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國家和社會矛盾

關燈
人買賣。

    此外,愛爾蘭的狀況始終令人擔憂;那裡的絕大多數居民仍然是天主教徒,他們對于向國教教會交納什一稅和教區稅以及被剝奪選舉權感到憤慨。

    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全都抱怨政府封鎖英格蘭的市場和阻撓愛爾蘭工業的發展。

    他們的領袖格拉坦要求都柏林的國會取得立法自治。

    在代理貴族收租的管家的中間剝削下,貧苦農戶以抗租相報複,因此地方秩序很不安定。

    他們開始向美國移民。

    在美國獨立戰争期間,愛爾蘭人組織了志願軍,以抗禦法國可能的入侵,這個先例可能産生嚴重的後果。

     在實行選舉改革前,人們對英國國會還不能抱太大希望。

    被趕下台的輝格黨人在福克斯、謝裡丹、伯克的領導下,如今已成了在野黨,他們内部并不十分融洽,但在批評政府時卻完全一緻:議會制的基本條件之一正在實現中。

    他們指責國王偏袒執政黨,主張推行經濟改革,裁撤閑職,糾正其他弊端。

    他們完全懂得,關鍵還在于實行選舉改革。

    但是,他們既然尚能利用現制度,因而也就不急于去動搖它。

    福克斯甯可把重掌政權的希望寄托在他的朋友、可能就任國王的威爾士大公的身上。

    不久出現的小資産階級民主運動使統治者更加感到害怕。

    在威爾克斯的領導下,這個運動在1760年後十分活躍,雖然它沒有波及無産階級,暫且還處在潛伏狀态,但法國大革命将使它變得活躍起來。

    當時,舊制度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貴族同資本主義資産階級的可能決裂。

    資産階級認為自己在國家中具有的影響同自己的地位很不相稱,工業的發達有使制造商轉而反對地主的危險,但是這個危險并不緊迫。

    皮特意識到了其中的困難,他想通過解放非國教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取消黑奴買賣、對愛爾蘭開放英格蘭市場、實行起碼的選舉改革等方法去排除某些困難。

    國王推翻了大臣提出的所有這些建議,僅僅同意減輕保護關稅和同法國簽訂貿易協定。

    盡管資産者對此極不滿意,他們仍然希望,随着立憲制和代議制的發展,寡頭政治最終和平地投降。

     英國領導人的妥協性超過了他們的革命膽略,這種為商人所特有的随機應變的現實主義态度得到一些人的好評。

    使1789年的法國資産階級感到特别驚奇的是,英國人根本不喜歡談論平等。

    其實,在英國的大資産階級看來,自由和政治權利應該同出身和富有成正比,而平等卻是隻會動搖社會等級和為平民謀利的一架戰争機器。

    同貴族合夥的大資産階級看不到突出平等原則的任何理由,這在法國卻不是如此。

     三、大陸的聯合省和豪門統治 在歐洲大陸上,有幾個小國同英國的情形比較接近。

    不同的是,在英國,出身軍人的貴族處于附屬地位,出身豪門世家的資産者獨掌政權,新興的資産者也被排斥在政權之外。

     聯合省是由一些自治國家及其附屬地區聯合組成的共和聯邦,這個以自由著稱的國家在文明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那裡,尤其在東部地區,貴族依舊存在,并保留部分領主權。

    但早在十七世紀,正當荷蘭在歐洲經濟中遙遙領先時,貴族地位就江河日下。

    母親是英格蘭人、父親是普魯士國王内弟的奧倫治親王威廉五世,雖然仍擔任聯合省的陸海軍統領,并有尊位稱王的野心,大資産階級仍牢牢控制着國家、印度公司和阿姆斯特丹銀行。

    荷蘭的衰落如今已顯而易見。

    它在海上和亞洲的優勢已不得不讓位于英國。

    由于缺乏煤炭和原料,工業不能革新,資本首先用于向各大國投資。

    尼德蘭資産階級在向食利者轉變的過程中喪失了進取心。

    任用私人和裙帶風使官職集中在少數豪門世家的手裡:大資産階級正變成壟斷的和腐化的家族集團。

    受其排斥的資産者組成&ldquo愛國黨&rdquo,要求改革政治組織,力圖分享政權,使政府更有活力,并把聯邦制改為統一的共和制。

    美國獨立戰争使當局的軟弱無力暴露無遺,阿姆斯特丹銀行因向印度公司和市政當局貸款而岌岌可危。

    然而,改革派的要求絲毫未能實現。

    何況,他們害怕無産階級,而無産階級則出于同資産階級的對立,一直倒向奧倫治親王的一邊。

     瑞士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而僅是由互相獨立的各州為着共同防禦的目的而組成的邦聯,其中部分州擁有附屬地區。

    貴族依然存在,但什一稅大部分已轉入推行新教的政府之手,領主權的負擔比什一稅較輕。

    各州的權力由資産階級豪門世家所掌握,其中以伯爾尼、蘇黎世和巴塞爾的大資産階級尤其富有。

    但也有一些被排除在政權之外的資産階級家族通過長途販運、經營鄉村工業和向外國貸款獲得利益,他們渴望實現民族統一和政治改革。

    在與瑞士邦聯結盟的日内瓦共和國,沖突導緻了革命:&ldquo代表&rdquo黨聯合被剝奪政治權利的&ldquo本地人&rdquo于1782年推翻了&ldquo否定派&rdquo的豪門寡頭。

    法國和&ldquo伯爾尼的先生們&rdquo在那裡恢複了秩序。

    日内瓦和瑞士的流亡者不久在動亂的歐洲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在德國,在許多直屬皇帝管轄的共和城市裡,豪門寡頭也居統治地位。

    除漢薩同盟各港口和法蘭克福外,這些城市大多并不出名。

    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熱那亞也是寡頭統治的共和城市;但随着這些城市的逐漸演變,依靠貿易和金融緻富的豪門寡頭開始自封為貴族。

    在威尼斯,載入&ldquo金冊&rdquo的豪門構成了世襲的特權等級,他們的警察專制享有理所應得的聲譽。

     所有這些國家都具有某些共同點。

    它們或者因地理位置而不能進行海外擴張,或者因國小和人少而受到一定限制;自然資源也不允許它們超出商業資本主義的階段。

    封閉的和僵死的寡頭統治之得以維持,是因為被排斥在政權之外的資産階級不但本身十分軟弱,而且在軍人貴族當中既找不到可效仿的榜樣,也找不到同盟者。

    另外,如同其他各國的情況一樣,他們也不信任平民階級。

     四、美國革命 美洲的盎格魯&ndash撒克遜人提供了一個特别發人深省的榜樣。

    在同宗主國的沖突中,起義者不僅以傳統的免稅權,而且以在清教徒中依然流行的自然權,同宗主國相對抗;他們在人權宣言中陳述了人和公民的天賦權利,并以主權屬于人民的名義創建了共和國。

     消息傳來,歐洲大陸受到了猛烈的震動,起義勝利激起的浪漫主義熱情動搖了人們對舊秩序的服從,并産生了不同的後果。

    在愛爾蘭,當地居民利用英國政府對可能的外來入侵的擔憂,組織了志願軍;為此,英國政府認為必須同愛爾蘭達成和解:向愛爾蘭開放殖民地市場,允許它出口毛織品和其他制成品,緩和旨在限制天主教徒的非常措施。

    殖民帝國的首次分化瓦解鼓勵着各殖民地的白人居民要求自主和獨立。

    美國革命使英國的民主派更加鬥志昂揚,托馬斯·潘恩公然前往加入&ldquo起義者&rdquo的行列。

    因此,美國革命揭開了民主宣傳的帷幕,法國革命不久則使這一宣傳進一步展開。

    在大陸上,啟蒙哲學的信仰者群情振奮,富蘭克林的深得民心便是個證明。

    他出生在一個小雜貨鋪家庭,長期充當排字幫工,因經營書店和其他商業而逐漸富裕,進而成為資産階級的一員;他最初僅在報界和木器業有相當影響,最後在政治界和外交界發揮作用,成為新秩序的象征。

    法國人之所以願意幫助起義者反抗英國,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們對七年戰争仍耿耿于懷。

    但是,通過同起義者的并肩作戰,許多出身貴族的法國軍官,首先是拉法葉特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