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歐洲的經濟
關燈
小
中
大
規,但在二人去職後,舊法規經略加修改又重新恢複。
法國本質上仍是一個農業和手工業國家。
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經濟自由遇到巨大的阻力。
這對大革命具有很大影響:第三等級内部的大資産階級和平民階級發生分歧;救國委員會的經濟統制政策遇到生産分散和運輸不暢的障礙;對傳統經濟留戀不舍的法蘭西民族并不認為建立在信貸和出口基礎上的&ldquo現代伽太基&rdquo将能無往而不勝。
周圍鄰國的發展方向與法國相同,但發展速度卻不盡一緻。
除荷蘭外,其餘各國從開發新大陸中得利較少。
在卡洛斯三世批準了幾個港口同殖民地直接貿易和加強了關稅保護以後,西班牙似乎有了一點進步,特别是加塔洛尼亞地區。
鄉村工業,首先是棉布工業,喚醒了瑞士、黑森林、薩克森、意大利北部等地區,但機器生産還隻是個别現象:瑞士采用了珍妮機,而在克姆尼茨,珍妮機到1788年才剛剛出現。
魯爾地區開始引進煉焦爐。
除波羅的海毗鄰地區外,中歐和東歐還很少參與國際貿易,商業資本家僅在一些港口和少數内陸城市立足,主要從事原料出口。
開明君主們效仿西歐推行柯爾培爾主義,但其效果比西歐要差得多。
他們鼓勵發展手工工場,或直接創辦手工工場。
西裡西亞和烏拉爾的采礦業和冶金業紛紛發展壯大起來。
在有些地方,批發商控制了手工業者,例如西裡西亞的織工。
鄉村工業在波希米亞開始發展;普魯士政府禁止開辦鄉村工業,因為城市更便于征收消費稅。
農業的變化很小。
曾有少數人,例如德國的塔埃和科尼斯堡的克勞茲,鼓吹采用英國的方法,但響應者寥寥無幾。
波羅的海貿易的發展鼓勵了附近地區的糧食生産:人們用粗放的耕作法擴大糧食生産,貴族竭力排擠自耕農,以擴大他們使用勞役經營的領地。
但政府并非始終放任不管;普魯士國王對貴族圈地作出一定的限制。
隻是在丹麥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才允許鄉紳進行圈地。
在英國經濟革命的推動下,歐洲逐漸确立其優勢地位,而在十八世紀中葉,能否取得這一優勢似乎還值得懷疑。
木材變得稀少了,工業生産在緩慢地發展着,農業有不能養活全部勞動力的危險。
如果西歐在新大陸治理不善,殖民開發是否會把新大陸羅掘俱空呢?歐洲是否會像羅馬帝國的命運一樣,讓純商業和純金融的資本主義最後以被征服國的破産而告終呢?這似乎不是沒有可能的。
暫且看來還有希望:煤和鐵将取代木材,蒸汽和各種機器将使勞動效率成倍增長,而農業将能養活勞動力。
不過,這還需要歐洲大陸推行新的經濟政策。
假如和平得以維持,這隻是個時間問題。
四、歐洲的富裕 無論如何,歐洲正變得富裕起來,西歐當然更是如此。
究竟富裕到什麼程度,人們卻說不清楚。
據說,英法兩國的國民收入在十八世紀翻了一番;兩國增加了稅收和發行了公債。
英國的公債從1701年的一千七百萬鎊增加到1784年的二億五千七百萬鎊;法國的公債在1721年僅十七億裡佛,而在1789年則上升到四十五億裡佛。
人們在伊姆拉的結算中注意到,進出口貿易不是英國緻富的主要原因。
對外的債務清算對英國也并不有利,因為大量資金被用于經濟投資和工業投資,以及購買政府的公債。
當然,除了出口商品以外,英國還可賺得運輸費、保險費和傭金。
但在當時,英國沒有向歐洲大陸輸出資金。
相反,它吸收了荷蘭人和日内瓦人的大量存款,這削弱了它在對外債務清算中的地位。
從伊姆拉的計算中可以看出,英國在開發海外領地中得到的收入占着最重要的地位:販賣黑人、種植園投資、印度公司職員的薪俸和退休金、殖民地産品的商業投機。
毫無疑問,伊姆拉的結算不僅對英國,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對其他殖民大國都是有效的。
物質生活的優裕和人與人關系的緩和開始向縱深發展,雖然得益的主要是統治階級。
有錢人曆來喜歡炫耀,但十八世紀的風尚卻是追求舒适和享樂,而且追求的程度根據各人的知識水平的不同有高低之分。
除了供擺排場的大客廳外,人們還要求甚至更喜歡布置一些令人賞心悅目、又可随意取暖的整套房間。
家具也為同一個目的在演變,體積由大變小,線條由直變曲,座椅鋪上軟墊,因而不僅比以往更加舒适,并且因裝飾的千變萬化和精雕細刻而變得更加迷人。
異國情調也給裝飾增添奇彩,桃花心木風行一時。
在龐貝發現的亞曆山大時代的裝飾開始流行起來。
彬彬有禮使沙龍的社交生活文明化了,男子向婦女的恭維也以巧言妙語的方式而保持含蓄。
巴黎咖啡館中流動的社交關系則比較自由和混雜。
人們的求知欲更廣了,學士院、閱覽室、各種講課和報告會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感情、愛好、善行和慈悲使享受具有多種形式。
許多不像塔列蘭那麼富有的人後來也對1789年前&ldquo甜蜜的生活&rdquo留戀不已。
手工業者、店鋪主和富裕農民從普遍的富裕中得到好處,某些食品消費量的增長足以證明這一點。
在大革命前夕,茶葉消費在英國開始普及;1784年茶葉進口量達八百五十萬磅,走私還不算在内。
由于皮特降低了關稅,茶葉進口量在1786年就上升到一千二百萬磅。
咖啡在法國獲得了同樣的成功。
食糖的吸引力也相應提高。
據說,英國人的食糖消費等于法國人的十倍多。
還要加上巧克力、煙草、啤酒、葡萄酒和燒酒。
雇傭工人的增加特别引人注目:法國在七年戰争後反而增加了三百萬人;在整個十八世紀,英國從五百五十萬人增加到九百萬人;奧地利從二千萬到二千七百萬;西班牙從五百萬到一千萬;意大利從一千一百萬到一千八百萬。
饑荒的減弱和工業發展提供的條件降低了死亡率。
在許多問題上,這裡還需作一點保留。
中歐和東歐的貴族沒有改變他們對&ldquo下屬&rdquo進行體罰的習慣;在西歐,貴族的這種習俗雖然變得溫和了,但并不是心甘情願的。
他們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往往以縱情放蕩和肆意揮霍而自鳴得意。
在平民階級方面,貧困和無知使酗酒和滋事習以為常。
小資産者、手工業者和富裕農民最安分守法,但有時也不免表現得粗野和嚴酷。
總之,人們因富裕而感到樂觀,進步的觀念就是這種樂觀主義的思想體現,它激勵當時的人放心大膽去從事随着社會和精神狀态的變革而必須進行的制度改革。
法國本質上仍是一個農業和手工業國家。
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經濟自由遇到巨大的阻力。
這對大革命具有很大影響:第三等級内部的大資産階級和平民階級發生分歧;救國委員會的經濟統制政策遇到生産分散和運輸不暢的障礙;對傳統經濟留戀不舍的法蘭西民族并不認為建立在信貸和出口基礎上的&ldquo現代伽太基&rdquo将能無往而不勝。
周圍鄰國的發展方向與法國相同,但發展速度卻不盡一緻。
除荷蘭外,其餘各國從開發新大陸中得利較少。
在卡洛斯三世批準了幾個港口同殖民地直接貿易和加強了關稅保護以後,西班牙似乎有了一點進步,特别是加塔洛尼亞地區。
鄉村工業,首先是棉布工業,喚醒了瑞士、黑森林、薩克森、意大利北部等地區,但機器生産還隻是個别現象:瑞士采用了珍妮機,而在克姆尼茨,珍妮機到1788年才剛剛出現。
魯爾地區開始引進煉焦爐。
除波羅的海毗鄰地區外,中歐和東歐還很少參與國際貿易,商業資本家僅在一些港口和少數内陸城市立足,主要從事原料出口。
開明君主們效仿西歐推行柯爾培爾主義,但其效果比西歐要差得多。
他們鼓勵發展手工工場,或直接創辦手工工場。
西裡西亞和烏拉爾的采礦業和冶金業紛紛發展壯大起來。
在有些地方,批發商控制了手工業者,例如西裡西亞的織工。
鄉村工業在波希米亞開始發展;普魯士政府禁止開辦鄉村工業,因為城市更便于征收消費稅。
農業的變化很小。
曾有少數人,例如德國的塔埃和科尼斯堡的克勞茲,鼓吹采用英國的方法,但響應者寥寥無幾。
波羅的海貿易的發展鼓勵了附近地區的糧食生産:人們用粗放的耕作法擴大糧食生産,貴族竭力排擠自耕農,以擴大他們使用勞役經營的領地。
但政府并非始終放任不管;普魯士國王對貴族圈地作出一定的限制。
隻是在丹麥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才允許鄉紳進行圈地。
在英國經濟革命的推動下,歐洲逐漸确立其優勢地位,而在十八世紀中葉,能否取得這一優勢似乎還值得懷疑。
木材變得稀少了,工業生産在緩慢地發展着,農業有不能養活全部勞動力的危險。
如果西歐在新大陸治理不善,殖民開發是否會把新大陸羅掘俱空呢?歐洲是否會像羅馬帝國的命運一樣,讓純商業和純金融的資本主義最後以被征服國的破産而告終呢?這似乎不是沒有可能的。
暫且看來還有希望:煤和鐵将取代木材,蒸汽和各種機器将使勞動效率成倍增長,而農業将能養活勞動力。
不過,這還需要歐洲大陸推行新的經濟政策。
假如和平得以維持,這隻是個時間問題。
四、歐洲的富裕 無論如何,歐洲正變得富裕起來,西歐當然更是如此。
究竟富裕到什麼程度,人們卻說不清楚。
據說,英法兩國的國民收入在十八世紀翻了一番;兩國增加了稅收和發行了公債。
英國的公債從1701年的一千七百萬鎊增加到1784年的二億五千七百萬鎊;法國的公債在1721年僅十七億裡佛,而在1789年則上升到四十五億裡佛。
人們在伊姆拉的結算中注意到,進出口貿易不是英國緻富的主要原因。
對外的債務清算對英國也并不有利,因為大量資金被用于經濟投資和工業投資,以及購買政府的公債。
當然,除了出口商品以外,英國還可賺得運輸費、保險費和傭金。
但在當時,英國沒有向歐洲大陸輸出資金。
相反,它吸收了荷蘭人和日内瓦人的大量存款,這削弱了它在對外債務清算中的地位。
從伊姆拉的計算中可以看出,英國在開發海外領地中得到的收入占着最重要的地位:販賣黑人、種植園投資、印度公司職員的薪俸和退休金、殖民地産品的商業投機。
毫無疑問,伊姆拉的結算不僅對英國,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對其他殖民大國都是有效的。
物質生活的優裕和人與人關系的緩和開始向縱深發展,雖然得益的主要是統治階級。
有錢人曆來喜歡炫耀,但十八世紀的風尚卻是追求舒适和享樂,而且追求的程度根據各人的知識水平的不同有高低之分。
除了供擺排場的大客廳外,人們還要求甚至更喜歡布置一些令人賞心悅目、又可随意取暖的整套房間。
家具也為同一個目的在演變,體積由大變小,線條由直變曲,座椅鋪上軟墊,因而不僅比以往更加舒适,并且因裝飾的千變萬化和精雕細刻而變得更加迷人。
異國情調也給裝飾增添奇彩,桃花心木風行一時。
在龐貝發現的亞曆山大時代的裝飾開始流行起來。
彬彬有禮使沙龍的社交生活文明化了,男子向婦女的恭維也以巧言妙語的方式而保持含蓄。
巴黎咖啡館中流動的社交關系則比較自由和混雜。
人們的求知欲更廣了,學士院、閱覽室、各種講課和報告會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感情、愛好、善行和慈悲使享受具有多種形式。
許多不像塔列蘭那麼富有的人後來也對1789年前&ldquo甜蜜的生活&rdquo留戀不已。
手工業者、店鋪主和富裕農民從普遍的富裕中得到好處,某些食品消費量的增長足以證明這一點。
在大革命前夕,茶葉消費在英國開始普及;1784年茶葉進口量達八百五十萬磅,走私還不算在内。
由于皮特降低了關稅,茶葉進口量在1786年就上升到一千二百萬磅。
咖啡在法國獲得了同樣的成功。
食糖的吸引力也相應提高。
據說,英國人的食糖消費等于法國人的十倍多。
還要加上巧克力、煙草、啤酒、葡萄酒和燒酒。
雇傭工人的增加特别引人注目:法國在七年戰争後反而增加了三百萬人;在整個十八世紀,英國從五百五十萬人增加到九百萬人;奧地利從二千萬到二千七百萬;西班牙從五百萬到一千萬;意大利從一千一百萬到一千八百萬。
饑荒的減弱和工業發展提供的條件降低了死亡率。
在許多問題上,這裡還需作一點保留。
中歐和東歐的貴族沒有改變他們對&ldquo下屬&rdquo進行體罰的習慣;在西歐,貴族的這種習俗雖然變得溫和了,但并不是心甘情願的。
他們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往往以縱情放蕩和肆意揮霍而自鳴得意。
在平民階級方面,貧困和無知使酗酒和滋事習以為常。
小資産者、手工業者和富裕農民最安分守法,但有時也不免表現得粗野和嚴酷。
總之,人們因富裕而感到樂觀,進步的觀念就是這種樂觀主義的思想體現,它激勵當時的人放心大膽去從事随着社會和精神狀态的變革而必須進行的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