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貴族的革命(1787—1788)

關燈
法國革命最初是在貴族領導下勝利地進行的。

    但是,第三等級和貴族本身卻由于不同的原因竭力把這個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的事實掩蓋起來。

    革命的直接起因是财政危機,其根源則要追溯到美洲戰争:奈克爾為支持戰争而接連舉債;随後的卡龍又用借新債來償還舊債。

    虧空愈積愈大,以緻卡龍于1786年8月20日向路易十六呈遞一份奏折,指出國家的改革已勢在必行。

     一、卡龍和缙紳會議 國家的财政管理十分混亂,我們這裡隻能就收支狀況作概略的介紹。

    根據1788年3月編制的預算&mdash&mdash這是舊制度下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預算,支出約六億二千九百萬,收入約五億零三百萬,赤字達一億二千六百萬,占百分之二十。

    當時,人們都把虧空歸罪于宮廷的揮霍浪費和金融家的趁機謀利。

    節省開支誠然是可能的,宮廷也确實作了部分努力;但是,償付債務一項就占了預算支出的一半以上,達三億一千八百萬:不宣布國庫破産不足以削減開支。

    增加新的稅目或許是個辦法,但人們覺得稅務負擔已經過重。

    唯一的出路是:有些省份納稅較少,資産者比農民少納稅,貴族和教士更少。

    從技術角度看,實行稅務平等或許能使危機得到解決。

     卡龍沒有這麼大的膽量,但他畢竟建議普遍征收鹽稅,實行煙草專賣,并且用所有地産主毫無例外地必須繳納的&ldquo土地附加稅&rdquo代替人丁稅和念一稅。

    與此同時,他還打算完全開放糧食貿易自由,廢除國内的過境稅和減免某些間接稅,以便刺激經濟的活躍,進而增加國家的整個稅收。

    此外,他還打算把稅務分配權交給由産業主不分等級地選出的省議會,僧侶的債務則通過出售其領主權來償還。

    卡龍的建議如被采納,國王的權力将得到加強;在财政收支恢複平衡後,高等法院的對抗将變得無足輕重,國家的統一将前進一大步,資産階級将與行政當局攜手合作。

     要求特權階級作出的犧牲雖然是微薄的&mdash&mdash他們仍免繳人頭稅以及代替築路勞役的勞力捐,但卡龍并不幻想高等法院對他的計劃持歡迎态度。

    假如他能指望國王給他撐腰,他或許會同高等法院進行公開的較量。

    杜爾哥和奈克爾的前車之鑒使他不敢這樣做。

    何況,雖然法蘭西王國仍威名遠揚,路易十六個人卻威信掃地。

    除了狩獵、手工和大吃大喝外,他對遊藝、舞會等交際活動毫無興趣,因而受到廷臣們的竊笑。

    有關王後的種種流言飛語使他成為人們的笑柄,瑪麗&ndash安托瓦内特被人稱作是當代的梅薩琳娜,1785年的項鍊事件使她聲名狼藉。

    因此,卡龍隻得采取迂回的策略。

    他想召集一次主要由各類貴族參加的缙紳會議。

    他以為,憑着行政當局的影響和貴族對國王的恭順,由他親自挑選的代表将會表現比較順從,一旦他的建議取得缙紳的同意,高等法院也就容易制伏。

    但是,既然國王不再對貴族下達聖旨,而是向他們征求意見,這畢竟是國王對貴族的第一次投降。

     于1787年2月22日召開的缙紳會議對不分等級地選舉省議會,對省議會職權的狹小,以及對侵犯教士的領主權,都頗有怨言;當然,他們的批評首先指向土地附加稅,并要求先向他們公布國庫賬目。

    他們口頭上答應為挽救國家而作出貢獻,同時卻又要求滿足他們的先決條件。

    路易十六明白卡龍将一無所獲,便在4月8日将他免職。

     二、布裡盎和高等法院 在卡龍衆多的政敵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圖盧茲大主教洛梅尼·德·布裡盎;他一心想當大臣,這一願望很快也就實現了。

    為了拉攏缙紳,布裡盎公布了賬目,并答應在省議會中保留等級區分和不觸動僧侶的領主權。

    但他再次提出了增設土地附加稅的計劃,并要求增加印花稅。

    缙紳會議以他們無權同意加稅為推托,暗指此事需交三級會議決定。

    5月25日,缙紳會議宣布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