10日,他批準了帝國議會的決議,宣布帝國政府将保護在阿爾薩斯擁有領地的德意志王公。
21日,他警告法國,他在尼德蘭的駐軍将保護特裡爾的安全。
與此同時,他嚴厲斥責雅各賓派行動越軌,重申了皮爾尼茨宣言中的種種威脅,聲稱希望雅各賓派不要迫使他動手把他們壓得粉碎。
接着,科尼茲于2月17日和3月18日用更激烈的言辭進一步陳述了以上的警告。
在另方面,利奧波德繼續同普魯士進行預備性談判。
12月20日,他敦促普魯士簽訂一項至此他似乎很不重視的協議。
這一次,輪到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推托拖延了,他說奧地利誤解了7月25日協議的含義:奧普兩國所保證的波蘭憲法不是1791年3月3日的自由憲法,而是尚待草拟的另一個自由憲法。
這就意味着要奧地利犧牲波蘭。
利奧波德沒有提出任何異議,而以犧牲波蘭為代價,換取了2月7日的協議;根據這項協議,締約雙方如任何一方受他國攻擊,另一方将派遣三萬大軍給予支援。
人們或許會說,這項防衛措施是針對法國而作出的。
但是,不能忘記,奧普聯盟從沒有真正起過作用。
就在協定簽訂的時候,它已經落後于形勢。
因為早在1月17日,大臣會議已在維也納通過了一項關于歐洲聯合行動的計劃,計劃書于25日交給了普魯士。
從種種迹象看來,這一計劃的成功希望似乎越來越小。
俄西兩國在年初已一緻宣布,它們僅同意讓流亡者自由行動,必要時再給予支持。
更何況,關于聯合行動的請求一直拖到4月12日才向各國發出。
奧地利向普魯士所建議的實際上是由兩國發動進攻,雙方各派五萬軍隊,其中六千人立即出發。
兩國将向法國發出警告,責令法國把德意志王公和教皇的領地歸還原主,保障王室安全和維護君主政體。
普魯士立即予以響應,進一步要求禁止雅各賓俱樂部的一切活動,從而使戰争的發生更确定無疑了。
看來,利奧波德始終指望能避免打仗,他大概以為,雅各賓派會像瑪麗&ndash安托瓦内特所說的那樣是些&ldquo怯懦之輩&rdquo,在聯軍面前肯定會吓得屈膝投降。
但也不容否認,進行軍事幹涉的全部準備現在業已完成。
2月16日,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在波茨坦同預定擔任聯軍統帥的不倫瑞克公爵進行會商,共同制訂了軍事計劃。
18日,他又派比碩夫斯威德前往維也納,敦促他的盟友迅速行動。
利奧波德于3月1日去世,弗朗斯瓦二世的即位更加速了走向沖突的步伐。
新皇帝缺少他父親的穩重和自由思想,對法幹涉獲得了他無保留的贊同。
出于他的意料之外,革命的法國竟搶在他的前面。
3月16日,瑪麗&ndash安托瓦内特通知奧皇,法國内閣已決定宣戰和入侵比利時。
帝國宮廷會議在震驚之餘,于4月13日決定将現有部隊全部開往比利時,而把原定發動進攻的部隊減少到一萬五千人。
普魯士提出了抗議。
僅靠一支六萬五千人的軍隊入侵法國是不可能的,普魯士不願僅僅為了保衛奧地利而出兵。
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于4月18日宣布,在奧地利準備用于進攻法國的五萬軍隊尚未确定開拔的日期前,普魯士将不實行軍事動員。
過後不久,他又作了讓步,決定在7月底發動進攻。
普魯士于5月4日至5日的晚間發出了動員令。
這使法國人取得了三個月的喘息時間。
局勢已經無可挽回。
随着普奧兩國軍隊紛紛向西部開拔,波蘭已完全聽任葉卡特琳娜二世的宰割。
沙皇熱烈歡迎對法武裝幹涉,同時于3月15日接見波蘭代表。
自從去年夏季以來,一些波蘭人竭力争取沙皇支持他們反對新憲法,例如全力維護貴族利益的費利克斯·波托茨基和澤烏斯基,以及貪
路易十六向各國國王懇求援助竟毫無效果,他在失望之餘,決心迫使他們聯合行動:他們一旦自己受到打擊,那就不能不出兵了。
王後在12月14日信中對費遜說:&ldquo這班愚蠢的家夥,他們竟不懂得戰争對我們有利。
&rdquo路易十六同日在給布勒特依的信中說:&ldquo這将是一場政治戰,而不是内戰,整個事态隻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就現狀而言,法國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不能支持半個戰役。
&rdquo 唯有左派才始終如一地堅決反對戰争。
羅伯斯庇爾于11月末從阿拉斯回巴黎時,最初并未持反戰立場。
不久,拉法葉特、納爾蓬和國王的态度使他對戰争的後果有了清醒的認識。
12月16日,他在雅各賓俱樂部發表了第一篇反戰演說。
丹東、卡米爾·德穆蘭以及部分報刊一度支持他的立場,但他們逐漸沉默了,隻有羅伯斯庇爾單槍匹馬地堅持到底。
他以驚人的預見指出了可能産生的各種危險:群衆對&ldquo武裝輸出&rdquo革命的抵制,不可避免的獨裁,沉重的軍費負擔,以及厭倦和失望。
他尤其激怒了吉倫特派,指責他們的騎牆立場:他們借口戰争要求團結,竟為一手制造了馬爾斯廣場事件的拉法葉特開脫罪責;要大家對國防大臣納爾蓬寄予信任。
他以敏銳的眼光洞悉了福揚派的奸計,一再堅持在開戰以前,必須先控制國王的行動和在軍隊中清洗反革命軍官。
然而,他對吉倫特派的攻讦未免過激。
他固然正确地看到了革命面臨的威脅,但他也過分強調了各國國王的和平意圖。
他進行的宣傳雖然不能令人滿意,卻仍然有一定的影響。
他未能明确揭露布裡索同宮廷的勾結,隻是含混地給人這樣的印象,而吉倫特派則以同樣的手段對他反唇相譏。
總之,羅伯斯庇爾的努力未能阻止戰争宣傳取得大多數愛國分子的擁護。
他所揭示的真實而遙遠的危險打動不了法國人的心:既然志願參軍作戰的人很多,他們就不必為戰争擔心,卻沒有想到自己最後也将應征入伍。
羅伯斯庇爾在雅各賓俱樂部仍有其擁護者,但他在制憲議會末期所享有的巨大威望在7月前卻明顯地在下降。
吉倫特派鼓吹的防禦戰和思想戰對革命黨人具有毋庸置疑的魅力,即使這個政策在給法國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以後,它的魅力仍沒有消失。
直到今天,主戰派領袖仍深得人心,因為他們是朝氣蓬勃、追求解放和把自由帶給各兄弟民族,并以此為光榮的法蘭西民族的象征。
他們的失敗并非由于舉措失當,而是由于行動不力。
他們之所以挑起戰争,是想揭露和打擊賣國賊。
葛瓦代于1792年1月24日大聲宣告:&ldquo讓我們先向賣國賊指出,他們的下場将是上斷頭台。
&rdquo布裡索已經說過:&ldquo我們需要揭發重大的賣國案件,人民将給予制裁!&rdquo羅伯斯庇爾反駁說:&ldquo作為人民的代表,你們難道不能制裁賣國賊嗎?如果你們隻會讓人民行使可怕的起義權,那你們還有什麼用處?&rdquo吉倫特派在關鍵時刻卻膽怯了。
四、奧普聯盟(1791年12月&mdash1792年4月) 路易十六和主戰派以為選侯和皇帝會拒絕法國的警告。
事實恰恰相反,法國的警告使萊茵河各國恐慌萬狀,貴族們深信,法國一旦出兵,平民将起而響應。
選侯懇請皇帝給予援助,而皇帝對流亡者既不同情又不器重,隻同意在流亡者于12月底前解除其軍事集結的條件下給予保護。
因此,流亡者的隊伍紛紛瓦解,雖然仍不遠離這個地區,被允許留在科布倫茨的僅剩下路易十六的幾個兄弟。
此外,立法議會又下令解散麇集在布拉邦特北部的流亡者的武裝。
利奧波德雖然又一次推遲了軍事幹涉,但仍不放棄其恫吓手段。
12月10日,他批準了帝國議會的決議,宣布帝國政府将保護在阿爾薩斯擁有領地的德意志王公。
21日,他警告法國,他在尼德蘭的駐軍将保護特裡爾的安全。
與此同時,他嚴厲斥責雅各賓派行動越軌,重申了皮爾尼茨宣言中的種種威脅,聲稱希望雅各賓派不要迫使他動手把他們壓得粉碎。
接着,科尼茲于2月17日和3月18日用更激烈的言辭進一步陳述了以上的警告。
在另方面,利奧波德繼續同普魯士進行預備性談判。
12月20日,他敦促普魯士簽訂一項至此他似乎很不重視的協議。
這一次,輪到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推托拖延了,他說奧地利誤解了7月25日協議的含義:奧普兩國所保證的波蘭憲法不是1791年3月3日的自由憲法,而是尚待草拟的另一個自由憲法。
這就意味着要奧地利犧牲波蘭。
利奧波德沒有提出任何異議,而以犧牲波蘭為代價,換取了2月7日的協議;根據這項協議,締約雙方如任何一方受他國攻擊,另一方将派遣三萬大軍給予支援。
人們或許會說,這項防衛措施是針對法國而作出的。
但是,不能忘記,奧普聯盟從沒有真正起過作用。
就在協定簽訂的時候,它已經落後于形勢。
因為早在1月17日,大臣會議已在維也納通過了一項關于歐洲聯合行動的計劃,計劃書于25日交給了普魯士。
從種種迹象看來,這一計劃的成功希望似乎越來越小。
俄西兩國在年初已一緻宣布,它們僅同意讓流亡者自由行動,必要時再給予支持。
更何況,關于聯合行動的請求一直拖到4月12日才向各國發出。
奧地利向普魯士所建議的實際上是由兩國發動進攻,雙方各派五萬軍隊,其中六千人立即出發。
兩國将向法國發出警告,責令法國把德意志王公和教皇的領地歸還原主,保障王室安全和維護君主政體。
普魯士立即予以響應,進一步要求禁止雅各賓俱樂部的一切活動,從而使戰争的發生更确定無疑了。
看來,利奧波德始終指望能避免打仗,他大概以為,雅各賓派會像瑪麗&ndash安托瓦内特所說的那樣是些&ldquo怯懦之輩&rdquo,在聯軍面前肯定會吓得屈膝投降。
但也不容否認,進行軍事幹涉的全部準備現在業已完成。
2月16日,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在波茨坦同預定擔任聯軍統帥的不倫瑞克公爵進行會商,共同制訂了軍事計劃。
18日,他又派比碩夫斯威德前往維也納,敦促他的盟友迅速行動。
利奧波德于3月1日去世,弗朗斯瓦二世的即位更加速了走向沖突的步伐。
新皇帝缺少他父親的穩重和自由思想,對法幹涉獲得了他無保留的贊同。
出于他的意料之外,革命的法國竟搶在他的前面。
3月16日,瑪麗&ndash安托瓦内特通知奧皇,法國内閣已決定宣戰和入侵比利時。
帝國宮廷會議在震驚之餘,于4月13日決定将現有部隊全部開往比利時,而把原定發動進攻的部隊減少到一萬五千人。
普魯士提出了抗議。
僅靠一支六萬五千人的軍隊入侵法國是不可能的,普魯士不願僅僅為了保衛奧地利而出兵。
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于4月18日宣布,在奧地利準備用于進攻法國的五萬軍隊尚未确定開拔的日期前,普魯士将不實行軍事動員。
過後不久,他又作了讓步,決定在7月底發動進攻。
普魯士于5月4日至5日的晚間發出了動員令。
這使法國人取得了三個月的喘息時間。
局勢已經無可挽回。
随着普奧兩國軍隊紛紛向西部開拔,波蘭已完全聽任葉卡特琳娜二世的宰割。
沙皇熱烈歡迎對法武裝幹涉,同時于3月15日接見波蘭代表。
自從去年夏季以來,一些波蘭人竭力争取沙皇支持他們反對新憲法,例如全力維護貴族利益的費利克斯·波托茨基和澤烏斯基,以及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