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歐洲的經濟

關燈
的地區,例如法國西部,才不受幹涉。

    自由放牧隻是在地中海沿岸地區才不如此重要,因為這裡耕地不多,位置分散,地塊較小,部分耕地可以灌溉或修成梯田,耕地之間還種有葡萄、橄榄和其他果木。

    由于農民的負擔很重,他們沒有餘力去改進耕作方法,有點積蓄也用于購買土地。

    他們往往是些文盲,因而極其守舊。

    尤其,他們頑固地維護自由放牧,認為取消這一傳統将使他們無法飼養牲畜。

    在他們賴以為生的&ldquo集體權&rdquo中,放牧權占了首位,其次是采伐權,即在森林中伐木,供取暖和建築之用。

     以上是整個歐洲的概貌。

    然而在十八世紀發生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事:銀行組織的發展和新工藝、新機器、新動力的出現導緻了生産的徹底變革,工業資本主義代替了商業資本主義的地位,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與此同時,近代農業的輪廓也逐漸形成。

     這些革新主要發生在英國:英國在開始覺醒的西歐遙遙領先,而中歐和東歐則依然一團漆黑。

     二、英國的經濟革命 十七世紀末的經濟發展明顯地對英國有利。

    在十八世紀,英國擁有的船隻數量增加了兩倍,噸位增加了三倍。

    英國造船量僅1788年就達九千六百三十艘,載重量達一百四十五萬三千噸。

    1790年出入英國港口的船隻等于1714年的三倍多。

    進出口貿易額從十八世紀初的六百萬英鎊增加到進口額一千九百萬和出口額二千萬。

    英國由于整個國土離海不遠,沿海航運方便,而且優越的地理條件使它容易地建成了運河網,此外還根據麥克&ndash亞當的設計修築了一些道路,所以,它國内貿易的增長比其他國家容易。

    英國使用煤炭也比大陸更早和更多。

    從十五世紀起,英國的商業資本家就不以控制城市手工業為滿足,開始發展鄉村工業。

     據估計,在1740至1800年間,英國的流動資本增加了十四倍。

    英國從出口貿易、販賣黑人、開墾種植園、出租船隻和經營保險業中取得了大量鑄币,因而在十八世紀最後的二十五年已基本上實行了金本位制。

    然而,早在1694年,商人與國家已經一起在新的基礎上創辦了倫敦銀行:一方面以黃金儲備作抵押發行銀行券,另方面對商業期票開辦貼現業務。

    到了1789年,銀行券的流通額約為一千萬至一千一百萬英鎊,雖然在各郡的流通額不超過一百萬。

    但從1695年起,蘇格蘭也有了發行銀行券的銀行,1783年在都柏林又創辦了這樣一家銀行。

    此外,倫敦約有六十家私人銀行,外省約有三百家,蘇格蘭和英格蘭也有,它們往往發行銀行本票。

    如同大陸的金融家一樣,倫敦銀行在某種程度上也屈服于國庫的需要,對大臣簽發的财政證券和支票必須一概接受。

    但是,它還用銀行券做商業期票的貼現,從而為企業開放了短期貸款。

    倫敦銀行雖然隻與本地客戶有業務往來,但它允許某些也從事貼現業務的私人銀行在它那裡立戶,因而實際上起着超級銀行的作用。

     工業革命進一步鞏固了英國的領先地位。

    随着煤炭代替了木材,鋼鐵業分别于1783年和1784年采用了攪拌爐和軋鋼機。

    機床的增多使鐵的用途更加廣泛,人們開始用鋼鐵建造駁船和橋梁;伯明翰的五金用品名揚四海。

    工程師的職業地位日漸提高,後來的莫茲利便是享有盛名的工程師之一。

    棉紡織業技術革新的影響更大:珍妮機、水力機和克倫普敦在1780年發明的騾機使紡紗實現了機械化,卡特賴特接着發明的織布機使織布的效率跟上了紡紗的進步。

    陶瓷制造和印染技術也在改進中。

    蒸汽機的發明以及瓦特于1764至1789年對蒸汽機的改進向人們提供了新的動力,并逐漸顯示出其無比重要的意義。

     工商行規一天天在被破除,商人紛紛向印度公司的壟斷挑戰。

    然而,重商主義并沒有喪失其全部地位,它繼續用保護關稅、殖民地的專營貿易權和航行法規對付外來競争。

    另方面,随着分散的&ldquo自由放牧&rdquo地被合并和公地被瓜分,農業正沿着解放和現代化的道路迅猛前進,圈地正逐步成為可能,自由放牧正陸續被消滅。

    圈地的主張并不新鮮,但它的全面推廣卻在貴族通過第二次革命掌握了全國政權以後才終于實現,議會于1780年才以法律形式把它固定下來。

    蘇格蘭的貴族把圈地擴大到蘇格蘭高地。

    由擁有知識和資本的農莊主經營的大莊園取代了自由放牧,他們發展牧草種植,增加牲畜數量,實行圈養和選種;這使英國的畜群名聲大振。

    在1688年後不久,大地主開始主張生産糧食,實行了谷物法:谷物法一反以往的傳統,準許糧食出口,但在糧價不利的情況下禁止進口。

     新技術的縱深發展要比長期以來人們所想象的緩慢。

    圈地雖然發展最快,但個體農民在部分地區仍然存在。

    直到1788年,隻有一家棉紡廠使用蒸汽機;二十七座高爐生産五分之一的生鐵,其餘煉鐵設備仍用木材做燃料;織布還沒有采用卡特賴特的織布機;毛紡工業根本談不上使用機器;在倫敦,除釀造業外,手工業方式占着統治地位。

    英國的銀行業雖然十分發達,但仍不能充分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因而資本主義集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合股公司不但必須經過議會批準,而且不能适應英國的國情。

     此外,随着蒸汽機的使用,改善交通已成為當務之急。

    船舶制造有了改進,從1780年起,船身開始包有銅殼。

    但是,船身依舊由木材制成,造船的數量和大小取決于木材采伐(造一艘大船要用四千根栎樹幹)和樹幹的長度(一萬根栎樹幹中隻有一根可做桅杆)。

    大多數船隻不超過百噸,隻是印度公司才有幾艘超過八百噸的船隻。

    還有,帆船行駛速度既慢又不安全。

    驿車有了一點進步,最大的運貨馬車載重不到一千五百磅,而且至少要四匹馬才能拉動。

    大批勞動力從事運輸,工業一旦實現了機械化,這種狀況很可能使工業陷于供應不良和銷售不暢的兩個極端。

     然而,新時代即将到來。

    英國的人口有了增長,部分居民又從事工業,糧食已不再完全自給。

    在1789年英國發生的糧食危機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歉收的緣故,人們卻把責任推給機械化的不完善和對機器的迷信。

    倫敦銀行的貼現額從1788年的五千八百萬鎊下降至次年的三千五百萬鎊。

    人們指責私人銀行随意放款,造成了生産過剩;人們指責棉紗生産過多,使手工織布消化不了。

    人們還說,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