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拉法葉特得勢的一年

關燈
o的分會。

    各俱樂部和社團的成員都是追随拉法葉特的自由派貴族和富裕的資産者;鑽進行政機構的貴族和保守派分子對溫和、謹慎而又忠于革命的國民議會尚且經常挑剔和刁難,他們對這些俱樂部和社團的監督和催促更看不順眼。

    報刊的出版量在成倍增長,其中有路斯塔洛的《巴黎革命》、卡米爾·德穆蘭的《法蘭西和布拉邦特的革命》、哥爾薩的《通訊》、卡拉的《年鑒》。

    愛國黨的主要成功表現在&ldquo聯盟&rdquo運動,這足以證明他們取得全國的擁護。

    最早的&ldquo聯盟&rdquo組織産生于1789年。

    第一個組織于11月29日在瓦朗斯出現。

    接着,蓬蒂維和多爾在1790年2月,裡昂在1790年5月30日,施特拉斯堡和利爾在1790年6月,陸續成立了大批&ldquo聯盟&rdquo組織。

    這個運動最後導緻了以莊嚴而明确的形式體現着法蘭西統一的1790年7月14日全國聯盟節。

    拉法葉特容光煥發地出席了全國聯盟節大會;當塔列蘭面對祖國的神壇做完彌撒後,他代表人民軍隊進行宣誓,國王不得不跟着宣誓。

    盡管當時大雨傾盆,充滿信心的群衆熱情洋溢地高唱《前進曲》。

     然而,革命的畫面上也出現一些陰影。

    可以看到,第三等級還沒有受過公民教育;他們隻想從革命中圖得預期的好處,但對革命要求他們作出的努力卻缺乏熱情。

    十分之九的積極公民沒有參加選舉,國民衛隊對服役很快感到厭倦。

    在消極公民方面,他們對自己被排斥在市鎮生活之外深感委屈。

    小資産階級和自由職業者對羅伯斯庇爾和某些民主派徒勞地堅持的普選制并不感興趣,同時卻對使他們不能當選公職的選舉保證金制度憤憤不平。

    總之,關心公共事務的公民主張實行公民的直接統治;他們的各種牽制使當選的代表日子很不好過。

    巴黎各區經常同巴依和拉法葉特分庭抗禮。

    由丹東領導的科特利埃區于1790年1月将馬拉藏匿起來,對抗司法當局的傳訊。

    制憲議會于6月改組了首都的行政機構,用四十八個行政區代替原來的六十個選區,但各行政區不久也同樣表現得争強好鬥。

     最令人關心的事畢竟是人身安全和财産安全。

    國民議會剛搬到巴黎不久,在其會址大主教府的附近,一名面包商被人殺害。

    議會十分震驚,于10月21日立即通過了著名的&ldquo戒嚴法&rdquo。

    當社會出現動亂時,市鎮當局有權執行戒嚴法,就是說,先打出紅色旗幟,經三次警告後即可下令開槍。

    但是,國民衛隊能否服從,還是個問題。

    在巴黎,拉法葉特幻想能夠取得國民衛隊的支持。

    他把國民衛隊削減至二萬四千人,有購買制服能力的富人才能參加;此外,他又主要在法蘭西衛隊中選拔了六千人,組成領取薪饷的常備營隊。

    但在其他各地,情況則不同。

    國防大臣為了解除平民的武裝,聲稱軍火庫已告空虛,同時又削減軍事訂貨。

    各地市鎮當局固然可以請求軍隊給予幫助,但它們往往不願這樣做。

    右派公然要求讓軍隊自動進行幹預,國民議會意識到右派心懷叵測,因而堅決不予同意。

    至于原有的重罪法庭,它在1789年10月9日已被勒令停止工作,到了1790年3月,更禁止它受理任何刑事訴訟。

     騷擾市場和阻礙糧食流通的事件仍不斷發生;1790年的豐收使國内總的形勢有所好轉,但地方性危機仍此起彼伏,土地暴動尚未停止。

    一些膽小的農民繳納了貢賦,但1790年3月15日法重申貢賦必須贖買,這使農村繼續處于混亂狀态。

    1790年1月,在凱爾西、佩裡戈、上布列塔尼,以及在普洛埃梅和雷東之間的地區,爆發了農民起義;同年5月,在布爾博内及其附近地區,也有類似事件發生。

    加蒂内地區的農民在收割後拒絕繳納什一稅和田賦。

    到了年底,凱爾西和佩裡戈再次發生暴動。

    日益嚴重的威脅促使貴族以更加強硬的态度進行抵抗,由此引起的貴族的反動和流血慘案使混亂局勢進一步惡化,使階級對抗更加嚴重。

    拉法葉特試圖推行的妥協正成為幻想。

     三、貴族的陰謀 &ldquo黑黨&rdquo(1)對那些與革命&ldquo沆瀣一氣&rdquo的王政派分子表示蔑視。

     在&ldquo黑黨&rdquo的演說家中,摩裡教士堅持抵制的立場;卡查累斯傾向采取更靈活的策略,但他的意見沒有被接受。

    他們的記者蒙茹瓦、裡伐羅爾和羅若教士在《國王之友》報攻擊一切新事物,鼓吹舊制度,甚至把貴族的革命也一概否定。

    蘇錄在《使徒行傳報》和《小高蒂埃報》放肆辱罵愛國黨人,并譏諷他們是&ldquo敗國主義&rdquo。

    1789年10月和11月,&ldquo黑黨&rdquo力圖利用多菲内和康布雷齊的高等法院和省三級會議。

    他們要求進行新的選舉。

    次年春,第三等級指責國王派去建立新行政機構的官員在那裡組織選舉。

    接着,本笃會修士熱勒于4月13日建議制憲議會承認天主教仍為國教,遭到了議會的否決;包括議會主席維裡厄伯爵在内的二百四十九名議員簽署了抗議書。

    維裡厄伯爵被迫提出辭職。

    後來,貴族又敗壞指券的信譽,試圖阻礙國有産業的出售;他們對窮人說,特權階級的破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