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路斯提烏斯及其作品

關燈
人追求不朽聲名的具體表現,特别是因為他已退出了政治生活,可以擺脫派系的偏見,所以更加有條件這樣做。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撰史乃是作為一項事業來對待的,是&ldquo以語言文字服務于國家&rdquo,[141]頗像是我國三不朽中的&ldquo立言&rdquo,不是搞什麼學術研究或是文人雅士舞文弄墨以為消遣,記述别人的功業也是為了達到啟發後人的目的,使有所遵循,有所儆戒,不是給人們看了好玩。

    掌握了作者&ldquo述往事思來者&rdquo[142]的用心,才可以了解這部作品的分量。

     從第5章到第13章可以認為是全書的一個引言。

    第5章先介紹喀提林本人,因為他是全書的主角,而作者認為他的堕落也受羅馬當時風氣的影響,所以從第6章起回溯羅馬的曆史,談到羅馬人的建立在法律上的統治體制,以及如何由王政轉向選舉執政官的辦法,以&ldquo防止人們因擁有不受限制的權力而變得橫傲起來&rdquo[143],而&ldquo羅馬這個自由國家一旦争得了自由,便在很短的時期内變得令人難以置信地強大和繁榮&rdquo。

    [144]羅馬人論功業實際上并不比雅典人差,隻是缺少記述他們的功業的人。

    可惜羅馬在繁榮強大之後,閑暇與财富腐化了羅馬人,他們隻追求權力與财富,羅馬終于成了一個罪惡的、堕落的城市。

     随着喀提林這個人物的出現,這些章主要介紹此人活動的背景&mdash&mdash從曆史的角度着眼的羅馬。

    作者從他的傳統的道德觀點出發,對他當時的羅馬和統治羅馬的權貴持極端否定的态度。

    這一态度貫穿于作者的一切作品之中。

     第14章到第17章記述喀提林的陰謀的緣起和始初的活動。

    他怎樣在這個罪惡的城市裡把那些堕落分子集合在自己周邊,以及用什麼辦法把他們吸引過來。

    他把被他拉攏過來的人教壞之後,便向這些人洩露了推翻共和國的計劃(公元前64年)。

    第18章和第19章插筆夾叙了這之前也有喀提林參加的推翻共和國的一個陰謀。

    這是公元前66年的事情。

    一個名叫皮索的年輕的貴族同喀提林和奧特洛尼烏斯相勾結,企圖推翻共和,結果失敗了。

    後來皮索被派往近西班牙以牽制龐培,但在那裡遇害。

    這就是所謂第一次的陰謀。

     應當指出,這次陰謀同作為本文正題的喀提林陰謀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

    作者因此隻能順便提一下,而且推遲到2月5日的說法是沒有太多依據的。

     從第20章起進入了喀提林陰謀的正題。

    第20章到第22章記載了喀提林對陰謀參加者的發言,向他們指出陰謀實現後他們會得到什麼,然後讓他們飲了血酒。

    第23章到第25章記述的是:克溫圖斯·庫裡烏斯由于不慎而洩露了陰謀。

    普遍的恐懼心理使得人們選出西塞羅和安托尼烏斯為執政官以對付喀提林。

    喀提林繼續進行活動,收羅參加陰謀的人,特别是一個名叫顯普洛妮娅的女人。

     從第26章我們看到:喀提林在西塞羅保持警惕的情況下既未能把他除掉,競選執政官(公元前63年)也未能成功,于是他決定訴諸暴力。

     第27章和第28章告訴我們,喀提林一方面在全意大利範圍内作了布置,另一方面在羅馬城内,他在瑪爾庫斯·波爾奇烏斯·萊卡家裡召集了陰謀者的會議。

    雖然會上布置了第二天殺害西塞羅的行動,但因消息經富爾維娅傳給了西塞羅,這一行動也以失敗告終。

     對此西塞羅召開了元老院會議,元老院作出決定&ldquo執政官應注意不使共和國遭受任何損害&rdquo(第29章)。

    元老院在意大利以及在羅馬都采取了對付陰謀的有力措施,例如把克溫圖斯·瑪爾奇烏斯·列克斯和克溫圖斯·梅特路斯·克列提庫斯分别派赴費祖來和阿普利亞及其鄰近的地區,為揭發陰謀懸賞了重金等(第30章)。

     這些措施使得羅馬陷入普遍的惶恐之中,而這時受到傳訊的喀提林竟然還敢于出席元老院的會議以表明自己的&ldquo無辜&rdquo。

    西塞羅針對他的出席在元老院發表了所謂反喀提林第一演說,對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公元前63年11月8日)。

    喀提林憤怒地走出元老院,離開羅馬去了埃特魯裡亞曼利烏斯那裡(第31章到第32章)。

     從第32章我們知道,喀提林曾為留在羅馬的凱提古斯、朗圖路斯等人布置了任務,作為他率軍攻打羅馬時的内應。

     接在下面,我們看到了蓋烏斯·曼利烏斯派人帶給瑪爾奇烏斯·列克斯的一封為自己進行辯護的信(第33章)以及瑪爾奇烏斯·列克斯的回信。

    同時還記述說喀提林在途中也緻書羅馬顯要貴族,表明自己是因為受到迫害才離開羅馬去瑪西利亞(今天的馬賽)的(第34章)。

     但是克溫圖斯·卡圖路斯在元老院宣讀的喀提林給他個人的信則與前面的信大不相同。

    這封信并不對他的行動進行任何辯解,而是公然表示要&ldquo把保衛苦難者的利益的大事擔當起來&rdquo。

    信中還表示把歐列絲提拉托付給卡圖路斯(第35章)。

    對此,元老院采取了相應措施,喀提林和曼利烏斯被宣布為國家的敵人,安托尼烏斯奉命率軍去對付喀提林,西塞羅則負責保衛羅馬的安全。

    但這時參加陰謀者沒有一個人因貪圖獎金而出賣陰謀(第36章)。

     作者随即在第37章到第39章對羅馬和意大利人們的思想動态作了分析,為什麼平民,特别是羅馬平民同情喀提林的行動,主要原因在于元老院和少數顯貴把持權力和财富,引起了人們的不滿。

     朗圖路斯根據喀提林的指示在羅馬進行了争取各色人等的活動。

    他甚至通過一個名叫普布利烏斯·翁布列努斯的人同到羅馬來告狀的高盧部族阿洛布羅吉斯人的使節接觸,想把他們拖到陰謀活動裡來。

    阿洛布羅吉斯人經過權衡,決定把事情全都告訴了他們的保護人桑伽,桑伽又轉告給了西塞羅。

    西塞羅指示阿洛布羅吉斯人将計就計,以便取得第一手的罪證(第40章到第41章)。

     這時陰謀者在行省和意大利都輕率地動了起來,羅馬的陰謀者也加緊活動,作了具體的部署(第42章到第43章)。

     阿洛布羅吉斯人按照西塞羅的意見行事,取得了書面的證據。

    他們在離開羅馬途中,在穆爾維烏斯橋受到截擊時,便向行政長官投降了。

    這是公元前63年12月2日到3日夜裡發生的事情(第44章和第45章)。

     在第二天元老院的會議上,卡圖路斯、凱提古斯等人被召了來,由于執政官出示的證據以及阿洛布羅吉斯人和同他們一道被捕的沃爾圖爾奇烏斯的證言,元老院決定拘留陰謀的參加者(第46章和第47章)。

     西塞羅為此受到了群衆的贊揚,原來同情喀提林的民衆的态度也來了一個大轉變。

    想把克拉蘇拖入陰謀的塔爾克維尼烏斯的企圖以及想把恺撒拖入陰謀的克溫圖斯和蓋烏斯·皮索的企圖均未得逞(第48章和第49章)。

     另一方面,朗圖路斯和凱提古斯手下的人們積極活動,想把他們的主人用武力劫持出來。

    針對這一情況,西塞羅作了防衛的措施并召開元老院的會議(公元前63年12月5日)讨論處理在押陰謀者的問題。

    當選執政官(公元前62年度)西拉努斯首先發言,主張把陰謀者全部處以死刑(第50章)。

    但是恺撒發言時卻主張把他們囚禁在各自治市并沒收他們的财産,而不用處死的辦法(第51章)。

    後來輪到加圖發言時他堅決認為應當把陰謀者作為叛國罪犯加以處決(第52章)。

     加圖的發言受到贊揚并為元老院所通過。

    作者由此産生感想:正是由于少數人不平常的功業,羅馬才取得了赫赫的成就。

    作者随即把他們當時最偉大的人物恺撒和加圖作了比較(第53章和第54章)。

    這種比較雖然和主題沒有直接聯系,卻是全書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決定作出之後,陰謀者當夜被帶進入地牢,在那裡被絞死了(第55章)。

     在喀提林這一方面,他把他帶來的人和曼利烏斯原有的人勉強拼湊成兩個軍團,軍備也不足。

    他起初拖延作戰,但是在得知羅馬發生的事件之後,他想逃到高盧去,但由于受到兩面的夾擊,他隻好決定對安托尼烏斯展開戰鬥(第56章和第57章)。

    第58章介紹了他對士兵的演說。

    第59章記述雙方部署的情況。

    安托尼烏斯為了避免同老朋友喀提林見面,托故把作戰的指揮權交給了他的副帥瑪爾庫斯·佩特列烏斯。

    最後兩章記述了戰鬥的情況。

    喀提林的部隊被打敗,他本人也陣亡了。

    但是元老院的軍隊勝利的代價也是慘重的,作者充滿感情的描述讀了使人久久難忘。

     喀提林的陰謀本身并不複雜,它是在當時整個曆史背景上的特定産物,它體現了各種力量和人物之間的矛盾和糾葛。

    作者正是從大處并從事件的内部着筆,所以把這一事件描繪得豐富多彩,真切動人。

    除了遠在東方的龐培之外,當時所有羅馬的重要人物都出現在這有限的篇幅之中。

    古樸、生動、緊湊的語言躍動在首尾一貫,層次分明的布局裡面,呈現出一幅精美嚴整的畫面。

    撒路斯提烏斯的作品在拉丁文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長久不衰,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朱古達戰争》的結構大體上可以分成五個單元。

    第1章到第5章是引言;第5章到第26章記述的是争奪努米底亞王位的戰争;第27章到第39章進入正題,記述了羅馬對朱古達的戰争的第一階段;第40章到第83章記述了戰争的第二階段,即梅特路斯任統帥的階段;第84章到第114章記述了戰争的最後階段,即馬略任統帥的階段。

     作者在引言部分依然和前書一樣從精神主宰人的生活這一信條出發,認為&ldquo隻有精神是純潔的、永恒的,是人類的主人,它賦予一切事物以生命并支配着它們,而它本身卻不受支配&rdquo[145]。

    對物質的追求是速朽的,但精神的成就卻是不朽的。

    而&ldquo在智力的追求中,記述過去的事件是特别有用的&rdquo[146],因此他才立意把羅馬人民同努米底亞人的國王朱古達的一場戰争記述下來。

    這不僅是&ldquo一場長期的、血腥的、勝負難分和反複無常的戰争&rdquo而且是&ldquo第一次對貴族的橫傲進行抵抗的戰争&rdquo[147]。

    後面這一點尤其重要,也是作者寫這部著作的主要原因:抨擊當權的元老貴族的腐敗無能。

    這一觀點,如前所述,貫穿于他的全部曆史作品之中。

     從第5章後半作者記述了羅馬人民和努米底亞國王瑪西尼撒結成友誼的緣起和朱古達的出身。

    第6章到第8章作者轉入正題。

    首先介紹朱古達其人,他的突出優點以及米奇普撒對他的畏懼;他在努曼提亞的功業和他同羅馬人的友誼;一些羅馬貴族煽動朱古達觊觎努米底亞王位的野心,因為羅馬方面&ldquo沒有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rdquo。

    在第9章我們看到:在羅馬人對朱古達的稱贊的影響下,米奇普撒正式過繼朱古達為自己的兒子,認定他和自己的親生子阿多兒巴爾和希延普撒爾為王國的聯合繼承人。

     第10章記述了自覺大限臨近的米奇普撒對朱古達講的一番托孤性質的話。

    這之後不幾天米奇普撒便去世了,這是公元前118年的事情。

    但不久兄弟三人之間發生了矛盾,自感受到希延普撒爾的侮辱的朱古達派人殺死了他(第11章和第12章)。

     阿多兒巴爾于是向朱古達展開了戰争。

    被打敗的阿多兒巴爾跑到羅馬來請求援助;另一方面,朱古達也派人攜帶禮物到羅馬進行賄賂。

    元老院聽取了雙方的申訴之後,在作決定時還是&ldquo把金錢和包庇的行為看得比公道還重的那一派&hellip&hellip占了上風&rdquo[148]。

    羅馬人主持了努米底亞的分割。

    較好的部分分給了朱古達(第13章到第16章)。

     由于這部書的主戰場是在北非,所以作者從第17章到第19章對這裡的地理和居民的情況作了介紹。

    作者自己在這裡居住過,所以書中有關地理和風土人情的記述較之單純征引文獻有更大的史料價值。

     行賄得手的朱古達肆無忌憚地再次進攻阿多兒巴爾的領土,被打敗的阿多兒巴爾逃入奇爾塔。

    朱古達包圍了奇爾塔。

    羅馬元老院派人來調解,但未獲結果。

    阿多兒巴爾再次派人去羅馬。

    司考茹斯等人來北非處理此事,但仍無功而回。

    阿多兒巴爾在這裡的意大利人的敦促下投降,他随即被朱古達殺死,這裡全部成年的努米底亞人和被發現持有武器的商人也都被殺死(前112年)(第20章至第26章)。

     在民衆的激憤情緒的壓力下,元老院不得不下令對朱古達作戰。

    作戰的任務交給了執政官卡爾普爾尼烏斯·貝斯提亞。

    但是他被朱古達收買之後,同意了講和的條件(第27章至第29章)。

     和貴族對立的保民官美米烏斯發動民衆反對這個條約。

    他終于使朱古達本人來到羅馬以便揭發貪污受賄者。

    但是朱古達收買了保民官巴埃比烏斯之後又逃脫了法律的懲罰。

    他甚至收買人暗殺了在羅馬的瑪西瓦(瑪西尼撒的孫子)。

    元老院下令要他離開意大利(公元前111年至前110年)(第30章至第35章)。

     貝斯提亞的繼任者阿爾比努斯重新開始對朱古達的戰争,但是他受到朱古達的愚弄,最後返回羅馬。

    貝斯提亞的兄弟奧路斯被留下來統率羅馬軍隊。

    朱古達用計把奧路斯引出蘇圖爾,出其不意地包圍了他,使他不得不可恥地投降(前110年至前109年)。

    元老院拒絕批準奧路斯的這一可恥的條約。

    但是執政官帶着一支士氣低落的軍隊沒有力量為他的兄弟的不幸遭遇報仇(第35章至第39章)。

     在羅馬方面,由于保民官蓋烏斯·瑪米利烏斯的建議,人民下令追究同朱古達合謀的羅馬高級官吏(第40章)。

    聯系這一情況,作者離開正題,談論貴族和平民之間的鬥争(第41章和第42章)。

     受命繼續對朱古達作戰的梅特路斯進行了戰争的準備工作并且整頓了軍隊(第43章至第45章)。

    作者在這裡對梅特路斯采取史家的公正态度:&ldquo他(梅特路斯&mdash&mdash引者)雖然站在同平民派對立的地位,但名聲一直是清白無瑕的。

    &rdquo[149] 第46章和第47章記述了梅特路斯開頭的軍事活動。

    朱古達雖一再作出歸順的表示,但梅特路斯不作明确的回答,卻在暗中鼓動朱古達的使節出賣他們的主人。

     朱古達在穆圖爾河附近的戰鬥中被挫敗(第48章至第53章)之後,決定采取以一小支隊伍尾随羅馬人之後加以困擾的戰術,而羅馬人則放手到處進行蹂躏以造成恐怖的氣氛(第54章和第55章)。

     第56章到第61章記述的是梅特路斯對要塞紮瑪的圍攻,以對付朱古達的遊擊戰術,因為&ldquo他認為朱古達理所當然地會來幫助他的陷入苦難之中的臣民,這樣就可以在這裡展開一場戰鬥了&rdquo[150]。

    但是梅特路斯并未能攻占紮瑪。

     從第61章後半,作者記述了梅特路斯把朱古達的主要助手波米爾卡争取過來的事情。

    波米爾卡說服朱古達向羅馬人投降并交出了他的幾乎一切,繼而朱古達又決定把戰争繼續下去。

    梅特路斯的統帥期限得到延長(第61章和第62章)。

     在第63章,作者開始介紹本書另一位主要人物馬略。

    馬略渴望取得執政官的職位,但是受到梅特路斯的嘲諷和阻撓。

    馬略通過一些手法制造擁護他擔任執政官的輿論(第63章至第65章)。

     朱古達企圖東山再起,重新加緊進行作戰的準備。

    瓦伽城的居民響應他,對駐守城裡的羅馬部隊發動了一場屠殺,但隻有部隊的長官一人得以活命(第66章和第67章)。

    梅特路斯随即對瓦伽的居民進行了報複(第68章和第69章)。

     波米爾卡布置了反對朱古達的陰謀,但是被發覺并被處死,而朱古達從此處于對誰都不放心的狀态(第70章和第72章)。

     馬略終于從梅特路斯那裡獲準返回羅馬。

    他在羅馬當選為公元前107年度的執政官,并且取得了在努米底亞作戰的統帥權(第73章)。

     受到梅特路斯的出其不意的進攻的朱古達逃到塔拉去,繼而在羅馬人到來時他又在夜裡帶着自己的孩子和大部分财寶逃離了這座城市。

    羅馬人經過艱苦的戰鬥之後終于占領了這一城市(第74章到第76章)。

    在塔拉被攻克的同時,列普提斯的居民請求梅特路斯派一支衛戍部隊和一位司令官到他們那裡去并得到了同意。

    梅特路斯派去了由蓋烏斯·安尼烏斯率領的四個利古裡亞人的步兵中隊(第77章)。

     第78章和第79章插筆叙述列普提斯的起源和地理形勢,接着又記述了腓萊尼兄弟為國捐軀的故事。

    朱古達由于同蓋土勒人以及同瑪烏列塔尼亞國王波庫斯的聯合又得以組織成一支軍隊,他于是率軍向着奇爾塔進發。

    梅特路斯和波庫斯接觸,而當他得知他的統帥權已轉歸馬略時,他便無心作戰,而隻是把戰争拖下去而已(第80章至第83章)。

     從第84章起轉入了朱古達戰争的最後階段。

     第84章和第85章記述馬略進行的備戰活動和在羅馬所作的演說。

    馬略的這篇猛烈抨擊權貴的演說是本書最精彩的部分,也完全是撒路斯提烏斯本人想說的話。

    然後馬略正式接過了統帥權并渡海來到了烏提卡。

    在這裡把軍隊交給他的是副帥普布利烏斯·茹提利烏斯而不是梅特路斯,因為梅特路斯不願見到他(第86章)。

    第87章和第88章記述了馬略在這裡的初步活動,此外還指出返回羅馬的梅特路斯受到了盛大的歡迎。

    波庫斯暗中保持同羅馬人的聯系。

     第89章到第91章記述了對位于大沙漠中心的大城市卡普撒的出其不意的攻占,這裡所有成年的努米底亞人都被殺死,但這是違反戰争法規的。

     第92章到第94章記述了馬略在這裡到處進行的蹂躏,其中特别提到穆路卡河附近位于陡峭的石頭小山上的一座要塞。

    就自然條件來說,這個要塞是無法接近的,但一個偶然的事件&mdash&mdash一名利古裡亞士兵因為捉蝸牛而攀上山頂&mdash&mdash使馬略把這個要塞也攻下來了。

     第95章和第96章介紹了另一個大人物的出場,馬略未來的對頭路奇烏斯·蘇拉。

    蘇拉是羅馬人對要塞發動進攻時以财務官的身份率領着一支騎兵渡海來到營地的。

    作者随即對蘇拉(盡管作者不喜歡此人)作了公正的描述,并說明為什麼蘇拉很快便受到了長官和士兵的愛戴。

     另一方面,朱古達則拉攏波庫斯一道進攻羅馬人的營地,但經過激烈的戰鬥最後還是被打敗(第97章至第99章)。

    他們又試圖在奇爾塔附近進攻開赴冬營的馬略的隊伍,結果也遭到慘重的失敗(第100章和第101章)。

     第102章到第112章主要記述蘇拉和在朱古達和羅馬人之間舉棋不定的波庫斯之間的談判。

    波庫斯最後還是決定倒向羅馬人一面,設計把朱古達捉住并交給了蘇拉。

    然後蘇拉又把朱古達解送到馬略那裡去(前105年)(第113章)。

     馬略再度當選為執政官,舉行了凱旋式并接受了在高盧作戰的統帥權(前104年1月1日)。

     撒路斯提烏斯著作的鈔本和版本 撒路斯提烏斯的著作由于在古典文獻中受到廣泛的重視所以它們的鈔本很多。

    最早對傳世的鈔本進行批判考察的是羅斯(Roth),他把這些鈔本分成兩組,一組是殘缺的鈔本(codicesmutili),就是殘缺之處比較多的鈔本(其中有些被後人補足);一組是完整的鈔本(codicesintegri),這種鈔本的空白處在鈔寫時便在原處或卷尾加以補足。

    一般說來,殘缺的鈔本比較古老,然而質量較高。

    本世紀初阿爾柏格(Ahlberg)對鈔本作了新的研究,他的研究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同。

    他所用的殘缺的鈔本大都是10世紀或11世紀的,其中殘缺的部分都由抄錄者或由後來的人所補足,此外還有訂正之處。

    他還用了幾種完整的鈔本。

    這十幾種殘缺的鈔本大體上來自三個更早的鈔本。

     由于撒路斯提烏斯經常為古代作家,特别是弗隆托(Fronto)和聖奧古斯丁以及語法學者阿茹西亞努斯(Arusianus)和普裡斯奇安(Priscian)所引用,這些引文對于校勘撒路斯提烏斯著作的原文很有用處。

     撒路斯提烏斯的著作的最早的版本(Editioprinceps)出版于1470年。

    其他早期的版本則有格拉列亞努斯版(Glareanus)(巴塞爾,1538)、卡爾裡歐版(Carrio)(安特衛普,1580)、格魯特爾版(Gruter)(法蘭克福,1607)、科爾特版(Corte)(萊比錫,1724)、哈維爾坎普版(Havercamp)(阿姆斯特丹,1742)。

     19世紀以來的版本則有: 克裡茨版(Kritz),3卷,萊比錫,1828&mdash1853。

     格爾拉赫版(Gerlach),巴塞爾,1832,1852。

    斯圖加特,1870。

     狄奇版(Dietsch),萊比錫,1859。

     約爾丹版(Jordan),柏林,1866,1876,1887。

     奧伊斯納版(Eussner),萊比錫,1887。

     阿爾伯格版(Ahlberg),萊比錫,1919。

     奧恩施坦與羅曼版(OrnsteinandRoman),巴黎,1924。

     帶有注釋的版本有: 法布裡版(Fabri),紐倫堡,1845。

     克裡茨版,萊比錫,1856。

     雅各布斯版(Jacobs),柏林,1894(H.維爾茨注) 施瑪爾茨版(Schmalz),哥達,1919。

     凱普斯版(Capes),牛津,1889。

     梅裡維爾版(Merivale),倫敦,1884。

     在歐洲,撒路斯提烏斯的譯本常見的有:克萊斯(Cless)的德譯本(斯圖加特,1855)和霍爾策(Holzer)的德譯本(斯圖加特,1868);德·布羅斯(DeBrosses)的法譯本(巴黎,1837)和羅曼(Roman)的法譯本(巴黎,1924)。

     英譯本最早的大概是1557年出版的亞曆山大·巴克雷(AlexanderBarclay)英譯的《朱古達史》(HistoryeofJugurth)與康斯坦提烏斯·費利奇烏斯·杜蘭提努斯(ConstantiusFeliciusDurantinus)英譯的《喀提林陰謀》(TheConspiracieofCatiline)的合刊本。

    後來的則有:約翰·邁爾(JohnMair)的英譯本(都柏林,1788),威廉·羅茲(WilliamRose)的英譯本(倫敦,1751),約翰·華生(JohnWatson)的英譯本(收入博恩文庫,BohnLibrary,1852),羅爾夫(J.C.Rolfe)的拉英對照本(收入羅葉布古典叢書,TheLoebClassicalLibrary,1921,&hellip&hellip1971)。

     羅爾夫的英譯本的引言有關版本和譯本的情況在1970年又作了如下的補充: &ldquo現在我們有一個由阿·庫爾菲斯(A.Kurfess)編訂的全集本,收入特伊布納叢書(Teubnerseries),這乃是阿爾伯格(A.W.Ahlberg)的全集本(1911、1915)的第二版,1954年在萊比錫出版;在布戴叢書(Budéseries)中有埃爾努(A.Ernout)的編訂本,1947年在巴黎出版;在企鵝叢書(Penguinseries)中有一個韓德佛德(S.A.Handford)的譯本,1963年在哈孟茲沃思出版。

     &ldquo《喀提林陰謀》(CatilinarianConspiracy)有戴維斯(A.T.Davis)的編訂本,1967年牛津版。

    歸于撒路斯提烏斯名下的書信等等由庫爾菲斯重新編訂過,1962年特伊布納版,萊比錫;由埃爾努重新編訂的有1962年的布戴版;由卡古西(P.Cagusi)重新編訂的1958年在卡利亞裡出版。

     &ldquo利曼(A.D.Leeman)編的《有關撒路斯提烏斯的系統參考文獻(1870&mdash1950)》(ASystematicBibliographyofSallust,1870&mdash1950)非常有用。

    &rdquo 王以鑄 *** [1]克溫圖斯·阿斯科尼烏斯·佩狄亞努斯(QuintusAsconiusPedianus,前9年&mdash76年),他和李維一樣,也是帕塔維烏姆(Patavium,今天的帕都亞,Padua)人,李維比他長50歲,應當是前輩,但他們仍算是同時代人。

    李維在當時已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有人竟從西班牙南部千裡迢迢到羅馬瞻仰他的風采這一點可以為證。

    所以阿斯科尼烏斯有&ldquo我們的李維&rdquo之稱,表現了作為同鄉的自豪感。

    保留下來的他給西塞羅的演說所作注釋的片斷在年代和背景方面都作了說明,而他寫過撒路斯提烏斯的傳記一事,見于他給賀拉斯(Horatius)的《諷刺詩》(I,Z,41)所作的注釋。

     [2]J.羅曼把撒路斯提烏斯的生年定為公元前87年,但公元前86年之說似乎更普遍。

     [3]李維:《羅馬史》,第3卷,第38章。

     [4]維列烏斯·帕特爾庫路斯:《羅馬史》,第1卷,第14章。

     [5]蘇埃托尼烏斯:《語法論》,第10章。

     [6]《喀提林陰謀》,第3章。

     [7]《抨擊》,第5章。

     [8]這一點可以證明西塞羅的正直,不包庇自己的熟人。

     [9]這兩個法律大約是在公元前150年通過的,具體内容未詳,大體上都對高級長官的職權作了規定。

     [10]《語法論》,第16章。

     [11]《阿提卡之夜》,第17卷,第18章。

     [12]歐洛西烏斯,6,8,15。

     [13]狄奧·卡西烏斯,第42卷,第52章;阿庇安:《内戰史》,第2卷,第92章以下。

     [14]《阿非利加戰争》,第8、34章。

     [15]《阿非利加戰争》,第97章。

     [16]第7章。

     [17]羅馬基本貨币單位,用青銅鑄造。

     [18]在學術界一般承認這兩篇文字是撒路斯提烏斯本人的作品。

     [19]AdversusIovinianum,1. [20]恺撒和龐培攤牌之後,西塞羅把他在奇利奇亞一任長官所得送給了龐培。

     [21]第1章。

     [22]《喀提林陰謀》,第3章。

     [23]同上,第4章。

     [24]《喀提林陰謀》,第8章。

     [25]《喀提林陰謀》,第4章。

     [26]蘇埃托尼烏斯:《語法論》,第10、15章;《奧古斯都傳》,第86章。

     [27]蘇埃托尼烏斯:《語法論》,第10章。

     [28]《喀提林陰謀·朱古達戰争》法譯本序,第iii頁。

     [29]第85章。

     [30]第18章。

    但這次延期在西塞羅的作品裡找不到任何旁證。

     [31]在西塞羅給他的好友阿提庫斯的一封信(i,6)裡,人們通常認為pateranobisdiscessit指的正是他父親的死亡。

    但這隻是說&ldquo父親離開了我們&rdquo,discedere不一定就是&ldquo死别&rdquo的意思,寫在這裡供參考。

     [32]第2章。

     [33]摩隆也是恺撒的老師。

     [34]《西塞羅傳》,第3章。

     [35]從名字看,此人是一個希臘人。

     [36]《西塞羅傳》,第3章。

     [37]《論義務》,第2卷,第59章。

     [38]《西塞羅傳》,第8章。

     [39]《古代羅馬史》,三聯書店,拙譯本,第583頁。

     [40]《喀提林陰謀》,第26章。

     [41]第25章。

     [42]共和末期選舉時發生械鬥是司空見慣的。

     [43]《喀提林陰謀》,第19章。

     [44]路奇烏斯·優利烏斯·恺撒。

     [45]公元前64年。

     [46]《喀提林陰謀》,第31章。

     [47]阿洛布羅吉斯人是納爾波高盧(GalliaNarbonensis)的一個部族,納爾波高盧相當今天法國多斐奈(Dauphiné)和薩沃瓦(Savoy)地區。

    這一部族是公元前121年被當年度的執政官克溫圖斯·法比烏斯·瑪克西姆斯·阿洛布羅吉庫斯(QuintusFabiusMaximusAllobrogicus)和格涅烏斯·多米提烏斯·阿埃諾巴爾布斯(GnaeusDomitiusAhenobarbus,公元前122年度執政官,此時是同執政官長官)所征服的。

     [48]當為克溫圖斯·法比烏斯的後人。

     [49]西塞羅後來為此人進行過辯護(ProFlacco)。

     [50]《喀提林陰謀》,第16章。

     [51]阿庇安:《内戰史》(ii,1,5)。

     [52]普魯塔克:《小加圖傳》,第23章。

     [53]《喀提林陰謀》,第54章。

     [54]《喀提林陰謀》,第57章。

     [55]《喀提林陰謀》,第18章。

     [56]《喀提林陰謀》,第18章。

     [57]《喀提林陰謀》,第19章。

     [58]《喀提林陰謀》,第48章。

     [59]同僚是格涅烏斯·科爾涅利烏斯·朗圖路斯(GnaeusCorneliusLentulus)。

     [60]Orator,Roman,Fragment. [61]《克拉蘇傳》,第2章。

     [62]《克拉蘇傳》,第2章。

     [63]第2卷,第253行。

     [64]《書信集》,第1卷,第i章第50行。

     [65]當然,主人一天當中遇到那麼多的人,被稱為提示人(Nomenclator)的這個奴隸不可能都叫得上名字來。

    怎麼辦?随便想一個名字告訴主人就是了,反正對方是不敢糾正大人物的錯誤的。

     [66]還有公元前100年和公元前102年兩說。

     [67]據普魯塔克:《恺撒傳》,第1章,蘇拉曾認為恺撒是個危險人物,因為在他身上有許多馬略的影子。

     [68]由于前面提到的克勞狄烏斯化裝成女人在豐饒女神的節日混入恺撒住宅同他的情婦龐培娅幽會(公元前62年),恺撒同龐培娅在公元前61年離婚。

     [69]商茨(Schanz):《羅馬文學》(Rom.Lit.)12,第234頁。

     [70]《柏林古典語言學會年刊》(Jahresb.desPhil.VereinszuBerlin),48(1922),第66頁以次,又BursiansJahresb.1922,第61頁。

     [71]iv,1,68;ix.3.89. [72]LaConjurationdeCatilina,第17&mdash18頁。

     [73]《古代羅馬史》,三聯書店,1957年,第495&mdash496頁。

    譯文有改動。

     [74]《古代羅馬史》,三聯書店,1957年,第496頁。

    譯文有改動。

     [75]有人據此認為他的家庭可能貧而不賤,否則,優利烏斯家族的女兒不會嫁給他,但是這一點尚沒有文獻的依據。

     [76]《馬略傳》,第6章。

     [77]《馬略傳》,第3章。

     [78]《伯羅奔尼撒戰争史》,第1卷,第5章。

     [79]《古代羅馬史》,第501頁。

     [80]《古代羅馬史》,第506頁。

     [81]《蘇拉傳》,第1章。

     [82]蓋利烏斯:《阿提卡之夜》,第4卷,第8章、第17卷,第21章。

     [83]《蘇拉傳》,第4章。

     [84]幼裡披底斯:《腓尼基女人》,第531行以次。

     [85]埃及供應羅馬以糧食,是羅馬的生命線。

     [86]傳世的有撒路斯提烏斯給恺撒的兩封信。

    第一封信原文标題是發言(oratio),即AdCaesaremsenemderepublicaoratio。

    學術界比較一緻地認為這封信是出自撒路斯提烏斯之手。

    寫作的年代西歐的學者一般定為公元前46年,格拉巴裡&mdash帕錫克認為不晚于公元前50年。

    第二封信原文标題為AdCaesaremsenemderepublicaepistula,關于此信的真僞學者們有争論,波斯特(L.Post)和庫爾菲斯等專家認為是真的,寫作時間一般定在恺撒渡過魯比康河之前。

     [87]《給恺撒的第二封信》,第10章。

     [88]羅馬人習慣于把國家比作船。

     [89]權貴指那些把持國家政權的貴族(nobilitas),相對于舊貴族(patricii)也可稱為&ldquo新貴&rdquo。

     [90]《給恺撒的第二封信》,第11章。

     [91]《喀提林陰謀》,第5章。

     [92]《喀提林陰謀》,第7章。

     [93]《喀提林陰謀》,第10章。

     [94]《喀提林陰謀》,第11章。

     [95]指由權位帶來的尊榮。

     [96]《喀提林陰謀》,第12章。

     [97]《喀提林陰謀》,第37章。

     [98]《喀提林陰謀》,第48章。

     [99]《朱古達戰争》,第85章。

     [100]《喀提林陰謀》,第10章。

     [101]《喀提林陰謀》,第8章。

     [102]《喀提林陰謀》,第53章。

     [103]《朱古達戰争》,第114章。

     [104]法譯本序XVII&mdashXVIII。

     [105]《喀提林陰謀》,第31章。

     [106]《喀提林陰謀》,第61章。

     [107]《喀提林陰謀》,第61章。

     [108]《喀提林陰謀》,第5章。

     [109]《喀提林陰謀》,第54章。

     [110]《朱古達戰争》,第6章。

     [111]《朱古達戰争》,第95章。

     [112]參見《喀提林陰謀》,第6&mdash8章。

     [113]《喀提林陰謀》,第8章。

     [114]《修昔底德》(羅葉布古典叢書希英對照本),序言xvi頁。

     [115]第3章。

     [116]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争史》,第2卷,第35章。

     [117]《朱古達戰争》,第60章。

     [118]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争史》,第7卷,第71章。

     [119]第2卷,第36章。

     [120]《喀提林陰謀》,第1章。

     [121]第1卷,第5章。

     [122]《喀提林陰謀》,第2章。

     [123]《喀提林陰謀》,第10章。

     [124]第9卷,第313行。

     [125]《喀提林陰謀》,第54章。

     [126]《七人攻打底比斯》,V,592。

     [127]《喀提林陰謀》,第58章。

     [128]色諾芬:《居魯士的教育》,第3卷,第3章。

     [129]《朱古達戰争》,第79章。

     [130]《朱古達戰争》,第93章。

     [131]這是伽斯通·布瓦西耶(GastonBoissier)的看法(Laconjurationdecatilina,pp.17&mdash18)。

     [132]10,1,101:&ldquonecopponereThucydidiSallusitiumverear&rdquo. [133]第14卷,第191章:&ldquoprimusRomanaCrispusinhistoria。

    &rdquo [134]波利歐比撒路斯提烏斯小10歲左右,他的作用有點兒和奧古斯都時代的麥凱納斯(Maecenas)類似,他建立了意大利的第一座公共圖書館。

     [135]《編年史》,第3卷,第30章。

     [136]希臘人翻譯羅馬人的作品,這是很不尋常的事情。

    即使寫羅馬的事情,希臘人也不屑于用拉丁語,因為在一般情況下隻是羅馬人學希臘語,希臘人在學習方面一般是不學拉丁語的。

     [137]《上帝之城》,1,5。

     [138]《上帝之城》,114,17。

     [139]見于納倍爾(Naber)編的《佛隆托》,第123頁。

     [140]撒路斯提烏斯的作品出現在幾乎每一種拉丁文選讀之中,所以他的影響十分廣泛。

    這幾乎等于《古文觀止》和《唐詩三百首》對作品的普及作用。

     [141]《喀提林陰謀》,第3章。

     [142]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143]《喀提林陰謀》,第6章。

     [144]《喀提林陰謀》,第7章。

     [145]《朱古達戰争》,第2章。

     [146]《朱古達戰争》,第4章。

     [147]《朱古達戰争》,第5章。

     [148]《朱古達戰争》,第16章。

     [149]《朱古達戰争》,第43章。

     [150]《朱古達戰争》,第5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