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歐洲和新大陸

關燈
利斯在緻力行政改革的同時,休兵歇戰,拒絕支持受邁索爾邦鐵普蘇丹進攻的尼紮姆。

    另一個同樣可怕的敵手似乎是辛提亞,他控制着馬拉塔封建王公的聯邦,并被蒙古可汗承認為世襲執政官。

    盡管如此,英國的興盛在歐洲是不容否認的。

     所有這些殖民帝國的開發都主要是為了滿足商業貪欲。

    每個宗主國都從自己的殖民地攫取它所缺少的東西,并在那裡推銷它的部分出口産品;宗主國原則上禁止殖民地種植和創造與自己競争的産品,禁止殖民地同外國進行貿易,并強制使用本國的船隻。

    這就是法國的所謂&ldquo專營貿易權&rdquo。

    因此,歐洲在海外不僅具有必買其産品的顧客,而且還取得活躍其經濟的兩種主要資源:貴金屬和熱帶産品。

     拉丁美洲提供世界四分之三的金砂開采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銀礦。

    随着波托西礦的枯竭,白銀主要來自墨西哥。

    自從一些德國人整頓了阿爾馬登礦的開采後,新的礦藏接連被開發,水銀的價格下跌了一半,而産量卻在1760年後猛烈地增長,并于1780至1800年間達到了年産九百噸的高峰。

    相反,用淘洗法取得的黃金産量下降了,雖然巴西和非洲的幾内亞沿岸新增加了黃金開采。

     糧食種植在發展着,畜牧業在潘帕斯草原也有所發展。

    為了出口皮革而于1778年開放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港開始繁榮起來。

    但真正為歐洲人感興趣的隻是熱帶作物:首先是甘蔗,然後是咖啡、可可、棉花、靛藍和煙草。

    巴西的食糖、咖啡和棉花補充了西班牙殖民地的供應不足。

    香草、奎甯、洋蘇木、桃花心木等當地的植物産品也屬出口之列。

    被迫定居和從事強迫勞動的印第安人提供了絕大部分勞動力。

    卡洛斯三世原則上解除了印第安人在礦裡的&ldquo徭役&rdquo,解散了把他們集合成村子以從事種植業的&ldquo土著定居村”實際上,以墨西哥的雇工為例,他們的雇傭條件同奴隸制很少有差别。

    此外,土著居民要納付直接稅,官吏們勒令他們購買從歐洲運來的、強行攤派的工業品。

    由于許多印第安人為逃避壓迫而移居沼澤或山林地區,人們還使用了更能經受苦役的黑人奴隸。

    然而,據洪堡估計,黑奴的人數并不多;他認為在拉丁美洲一千六百萬居民中,黑人占百分之五,印第安人占百分之四十七,還有百分之三十二的&ldquo混血兒&rdquo。

     安的列斯群島、路易斯安那以及北美從佛羅裡達到馬裡蘭的大西洋地區都沒有礦産,那裡的熱帶作物占絕對優勢;馬斯卡林群島的情況也是如此。

    例如,大部分食糖和咖啡來自安的列斯群島。

    英法兩國把這些島嶼當作最寶貴的殖民地而珍愛着。

    美國出口煙葉,但還沒有棉花,棉花從&ldquo海島&rdquo引進隻是1786年的事情。

    在安的列斯群島,原有的加勒比人已被消滅幹淨,大陸上的印第安人在殖民主的壓迫下向内地遷移;于是,這一地區的全部經濟就建立在黑人奴隸制的基礎之上。

    根據洪堡的材料,黑人約占安的列斯群島居民的百分之四十;這個百分比似乎小了一點,因為據奈克爾的估計,黑人約占法屬各島居民的百分之八十五;路易斯安那約有百分之五十的居民是黑人,美國至少也有五十萬黑人。

     從1790年起,估計每年有七萬四千名奴隸被&ldquo黑奴販子&rdquo運到美洲。

    非洲成了新大陸的&ldquo烏木&rdquo倉庫,在歐洲人的劫掠下,非洲的居民正急劇減少。

    被裝運上船的黑人一部分死在海上。

    白人有時也通過他們開辟的口岸同當地的土著進行交易,但他們并不力圖征服土著居民。

    在亞洲,他們長期采用這種純商業的辦法,即不用通過武力征服,而是向當地王公購買開辟口岸的許可證,開展貿易活動。

    直到十八世紀,這個方法還部分地保留着。

    此外,美洲原有的許多享有特權的公司,除在加拿大留下少數幾家從事皮毛收購外,都已不再存在,而各國的東印度公司卻始終保持它們的壟斷權。

    因美洲戰争而債台高築的聯合省東印度公司搖搖欲墜;卡龍于1785年重建了法國東印度公司;皮特于1784年改組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占着主導地位。

     這些公司在遠東售貨較少,而購貨很多。

    在四年裡,法國公司的出口額為七百萬裡佛,購回的貨物則達五千萬裡佛。

    英國公司在同期隻賣出少量毛織品和五金産品,卻買進棉紗、靛藍、食糖、大米以及大量的硝石,每年的貿易逆差達二百萬英鎊左右。

    貿易壟斷沒有擴展到中國:1789年,在停靠廣州港的船隻中,除去五十艘英國船和五十艘從事邦際貿易的印度船以外,還有二十五艘挂不同國旗的船隻。

    但貿易也出現了逆差:中國人隻買少量的鴉片,卻賣出成箱的茶葉、瓷器和漆器。

    所以,歐洲人在美洲大發橫财,在亞洲卻相反入不敷出。

    各公司的股東們并沒有因此吃虧:他們把貨物重新售出,從自己的同胞那裡取得巨額利潤。

     在大革命前夕,荷蘭人和英國人采用了一種新的辦法。

    他們像在美洲那樣對當地的土著進行統治,直接剝削土著,不必再運送黑奴。

    荷蘭人強迫馬來人必須在他們的墾殖園進行勞動,強制農村種植某種作物,并征收一部分收獲。

    英國公司壟斷着食鹽、鴉片和硝石的貿易,同織布商簽訂有利可圖的預付合同,尤其代替失勢的王公們征收土地稅。

    公司經紀人的敲詐勒索甚至在英國也引起了憤慨;這在克萊武案件和瓦倫·哈斯丁案件中均有所披露,他們兩人因以往的功績而受到了寬恕;但從已暴露的事實看,他們下屬的胡作非為也就可想而知了。

    雖然在亞洲沒有&ldquo奴隸販子&rdquo,但這裡所用的辦法不能不令人想起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