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歐洲和新大陸
關燈
小
中
大
班牙冒險家在拉美曾用過的那些手段。
雷納爾教士在其《東西印度哲學史》一書中強烈譴責了征服者的暴行。
他們的統治同奴隸制簡直一模一樣,這使宗教界和慈善界開始看不過去了。
長期以來,隻有基督教公誼會單槍匹馬地譴責奴隸制;後來,一些哲學家也開始說話;最後,于1787年在倫敦成立了一個&ldquo黑人之友會&rdquo,1788年在巴黎建立了分會。
維爾倍福斯和皮特對該會的綱領頗感興趣,因為這綱領并不要求立即取消黑人奴隸制,而是主張通過廢除黑奴買賣使奴隸制逐漸消失。
至于殖民體系,由于這同政治家和商人的利益關系甚大,所以沒有考慮放棄它,何況,還有人為殖民體系進行辯解。
英國殖民者在印度或北美開戰尋釁、侵城掠地的行為,在大陸各國人士中找不到很多辯護者。
但是,在關于拉丁美洲的問題上,有人反駁雷納爾說,混戰的被禁止以及在工具和經濟方面的顯著進步,這對土著人不是沒有好處的,因為大家公認,盡管有饑荒和病疫發生,土著的人口還是增加了。
有人舉出為減少弊端而進行的改革,提到一部分種植園主的仁慈,以及教徒們的熱心相助,例如巴拉圭的耶稣會教士曾經把印第安人召集到他們的&ldquo教會&rdquo中進行教育。
有人聲稱,富裕的和受過教育的印第安人和混血兒正形成着中間階級的萌芽。
但不容否認的是,無論本土的歐洲人或當地的種植園主都并不扶持殖民地,他們在殖民地發展生産無非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利潤,從不考慮提高土著人的地位,以為把天主教強加于土著人就足夠了。
西方的語言和習俗通過交往、利益和社會分化得到了傳播;充滿種族偏見的白種人對被同化了的土著,甚至對他們生下的混血兒,仍然一概予以排斥。
可是,大多數被征服者從沒有完全逆來順受。
他們把外國語改造成為&ldquo洋泾浜&rdquo,秘密地舉行自己的宗教儀式&mdash&mdash例如,聖多明各的服圖教&mdash&mdash甚至還保留他們的司法習慣。
白人不在熱帶亞洲和非洲定居。
氣候不允許他們這樣做,西方公司的大批士兵和經紀人在那裡因病死于非命。
這與美洲和馬斯卡林群島的情形大不相同。
在那裡,除官吏和軍人外,還生活着種植園主、商人、技工,以及各行各業的地位不一的&ldquo次等白人&rdquo。
其中的許多定居者在當地傳宗接代,因而到十八世紀末,土生土長的白人便大大超過來自宗主國的白人。
據洪堡估計,西屬美洲約有百分之十九的居民是白人;在墨西哥,他認為歐洲出生的居民約占百分之七。
據奈克爾的計算,在法屬安的列斯群島,白人僅占百分之十二,還有百分之三的有色人種自由民。
可是,少數的奴隸主面對絕大多數的奴隸,天長日久就難免要出危險。
奴隸不時揭竿而起,進行暴動。
圖帕克·阿馬魯于1781年在秘魯舉行起義;提拉唐代斯于1792年在巴西被處決。
種植園主對黑奴經常的行兇鬧事和此起彼伏的暴亂深感恐懼。
在他們看來,這是與制度本身不可分割的缺陷;在适應這種狀況的同時,他們對未來充滿着信心,因而逐漸擺脫對宗主國的依戀。
四、各殖民帝國的危機和美國革命 各國政府把它們的統治方法&mdash&mdash君主專制、官僚集中、軍隊和警察統治,以及宗教褊狹&mdash&mdash搬到海外領地去。
唯有實行君主立憲的英國頒布了憲章,給予在美國的英國國民一定程度的自主權。
舊大陸還把自己的社會結構的某些特征移植到拉丁美洲:教士享有特權,貴族驕橫無忌;法屬加拿大甚至建立了領主制。
然而,這些特征在新的國土上有了一定程度的緩和,至少在城市中是如此。
例如,在法屬安的列斯群島,直接稅确實得到了實施,任何人不得減免;教會财産為數甚微;貴族和平民不分彼此地轉變為近代的資産者,這些富裕産業主的地位高于&ldquo次等白人&rdquo。
在非洲和亞洲,僅有少數臨時居住的白人不顧一切危險,但求盡快獲得私利,他們不會想到向大公司的壟斷進行挑戰。
雖然糾紛也不時出現,那隻是個人間的對立和沖突,可是宗主國也一樣受到影響。
至于在殖民地土生土長的白人後裔,他們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了。
那些事關他們利害的重大問題竟由内閣各部的官僚們作出決定,這使他們憤憤不平。
他們嫉妒王國政府的派出代表,渴望獨立和自己管理自己。
&ldquo專營貿易權&rdquo極大地束縛着他們,他們特别希望能同别國進行自由貿易。
就安的列斯群島來說,如果能用食糖和羅木酒換取新英格蘭的定期食物供應,那對他們将是件有利可圖的事。
除了利害沖突以外,還有啟蒙哲學傳到美洲所引起的争執。
白人有他們自己的中學和大學;即使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書籍也不顧宗教裁判所的禁令到處流傳。
玻裡瓦爾的老師羅德裡格斯是盧梭的門生。
此外,也有一些白人後裔來到歐洲留學。
美國革命終于瓜熟蒂落,促使人們不再滿足于抽象的思辨。
與拉丁美洲各色人種雜居的情形相反,在沿大西洋的北美邊緣地區,居民是清一色的白人;其中,那些尋找土地或職業的勞動者根本就不需要黑奴或被奴役的印第安人,居領導地位的白人是一些以商人為主的、一般尚屬小康水平的資産階級。
這是歐洲擴張的第三種形式。
成群擁來的盎格魯&ndash撒克遜人組成了新的西方世界的核心,這種&ldquo美國型&rdquo的新西方不僅繼承和發展了歐洲的冒險精神和創業精神,而且以強烈的個人主義為标榜,這種一掃因循守舊的個人
雷納爾教士在其《東西印度哲學史》一書中強烈譴責了征服者的暴行。
他們的統治同奴隸制簡直一模一樣,這使宗教界和慈善界開始看不過去了。
長期以來,隻有基督教公誼會單槍匹馬地譴責奴隸制;後來,一些哲學家也開始說話;最後,于1787年在倫敦成立了一個&ldquo黑人之友會&rdquo,1788年在巴黎建立了分會。
維爾倍福斯和皮特對該會的綱領頗感興趣,因為這綱領并不要求立即取消黑人奴隸制,而是主張通過廢除黑奴買賣使奴隸制逐漸消失。
至于殖民體系,由于這同政治家和商人的利益關系甚大,所以沒有考慮放棄它,何況,還有人為殖民體系進行辯解。
英國殖民者在印度或北美開戰尋釁、侵城掠地的行為,在大陸各國人士中找不到很多辯護者。
但是,在關于拉丁美洲的問題上,有人反駁雷納爾說,混戰的被禁止以及在工具和經濟方面的顯著進步,這對土著人不是沒有好處的,因為大家公認,盡管有饑荒和病疫發生,土著的人口還是增加了。
有人舉出為減少弊端而進行的改革,提到一部分種植園主的仁慈,以及教徒們的熱心相助,例如巴拉圭的耶稣會教士曾經把印第安人召集到他們的&ldquo教會&rdquo中進行教育。
有人聲稱,富裕的和受過教育的印第安人和混血兒正形成着中間階級的萌芽。
但不容否認的是,無論本土的歐洲人或當地的種植園主都并不扶持殖民地,他們在殖民地發展生産無非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利潤,從不考慮提高土著人的地位,以為把天主教強加于土著人就足夠了。
西方的語言和習俗通過交往、利益和社會分化得到了傳播;充滿種族偏見的白種人對被同化了的土著,甚至對他們生下的混血兒,仍然一概予以排斥。
可是,大多數被征服者從沒有完全逆來順受。
他們把外國語改造成為&ldquo洋泾浜&rdquo,秘密地舉行自己的宗教儀式&mdash&mdash例如,聖多明各的服圖教&mdash&mdash甚至還保留他們的司法習慣。
白人不在熱帶亞洲和非洲定居。
氣候不允許他們這樣做,西方公司的大批士兵和經紀人在那裡因病死于非命。
這與美洲和馬斯卡林群島的情形大不相同。
在那裡,除官吏和軍人外,還生活着種植園主、商人、技工,以及各行各業的地位不一的&ldquo次等白人&rdquo。
其中的許多定居者在當地傳宗接代,因而到十八世紀末,土生土長的白人便大大超過來自宗主國的白人。
據洪堡估計,西屬美洲約有百分之十九的居民是白人;在墨西哥,他認為歐洲出生的居民約占百分之七。
據奈克爾的計算,在法屬安的列斯群島,白人僅占百分之十二,還有百分之三的有色人種自由民。
可是,少數的奴隸主面對絕大多數的奴隸,天長日久就難免要出危險。
奴隸不時揭竿而起,進行暴動。
圖帕克·阿馬魯于1781年在秘魯舉行起義;提拉唐代斯于1792年在巴西被處決。
種植園主對黑奴經常的行兇鬧事和此起彼伏的暴亂深感恐懼。
在他們看來,這是與制度本身不可分割的缺陷;在适應這種狀況的同時,他們對未來充滿着信心,因而逐漸擺脫對宗主國的依戀。
四、各殖民帝國的危機和美國革命 各國政府把它們的統治方法&mdash&mdash君主專制、官僚集中、軍隊和警察統治,以及宗教褊狹&mdash&mdash搬到海外領地去。
唯有實行君主立憲的英國頒布了憲章,給予在美國的英國國民一定程度的自主權。
舊大陸還把自己的社會結構的某些特征移植到拉丁美洲:教士享有特權,貴族驕橫無忌;法屬加拿大甚至建立了領主制。
然而,這些特征在新的國土上有了一定程度的緩和,至少在城市中是如此。
例如,在法屬安的列斯群島,直接稅确實得到了實施,任何人不得減免;教會财産為數甚微;貴族和平民不分彼此地轉變為近代的資産者,這些富裕産業主的地位高于&ldquo次等白人&rdquo。
在非洲和亞洲,僅有少數臨時居住的白人不顧一切危險,但求盡快獲得私利,他們不會想到向大公司的壟斷進行挑戰。
雖然糾紛也不時出現,那隻是個人間的對立和沖突,可是宗主國也一樣受到影響。
至于在殖民地土生土長的白人後裔,他們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了。
那些事關他們利害的重大問題竟由内閣各部的官僚們作出決定,這使他們憤憤不平。
他們嫉妒王國政府的派出代表,渴望獨立和自己管理自己。
&ldquo專營貿易權&rdquo極大地束縛着他們,他們特别希望能同别國進行自由貿易。
就安的列斯群島來說,如果能用食糖和羅木酒換取新英格蘭的定期食物供應,那對他們将是件有利可圖的事。
除了利害沖突以外,還有啟蒙哲學傳到美洲所引起的争執。
白人有他們自己的中學和大學;即使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書籍也不顧宗教裁判所的禁令到處流傳。
玻裡瓦爾的老師羅德裡格斯是盧梭的門生。
此外,也有一些白人後裔來到歐洲留學。
美國革命終于瓜熟蒂落,促使人們不再滿足于抽象的思辨。
與拉丁美洲各色人種雜居的情形相反,在沿大西洋的北美邊緣地區,居民是清一色的白人;其中,那些尋找土地或職業的勞動者根本就不需要黑奴或被奴役的印第安人,居領導地位的白人是一些以商人為主的、一般尚屬小康水平的資産階級。
這是歐洲擴張的第三種形式。
成群擁來的盎格魯&ndash撒克遜人組成了新的西方世界的核心,這種&ldquo美國型&rdquo的新西方不僅繼承和發展了歐洲的冒險精神和創業精神,而且以強烈的個人主義為标榜,這種一掃因循守舊的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