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四回 犬江前諾請關符 澄月一謀殲五虎
關燈
小
中
大
蓋世無雙的龍馬。
我得它後命名走帆,特别喜愛,實有日行千裡之能。
今将它送給你,可如意嗎?&rdquo親兵衛聽了,急忙離席叩頭道:&ldquo十分感謝如此珍貴的饋贈。
此馬妙相具備,無一缺陷,無疑定是千裡之駿騎。
那毛色也特别奇妙,實如駛在蒼海中之白帆,命名走帆,也甚得名诠自性之妙。
昔在唐山之三國時,魏之曹珍有匹快馬,名叫驚帆,見之于《古今注》。
驚帆與走帆和漢暗合,更加奇妙。
今得此贈禮,乃在下一生之幸,實是難得的造化。
&rdquo他喜形于色,政元卻感到驚訝說:&ldquo親兵衛!我因愛你之才,以往曾多次贈你名刀、有家徽的衣裳和金銀用品稀世之物,但從未見你喜歡,并每次都予以拒絕,隻喜歡那馬立即接受,這是為何?&rdquo親兵衛說:&ldquo您的懷疑非常有道理。
在下在東國時老侯爺曾贈我一匹名馬,叫青海波,也是千裡之駿騎,與此馬相似。
同時在青海波上走帆是妙對暗合,十分奇妙。
不僅這個名字好,并且在下這次進京,因是從水路至浪速港,沒把那青海波帶來,不料竟得賜此千裡名馬,故而高興。
如能立即準我回安房,乘這個走帆,雖千裡之遙一日即可到稻村城,所以就毫不推辭地領受了。
其他寶物對在下又有何用?&rdquo政元聽了苦笑,雖感到後悔但也沒有辦法,便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說:&ldquo你的忠信可嘉。
這點東西能對你有用,我也很高興。
難得!難得!我還有一事請教:日前以你的博識對照唐山故事,給我講解了有關那金岡畫虎無睛的來曆異聞,因尚有所疑,便命令該畫之賣主巽風為其畫虎點睛。
十分奇怪,那虎忽然跑出來害人,震驚了世間,現尚栖居在白川山。
這種事恐怕已無人不知,所以現在就簡單捷說。
我因而很憂慮,便找獵戶和勇士想制伏那妖虎;或請神官術士念咒做法和請有名的高僧設壇祈禱,以便用他們的功力驅逐妖虎。
雖然進行了數日,人力和法力都毫不奏效。
将軍叱責,世間議論,都集于我一人之身,使我丢盡臉面,束手無策,你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你是個年輕有為的勇士,學問淵博,智慧高強,比菅家、江家(1)還可依靠,我想請你為我分憂解愁。
未知有何妙策可制伏那妖虎?&rdquo親兵衛毫無畏縮地神氣,恭敬地答道:&ldquo因為您對年幼無知的在下時常下問,在下便以無所不知的樣子有問必答,雖然深感冒昧無禮,但是不述愚見反而似乎不忠,此非在下之所願,所以冒獲罪的大不韪,披肝瀝膽,開誠相見。
按自元弘、建武之亂以來,至于戰國之世的今天,臣弑君、子殺父、夫妻相背、兄弟為仇,屢見不鮮。
因此天變地妖也不時出現,以告誡上自天皇,下至黎民百姓。
然而在上至今不施仁政,卻恣意奢侈,玩弄難得的珍寶。
上行下效,因而借以想獲大利的奸民不少。
這次那虎畫的妖怪便由于此。
在老聃之《道德經》中說:&lsquo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rsquo物曆千歲而有靈,當其有靈時,能自由變化,則不能不作祟。
那金岡畫中的虎妖便如是。
然而如明君在上,有賢相輔佐,以道莅民,鬼則不靈,而無傷人之患。
譬如在唐山以德行聞名的宋均為九江太守時,其郡多虎。
宋均則令百姓拆除虎圈和陷阱,不加防護,其後猛虎則負子過河,離開那裡,這是典故。
還有劉昵在做弘農太守時,實行善政,據說那裡的猛虎也負子過河。
這些都載之于正史,并非随便說的。
另外在《孔子家語》中有這樣的故事:孔子過泰山時,聞一婦人哭,問其故,對曰:&lsquo公公和丈夫及子,皆被虎吃。
&rsquo&lsquo然而為何不去他鄉?&rsquo曰:&lsquo否,因此處無苛政。
&rsquo孔子聞之歎息道:&lsquo苛政猛于虎也。
&rsquo蓋政就是正,其身正,即使不下令,而民皆從。
治國齊家平天下,平與不平則在于政之好壞。
賢相〔指政元〕如能本此義善輔明君,則白川山之猛虎則不足為患了。
&rdquo他如此大膽地直言谏诤,政元聽了嗟歎道:&ldquo你說得是。
聽說有人議論我為政之好壞,但那個猶如見敵磨箭,臨饑種稻,遠水難解近渴。
當務之急,還是有何良策可救燃眉之急?&rdquo親兵衛聽了又說:&ldquo機會是立于事之先,做一件善事,其機便及于天地,而内萌一惡時,其機也不能不動,因此行德政無異于水火之蔓延會立見功效。
隻有施仁政才是治國之本,所以今日能施行的就不推遲到明天,并非舍近求遠。
但是賢相如急于制伏那虎,此事也不難。
&rdquo政元聽了說:&ldquo那麼你有何良策?&rdquo親兵衛答道:&ldquo以愚見論之,那虎即是古畫所變化的妖怪,既然有靈并傷了人,也就一定有形體。
倘若是無形的陰鬼,即使能傷人,也有如陰火不能焚物一樣,不會使人骨折流血。
既是有形之物,有人以弓箭火槍也擊不中,那是因為獵戶害怕而力不能及。
雖說是勇士也因聞而生怯,便射不準。
倘若是陰鬼之類,雖能使人看得見,但無形體的話,以鳴弓弦等降魔之法,是可以驅逐和制伏的。
不管是哪一種,用弓箭都有制伏妖魔之術。
&rdquo聽他這樣一說,政元的心裡豁然開朗,含笑點頭道:&ldquo真是你說的那樣,明了透徹,解開了我數日之迷。
我想請你為我去趟白川山制伏那妖虎。
如有大功,可以任意請賞。
拜托了,拜托了。
&rdquo他懇切地拜托,親兵衛見機會難得,便欣然應允,答道:&ldquo在下已在此逗留很久,蒙您饋贈許多東西,尚未立一介之功,深感内疚,您懇切吩咐制伏那虎,我十分榮幸。
即使僥幸成功,也不求恩賞,但願放在下東歸。
&rdquo政元聽了立即認真地阻攔說:&ldquo你的請求雖是,但如能制伏衆人難以獵獲之虎,解除我的憂患,則是我家的忠臣,蓋世無雙的勇士。
那樣我便将領内的國郡分給你一部分,共同侍奉将軍家,為何要回東國呢?&rdquo親兵衛答道:&ldquo您的厚意在下十分感謝。
但匹夫也不可奪其志。
都下的勇士、諸山的名僧皆空手而歸,制伏不了那妖虎,在下領命不是為了富貴騰達,而
我得它後命名走帆,特别喜愛,實有日行千裡之能。
今将它送給你,可如意嗎?&rdquo親兵衛聽了,急忙離席叩頭道:&ldquo十分感謝如此珍貴的饋贈。
此馬妙相具備,無一缺陷,無疑定是千裡之駿騎。
那毛色也特别奇妙,實如駛在蒼海中之白帆,命名走帆,也甚得名诠自性之妙。
昔在唐山之三國時,魏之曹珍有匹快馬,名叫驚帆,見之于《古今注》。
驚帆與走帆和漢暗合,更加奇妙。
今得此贈禮,乃在下一生之幸,實是難得的造化。
&rdquo他喜形于色,政元卻感到驚訝說:&ldquo親兵衛!我因愛你之才,以往曾多次贈你名刀、有家徽的衣裳和金銀用品稀世之物,但從未見你喜歡,并每次都予以拒絕,隻喜歡那馬立即接受,這是為何?&rdquo親兵衛說:&ldquo您的懷疑非常有道理。
在下在東國時老侯爺曾贈我一匹名馬,叫青海波,也是千裡之駿騎,與此馬相似。
同時在青海波上走帆是妙對暗合,十分奇妙。
不僅這個名字好,并且在下這次進京,因是從水路至浪速港,沒把那青海波帶來,不料竟得賜此千裡名馬,故而高興。
如能立即準我回安房,乘這個走帆,雖千裡之遙一日即可到稻村城,所以就毫不推辭地領受了。
其他寶物對在下又有何用?&rdquo政元聽了苦笑,雖感到後悔但也沒有辦法,便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說:&ldquo你的忠信可嘉。
這點東西能對你有用,我也很高興。
難得!難得!我還有一事請教:日前以你的博識對照唐山故事,給我講解了有關那金岡畫虎無睛的來曆異聞,因尚有所疑,便命令該畫之賣主巽風為其畫虎點睛。
十分奇怪,那虎忽然跑出來害人,震驚了世間,現尚栖居在白川山。
這種事恐怕已無人不知,所以現在就簡單捷說。
我因而很憂慮,便找獵戶和勇士想制伏那妖虎;或請神官術士念咒做法和請有名的高僧設壇祈禱,以便用他們的功力驅逐妖虎。
雖然進行了數日,人力和法力都毫不奏效。
将軍叱責,世間議論,都集于我一人之身,使我丢盡臉面,束手無策,你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你是個年輕有為的勇士,學問淵博,智慧高強,比菅家、江家(1)還可依靠,我想請你為我分憂解愁。
未知有何妙策可制伏那妖虎?&rdquo親兵衛毫無畏縮地神氣,恭敬地答道:&ldquo因為您對年幼無知的在下時常下問,在下便以無所不知的樣子有問必答,雖然深感冒昧無禮,但是不述愚見反而似乎不忠,此非在下之所願,所以冒獲罪的大不韪,披肝瀝膽,開誠相見。
按自元弘、建武之亂以來,至于戰國之世的今天,臣弑君、子殺父、夫妻相背、兄弟為仇,屢見不鮮。
因此天變地妖也不時出現,以告誡上自天皇,下至黎民百姓。
然而在上至今不施仁政,卻恣意奢侈,玩弄難得的珍寶。
上行下效,因而借以想獲大利的奸民不少。
這次那虎畫的妖怪便由于此。
在老聃之《道德經》中說:&lsquo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rsquo物曆千歲而有靈,當其有靈時,能自由變化,則不能不作祟。
那金岡畫中的虎妖便如是。
然而如明君在上,有賢相輔佐,以道莅民,鬼則不靈,而無傷人之患。
譬如在唐山以德行聞名的宋均為九江太守時,其郡多虎。
宋均則令百姓拆除虎圈和陷阱,不加防護,其後猛虎則負子過河,離開那裡,這是典故。
還有劉昵在做弘農太守時,實行善政,據說那裡的猛虎也負子過河。
這些都載之于正史,并非随便說的。
另外在《孔子家語》中有這樣的故事:孔子過泰山時,聞一婦人哭,問其故,對曰:&lsquo公公和丈夫及子,皆被虎吃。
&rsquo&lsquo然而為何不去他鄉?&rsquo曰:&lsquo否,因此處無苛政。
&rsquo孔子聞之歎息道:&lsquo苛政猛于虎也。
&rsquo蓋政就是正,其身正,即使不下令,而民皆從。
治國齊家平天下,平與不平則在于政之好壞。
賢相〔指政元〕如能本此義善輔明君,則白川山之猛虎則不足為患了。
&rdquo他如此大膽地直言谏诤,政元聽了嗟歎道:&ldquo你說得是。
聽說有人議論我為政之好壞,但那個猶如見敵磨箭,臨饑種稻,遠水難解近渴。
當務之急,還是有何良策可救燃眉之急?&rdquo親兵衛聽了又說:&ldquo機會是立于事之先,做一件善事,其機便及于天地,而内萌一惡時,其機也不能不動,因此行德政無異于水火之蔓延會立見功效。
隻有施仁政才是治國之本,所以今日能施行的就不推遲到明天,并非舍近求遠。
但是賢相如急于制伏那虎,此事也不難。
&rdquo政元聽了說:&ldquo那麼你有何良策?&rdquo親兵衛答道:&ldquo以愚見論之,那虎即是古畫所變化的妖怪,既然有靈并傷了人,也就一定有形體。
倘若是無形的陰鬼,即使能傷人,也有如陰火不能焚物一樣,不會使人骨折流血。
既是有形之物,有人以弓箭火槍也擊不中,那是因為獵戶害怕而力不能及。
雖說是勇士也因聞而生怯,便射不準。
倘若是陰鬼之類,雖能使人看得見,但無形體的話,以鳴弓弦等降魔之法,是可以驅逐和制伏的。
不管是哪一種,用弓箭都有制伏妖魔之術。
&rdquo聽他這樣一說,政元的心裡豁然開朗,含笑點頭道:&ldquo真是你說的那樣,明了透徹,解開了我數日之迷。
我想請你為我去趟白川山制伏那妖虎。
如有大功,可以任意請賞。
拜托了,拜托了。
&rdquo他懇切地拜托,親兵衛見機會難得,便欣然應允,答道:&ldquo在下已在此逗留很久,蒙您饋贈許多東西,尚未立一介之功,深感内疚,您懇切吩咐制伏那虎,我十分榮幸。
即使僥幸成功,也不求恩賞,但願放在下東歸。
&rdquo政元聽了立即認真地阻攔說:&ldquo你的請求雖是,但如能制伏衆人難以獵獲之虎,解除我的憂患,則是我家的忠臣,蓋世無雙的勇士。
那樣我便将領内的國郡分給你一部分,共同侍奉将軍家,為何要回東國呢?&rdquo親兵衛答道:&ldquo您的厚意在下十分感謝。
但匹夫也不可奪其志。
都下的勇士、諸山的名僧皆空手而歸,制伏不了那妖虎,在下領命不是為了富貴騰達,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