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歐洲和新大陸
關燈
小
中
大
主義同舊大陸上曾迫使清教徒離鄉背井的教會、貴族和國王的專橫統治是格格不入的。
他們共同關心的問題是驅逐印第安人和不再同充當教皇走卒的法國人相毗鄰。
對法國人的痛恨,加上對宗主國的派出代表及其強制推行的重商主義的厭惡,促使當地白人同新英格蘭和賓夕法尼亞的殖民主、港口的批發商、弗吉尼亞的種植園主,甚至同南部各州的種植園主接近起來。
在南部各州,美國型的特征誠然是存在着的,但被大産業和奴隸制沖淡了。
清教徒的獨立精神包含着天賦人權的概念,向各殖民地頒發的憲章保留着英國&ldquo習慣法&rdquo的傳統。
殖民主們拒絕服從他們不派代表參加的倫敦議會,并進一步同宗主國斷絕關系,由此誕生了合衆共和國。
美國獨立的榜樣在歐洲深得人心,并有力地推動了未來的社會革新和政治革新,但可以預見,它也将動搖各殖民大國的權威。
首先,美國的獨立表明,假如英國今後要建立由白人居住的殖民地,它就必須設計一個嶄新的帝國結構。
當然,這個問題的解決還并不十分緊迫,因為無論法語區的加拿大或來自美國的移民,都毫不使人感到擔心:前者信奉天主教,内部十分團結,對外則顯得孤立;後者因忠于英國,定居在大湖區的北部。
問題僅僅是要防止兩部分人之間發生沖突;皮特于1791年通過建立兩個獨立的地區,終于做到了這一點。
相反,對各拉丁大國說來,美國的解放使它們面臨着像英國一樣遭到肢解的威脅。
群情激憤的白人後裔本能地把他們的目光轉向從十六世紀以來與天主教國家在利益上和信仰上始終對立的盎格魯&ndash撒克遜人。
英國人對開放西屬美洲的廣闊市場懷有野心,對産糖諸島也饞涎欲滴。
毫無疑問,美國不久也會高興地看到把歐洲人趕出新大陸;在這以前,美國取得法國人的同意,于1784年進入了安的列斯群島的某些港口。
委内瑞拉人米蘭達後來曾向華盛頓和皮特請求給予幫助,1787年,巴西人梅依阿在尼姆試圖争取傑弗遜的支持。
其實,&ldquo起義者&rdquo之所以取得勝利,是因為各宗主國不由自主地要互挖牆腳。
法國、西班牙和荷蘭一起支持起義的殖民地反對英國,殖民地的白人因而可以指望同其他國家結盟,并從中漁利。
歐洲在它所征服的海外領地打上自己的烙印:人們可以看到,以歐洲為形象的人類正在全地球形成着。
雖然有色人種覺醒的時代還遠沒有來到,但歐洲開始發現,它把自己的兒女送往海外,也就為海外脫離自己做好準備。
與此同時,歐洲各國間的糾紛也讓世界的其他部分能夠暫時保持平靜。
五、其他各種文明 幾個世紀以來,穆斯林和基督徒似乎始終是不可分開的。
雙方都在宗教狂熱的煽惑下進行聖戰。
繼承了希臘和羅馬文明和橫跨亞歐兩大洲的伊斯蘭教曾經是中世紀文藝複興的酵母;地中海的貿易把兩個大陸緊緊地連接在一起。
當時,伊斯蘭教繼續在蘇丹和馬來亞招收信徒;但是,它在歐洲方面被迫采取守勢。
随着亞歐兩洲的貿易繞過了伊斯蘭地區,該地區的經濟便停滞不前,思想和藝術的活力也日漸衰弱。
當近代的晨曦來到時,奧斯曼蘇丹似乎正實現伊斯蘭的統一,但他沒有成功。
摩洛哥對他不予理睬;波斯的什葉派奮起抵抗;柏柏爾人也不再服從他。
在阿拉伯中部,阿蔔杜·瓦哈伯首先鼓吹伊斯蘭教應恢複建教初期的苦修生活,薩烏德接着又準備進行聖戰。
由于幅員遼闊,奧斯曼帝國保持着強大的外表,但它的衰落卻已經顯而易見。
土耳其武士已習慣在&ldquo封地&rdquo的定居生活,他們竭力為自己受過學校教育的子弟謀取官職;從此,他們為奧斯曼蘇丹建立起來的很有特色的行政結構和軍事結構開始搖搖欲墜。
外省的帕夏逐漸趨向獨立:阿裡·泰布蘭霸占了亞尼納;在埃及,馬穆魯克騎兵更為所欲為。
土耳其人并不要基督徒改宗伊斯蘭教,也不設法去同化他們,卻聽任他們在自己的神甫和官吏的治理下生活。
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在港口經商和開設銀行,他們同那些受&ldquo特惠條例&rdquo保護的歐洲商人進行貿易,逐漸形成資産階級。
此外,帝國僅有的商船&mdash&mdash希臘船舶在地中海到處航行。
最後,基督教國家為衆人所注目:天主教徒受法國的保護,塞爾維亞投靠奧地利,門的内哥羅和希臘倒向俄國。
奧地利首先利用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征服了匈牙利。
不久,葉卡特琳娜二世在擴展到黑海和布格河後,吞并了克裡米亞和高加索,從而結束了鞑靼人的劫掠,并使俄國農民能夠開墾&ldquo肥沃的黑土&rdquo。
土耳其帝國再也不能把歐洲同穆斯林世界隔離開了。
在非洲,歐洲人僅來到沿海口岸,主要在塞内加爾和幾内亞海灣的口岸尋找奴隸。
至于内地,除了好望角的荷蘭殖民主外,隻有蘇丹和東部地區的少數阿拉伯商人才冒險深入。
那裡,一些王國正在形成中,其存在的時間長短不一;例如貝甯王國在十六和十七世紀曾産生了光輝的青銅藝術,到十八世紀一度相當繁榮。
豪薩各國十七世紀後在尼日爾東部興盛了起來;索科托、博努和坎南各國在十九世紀初曾建立了穩固的統治。
這些國家對整個曆史沒有産生過任何影響。
相反,亞洲神話般的财寶和偉大的文明遠在歐洲以前就達到了頂點,它繼續吸引着人們的好奇心。
波斯國王和蒙古可汗的金碧輝煌和奇珍異寶沒有喪失其神話般的名聲,但人們開始看到,由于幾百年來不再前進,世界的這部分地區正是一個供人掠奪的目标。
印度正落到英國人的手裡。
緬甸和柬埔寨決不會進行任何反抗。
比尼奧&
他們共同關心的問題是驅逐印第安人和不再同充當教皇走卒的法國人相毗鄰。
對法國人的痛恨,加上對宗主國的派出代表及其強制推行的重商主義的厭惡,促使當地白人同新英格蘭和賓夕法尼亞的殖民主、港口的批發商、弗吉尼亞的種植園主,甚至同南部各州的種植園主接近起來。
在南部各州,美國型的特征誠然是存在着的,但被大産業和奴隸制沖淡了。
清教徒的獨立精神包含着天賦人權的概念,向各殖民地頒發的憲章保留着英國&ldquo習慣法&rdquo的傳統。
殖民主們拒絕服從他們不派代表參加的倫敦議會,并進一步同宗主國斷絕關系,由此誕生了合衆共和國。
美國獨立的榜樣在歐洲深得人心,并有力地推動了未來的社會革新和政治革新,但可以預見,它也将動搖各殖民大國的權威。
首先,美國的獨立表明,假如英國今後要建立由白人居住的殖民地,它就必須設計一個嶄新的帝國結構。
當然,這個問題的解決還并不十分緊迫,因為無論法語區的加拿大或來自美國的移民,都毫不使人感到擔心:前者信奉天主教,内部十分團結,對外則顯得孤立;後者因忠于英國,定居在大湖區的北部。
問題僅僅是要防止兩部分人之間發生沖突;皮特于1791年通過建立兩個獨立的地區,終于做到了這一點。
相反,對各拉丁大國說來,美國的解放使它們面臨着像英國一樣遭到肢解的威脅。
群情激憤的白人後裔本能地把他們的目光轉向從十六世紀以來與天主教國家在利益上和信仰上始終對立的盎格魯&ndash撒克遜人。
英國人對開放西屬美洲的廣闊市場懷有野心,對産糖諸島也饞涎欲滴。
毫無疑問,美國不久也會高興地看到把歐洲人趕出新大陸;在這以前,美國取得法國人的同意,于1784年進入了安的列斯群島的某些港口。
委内瑞拉人米蘭達後來曾向華盛頓和皮特請求給予幫助,1787年,巴西人梅依阿在尼姆試圖争取傑弗遜的支持。
其實,&ldquo起義者&rdquo之所以取得勝利,是因為各宗主國不由自主地要互挖牆腳。
法國、西班牙和荷蘭一起支持起義的殖民地反對英國,殖民地的白人因而可以指望同其他國家結盟,并從中漁利。
歐洲在它所征服的海外領地打上自己的烙印:人們可以看到,以歐洲為形象的人類正在全地球形成着。
雖然有色人種覺醒的時代還遠沒有來到,但歐洲開始發現,它把自己的兒女送往海外,也就為海外脫離自己做好準備。
與此同時,歐洲各國間的糾紛也讓世界的其他部分能夠暫時保持平靜。
五、其他各種文明 幾個世紀以來,穆斯林和基督徒似乎始終是不可分開的。
雙方都在宗教狂熱的煽惑下進行聖戰。
繼承了希臘和羅馬文明和橫跨亞歐兩大洲的伊斯蘭教曾經是中世紀文藝複興的酵母;地中海的貿易把兩個大陸緊緊地連接在一起。
當時,伊斯蘭教繼續在蘇丹和馬來亞招收信徒;但是,它在歐洲方面被迫采取守勢。
随着亞歐兩洲的貿易繞過了伊斯蘭地區,該地區的經濟便停滞不前,思想和藝術的活力也日漸衰弱。
當近代的晨曦來到時,奧斯曼蘇丹似乎正實現伊斯蘭的統一,但他沒有成功。
摩洛哥對他不予理睬;波斯的什葉派奮起抵抗;柏柏爾人也不再服從他。
在阿拉伯中部,阿蔔杜·瓦哈伯首先鼓吹伊斯蘭教應恢複建教初期的苦修生活,薩烏德接着又準備進行聖戰。
由于幅員遼闊,奧斯曼帝國保持着強大的外表,但它的衰落卻已經顯而易見。
土耳其武士已習慣在&ldquo封地&rdquo的定居生活,他們竭力為自己受過學校教育的子弟謀取官職;從此,他們為奧斯曼蘇丹建立起來的很有特色的行政結構和軍事結構開始搖搖欲墜。
外省的帕夏逐漸趨向獨立:阿裡·泰布蘭霸占了亞尼納;在埃及,馬穆魯克騎兵更為所欲為。
土耳其人并不要基督徒改宗伊斯蘭教,也不設法去同化他們,卻聽任他們在自己的神甫和官吏的治理下生活。
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在港口經商和開設銀行,他們同那些受&ldquo特惠條例&rdquo保護的歐洲商人進行貿易,逐漸形成資産階級。
此外,帝國僅有的商船&mdash&mdash希臘船舶在地中海到處航行。
最後,基督教國家為衆人所注目:天主教徒受法國的保護,塞爾維亞投靠奧地利,門的内哥羅和希臘倒向俄國。
奧地利首先利用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征服了匈牙利。
不久,葉卡特琳娜二世在擴展到黑海和布格河後,吞并了克裡米亞和高加索,從而結束了鞑靼人的劫掠,并使俄國農民能夠開墾&ldquo肥沃的黑土&rdquo。
土耳其帝國再也不能把歐洲同穆斯林世界隔離開了。
在非洲,歐洲人僅來到沿海口岸,主要在塞内加爾和幾内亞海灣的口岸尋找奴隸。
至于内地,除了好望角的荷蘭殖民主外,隻有蘇丹和東部地區的少數阿拉伯商人才冒險深入。
那裡,一些王國正在形成中,其存在的時間長短不一;例如貝甯王國在十六和十七世紀曾産生了光輝的青銅藝術,到十八世紀一度相當繁榮。
豪薩各國十七世紀後在尼日爾東部興盛了起來;索科托、博努和坎南各國在十九世紀初曾建立了穩固的統治。
這些國家對整個曆史沒有産生過任何影響。
相反,亞洲神話般的财寶和偉大的文明遠在歐洲以前就達到了頂點,它繼續吸引着人們的好奇心。
波斯國王和蒙古可汗的金碧輝煌和奇珍異寶沒有喪失其神話般的名聲,但人們開始看到,由于幾百年來不再前進,世界的這部分地區正是一個供人掠奪的目标。
印度正落到英國人的手裡。
緬甸和柬埔寨決不會進行任何反抗。
比尼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