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國家和社會矛盾

關燈
能導緻一片混亂。

    一些享有豁免權或自主權的省區和城市把這些特權看作是對抗君主極權的護身手段,頑固地堅持地方主義。

    卡貝王朝在用武力統一法蘭西國土的同時,理應擔負起統一行政機構的曆史使命;這同正在形成的民族意識本是和諧一緻的,因為這既有利于國王行使其權力,又能給所有人帶來方便和好處。

    官吏們對此也求之不得,因為這不僅将加強國王的權威,而且也擴大他們的影響。

    但是,正因為如此,實現行政統一首先遇到了貴族的拼命反抗。

    國王的偉大業績一旦完成,就會危及當時社會的結構,這個結構本身就是對統一的否定。

     即使當時的局勢能提供統一行政的機會,日趨衰弱的王權也會遇到貴族更加膽大妄為的挑戰,而資産階級很可能支持貴族的反動。

    佩劍貴族和長袍貴族将堅持曆史先例,司法行政官吏将維持其職業傳統,法律界人士和哲學家将援引自然權和理性思辨;總之,他們将異口同聲地主張用法律限制王權,反對專橫暴戾,保障個人自由。

    大地主和大資本家都贊同經濟自由;對于許多行政改革,他們在原則上也并不反對。

    在這基礎上,缙紳們很可能聯合起來,強迫國王接受君主立憲,并如同在英國那樣,使自由得到尊重。

    事實上,這種聯合在多菲納地區已開始形成。

     但是,英國革命的勝利不僅意味着國王和缙紳之間的妥協,而且也意味着貴族和資産者之間的妥協。

    然而,法國貴族卻不願同資産者妥協;僅有少數人通過英國和美國的榜樣懂得,這種妥協對他們沒有任何害處。

    世襲貴族并非不知道金錢的威力,他們認識到,沒有金錢,單憑出身尚不能使他們飛黃騰達。

    他們在宮廷向國王請求恩賞。

    一些貴族開始注意興辦大型企業,塔列蘭甚至已從事投機。

    允許圈地和瓜分公地正是為了滿足大地主的利益。

    地主們力圖向農民攫取更多的收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ldquo領主的反動&rdquo。

    然而,正當一些貴族由于商業意識和生活方式日益向資産階級靠攏時,另一些貴族卻不能再保持其身份和地位。

    米拉波被迫賣文為生;夏多勃裡昂面對那些将為他的雄心壯志開辟道路的新事物暗自長歎:&ldquo快來吧,期待已久的暴風雨!&rdquo多數具有封建軍人氣質的貴族不知如何适應資産階級的秩序,何況他們也不願去适應:甯肯貧苦為生,決不丢失貴族的體面。

    他們在極端的排外主義中尋找出路。

    為此,他們力圖使貴族等級成為封閉的特權階級;要求廢除買官制度,使平民不能跻于貴族行列,而由貴族壟斷與他們的高貴身份相符的所有官職;要求增加專門的貴族子弟學校和修女院。

    一些地方的高等法院已不再接受平民任職,作為貴族首領的國王對貴族的這些願望頗為遷就。

    從此,所有的主教均由貴族擔任;自1781年起,隻要證明四代封爵,不問有無資曆,均可充當司法行政官吏。

    在這方面,法國貴族同大陸各國的貴族十分相似;他們沒有看到,他們的敵對階級的力量卻與盎格魯&ndash撒克遜各國不相上下。

    巴納夫寫道:&ldquo各條道路都給堵塞了&rdquo,沙特爾大教堂堂長西哀士承認,他不會升任主教。

    既然所有的大門都被關上了,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大門撞開。

    同英美兩國的情形相反,法國資産階級為維護自身的利益,必須強調權利平等,由此決定了1789年革命在世界曆史上的獨特意義。

     六、各國間的争奪 政治大國的形成在破除各國的封建無政府狀态的同時,促進了歐洲文明的發展。

    但是,各王朝的立國圖強從一開始就引起了國與國之間的沖突。

    國王們把國家看作是自己的私産,他們最大的野心便是損害鄰國和擴張國土。

    假如有人告訴這些國王,随着舊制度在法國的迅速崩潰,不僅社會的等級結構和他們自身的權威将會動搖,而且國家也有變成國民公産的危險,國王們一定會回答說,波旁王朝的垮台對他們有利,因為這意味着它将被驅逐出他們時刻注視其動靜的歐洲政治舞台。

     人們根據經驗可以想到,國際糾紛将随之産生。

    英國怎能不乘機為不久前的失敗報仇雪恨?盡管維爾琴納堅持和平立場,盡管皮特似乎也傾向和平,人們預計到,英法兩國将進行一次新的較量;法國将獲得其海上盟友的支持,首先是西班牙。

    西班牙始終為它在美洲的領地擔心,此外,它同波旁王朝還有&ldquo姻親&rdquo的聯系。

    人們知道,一旦英法交戰,英國外交部準備資助大陸聯盟,從而通過大陸戰争牽制敵方的兵力。

    自從十六世紀以來,大陸戰争在意大利和德國從未間斷。

    在外交家和軍事家看來,意大利隻是有名無實的一個地理概念,而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也正随着普魯士的崛起和普奧之間的對立而日趨崩潰。

    法國長期支持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以遏制哈布斯堡王朝;在意大利,法國幫助西班牙擁立其王子分别在那不勒斯和在帕爾瑪即位。

    1756年後,法奧同盟的成立使敵對有所緩和。

    實際上,法國輿論對這個同盟并不歡迎,人們尤其不甘心把比利時讓給哈布斯堡王朝。

    在人們的思想裡,不時出現從十六世紀以來對奧地利的傳統敵視,因而法國對那些受奧國武力威脅的國家,特别對德意志各邦的王公,深表同情。

    與普魯士結盟的主張仍得到不少人的擁護,凡爾賽宮廷本身就竭力保持在萊茵地區的影響。

    舒瓦瑟爾和維爾琴納雖然保留了1756年條約,但條約的作用已僅限于維持現狀而已。

    維爾琴納在但辛與葉卡特琳娜二世曾達成協議,阻止奧地利和普魯士在巴伐利亞繼承問題上挑起新的戰争,并按照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規定,把神聖羅馬帝國置于法俄兩國的保護之下。

    後來,由于約瑟夫二世企圖開放自1648年後關閉的斯凱爾特河的入海口,維爾琴納自薦充當約瑟夫二世和荷蘭之間的調解人。

    當弗裡德裡希二世和德意志王公同盟反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用奧屬尼德蘭換取巴伐利亞時,維爾琴納也沒有支持皇帝。

    人們以為,和平在西歐将能持續下去。

     暫且,沖突的危險出現在東部。

    葉卡特琳娜二世和約瑟夫二世打算重新分割奧斯曼帝國,普魯士則準備乘機重新瓜分波蘭。

    維爾琴納拒絕接受叙利亞和埃及提出的調停請求;但是,想到通向印度的古道從此将落在俄國人的手裡,皮特深感驚慌;東方問題變成了歐洲的問題,随時都有爆發一場全面戰争的危險。

     此外,由于約瑟夫二世的匆促改革,哈布斯堡帝國一旦戰事失利,就有土崩瓦解的危險。

    對整個歐洲說來,這又會導緻多少内部紛争! 在政治上,不存在統一的歐洲,正如不存在統一的德國和意大利一樣。

    整個歐洲不懂得為維護歐洲和平和奴役海外領地而團結起來,各國君主甚至把革命看作是他們得以渾水摸魚的機會。

    盎格魯&ndash撒克遜人正是部分地借助這種混亂局面,使他們的革命得以成功;如今,法國人也将利用這種混亂局面從事他們的革命了。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這裡的人丁稅(capitation)和拾一稅(dixième)不同于農民向國王繳納的人頭稅(taille)和教會征收的什一稅(dîme)。

    &mdash&mdash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