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平民的革命

關燈
瓜分了的公地又被收回。

    農民革命是一把雙刃的利劍。

    為此,缙紳們開始互相靠攏。

    城市的民兵下鄉恢複秩序。

    在馬孔内,除了正常的刑事法庭外,資産階級又成立了特刑庭;三十三名農民被判處絞刑。

    農民暴動誠然令人觸目驚心,但消極抵抗的影響更大;整個法國的農民普遍抵制什一稅和田賦,繳納賦稅全憑自願。

    &ldquo大恐慌&rdquo進一步給了抗租運動不可抗拒的力量。

     巴黎的事态發展加強了人們的恐慌心理,在貴族的陰謀策動下,外國可能為支持他們而入侵法國,&ldquo盜賊&rdquo也可能受他們的收買。

    現在,小麥已經成熟,巴黎和其他大城市又宣布驅趕乞丐和流浪者,盜賊之禍變得一天比一天可怕。

    饑民騷亂和土地暴動,城市的國民衛隊下鄉查抄貴族鄉墅和征集糧食,更使鄉村裡人心惶惶。

    大恐慌的産生是由六次地方事件引起的,這些事件本身與曾經帶來種種虛驚的以往的事件大同小異;不過,這次的恐慌風潮在流傳中經過添油加醋變得更加駭人聽聞,流傳的路線竟長達幾百公裡,擴散的面廣達幾個省份。

    猶如連鎖反應一般,驚恐由一地傳至另一地,流傳的地域又如此廣大,這不能不說明&ldquo大恐慌&rdquo的獨特性質,同時也說明何以産生&ldquo大恐慌&rdquo的思想狀态。

     南特發生的一次&ldquo驚人事件&rdquo使整個普瓦圖地區人心不安;博韋齊地區的埃斯特雷&ndash聖但尼的另一事件把恐慌傳諸四方;香槟南部的又一事件使驚恐遍布加蒂内、布爾博内和勃艮第;鄰近拉費爾丹&ndash貝納爾的蒙米拉依林區發生的另一事件使曼恩、諾曼底、昂儒和都蘭等地區警報頻傳。

    驚恐從希贊樹林四周傳到昂古萊姆、貝裡和中央高原,又向阿基坦和比利牛斯地區蔓延。

    在東部,弗朗什&ndash孔代和馬孔内的土地暴動把驚恐一直傳到地中海沿岸。

     革命者和貴族互相指責對方制造了恐慌。

    革命者說,革命的敵人在散布無政府狀态,借以搞垮國民議會。

    貴族說,資産者要平民提高警惕是為了推動他們進行武裝暴亂,而貴族自己則隻求平安生活。

    這後一種說法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因為大恐慌激起的自衛本能使平民轉而反對貴族。

    在勒芒附近和在維瓦雷,三名貴族被處死,多菲内的農民四出燒毀貴族宅第,從而驚動了附近地區。

    根據人們事後的說法,恐慌是在秘密信使的串聯下在各地同時爆發的,它同時為土地暴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實際上,恐慌遠不是那麼普遍,布列塔尼、洛林、下朗格多克等地區就沒有發生。

    從時間上看,它從7月20日延續到8月6日。

    一些文件往往指名道姓地說出那些散布了恐慌的人。

    奇怪的是,在原已發生暴亂的地區卻反而沒有出現恐慌,多菲内的農民起義是恐慌引起的唯一的一次騷亂。

    恐慌對農民革命雖然有所促進,卻不是它的起源。

    當時,農民已經站立起來了。

     七、8月4日之夜和《人權與公民權宣言》 正當平民革命在全面鋪開時,制憲議會的辯論卻議而不決。

    應該立即公布人權宣言,還是推遲至憲法完成以後,以保證宣言和憲法的一緻,兩種方案究竟何種為好呢?議員們停留于泛泛而談,不講明産生不同意見的真實理由:宣言的原則将譴責等級的存在和特權。

    因此,貴族主張推遲發表,希望能保住他們的一部分特權。

    失去耐心的愛國黨人指責貴族設置障礙,一些頭腦清醒的人則懷疑第三等級中有部分議員為維護本省或本市的特權而與貴族秘密串通。

    8月4日早晨,制憲議會決定就宣言問題先行表決;可以預料,辯論将會遇到新的阻力。

     另一方面,平民革命總應該有個結局。

    平民革命既然挽救了制憲議會,制憲議會也隻能肯定平民革命;但必須恢複秩序,以便讓平民平靜地等待他們的代表決定适當的改革。

    在城市中,資産階級有控制平民的可能。

    農民的情形則不同,他們不顧制憲議會,自作主張地破除了領主制。

    這該怎麼辦呢?制憲議會假如訴諸軍隊和法院,就會同平民決裂,使自己受國王和貴族的擺布。

    另一個方案是滿足暴動農民的要求,但為第三等級的勝利助了一臂之力的本堂神甫和自由派貴族又決不肯答應。

     在8月3日至4日的夜晚,一百多名議員聚集在阿摩利咖啡館,商讨決議案的措辭以及力争使決議獲得通過所應采取的策略。

    阿摩利咖啡館又名&ldquo布列塔尼俱樂部”在4月末,布列塔尼的議員到首都以後,逐漸養成了到這裡來共同協商的習慣,其他省區的議員不久也加入了他們的會商。

    總之,議員們決心&ldquo用一種神奇的魔力&rdquo帶動整個制憲議會,厄基養公爵答應就解決封建權問題提出倡議。

     8月4日晚間,由于諾亞依子爵搶先提出了議案,厄基養公爵隻能給予附議。

    議會在熱烈氣氛中一緻同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除人身依附應無償取消外,其他封建權實行贖買。

    接着,其他提案也紛紛獲得通過:刑罰平等,人人得以出任公職,廢除官職捐納制度,将什一稅改作可予贖取的貢賦,宗教儀式一概免費,禁止教士兼職謀利,廢除首歲捐,即新任主教把任職第一年的全部收入贈送教皇的陋習。

    最後,各省和各城市也同意作出犧牲,放棄自己享有的特權。

    &ldquo魔力&rdquo居然成功地發揮了作用。

     以上的決議尚待見諸文字,因而議會于次日繼續開會,直到8月11日為止,法令的最後文本在篇首寫道:&ldquo國民議會完全廢除封建制度。

    &rdquo這一表述遠不符合事實,因為長子權和領主的榮譽特權依舊被保留下來,貢賦的贖取又頗費時日。

    相反,什一稅卻無償地被取消;但是,正如在贖償方式尚未制定前,貢賦仍需繳納一樣,在法律尚未就公開祭禮作出規定前,教會仍收取什一稅。

     總之,在8月4日晚間,議會原則上實現了國家的法律統一,推翻了貴族在鄉村的統治,邁出了财政改革和教會改革的第一步。

    在一切準備就緒以後,議會如今可以讨論宣言了;讨論于8月20日開始,直到26日為止。

    這個文件既是自由、平等和國民主權的宣言,又是被平民革命所消滅的舊制度的&ldquo死亡證書&rdquo。

     八、十月事件 路易十六對8月5日至11日通過的議會法令和人權宣言一概不予批準,危機再次産生。

    議會認為這些文件具有憲法的效力。

    穆尼埃聲稱,立憲權是至高無上的,高于君主的憲法不需要取得國王的同意。

    西哀士的論點占了上風,憲法從此不再是一項契約,而以近代的面目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鑒于愛國黨面臨着分裂,路易十六便力圖争取時間。

    一些自由派貴族、本堂神甫以及擁有領主權和官職的資産者集合成了一個旨在停止革命的派别,他們贊同奈克爾在6月提出的關于國王享有立法批準權,即&ldquo絕對否決權&rdquo的主張,以便與國王妥協;他們還同意奈克爾關于建立上議院的主張,以便與貴族妥協。

    人們把這夥議員稱作是&ldquo英國派&rdquo或&ldquo王政派&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