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歐洲的經濟

關燈
福的羅斯柴爾德和貝特曼,以及控制着巴黎的、以瑞士人和新教徒居多的外國銀行家。

    在每個中心城市的交易所,麇集着一批&ldquo金錢販子”期票交易在阿姆斯特丹和倫敦早已存在。

     鑄币的增多,加上英國發行信用貨币和許多大陸國家發行紙币,再加上銀行信貸和商業期票的流通,造成了物價的持續上漲。

    從1730年左右開始,物價平穩被長時期的不穩定所代替,并一直延續到1820年。

    雖然中間曾有周期性的波動,物價上漲為生産打開了有利可圖的前景,從而鼓勵人們去興辦企業。

    以1760年為開端的人口增長從擴大消費和增加勞動力這兩個方面為興辦企業起了催化作用。

    但是,物價上漲仍然是刺激歐洲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最後,西歐與新大陸的關系使它的貿易有了巨大的發展。

    在法國革命前夕,英法兩國百分之四十的貿易是同它們的殖民地進行的;在從殖民地取得的産品中,相當一部分又轉手出口。

    英法在向西班牙、葡萄牙提供其殖民地産品的同時,也就在某種程度上間接地支配西、葡兩國擁有的産品。

    此外,還有在西屬美洲和巴西的走私活動。

    歐洲地主從經營種植園和其他殖民開發中取得的純收入也可計算在内。

    根據皮特1798年的估計,英國人在美洲種植園的收入為四百萬鎊,亞洲約為一百萬鎊。

    最後,販賣黑人的收入十分可觀。

    據估計利物浦的&ldquo黑人販子&rdquo每年有三十萬英鎊進益。

    在1783年至1793年期間,他們裝備了一百一十至一百二十艘船隻,賣出了三十萬以上的奴隸,價值達一千五百多萬英鎊。

    這些資本集中在為數不多的人手裡,其中一部分被窮奢極侈的開支所浪費,另一部分被借給國庫,或被用于購買地産和儲蓄;當然,也有相當部分向企業投資。

    從技術的角度看,棉花進入歐洲工業似乎比任何其他事件都更加重要。

    印花布的制造便由此開始;不僅如此,英國最早的機器也應用于棉紡織業。

     需要大膽和冒險的航海業培育了第一代革新家;大宗批發和向國家投資起着輔助的作用。

    這些商人改變了曆來锱铢必較的習慣,他們為追逐利潤敢擔風險,并以尚武好勝的氣概去赢得競争,投機已成為他們進取的動力。

    至此,資本主義的某些特征開始表露出來,也就是說,資本和企業的集中使經營日趨合理,進而使這種經濟方式在歐洲文明的發展中占據頭等重要的地位。

    在十八世紀末,國内的批發業和金融業所冒的風險較小,而遠洋貿易顯然要碰運氣。

    例如,在法國,對遠洋貿易的投資被稱作&ldquo冒險貸款”作為補償,這種投資能賺大錢。

    經營合理化的進程開始已久:複式簿記制和收付記賬法的采用完善了彙兌、商業票據和儲蓄銀行的技術,并有利于企業的個體化。

    壟斷性的大公司把企業領導權從股東手中奪走,交給了技術人員,這更是一項新的改進。

    合理化進程遠沒有結束。

    由于船主既是商人,又兼營運輸,同時還是經紀人、保險人和銀行家,職責的混亂依然存在。

    經營方法的改善速度不快:商品交易所隻提供一個聚會地點;期貨交易隻是個别現象;僅少數商行雇傭推銷員。

    因此,流動趕集的商人仍起重要作用,他們并非在集市設攤售貨,而是以批發商身份去拜訪零售商。

    許多零售商,即法國通常所說的&ldquo雜貨鋪&rdquo,也并非專一地從事經商。

    此外,在許多地區,甚至在英國,鄉村裡竟沒有零售商,居民購買物品要靠小販。

     占有遠方市場的商業資本主義很早就開始控制手工業,并在農村發展低工資的和不受行會約束的鄉村工業。

    棉花的引進使鄉村工業在整個西歐迅猛發展。

    批發商地位的上升還很不平衡。

    有些僅滿足于收購;而更多的卻注重改善生産組織,提供原料和工具,統一規格,負責上漿和印染。

    他們以輔助工資為誘餌,吸引農民做工,對他們進行培訓,增加勞動時間:早在工廠出現以前,婦女和兒童已經被編入了勞動大軍。

    按通常的說法,城市中的所謂&ldquo工場&rdquo隻是指商人在城市中或在城市附近雇傭的工人總體。

    但&ldquo工場&rdquo還有另一個含義,因為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後,部分或全部工人便集中在同一個車間内,有時甚至居住在附屬的建築物中。

    工具的昂貴使制造業不适于采用手工業生産方式。

    采礦、冶金、玻璃、陶瓷、造紙、缫絲、釀酒很久以來就是在企業主直接領導下集中進行的,印花布等新興工業更是如此。

    但是,工人的人數一般并不很多。

     工商業雖然興旺了,但農業生産仍然是基礎。

    任何人都十分明白這一點:無論富人或窮人都始終希望成為地主;政治家們也完全懂得,人口的增長要靠農業,而隻有人口增加了,納稅人和兵員也能相應增加。

    可是,重商主義禁止原料出口往往使農業為工業作出犧牲。

    尤其,當局不顧經濟學家和土地貴族的懇求,對取消工商行規猶豫不決。

    糧食的貿易自由意味着推行面包高價政策,這會激起饑民的暴動。

    因此,農民不能自行出售糧食:他們必須去市場出售。

    在那裡,顧客們的讨價還價和當局的必要幹預壓抑着糧價的上漲。

    内地的糧食流通要受到種種檢查;至于海上運輸,運糧人必須出示證明,擔保船隻在本國港口靠岸。

    陸上運糧要受到當局的盤查和引起居民的反對;糧食出口原則上是嚴格禁止的。

    至于種植自由,政府也不願給予通融,因為幾乎所有的農民對傳統慣例仍留戀不舍。

     大陸上繼續保持着幾個世紀以來固定不變的基本特征。

    唯有佛蘭德地區取消了休耕制,開始種植牧草和油料作物,實行集約耕作和牲畜圈養。

    其他各地主要靠開荒和曬地等粗放的辦法來增加生産。

    在山區或在因土質缺鈣而荒蕪的地區,農民隻在小塊土地上耕種,這些土地四周用樹樁圍着,以防牲畜進入,因為牲畜是在廣闊的公共荒地上放養的;人們每隔一段時間,通過放火燒荒開墾出一些地塊,然後圍起來耕種。

    在适于耕種的平原,村莊的土地仍實行輪休,北歐三年一次,南歐為二年。

    每個莊園都有休耕地,北歐的地塊呈長條形,比較分散,其餘各地比較規則。

    由于缺少肥料,休耕制似乎是必需的。

    缺少牧草的農民在冬天隻能圈養少量牲畜;其餘季節的牧草可取自輪休地、公共荒地和樹林。

    牲畜的自由放牧要求開放耕地。

    樹樁圍地的做法在北歐遭到禁止,在其餘各地也頗受物議,除非在荒地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