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國王出逃和對奧宣戰(1791年6月—1792年4月)
關燈
小
中
大
無論對歐洲或對革命說來,路易十六的出逃是本階段的舉足輕重的大事之一。
革命知道各國君主全都反對革命,但由于國王們忙于他事,革命希望至少在一段時間裡能和平地推進其事業。
路易十六的主動出逃加速了沖突的爆發,而沖突的直接後果就是國王的垮台。
一、瓦倫事件及其在法國的後果 費遜為王室出逃已作了很長時間的準備,消息不免有所洩露,馬拉等人又不斷向人們提出這樣的警告。
6月20日晚,憂心忡忡的巴依派遣拉法葉特前往杜依勒裡宮;就在國王全家逃出宮門時,拉法葉特卻還認為宮廷的守衛十分嚴密。
這究竟是疏忽或是合謀,恰恰在這個最重要的問題上,情況也最不清楚(1)。
一輛華麗而笨重的轎式馬車帶着王室朝夏龍方向奔馳而去,準備經夏龍轉赴蒙梅迪。
留在斯特内恭候王室的布葉派出了幾支小分隊,在聖梅内烏德前方迎接。
但是,馬車遲到了五個小時。
1789年以來在東部地區接連發生的騷動使居民處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驚惶狀态。
小分隊的帶隊軍官對國王的姗姗來遲感到迷惑不解,因而下令隊伍撤退。
當國王一行于深夜到達瓦倫的高崗時,因找不到約定等候的驿馬,被迫停止前進。
出逃計劃便落空了。
國王沒有設法躲藏,在認出國王的人中間,除德魯埃一人外,再沒有任何人願意或敢于采取行動。
正是聖梅内烏德驿站的這位站長的堅毅和果斷才決定了國王的命運。
他飛馬趕上停下的轎式馬車後,又沖到埃爾河的橋頭設防把守。
當路易十六終于到達橋頭時,道路已被堵住,他便承認自己是國王。
警鐘聲把農民聚集了起來。
趕到現場的輕騎兵同農民攜手合作。
拉法葉特的使者在天亮時趕到,宣讀了議會的命令:國王必須重返巴黎。
國王處在憤怒群衆的包圍之中,路上的情景十分凄慘。
丹比埃爾伯爵前來向國王問安,竟被農民殺死。
6月25日,王室再次回到了受嚴密看守的杜依勒裡宮。
在獲悉王室出逃後,議會表現的鎮定堪稱典範,它宣布國王停止履行職務和否決權,直接向大臣發号施令,把法國實際上變成了一個共和國。
接着,它按原定日程繼續開會。
但是,這一事件震動了全國,直至窮鄉僻壤。
大家立刻想到,國王的出逃是外國入侵的預兆。
邊境沿線的要塞自動開始警戒;議會于21日決定從國民衛隊中抽調一百六十九個營充當野戰部隊。
貴族們轉瞬即逝的歡樂加強了群衆的懲罰反應:貴族和頑固派神甫往往被無故毒打,一些貴族鄉墅也被付之一炬。
從此,最可怕的敵人不正是路易十六嗎?群衆一鼓作氣把他抓了回來,他已不再是國王,而是人質。
國王出逃的消息在巴黎激起了一場攻擊國王和王後的風暴,有些攻擊甚至是粗俗的謾罵。
共和分子欣喜若狂。
科特利埃俱樂部宣稱:&ldquo我們已經自由,不再有國王。
&rdquo他們希望帶動整個民主派,于21日要求制憲議會宣布共和國的成立,或至少在選舉前對政體不作任何決定。
布裡索、博納維爾和孔多塞侯爵先後表示擁護共和制。
外省的一些俱樂部也不同程度地明确表示了相同的立場。
但國王的歸來和議會的态度阻礙了共和運動的發展;何況,并非所有的民主派都能接受建立一個沒有普選制的和由拉法葉特出任總統的共和國。
羅伯斯庇爾就不贊成這種主張。
不少人始終想讓奧爾良公爵上台,馬拉則堅持必須擁立一位獨裁者。
羅伯斯庇爾強調,應該把路易十六交付法庭審判,迅速選出立法議會,以抛開形迹可疑的制憲議會。
制憲議會仍毫不動搖,對各種請願置之不理。
在它看來,宣布共和制就是挑起内戰,為民主開辟道路,鼓勵農民暴動和工人罷工,而資産階級對今春發生的罷工還心有餘悸。
從出逃事件發生起,制憲議會的第一個本能反應就是指責&ldquo對國王的劫持&rdquo,借以制造一個神話,準備為國王開脫。
議會的三巨頭同拉法葉特實現了和解。
21日晚,巴納夫向雅各賓分子發布了&ldquo以憲法為指針、以議會為中心&rdquo的号令。
接着,他又在議會指出,革命已經結束,再前進一步隻會導緻社會的傾覆。
為了阻止業已召開的基層選民會議表達擁護共和制的願望,議會下令推遲選舉。
國王回巴黎後,杜波爾和巴納夫在幕後為國王出謀劃策,巴納夫同王後秘密通信。
路易十六自己承認,他對法國的民心作了錯誤估計,并表示将接受憲法。
7月15日和16日的議會法令決定對&ldquo劫持者&rdquo提起公訴,并宣布國王和王後無罪。
但是,15日晚,經科特利埃俱樂部發起,并取得社會俱樂部的支持,群衆擁到了雅各賓俱樂部,後者同意參加一次新的請願活動,要求議會撤換路易十六。
第二天,布裡索對請願書作了最後修改,加上了&ldquo以合乎憲法的各種手段&rdquo的字樣。
當請願書在馬爾斯廣場征集簽名時,科特利埃俱樂部提出了抗議,反對增加以上的話,因為這隻會為奧爾良伯爵所利用。
人們征求雅各賓分子的意見,後者剛接到議會為國王開脫的法令,便放棄了請願的計劃。
羅伯斯庇爾也贊成這個決定,但科特利埃分子仍堅持原議,于17日來到約定地點。
他們在馬爾斯廣場的祖國神壇前,立時起草了新的請願書。
群衆赤手空拳地前往制憲議會請願;在當時,即使發動起義,也沒有任何成功的希望,因為純粹由資産者組成的國民衛隊正積極準備鎮壓&ldquo惡棍&rdquo。
但是,由于不久前失業的慈善工場工人加入了行動,秩序井然的請願逐漸變成了吵吵嚷嚷的群衆遊行。
遊行隊伍中不時發出威脅的言論,并出現了嚴重的事端:在祖國神壇下抓獲的兩名嫌疑分子于當天早晨被群衆處死。
巴依和拉法葉特在制憲議會的鼓動下決心殺一儆百。
國民衛隊沖進馬爾斯廣場,向群衆開火,打死打傷多人。
屠殺結束後,他們又大肆逮捕,使監獄一時有人滿之患。
民主派的許多出版物被迫停刊,科特利埃俱樂部也暫停活動。
雅各賓俱樂部則因内部意見分歧而瀕于瓦解。
絕大多數議員後來前往福揚修道院另組新的俱樂部。
唯有羅伯斯庇爾獨支危局,挽救了雅各賓派的組織。
愛國分子從此分成了兩個部分。
一方面是憲政派和有繳納選舉保證金能力的資産者,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準備同國王和&ldquo黑黨&rdquo妥協;另方面是民主派,其中共和分子的勢力将逐漸擴大,正是他們在馬爾斯廣場撒下了鮮血,也正是他們将主持三色旗的恐怖。
在控制了局勢後,杜波爾、巴納夫和拉默兄弟試圖聯合右派修改憲法。
他們希望擴大國王權力,提高選舉保證金,設立上議院,恢複貴族爵位,允許議員連選連任和兼任大臣。
他們的圖謀基本上遭到了失敗,因為貴族仍頑固不化,部分愛國分子又不願走那麼遠。
那時,路易十六已被迫接受了憲法,并重新行使其職權。
但是,人們對他的真實思想已不再有任何幻想。
瓦倫事件已&ldquo撕破了面紗&rdquo。
二、皮爾尼茨宣言(1791年8月27日) 路易十六的被捕震動了整個歐洲,這在英國更觸犯了人們的忠君思想。
各國君主紛紛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普魯士國王驚呼:&ldquo這是個多麼可怕的先例!&rdquo西班牙首先作出反應,弗洛伊達·勃朗卡于7月1日照會法國進行威脅。
對事态深感不安的蒙穆蘭和努内茲大使試圖緩和緊張的氣氛。
大使受到了申斥,并被召回國内。
然而,卡洛斯四世并未堅持強硬立場,隻于7月20日要求法國僑民對他宣誓盡忠,否則就驅逐出境。
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了利奧
革命知道各國君主全都反對革命,但由于國王們忙于他事,革命希望至少在一段時間裡能和平地推進其事業。
路易十六的主動出逃加速了沖突的爆發,而沖突的直接後果就是國王的垮台。
一、瓦倫事件及其在法國的後果 費遜為王室出逃已作了很長時間的準備,消息不免有所洩露,馬拉等人又不斷向人們提出這樣的警告。
6月20日晚,憂心忡忡的巴依派遣拉法葉特前往杜依勒裡宮;就在國王全家逃出宮門時,拉法葉特卻還認為宮廷的守衛十分嚴密。
這究竟是疏忽或是合謀,恰恰在這個最重要的問題上,情況也最不清楚(1)。
一輛華麗而笨重的轎式馬車帶着王室朝夏龍方向奔馳而去,準備經夏龍轉赴蒙梅迪。
留在斯特内恭候王室的布葉派出了幾支小分隊,在聖梅内烏德前方迎接。
但是,馬車遲到了五個小時。
1789年以來在東部地區接連發生的騷動使居民處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驚惶狀态。
小分隊的帶隊軍官對國王的姗姗來遲感到迷惑不解,因而下令隊伍撤退。
當國王一行于深夜到達瓦倫的高崗時,因找不到約定等候的驿馬,被迫停止前進。
出逃計劃便落空了。
國王沒有設法躲藏,在認出國王的人中間,除德魯埃一人外,再沒有任何人願意或敢于采取行動。
正是聖梅内烏德驿站的這位站長的堅毅和果斷才決定了國王的命運。
他飛馬趕上停下的轎式馬車後,又沖到埃爾河的橋頭設防把守。
當路易十六終于到達橋頭時,道路已被堵住,他便承認自己是國王。
警鐘聲把農民聚集了起來。
趕到現場的輕騎兵同農民攜手合作。
拉法葉特的使者在天亮時趕到,宣讀了議會的命令:國王必須重返巴黎。
國王處在憤怒群衆的包圍之中,路上的情景十分凄慘。
丹比埃爾伯爵前來向國王問安,竟被農民殺死。
6月25日,王室再次回到了受嚴密看守的杜依勒裡宮。
在獲悉王室出逃後,議會表現的鎮定堪稱典範,它宣布國王停止履行職務和否決權,直接向大臣發号施令,把法國實際上變成了一個共和國。
接着,它按原定日程繼續開會。
但是,這一事件震動了全國,直至窮鄉僻壤。
大家立刻想到,國王的出逃是外國入侵的預兆。
邊境沿線的要塞自動開始警戒;議會于21日決定從國民衛隊中抽調一百六十九個營充當野戰部隊。
貴族們轉瞬即逝的歡樂加強了群衆的懲罰反應:貴族和頑固派神甫往往被無故毒打,一些貴族鄉墅也被付之一炬。
從此,最可怕的敵人不正是路易十六嗎?群衆一鼓作氣把他抓了回來,他已不再是國王,而是人質。
國王出逃的消息在巴黎激起了一場攻擊國王和王後的風暴,有些攻擊甚至是粗俗的謾罵。
共和分子欣喜若狂。
科特利埃俱樂部宣稱:&ldquo我們已經自由,不再有國王。
&rdquo他們希望帶動整個民主派,于21日要求制憲議會宣布共和國的成立,或至少在選舉前對政體不作任何決定。
布裡索、博納維爾和孔多塞侯爵先後表示擁護共和制。
外省的一些俱樂部也不同程度地明确表示了相同的立場。
但國王的歸來和議會的态度阻礙了共和運動的發展;何況,并非所有的民主派都能接受建立一個沒有普選制的和由拉法葉特出任總統的共和國。
羅伯斯庇爾就不贊成這種主張。
不少人始終想讓奧爾良公爵上台,馬拉則堅持必須擁立一位獨裁者。
羅伯斯庇爾強調,應該把路易十六交付法庭審判,迅速選出立法議會,以抛開形迹可疑的制憲議會。
制憲議會仍毫不動搖,對各種請願置之不理。
在它看來,宣布共和制就是挑起内戰,為民主開辟道路,鼓勵農民暴動和工人罷工,而資産階級對今春發生的罷工還心有餘悸。
從出逃事件發生起,制憲議會的第一個本能反應就是指責&ldquo對國王的劫持&rdquo,借以制造一個神話,準備為國王開脫。
議會的三巨頭同拉法葉特實現了和解。
21日晚,巴納夫向雅各賓分子發布了&ldquo以憲法為指針、以議會為中心&rdquo的号令。
接着,他又在議會指出,革命已經結束,再前進一步隻會導緻社會的傾覆。
為了阻止業已召開的基層選民會議表達擁護共和制的願望,議會下令推遲選舉。
國王回巴黎後,杜波爾和巴納夫在幕後為國王出謀劃策,巴納夫同王後秘密通信。
路易十六自己承認,他對法國的民心作了錯誤估計,并表示将接受憲法。
7月15日和16日的議會法令決定對&ldquo劫持者&rdquo提起公訴,并宣布國王和王後無罪。
但是,15日晚,經科特利埃俱樂部發起,并取得社會俱樂部的支持,群衆擁到了雅各賓俱樂部,後者同意參加一次新的請願活動,要求議會撤換路易十六。
第二天,布裡索對請願書作了最後修改,加上了&ldquo以合乎憲法的各種手段&rdquo的字樣。
當請願書在馬爾斯廣場征集簽名時,科特利埃俱樂部提出了抗議,反對增加以上的話,因為這隻會為奧爾良伯爵所利用。
人們征求雅各賓分子的意見,後者剛接到議會為國王開脫的法令,便放棄了請願的計劃。
羅伯斯庇爾也贊成這個決定,但科特利埃分子仍堅持原議,于17日來到約定地點。
他們在馬爾斯廣場的祖國神壇前,立時起草了新的請願書。
群衆赤手空拳地前往制憲議會請願;在當時,即使發動起義,也沒有任何成功的希望,因為純粹由資産者組成的國民衛隊正積極準備鎮壓&ldquo惡棍&rdquo。
但是,由于不久前失業的慈善工場工人加入了行動,秩序井然的請願逐漸變成了吵吵嚷嚷的群衆遊行。
遊行隊伍中不時發出威脅的言論,并出現了嚴重的事端:在祖國神壇下抓獲的兩名嫌疑分子于當天早晨被群衆處死。
巴依和拉法葉特在制憲議會的鼓動下決心殺一儆百。
國民衛隊沖進馬爾斯廣場,向群衆開火,打死打傷多人。
屠殺結束後,他們又大肆逮捕,使監獄一時有人滿之患。
民主派的許多出版物被迫停刊,科特利埃俱樂部也暫停活動。
雅各賓俱樂部則因内部意見分歧而瀕于瓦解。
絕大多數議員後來前往福揚修道院另組新的俱樂部。
唯有羅伯斯庇爾獨支危局,挽救了雅各賓派的組織。
愛國分子從此分成了兩個部分。
一方面是憲政派和有繳納選舉保證金能力的資産者,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準備同國王和&ldquo黑黨&rdquo妥協;另方面是民主派,其中共和分子的勢力将逐漸擴大,正是他們在馬爾斯廣場撒下了鮮血,也正是他們将主持三色旗的恐怖。
在控制了局勢後,杜波爾、巴納夫和拉默兄弟試圖聯合右派修改憲法。
他們希望擴大國王權力,提高選舉保證金,設立上議院,恢複貴族爵位,允許議員連選連任和兼任大臣。
他們的圖謀基本上遭到了失敗,因為貴族仍頑固不化,部分愛國分子又不願走那麼遠。
那時,路易十六已被迫接受了憲法,并重新行使其職權。
但是,人們對他的真實思想已不再有任何幻想。
瓦倫事件已&ldquo撕破了面紗&rdquo。
二、皮爾尼茨宣言(1791年8月27日) 路易十六的被捕震動了整個歐洲,這在英國更觸犯了人們的忠君思想。
各國君主紛紛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普魯士國王驚呼:&ldquo這是個多麼可怕的先例!&rdquo西班牙首先作出反應,弗洛伊達·勃朗卡于7月1日照會法國進行威脅。
對事态深感不安的蒙穆蘭和努内茲大使試圖緩和緊張的氣氛。
大使受到了申斥,并被召回國内。
然而,卡洛斯四世并未堅持強硬立場,隻于7月20日要求法國僑民對他宣誓盡忠,否則就驅逐出境。
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了利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