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歐洲的經濟

關燈
歐的戰事關閉了原有的市場,而新的市場又沒有打開,緻使經濟陷于癱瘓。

    大英帝國的優勢直到法國革命和拿破侖時期才真正建立起來;那時候,英國才向反法同盟諸國提供了财政支持,稱霸海洋,逃避大陸封鎖和為本國工業打開新的市場。

     三、歐洲大陸的落後 歐洲大陸明顯地落後于英國經濟,即使西歐各國也是如此。

    法國并不例外,雖然它在大陸占着首位;越往東去,停滞狀态就越加嚴重。

     銀行最早出現在意大利的熱那亞和威尼斯以及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但這些銀行隻是普通的儲蓄所,付款憑證雖然允許轉手,但畢竟起不了銀行券的作用。

    沒有一家銀行做商業貼現。

    法國在1776年後才有了一家&ldquo貼現金庫&rdquo,由國家批準發行紙币,支付存戶向他們的客戶開出的彙票。

    這種紙币僅在巴黎及其附近流通。

    私人銀行為數甚少,奧爾良等大城市竟一家也沒有。

    私人銀行非在特殊情況下不敢貿然使用本票。

    法國隻有巴黎一個城市由于稅款集中而銀根充裕;在外省,信用貸款很難得到,利息也很高。

    商業期票在意大利甚至不能貼現。

    一般說來,企業主擁有的資金完全是他個人以及親友的投資,或者由企業主的地産作抵押。

    另方面,企業主不得不放寬買主的付款期限,即使極其富有的買主也往往采用&ldquo騎士式&rdquo的通融票據。

    法律隻承認所謂&ldquo通用公司&rdquo,即合辦的無限股份公司。

    成立有限股份公司必須取得國家的批準;股票是具名的,或至少在公司的同意下才能轉讓。

    此外,經理和股東的責任沒有法律的明文規定。

    由于法國的習慣法很不明确,它隻是把經理和股東的責任限制在股份範圍之内。

    同英國相反,大陸各國的銀行起不了集中遊資并向企業投資這樣的杠杆作用。

     在英國人看來,阿姆斯特丹和漢堡是重要的金融中心;裡斯本同樣如此,它在倫敦的彙兌市場占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從梅都恩協定以來,葡萄牙幾乎成了英國的殖民地。

    隻有法國依然是英國的競争勁敵,法國的貿易額在大革命前夕打破了十億大關,足以與英國相匹敵。

    法國的貿易誠然有逆差,出口額為五億四千二百萬,進口額達六億一千一百萬,但其中二億的進口額來自殖民地。

    法國雖然擁有二千艘遠洋貨輪,但海運卻發展不快。

    國内運輸也顯然落後。

    通航的運河有南方運河和佛蘭德運河;在畢卡第和勃艮第開鑿的另外三條運河尚未完工。

    河道使用很少,在夏托&ndash梯葉裡和芒特,每年過往船隻分别僅有200艘和400艘。

    利用農民的勞役修築王家道路網的巨大工程正在工程橋梁局的工程師指導下繼續進行,完工尚頗費時日,大道間的通路和鄉村小路則毫無眉目。

    國内的稅卡林立造成了嚴重的地方主義;省際的糧食交流還剛剛開始,各省幾乎普遍種植葡萄。

    首都的産品主要供應本地及其近郊,向外地的輸送不超過七萬五千噸,南部地區更鞭長莫及。

     按照傳統,大宗買賣在法國占着首位,海上貿易在馬賽尤其興旺;到了十八世紀,南特的地位不斷上升,接着在十八世紀最後幾十年,又出現了波爾多。

    許多工業,特别是煉糖業,保證了各海港的日益繁榮。

    為國王服務的金融業已積累了巨額資産。

    商業資本主義支配着手工業。

    從十六世紀起,裡昂的&ldquo制造商&rdquo實際上就是買進蠶絲和出口絲織品的批發商:他們把生絲分發給織工加工。

    鄉村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并于1762年獲得了禦前會議正式批準。

    許多外省均從中受益,特别是佛蘭德的棉麻毛織品,康布雷齊、埃諾和韋芒杜瓦的細麻布,上諾曼底的&ldquo魯昂織品&rdquo和呢絨,曼恩和布列塔尼的麻布,香槟和奧爾良的針織品和朗格多克的毛料。

    此外,還有為國王生産奢侈品而開辦的名符其實的手工工場,為海軍制造船錨和大炮、為陸軍制造槍支和刺刀的兵工廠。

    私人也創辦了冶金等大企業,例如勒克勒佐工廠和佩裡埃兄弟的夏約工廠。

    奧貝坎布在阿爾薩斯和茹依昂若沙開設了紡織廠和花布印染廠。

    化工業有沙普塔爾在蒙彼利埃開設的工廠。

    政府當局傾向放寬工商行規,但仍在摸索中。

    杜爾哥取消了行會;後來,行會又改頭換面地複活了。

    工商界人士在專營貿易權和關稅保護的問題上寸步不讓,因為英國的現代化生産對他們是莫大的威脅。

    1786年協定激起了無數人的抱怨。

     法國人并不缺乏創造精神:貝爾托萊于1785年改進了漂白工藝;在這以前,蒙戈費埃把氣球送上了天。

    他們對新機器并非無動于衷,英國人向他們提供了棉紡機械。

    然而,直到1789年,法國擁有的珍妮機估計僅九百台,而英國卻有二萬台。

    佩裡埃兄弟工廠制造的蒸汽機還隻用于昂贊和阿尼希的煤礦和克勒索工廠。

    冶金業變化很小,一般均使用木柴,而且十分分散。

     據皮埃爾·萊翁的考察,1730至1830年間的工業增長速度在不同地區間,尤其在不同的生産部門間,是很不平衡的。

    傳統的紡織業(即毛織和麻織業)發展緩慢:整個法國在一百年内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一。

    在技術進步和巨額投資刺激下的&ldquo新興&rdquo工業,如煤礦、冶金和新型紡織業則發展甚快。

    煤炭産量的增長竟高達七至八倍。

    至于冶金業,直到大革命時還進展不大,後來才飛速前進。

    在棉布和印花布方面,魯昂地區的棉布于1732至1786年間增長了百分之一百零七,米盧茲的印花布交易額自1758至1786年增加了百分之七百三十八。

    絲織業雖然屬于舊工業,但在普遍繁榮的帶動下,也以新興工業相同的勢頭向前發展:裡昂的織機數量自1720至1788年增加了百分之一百八十五;多菲内的風動絲織生産量(重量)自1730至1767年增加了百分之四百。

     農業生産繼續在緩慢地發展。

    玉米種植使西南部的農業有所改觀;葡萄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馬鈴薯和牧草的種植則尚未出現。

    政府竭力改進畜牧業;農業團體為此提了許多好的建議。

    然而,傳統基本上沒有改變。

    為了增加糧食産量,人們往往盲目開荒,對集約耕作注意不夠。

    貴族很想聽取重農學派的勸告,向英國學習。

    但當局在這方面表現得猶豫不決。

    路易十五滿足于在幾個省準許圈地和瓜分公地,因而成效甚微。

    糧食貿易的問題也頗費躊躇:貝爾坦和杜爾哥先後廢除了國内的運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