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國王出逃和對奧宣戰(1791年6月—1792年4月)
關燈
小
中
大
律師或報刊作家,家境清寒,但曾受過很好的教育。
随着他們進入政界,他們不僅更加野心勃勃,渴望出人頭地,而且對沙龍社交生活的雅興也日漸增加。
他們同造船主、批發商和銀行家等商業資産者過從甚密,而商業資産者所希望的是要鎮壓反革命和恢複指券的比價,即使挑起一場戰争也在所不惜。
如果戰事發生,隻要它不蔓延到海外,軍需商将能大量賺錢,而港口的繁榮仍不受影響。
馬賽和南特,尤其波爾多,是當時資本主義的命脈所在,這些港口對法國革命中的黨派鬥争具有極大的影響。
從其成員的社會出身和哲學信仰來看,吉倫特派似乎能接受政治民主,但他們的愛好和聯系又決定了他們要求尊重财産和承認才能。
布裡索和維尼奧都不是無能之輩,但他們的性格比較軟弱。
布裡索最初以賣文為生,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隻是在&ldquo黑黨之友&rdquo和《法蘭西愛國者報》的幫助下才一舉成名。
他曾先後為奧爾良公爵、克拉維埃等投機商以及為拉法葉特效力。
有人認為他不夠清白正直,但他臨死時仍兩袖清風。
他曾遊曆英國、瑞士和美國,自以為對宮廷和平民均有了解,并以吉倫特派的外交家自居。
言談诙諧和平易近人使人們覺得他和藹可親;交誼寬廣和精力過人使他成為吉倫特派中的&ldquo忙人&rdquo。
可惜他容易沖動,吉倫特之所以給人處事輕率和糊塗的印象,原因主要在他那裡,雖然吉倫特派的政治浪漫主義同其大多數成員的年輕和閱曆不深是完全合拍的。
維尼奧的缺點更多地表現為軟弱和猶豫。
他誕生在利摩日的一個商人家庭裡,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徘徊後,決定在波爾多開設律師事務所,并與葛瓦代、讓索内、格朗日納夫相結交。
大革命發生後,他又與杜科、博瓦野&ndash馮弗雷特等商人抱成集團,并成為該集團最好的演說家。
他的一些演說往往采用充滿激情的疊句形式,因而具有強烈的煽動性。
他多次作為國民的代表慷慨陳詞,申述吉倫特派的政策,要求革命作出關系自己生死存亡的決定。
但是,講究風雅的文人習性卻使他在緊要關頭行動遲緩。
他在萬多姆廣場都登夫人(一位已故包稅人的遺孀)家的豪華沙龍裡和餐桌旁會商吉倫特派的大政方針;他們往往被自己的巧言令色所迷惑,因而忘記作出應有的決斷。
為了說服立法議會,吉倫特派沒有别的選擇,隻有向革命的敵人發動攻擊。
從10月20日起,布裡索、維尼奧和伊斯納爾把矛頭指向亞多瓦伯爵,指向同國王一起出逃的普魯旺斯伯爵以及全體流亡者。
議會為此通過了10月31日和11月9日兩項法令。
他們還攻擊頑固派神甫,這并非因為他們對《教士法》特别堅持:吉倫特派的大多數成員沒有真正的宗教信念,與其說他們受到盧梭的影響,不如說他們繼承了伏爾泰和百科全書派的思想。
葛瓦代後來在1792年3月26日嚴厲地批評了羅伯斯庇爾,指責他在向雅各賓各分部散發的一份通知中斷言上帝保佑了革命。
松都納克斯大聲疾呼:&ldquo不要虛僞的虔誠。
&rdquo1791年11月3日,讓索内含沙射影地批評了《教士法》,建議改行世俗的民事登記,并把世俗化推廣至教育和濟貧部門,但他仍主張保留信仰事業費。
可是,杜戈在幾天以前已提出了政教分離的要求。
由于制憲議會在修改憲法過程中已把《教士法》同憲法分開,立法議會本可以将《教士法》撤銷,但它不打算抛棄忠于革命的神甫。
此外,宣誓忠于1790年11月27日的憲法已不再意味着同時忠于《教士法》,神甫們已不再有理由拒絕宣誓。
盡管如此,沒有一個頑固派神甫打算同意宣誓。
沖突已轉到了政治領域,拒絕宣誓的神甫充當了貴族的幫手。
在這方面,雖然立法議會沒有接受關于将這些神甫處以監禁的提案,但它于11月29日決定結束兩種神甫同時供職的現狀,并威脅說,一旦發生騷亂,将對拒絕宣誓的神甫進行懲處。
國王行使了否決權,不同意懲辦流亡者。
其實,人們十分清楚,&ldquo懲辦&rdquo二字完全是句空話。
責令特裡爾選侯解散流亡者的軍事集結或許對流亡者是一個更實際的打擊。
為此,議會于11月29日要求路易十六向特裡爾選侯發出警告。
由于選侯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名王公,他肯定會向帝國議會和皇帝報告和請求援助。
饒勒斯寫道:吉倫特派發動的這場&ldquo色厲内荏&rdquo的攻勢煽起了輿論的反奧狂熱。
他們想從這個策略中得到什麼呢?他們首先想為自己謀得聲譽和威望,但他們也想把國王逼到走投無路的地步,以解除革命的一塊心病。
因為,隻要國王向選侯提出了警告,他實際上就放棄了否決權;吉倫特派接着就能迫使國王同意讓愛國分子出任大臣,并由他們主持戰争事務。
布裡索認為,如果對奧國進行突然襲擊,法國肯定可以迅速獲勝;革命對被壓迫民族的号召将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
他在11月31日說:&ldquo進行一場新十字軍東征的時機已經來到,這将是為世界争得自由的一場十字軍東征。
&rdquo各國在巴黎的流亡者對此歡欣鼓舞,吉倫特派吸收了日内瓦銀行家克拉維埃加入他們的俱樂部。
12月18日,由瓦特的兒子率領的一個英國代表團在雅各賓俱樂部受到熱烈的歡迎。
在北方,比利時人紛紛組織起來,準備投入戰鬥,列日人要求成立一個外籍軍團。
比利時和萊茵河地區首先将門戶洞開。
這一切當然使那些理想主義者頭腦發熱,以為他們定能把自由帶給世界,同時也使那些現實主義者對法國的擴張利益垂涎欲滴。
然而,沒有同拉法葉特一夥的勾結,沒有宮廷的默認,吉倫特派恐怕也還不能改變航船的方向。
拉法葉特一夥打算抓住軍隊。
吉倫特派想通過戰争削弱國王的權力,而在拉法葉特一夥看來,戰争相反可以加強國王的權威。
因為,戰争一旦發生,他們便可以振振有詞地采取各項措施,必要時調回打了勝仗的軍隊鎮壓犯上作亂的平民。
斯塔爾夫人的沙龍正是這夥人的會聚場所,她的情夫納爾蓬伯爵是一位與波旁家族有親戚關系、但又同情革命的宮廷貴族。
納爾蓬于12月9日出任國防大臣,其政見與拉法葉特完全一緻。
孔多塞侯爵在他們和布裡索派之間起着聯系的作用。
作為出版伏爾泰著作的主持者和哲學的化身,孔多塞後來成了吉倫特派的思想家和改革公共教育的創始人。
在擁護共和制以前,他曾加入了&ldquo1789年俱樂部&rdquo,擔任了制币局局長,同金融界保持密切的聯系。
他把布裡索和克拉維埃帶到了斯塔爾夫人家裡。
雖然雙方追求的目的完全相反,但他們都把挑起戰争當作首要的目标,他們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了一緻的意見。
11月29日,一位名叫達維烏德的拉法葉特派議員提出了關于向特裡爾選侯警告的議案。
由于拉法葉特一夥同巴納夫等三巨頭一起反對議會通過關于剝奪頑固派神甫年金的法令,雙方的原定協議險遭擱淺。
吉倫特派作了退讓,仍全力支持納爾蓬伯爵。
杜波爾、巴納夫以及政府的其他大臣均反對納爾蓬的政策,但他們勉強同意了向特裡爾選侯發出警告。
杜波爾和巴納夫向利奧波德皇帝寄發了一份備忘錄,懇請他驅散流亡者。
這個行動标志着三巨頭共同努力的結束,從此,杜波爾繼續反對納爾蓬和吉倫特派,而巴納夫則退出政界,回到了家鄉多菲内省。
他在那裡經過思考,得出了與拉法葉特相同的想法,終于建議他的朋友們支持主戰派大臣。
12月14日,國王親臨議會宣布,他将向特裡爾選侯發出警告。
納爾蓬要求成立三支大軍,其中一支就歸拉法葉特指揮。
如
随着他們進入政界,他們不僅更加野心勃勃,渴望出人頭地,而且對沙龍社交生活的雅興也日漸增加。
他們同造船主、批發商和銀行家等商業資産者過從甚密,而商業資産者所希望的是要鎮壓反革命和恢複指券的比價,即使挑起一場戰争也在所不惜。
如果戰事發生,隻要它不蔓延到海外,軍需商将能大量賺錢,而港口的繁榮仍不受影響。
馬賽和南特,尤其波爾多,是當時資本主義的命脈所在,這些港口對法國革命中的黨派鬥争具有極大的影響。
從其成員的社會出身和哲學信仰來看,吉倫特派似乎能接受政治民主,但他們的愛好和聯系又決定了他們要求尊重财産和承認才能。
布裡索和維尼奧都不是無能之輩,但他們的性格比較軟弱。
布裡索最初以賣文為生,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隻是在&ldquo黑黨之友&rdquo和《法蘭西愛國者報》的幫助下才一舉成名。
他曾先後為奧爾良公爵、克拉維埃等投機商以及為拉法葉特效力。
有人認為他不夠清白正直,但他臨死時仍兩袖清風。
他曾遊曆英國、瑞士和美國,自以為對宮廷和平民均有了解,并以吉倫特派的外交家自居。
言談诙諧和平易近人使人們覺得他和藹可親;交誼寬廣和精力過人使他成為吉倫特派中的&ldquo忙人&rdquo。
可惜他容易沖動,吉倫特之所以給人處事輕率和糊塗的印象,原因主要在他那裡,雖然吉倫特派的政治浪漫主義同其大多數成員的年輕和閱曆不深是完全合拍的。
維尼奧的缺點更多地表現為軟弱和猶豫。
他誕生在利摩日的一個商人家庭裡,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徘徊後,決定在波爾多開設律師事務所,并與葛瓦代、讓索内、格朗日納夫相結交。
大革命發生後,他又與杜科、博瓦野&ndash馮弗雷特等商人抱成集團,并成為該集團最好的演說家。
他的一些演說往往采用充滿激情的疊句形式,因而具有強烈的煽動性。
他多次作為國民的代表慷慨陳詞,申述吉倫特派的政策,要求革命作出關系自己生死存亡的決定。
但是,講究風雅的文人習性卻使他在緊要關頭行動遲緩。
他在萬多姆廣場都登夫人(一位已故包稅人的遺孀)家的豪華沙龍裡和餐桌旁會商吉倫特派的大政方針;他們往往被自己的巧言令色所迷惑,因而忘記作出應有的決斷。
為了說服立法議會,吉倫特派沒有别的選擇,隻有向革命的敵人發動攻擊。
從10月20日起,布裡索、維尼奧和伊斯納爾把矛頭指向亞多瓦伯爵,指向同國王一起出逃的普魯旺斯伯爵以及全體流亡者。
議會為此通過了10月31日和11月9日兩項法令。
他們還攻擊頑固派神甫,這并非因為他們對《教士法》特别堅持:吉倫特派的大多數成員沒有真正的宗教信念,與其說他們受到盧梭的影響,不如說他們繼承了伏爾泰和百科全書派的思想。
葛瓦代後來在1792年3月26日嚴厲地批評了羅伯斯庇爾,指責他在向雅各賓各分部散發的一份通知中斷言上帝保佑了革命。
松都納克斯大聲疾呼:&ldquo不要虛僞的虔誠。
&rdquo1791年11月3日,讓索内含沙射影地批評了《教士法》,建議改行世俗的民事登記,并把世俗化推廣至教育和濟貧部門,但他仍主張保留信仰事業費。
可是,杜戈在幾天以前已提出了政教分離的要求。
由于制憲議會在修改憲法過程中已把《教士法》同憲法分開,立法議會本可以将《教士法》撤銷,但它不打算抛棄忠于革命的神甫。
此外,宣誓忠于1790年11月27日的憲法已不再意味着同時忠于《教士法》,神甫們已不再有理由拒絕宣誓。
盡管如此,沒有一個頑固派神甫打算同意宣誓。
沖突已轉到了政治領域,拒絕宣誓的神甫充當了貴族的幫手。
在這方面,雖然立法議會沒有接受關于将這些神甫處以監禁的提案,但它于11月29日決定結束兩種神甫同時供職的現狀,并威脅說,一旦發生騷亂,将對拒絕宣誓的神甫進行懲處。
國王行使了否決權,不同意懲辦流亡者。
其實,人們十分清楚,&ldquo懲辦&rdquo二字完全是句空話。
責令特裡爾選侯解散流亡者的軍事集結或許對流亡者是一個更實際的打擊。
為此,議會于11月29日要求路易十六向特裡爾選侯發出警告。
由于選侯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名王公,他肯定會向帝國議會和皇帝報告和請求援助。
饒勒斯寫道:吉倫特派發動的這場&ldquo色厲内荏&rdquo的攻勢煽起了輿論的反奧狂熱。
他們想從這個策略中得到什麼呢?他們首先想為自己謀得聲譽和威望,但他們也想把國王逼到走投無路的地步,以解除革命的一塊心病。
因為,隻要國王向選侯提出了警告,他實際上就放棄了否決權;吉倫特派接着就能迫使國王同意讓愛國分子出任大臣,并由他們主持戰争事務。
布裡索認為,如果對奧國進行突然襲擊,法國肯定可以迅速獲勝;革命對被壓迫民族的号召将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
他在11月31日說:&ldquo進行一場新十字軍東征的時機已經來到,這将是為世界争得自由的一場十字軍東征。
&rdquo各國在巴黎的流亡者對此歡欣鼓舞,吉倫特派吸收了日内瓦銀行家克拉維埃加入他們的俱樂部。
12月18日,由瓦特的兒子率領的一個英國代表團在雅各賓俱樂部受到熱烈的歡迎。
在北方,比利時人紛紛組織起來,準備投入戰鬥,列日人要求成立一個外籍軍團。
比利時和萊茵河地區首先将門戶洞開。
這一切當然使那些理想主義者頭腦發熱,以為他們定能把自由帶給世界,同時也使那些現實主義者對法國的擴張利益垂涎欲滴。
然而,沒有同拉法葉特一夥的勾結,沒有宮廷的默認,吉倫特派恐怕也還不能改變航船的方向。
拉法葉特一夥打算抓住軍隊。
吉倫特派想通過戰争削弱國王的權力,而在拉法葉特一夥看來,戰争相反可以加強國王的權威。
因為,戰争一旦發生,他們便可以振振有詞地采取各項措施,必要時調回打了勝仗的軍隊鎮壓犯上作亂的平民。
斯塔爾夫人的沙龍正是這夥人的會聚場所,她的情夫納爾蓬伯爵是一位與波旁家族有親戚關系、但又同情革命的宮廷貴族。
納爾蓬于12月9日出任國防大臣,其政見與拉法葉特完全一緻。
孔多塞侯爵在他們和布裡索派之間起着聯系的作用。
作為出版伏爾泰著作的主持者和哲學的化身,孔多塞後來成了吉倫特派的思想家和改革公共教育的創始人。
在擁護共和制以前,他曾加入了&ldquo1789年俱樂部&rdquo,擔任了制币局局長,同金融界保持密切的聯系。
他把布裡索和克拉維埃帶到了斯塔爾夫人家裡。
雖然雙方追求的目的完全相反,但他們都把挑起戰争當作首要的目标,他們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了一緻的意見。
11月29日,一位名叫達維烏德的拉法葉特派議員提出了關于向特裡爾選侯警告的議案。
由于拉法葉特一夥同巴納夫等三巨頭一起反對議會通過關于剝奪頑固派神甫年金的法令,雙方的原定協議險遭擱淺。
吉倫特派作了退讓,仍全力支持納爾蓬伯爵。
杜波爾、巴納夫以及政府的其他大臣均反對納爾蓬的政策,但他們勉強同意了向特裡爾選侯發出警告。
杜波爾和巴納夫向利奧波德皇帝寄發了一份備忘錄,懇請他驅散流亡者。
這個行動标志着三巨頭共同努力的結束,從此,杜波爾繼續反對納爾蓬和吉倫特派,而巴納夫則退出政界,回到了家鄉多菲内省。
他在那裡經過思考,得出了與拉法葉特相同的想法,終于建議他的朋友們支持主戰派大臣。
12月14日,國王親臨議會宣布,他将向特裡爾選侯發出警告。
納爾蓬要求成立三支大軍,其中一支就歸拉法葉特指揮。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