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制憲議會和歐洲

關燈
于導緻了1792年的慘敗。

    根據海爾茲伯格于1789年5月向國王呈遞的&ldquo偉大計劃&rdquo,奧地利從土耳其方面得到擴張後,就把加裡西亞歸還波蘭,後者則把但澤、托倫、波茲南讓給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

    海爾茲伯格以為,隻要普魯士軍隊一調動,就足以使這筆交易成功。

    國王則相反,他并不把事情看得如此簡單,何況他還想從奧地利手中奪走尼德蘭,在可能的情況下,甚至還要占領波希米亞。

    為此,他鼓動比利時人和匈牙利人反抗奧國,争取英國的支持,并于1789年8月在西裡西亞集結軍隊。

    正當需要他作出決斷和拿出勇氣的時候,他把軍事行動推遲到次年春季。

    在此期間,約瑟夫二世突然去世,英普同盟的計劃終于擱淺。

     皮特認識到英普同盟的可貴,因為同盟能幫助他遏制俄國和在尼德蘭擴大影響,但他不想超出這個限度,尤其不願冒武裝沖突的危險。

    荷蘭由于向葉卡特琳娜二世出借了巨額貸款,更不希望發生戰争。

    它為哈布斯堡王朝的瓦解感到擔憂,因為這将打破大陸的均勢,并使取得獨立的比利時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

    對荷蘭說來,重要的是維持現狀。

    另方面,皮特的注意力集中在海上和殖民地。

    他首先是個事業家和金融家,因而不希望打仗;但當他覺察到對方有軟弱的迹象時,也願意顯露自己的膽氣,在美洲戰争中的戰勝國自然首先是他的打擊對象。

    為此,他在1787年曾對法國進行威吓,并抓住荷蘭事件大作文章。

    接着就輪到西班牙了。

    西班牙于1790年在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亞北部的諾特加海灣扣留了幾艘英國船隻。

    盡管該海灣的歸屬曆來存有争議,皮特卻要求給予賠償,并于1790年5月進行軍事動員。

    英國擁有戰艦九十三艘,西班牙僅三十四艘。

    由于法國竭力回避,馬德裡歸還了被扣船隻,并于10月24日在最後通牒的威脅下出讓了海灣。

    既然皮特的注意力集中在以上方面,人們也就可以理解,在整個這一年裡,為什麼皮特不斷告訴普魯士,說普方的計劃不符合同盟的精神。

     然而,假如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利用約瑟夫二世的去世立即采取行動,皮特恐怕也很難阻止他這樣做。

    由于他放過了這個機會,皮特就有了同利奧波德磋商的時間,從而在普奧之間進行調解。

    利奧波德不像他哥哥那樣容易沖動和急躁。

    為了挽救奧地利,他必須盡可能保住在對土戰争中奪得的利益,同時又要首先孤立普魯士。

    4月,當英國提出在恢複原狀的基礎上進行調解時,他趕緊接受了建議。

    此外,他把&ldquo恢複原狀&rdquo作了&ldquo簡單恢複&rdquo和&ldquo改善恢複&rdquo的區分,因而打算在同普魯士談判時力争第二種方案。

    科尼茲反對這個政策,但利奧波德有他的&ldquo秘密&rdquo:副首相菲利浦·科本澤爾和掌玺大臣斯皮爾曼不顧&ldquo老頭&rdquo的反對,竭力為皇帝效勞。

    談判會議在西裡西亞的賴興巴赫召開,同時,十七萬普軍在那裡同十五萬奧軍相對壘。

    海爾茲伯格修改了計劃,以期達成全面和解:奧地利将僅僅交出加裡西亞的六分之一,在土耳其奪得的利益也相應減少;普魯士将僅僅占有但澤和托倫。

    英國人立即變了臉色,波蘭人提出了抗議。

    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慌了手腳,突然放棄一切割地要求,斯皮爾曼隻得于7月27日傷心地接受了&ldquo簡單恢複原狀&rdquo。

     實際上,利奧波德從這場會談中得到了他想得到的全部好處。

    6月,他同馬紮爾貴族實現了和解;11月,奧軍開進了比利時,12月初,相繼占領了布魯塞爾和列日。

    12月10日,海牙三邊聯盟迫使他同意實行大赦和維持尼德蘭各省的特權,但他拒不批準協議書。

    他在西斯托瓦同土耳其人的談判沒有簽訂和約。

    奧地利局勢恢複了穩定,這對普魯士是個可悲的失敗。

     普魯士為自己準備了新的失敗。

    葉卡特琳娜二世收到了要她接受調解的通知。

    沙皇對此已有準備,由于看到利奧波德作了退讓,便同古斯塔夫三世講和。

    于1789年在福克沙尼打了勝仗并把戰線推向多瑙河的蘇沃洛夫,于12月22日占領了伊茲梅利亞,對駐軍和居民進行了駭人聽聞的屠殺。

    葉卡特琳娜于是不再遷就普魯士,相反普魯士卻向她表示,在不犧牲波蘭的條件下,準備達成一項協議。

    1791年3月26日,沙皇向普魯士發了一份照會,提出第二次瓜分波蘭的建議,但照會到達柏林已為時過晚,否則,整個反革命行動就會以另一種面目出現。

     處在猶豫不決中的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仍然拿不定主意。

    他周圍的親信紛紛向他建議同奧地利接近,以便孤立葉卡特琳娜,他自己也制訂了一項&ldquo秘密計劃&rdquo,甚至把海爾茲伯格也完全蒙在鼓裡。

    比碩夫斯威德于1790年向利奧波德作了初步試探,接着于1791年2月前往維也納。

    利奧波德不想同俄國搞壞關系,又認為以不得罪普魯士為好。

    因此,他在接待普王的寵臣時隻聽而不作任何許諾。

    這一态度足以使比碩夫斯威德頭腦發熱。

    利奧波德在回國後報告說,一旦普俄發生戰端,奧地利将持中立立場。

    3月11日,普魯士國王要求英國答複,如果普國對俄國采取懲罰行動,英國将持何種立場。

     在羞辱了法、西兩國和挽救了奧地利以後,皮特的氣焰已嚣張得不可一世。

    英國艦隊仍處于動員狀态,駐彼得堡大使惠特沃思保證俄國已無力進行新的戰争。

    至今隻靠虛聲恫吓就取得成功的皮特被勝利沖昏了頭腦。

    在駐柏林大使依瓦特的慫恿下,他決心由英國發起,聯合瑞典、波蘭、土耳其和普魯士等國,組成反俄同盟,徹底打退俄國的擴張。

    内閣于3月21日和22日作出決定,向葉卡特琳娜二世發出最後通牒。

    普魯士立即表示響應。

    但皮特沒有考慮到輝格黨會反對。

    在俄國駐英代表沃龍佐夫的合謀下,輝格黨煽動輿論反對這場戰争。

    俄國四分之三的進口商品來自英國,英國人難道要支持土耳其異教徒反對購買英國商品的俄國嗎?在那時,隻有皮特一人預見到俄國是對印度航道的威脅。

    在下議院,擁護皮特的多數派出現了分化,大臣也分成了兩派。

    為了保住首相的職位,皮特于4月6日無可奈何地收回了成命。

    丹麥大臣伯恩斯托爾夫作出保證,葉卡特琳娜将以德涅斯特河的東側為界,這算為皮特保全了面子。

    依瓦特于20日再次出使波茨坦,通知普魯士英國已抛棄了它。

    葉卡特琳娜用以下的話表達了對勝利的興奮:&ldquo愛吠的狗不一定都咬人。

    &rdquo通過雅西協定(1792年1月9日),她守住了奧恰科夫和德涅斯特一線。

     遭罪的這次不僅是普魯士一個國家,波蘭首當其沖面臨着葉卡特琳娜的報複。

    外來的威脅促使國王斯塔尼斯拉夫同愛國黨領袖讓·波托茨基、馬拉霍夫斯基、科倫泰和恰爾托雷斯基重歸于好。

    1791年5月3日,他們起草的新憲法獲得了議會的通過,決定廢除自由否決權和實行君主立憲制,斯塔尼斯拉夫的王位由薩克森選侯的女兒繼承。

    人們當時預計,波蘭将沒有足夠的時間組織防禦,俄國将重新占領波蘭。

    對奧地利和普魯士說來,這将是一個災難性的結局,兩國終于決定團結起來。

    由于海爾茲伯格已經失寵,比碩夫斯威德于5月12日經國王同意,向利奧波德提出建立普奧同盟的建議。

    6月11日,他前往米蘭觐見奧地利皇帝,後者接受了這一建議,并答應同土耳其簽訂和約。

    雙方同意,兩國君主将在薩克森的皮爾尼茨會面。

    另方面,利奧波德要求普魯士同奧地利一起承認波蘭憲法,有關薩克森選侯的女兒繼承王位的問題也包括在内。

    最後的協議将在維也納簽署。

    德意志的兩個大國已同意一緻對付俄國。

    但是,他們的合作建立在一個誤會的基礎上。

    利奧波德希望保全波蘭,而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則力圖肢解這個國家。

    後者認為,波蘭議會既然已于1790年9月6日禁止出讓任何國土,同波蘭結盟也就喪失了任何價值,相反,這隻會有利于波蘭的複興。

    他打算把奧地利從俄國那裡分化出來,從而迫使俄國同意重新瓜分波蘭。

    總之,事态發展很可能重複1772年的曆史先例,即在奧地利作出讓步後,重建的三國同盟将集中全力共同對付法國。

    但是,反革命的計劃已經滲透到了歐洲政治中去;在波蘭問題尚未解決前,普奧兩國就冒險在西線作戰,這對葉卡特琳娜極其有利,而反法同盟卻在締結前就注定要破産。

     在賴興巴赫會議失敗後不久,普魯士首先提出了幹涉法國的建議。

    弗裡德裡希&ndash威廉附有兩項條件:奧地利的合作;還有必要的軍費補償。

    具體地說,巴伐利亞将把茹利埃和貝爾格兩地割讓給普魯士;作為報償,奧地利将和巴伐利亞一起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取得部分領土。

    這一主張成了普奧兩國于1790年9月開始接近的借口。

    不容否認,普魯士國王對路易十六和流亡者的個人感情促使他提出了這項創議,但賴興巴赫會議的失敗也反過來使普王覺得,反對法國革命是他求得主動的一個機會。

    一方面,普奧同盟可以使他獲得一個盟友,以代替态度日漸軟化的英國;另方面,為了個人的榮譽,必須擴大普魯士的版圖。

    後來,盡管東方的形勢出現了種種波折,他對這個方案始終不能忘情。

    1791年2月,比碩夫斯威德向奧皇重申,普魯士在對法幹涉問題上将随奧皇馬首是瞻。

    6月,他在米蘭再次申述了這個意見。

     利奧波德最初對幹涉法國裝聾作啞。

    5月18日,他在曼圖亞謝絕了亞多瓦伯爵的拜訪。

    葉卡特琳娜二世不斷催促他出兵法國,這反而使他增加了拖延的理由。

    突然,他在米蘭熱情地歡迎比碩夫斯威德的建議,并把反對法國革命作為兩國協議的基礎之一。

    原因是,他接到了瑪麗&ndash安托瓦内特關于王室即将出逃的來信。

    人們過分誇大了利奧波德對法國王室的冷淡;其實,為了避免受到前後夾攻,他不得不盡量克制自己,這是個聰明的策略。

    一旦他的妹妹和路易十六的處境更加惡化,他當然有義務去援救他們。

    這個思想狀态使他的行動受路易十六的擺布;由于路易十六的外逃,他必須立即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