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會
關燈
小
中
大
和團結受到損害。
教皇如果同國王發生沖突,就有喪失他在所在國的财産的危險。
貴族們把他們的子弟安插在主教、副主教、本堂神甫的要職上;低級教士和教徒們紛紛抱怨教會的錢财被人挪用。
教士并不構成一個階級,而是一個等級,其中貴族和平民各占半數。
真正的貴族是擁有封号的貴族。
二、貴族 貴族在大陸各國構成一個等級,往往也是一個群體,但在法國并非如此。
貴族世家載入封冊,享有特權,不得纡尊降貴。
采邑分封制依然存在,封臣向宗主逐級繳納貢賦,保持世襲的主奴關系。
凡在國王允許平民取得封地的國家,往往向平民征收一種特别的捐稅,這在法國叫做&ldquo采邑捐&rdquo。
貴族有自己的習俗,其突出的表現是長子權。
貴族在其領地内不但主管村莊中部分的司法和公安事務,而且享有某些榮譽性特權,以及從事狩獵、開設磨坊、征收捐稅、征用勞役、使用農奴等壟斷權(這種情形在東歐和中歐尤其突出),還有由貢賦所體現的對土地的名符其實的領有權。
貴族還保留一個莊園,或者自己直接經營,或者出租給他人經營。
貴族是世襲的;在原則上講,出身決定貴族的地位;為保持血統的純潔,貴族必須門當戶對才能通婚。
他們自認為與&ldquo卑劣的&rdquo平民血統不同,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也注意顯示自己的高貴。
他們身佩長劍,畢生以征戰為業,或者輔佐國王,出任大臣、總督、特使或巡按使等要職。
彼得大帝為迫使貴族就範,籠絡他們擔任世襲的官職。
有的貴族子弟被安插在教會。
但是,如果他們屈尊下就或經商謀利,那便是敗壞了門風。
柯爾培爾曾把海外貿易算作例外,但這沒有産生很大的效果。
在金錢的有力推動下,經濟的飛速發展給封建貴族帶來了災難。
他們不再能從戰争中奪得戰利品和賠款,相反卻随着物價的上漲、生活的日益奢侈和遺産的分割,祖業變得越來越小了。
于是,在貴族内部産生了财産和生活條件的極端不平衡;貴族的成員在減少,但資産者很久以來一直在貴族隊伍中填補空額。
很早以來,國王就有把他的大臣晉升為貴族的權力。
為了增加收入,國王把他在行政、司法、财務和軍事方面的部分權力作價出讓,同時也讓貴族擔任某些要職,借以擡高官職的價格。
例如在法國,捐納官職是個十分普遍的現象,由此産生了一些擔任行政和市鎮官職或徒具其名的長袍貴族,他們的職位或者是世襲的、或者隻及個人,但在一定條件下也可傳給後代。
這些新貴族通過婚姻和職業聯系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特殊的集團。
他們用自己的财富和影響加強着統治者的力量,并且狂熱地把統治者的氣派、傲慢和偏見接受下來。
但他們同時也改變着統治者的精神狀态,并使之資産階級化。
佩劍貴族仍然專一地從事作戰,但他們如今出外打仗,不再是出于他們的愛好,而是根據國王的命令和履行自己的義務。
越是接近東歐,經濟發展越是緩慢,資産者晉升貴族的機會也越少;捐納官職根本不存在,統治者保持着緊密的團結。
因此,根據不同的國家,貴族的政治勢力和政治态度也有明顯的不同。
在中歐和東歐國家,由于資産階級人數較少,貴族主要對國王的權威十分眼紅。
在西歐,特别在法國,貴族同時與國王和資産階級相對立,一方面對壓制他們的王權深懷忌恨,另方面又對咄咄逼人的新興資産階級拼命排斥。
貴族的人數的确不多,但曆來對他們人數的各種估計之間分歧甚大,比對教士人數的估計分歧更大。
西哀士認為法國約有十一萬名貴族,他大概隻算了世襲貴族,非世襲貴族肯定不包括在内。
三、資産階級 資産階級既不是等級,又不是群體,而是法國人所說的第三等級中最富有和最能幹的那部分人。
資産階級在聯合省早已占着壓倒的優勢,随着經濟的高漲,他們在法國的地位也大大加強。
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情形就遠不如法國,在中歐和東歐則更差。
資産者來自社會的基層,少數農民和手工業者依靠勞動和積蓄,以及主要靠商業投機的運氣,爬上了這個位置,中間商總是比生産者更容易和更快地發财緻富。
資産階級的組成成分遠不是那麼整齊劃一。
嚴格地說,自認為是資産者的那些人無非是少數發了财的平民,他們可以不用做工而靠自己的财産過着貴族式的生活,這些财産或者是土地,或者是年金,少數是動産。
他們勉強能接受與以下兩個集團的成員為伍,但要求這些人必須同樣有錢,而且毫無例外地不從事體力勞動,隻擔任官職或領導職務。
在這兩個集團中,最團結和最穩固的集團是國王的官吏,他們也是整個民族中最有文化的集團。
他們在法國人多勢衆,由于官職是用金錢買來的,官員對王權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他們根據自己的職務,分别在審判所、稅務所和财務所組成維護自己特權的集團。
随着一部分官吏晉升為貴族,資産階級同官吏中的長袍貴族的交
教皇如果同國王發生沖突,就有喪失他在所在國的财産的危險。
貴族們把他們的子弟安插在主教、副主教、本堂神甫的要職上;低級教士和教徒們紛紛抱怨教會的錢财被人挪用。
教士并不構成一個階級,而是一個等級,其中貴族和平民各占半數。
真正的貴族是擁有封号的貴族。
二、貴族 貴族在大陸各國構成一個等級,往往也是一個群體,但在法國并非如此。
貴族世家載入封冊,享有特權,不得纡尊降貴。
采邑分封制依然存在,封臣向宗主逐級繳納貢賦,保持世襲的主奴關系。
凡在國王允許平民取得封地的國家,往往向平民征收一種特别的捐稅,這在法國叫做&ldquo采邑捐&rdquo。
貴族有自己的習俗,其突出的表現是長子權。
貴族在其領地内不但主管村莊中部分的司法和公安事務,而且享有某些榮譽性特權,以及從事狩獵、開設磨坊、征收捐稅、征用勞役、使用農奴等壟斷權(這種情形在東歐和中歐尤其突出),還有由貢賦所體現的對土地的名符其實的領有權。
貴族還保留一個莊園,或者自己直接經營,或者出租給他人經營。
貴族是世襲的;在原則上講,出身決定貴族的地位;為保持血統的純潔,貴族必須門當戶對才能通婚。
他們自認為與&ldquo卑劣的&rdquo平民血統不同,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也注意顯示自己的高貴。
他們身佩長劍,畢生以征戰為業,或者輔佐國王,出任大臣、總督、特使或巡按使等要職。
彼得大帝為迫使貴族就範,籠絡他們擔任世襲的官職。
有的貴族子弟被安插在教會。
但是,如果他們屈尊下就或經商謀利,那便是敗壞了門風。
柯爾培爾曾把海外貿易算作例外,但這沒有産生很大的效果。
在金錢的有力推動下,經濟的飛速發展給封建貴族帶來了災難。
他們不再能從戰争中奪得戰利品和賠款,相反卻随着物價的上漲、生活的日益奢侈和遺産的分割,祖業變得越來越小了。
于是,在貴族内部産生了财産和生活條件的極端不平衡;貴族的成員在減少,但資産者很久以來一直在貴族隊伍中填補空額。
很早以來,國王就有把他的大臣晉升為貴族的權力。
為了增加收入,國王把他在行政、司法、财務和軍事方面的部分權力作價出讓,同時也讓貴族擔任某些要職,借以擡高官職的價格。
例如在法國,捐納官職是個十分普遍的現象,由此産生了一些擔任行政和市鎮官職或徒具其名的長袍貴族,他們的職位或者是世襲的、或者隻及個人,但在一定條件下也可傳給後代。
這些新貴族通過婚姻和職業聯系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特殊的集團。
他們用自己的财富和影響加強着統治者的力量,并且狂熱地把統治者的氣派、傲慢和偏見接受下來。
但他們同時也改變着統治者的精神狀态,并使之資産階級化。
佩劍貴族仍然專一地從事作戰,但他們如今出外打仗,不再是出于他們的愛好,而是根據國王的命令和履行自己的義務。
越是接近東歐,經濟發展越是緩慢,資産者晉升貴族的機會也越少;捐納官職根本不存在,統治者保持着緊密的團結。
因此,根據不同的國家,貴族的政治勢力和政治态度也有明顯的不同。
在中歐和東歐國家,由于資産階級人數較少,貴族主要對國王的權威十分眼紅。
在西歐,特别在法國,貴族同時與國王和資産階級相對立,一方面對壓制他們的王權深懷忌恨,另方面又對咄咄逼人的新興資産階級拼命排斥。
貴族的人數的确不多,但曆來對他們人數的各種估計之間分歧甚大,比對教士人數的估計分歧更大。
西哀士認為法國約有十一萬名貴族,他大概隻算了世襲貴族,非世襲貴族肯定不包括在内。
三、資産階級 資産階級既不是等級,又不是群體,而是法國人所說的第三等級中最富有和最能幹的那部分人。
資産階級在聯合省早已占着壓倒的優勢,随着經濟的高漲,他們在法國的地位也大大加強。
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情形就遠不如法國,在中歐和東歐則更差。
資産者來自社會的基層,少數農民和手工業者依靠勞動和積蓄,以及主要靠商業投機的運氣,爬上了這個位置,中間商總是比生産者更容易和更快地發财緻富。
資産階級的組成成分遠不是那麼整齊劃一。
嚴格地說,自認為是資産者的那些人無非是少數發了财的平民,他們可以不用做工而靠自己的财産過着貴族式的生活,這些财産或者是土地,或者是年金,少數是動産。
他們勉強能接受與以下兩個集團的成員為伍,但要求這些人必須同樣有錢,而且毫無例外地不從事體力勞動,隻擔任官職或領導職務。
在這兩個集團中,最團結和最穩固的集團是國王的官吏,他們也是整個民族中最有文化的集團。
他們在法國人多勢衆,由于官職是用金錢買來的,官員對王權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他們根據自己的職務,分别在審判所、稅務所和财務所組成維護自己特權的集團。
随着一部分官吏晉升為貴族,資産階級同官吏中的長袍貴族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