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二回 金碗無後更有後 姥雪失望反如願
關燈
小
中
大
義實主君立即對、大法師說:&ldquo和尚,你大概聽清了吧?我為了讓這八個犬士做金碗之後,為你做義子,想派親兵衛和十一郎去京師,向室町将軍禀奏請求朝廷允準,然後改換他們的姓氏。
你如果方便的話就一同進京,将你的功德奏明朝廷,得個紫衣的最高僧官是不難的。
所需之路費,我向安房将軍去說,為你妥善安排。
如果同意就不必多說,趕快準備啟程,你看如何?&rdquo、大急忙離席慢慢禀奏道:&ldquo您的旨意雖使臣僧不勝惶恐和感激,然而臣僧不肖,以刑餘之身,因有寸功便讓具有八行的衆犬士更改姓氏,冒稱金碗氏,實有如将隋玉埋于糞土,以蜀錦做敗衣之裹。
這樣說似乎是拒受恩命,難免不敬之罪,而佛之教導是出家人就應以無後為本。
話再說回來,臣僧自年輕時,被赦免死罪進入佛門以來,為了報恩,日夜為您祈禱今生武運長久和來世得成正覺。
所以跋山涉水做了二十多年的頭陀,終于宿願告成,得以赦罪還鄉,于願足矣。
可是竟因寸功得賞,擔任了您的香華院的寺職,得到國内許多僧俗的尊仰,已非本意。
何況又去京師請求官職,豈不更有違原出家之初衷?愚意始終如一,不求名利,不思子孫。
因此從命臣僧做延命寺住持的那一天起就想辭退,但因改葬義烈院之事甚急,不得不姑且從命,然而并不想久戀寺職。
連世間法師們求之不得的大刹住持都不想擔任,焉能再求與出家人不相稱的義子呢?即使是出于憐惜亡父孝吉昔年有大功而身亡的仁慈之心,也不能為陪臣的姓氏,去驚動天朝,這樣豈不過于令人惶恐不安嗎?請恕臣冒昧,此事實非臣僧之本意,礙難從命。
&rdquo他這樣毫無顧忌地禀奏後,義實十分吃驚地嘟哝着說:&ldquo原來你并不贊同啊?&rdquo他說着看了看義成。
義成會意,便對、大解釋說:&ldquo法師之意是以寂滅為樂,這雖是出家人本色,甚為難能可貴,然而以儒道論之,無後則是不孝。
縱然出家的功德可使九族升天,但為此而斷絕後嗣,卻是對祖先的不孝,也是世人所不歡迎的。
釋教與儒教其道不同,佛家教導人們去極樂淨土,而儒家則教導人不要過于追求歡樂。
佛家所說之樂是寂滅為樂之意,把進入黃泉當作是淨土。
而儒家所說之樂,是人欲的快樂,其所指各不相同。
還有我大皇國之神教,忌死樂生,雖無子孫不能世代傳家,但也有不幸無子孫者,而有的卻又子孫過多。
因此便以多補無,通過過繼使其家不緻絕後,這樣既可避免對祖先有不孝之罪,又不緻使家人離散,而無寄居他家之憂。
法師焉能不懂此理?隻怕是因多年來念佛修行,而無暇顧及此事。
今與八犬士義父子相稱,大概覺得有些難為情吧?果真如此,倒也有個辦法,那就不把犬士稱作是你義子,而讓他們冒稱金碗氏,這樣他們便都成了孝吉的後代,而與你無關,你看這樣比較穩妥吧?記得那結城的淨西父子忠孝雙全,因不幸出了家,便永遠斷絕了子孫。
這即使是天命,也令人為他們惋惜。
老侯爺雖也思念此事,但因他是異國領地的法師,同時影西又做了僧正,得到果報,已享盡一生之福。
然而天道有盈有虧,猶如樹上的繁花雖美而不結果。
你與他不同,與八犬士有宿緣。
因此他們繼你先父八郎之後,也可以說并非為你延續後嗣。
另外這次派犬江親兵衛等去京師,也不僅為了姓氏一事。
你也知道安房、上總乃東南之一隅,三面都是大洋,好似口袋,隻有一個嘴兒,關起來易守,但難以遠攻。
因此也就無從得知關東各國的民情和虛實。
況且聽人說京師自應仁以來,室町家的武威衰退,已今不如昔。
今日的光景究竟如何?不親自去看看,誰能知道其底細?因此這次讓親兵衛出使京師,就是想讓他親眼看看那裡的虛實;同時曆經多年的戰亂,朝廷的财力是否十分匮乏?所以表面上雖是奏請朝廷将八犬士之氏改做金碗,而暗中卻為探聽這兩件事。
大概你還不知道此事,所以才就事論事地發表了方才的見解。
我說的這件事不可外揚,因四下無可回避的人,所以才明确告訴你。
這好似在釋迦牟尼佛的面前講經,請莫見笑。
&rdquo義成這樣悄悄地告訴他後,、大法師被感動得落下淚來,并羞愧得一時難以答對。
在旁邊聽着的八犬士和照文也因兩位國主的仁慈誠信深受感動,認為是蓋世難得的明君。
當下、大恭敬地對義成說:&ldquo臣僧才疏學淺,有違聖谕,實罪該萬死。
您不但未予治罪,反而耐心加以教誨,實感恩不疊。
臣僧愚昧,不敢違背戒律,何況又是已脫離火宅之身,被稱為義父實感羞愧,所以未敢從命。
但您又改變說法,讓八犬士繼孝吉之後,冒稱金碗氏,您之厚愛竟及于死者,這是何等造化?實乃莫大的幸運,豈能不感激得落淚?然而繼承金碗氏有一人足矣,而讓八位犬士都改為金碗氏,難道又有何深意?實是平庸者難以猜測的。
向室町将軍派使臣的真意更使臣僧出乎意料。
因未曾想到那裡便自作聰明地冒昧直言,實羞愧得無地自容,請饒恕失禮之罪。
&rdquo見他已賠禮應允,義成十分高興,義實頻頻點頭道:&ldquo安房将軍的辦法甚妙。
這樣就可依延命寺法師的請求,八犬士隻冒姓氏,先不提義父子之議。
犬士們都聽着!我想讓汝等冒為金碗氏,不隻是為創業的功臣八郎孝吉,而且也因本國二郡的舊主神餘長狹介光弘,軟弱愚昧,被逆臣定包
你如果方便的話就一同進京,将你的功德奏明朝廷,得個紫衣的最高僧官是不難的。
所需之路費,我向安房将軍去說,為你妥善安排。
如果同意就不必多說,趕快準備啟程,你看如何?&rdquo、大急忙離席慢慢禀奏道:&ldquo您的旨意雖使臣僧不勝惶恐和感激,然而臣僧不肖,以刑餘之身,因有寸功便讓具有八行的衆犬士更改姓氏,冒稱金碗氏,實有如将隋玉埋于糞土,以蜀錦做敗衣之裹。
這樣說似乎是拒受恩命,難免不敬之罪,而佛之教導是出家人就應以無後為本。
話再說回來,臣僧自年輕時,被赦免死罪進入佛門以來,為了報恩,日夜為您祈禱今生武運長久和來世得成正覺。
所以跋山涉水做了二十多年的頭陀,終于宿願告成,得以赦罪還鄉,于願足矣。
可是竟因寸功得賞,擔任了您的香華院的寺職,得到國内許多僧俗的尊仰,已非本意。
何況又去京師請求官職,豈不更有違原出家之初衷?愚意始終如一,不求名利,不思子孫。
因此從命臣僧做延命寺住持的那一天起就想辭退,但因改葬義烈院之事甚急,不得不姑且從命,然而并不想久戀寺職。
連世間法師們求之不得的大刹住持都不想擔任,焉能再求與出家人不相稱的義子呢?即使是出于憐惜亡父孝吉昔年有大功而身亡的仁慈之心,也不能為陪臣的姓氏,去驚動天朝,這樣豈不過于令人惶恐不安嗎?請恕臣冒昧,此事實非臣僧之本意,礙難從命。
&rdquo他這樣毫無顧忌地禀奏後,義實十分吃驚地嘟哝着說:&ldquo原來你并不贊同啊?&rdquo他說着看了看義成。
義成會意,便對、大解釋說:&ldquo法師之意是以寂滅為樂,這雖是出家人本色,甚為難能可貴,然而以儒道論之,無後則是不孝。
縱然出家的功德可使九族升天,但為此而斷絕後嗣,卻是對祖先的不孝,也是世人所不歡迎的。
釋教與儒教其道不同,佛家教導人們去極樂淨土,而儒家則教導人不要過于追求歡樂。
佛家所說之樂是寂滅為樂之意,把進入黃泉當作是淨土。
而儒家所說之樂,是人欲的快樂,其所指各不相同。
還有我大皇國之神教,忌死樂生,雖無子孫不能世代傳家,但也有不幸無子孫者,而有的卻又子孫過多。
因此便以多補無,通過過繼使其家不緻絕後,這樣既可避免對祖先有不孝之罪,又不緻使家人離散,而無寄居他家之憂。
法師焉能不懂此理?隻怕是因多年來念佛修行,而無暇顧及此事。
今與八犬士義父子相稱,大概覺得有些難為情吧?果真如此,倒也有個辦法,那就不把犬士稱作是你義子,而讓他們冒稱金碗氏,這樣他們便都成了孝吉的後代,而與你無關,你看這樣比較穩妥吧?記得那結城的淨西父子忠孝雙全,因不幸出了家,便永遠斷絕了子孫。
這即使是天命,也令人為他們惋惜。
老侯爺雖也思念此事,但因他是異國領地的法師,同時影西又做了僧正,得到果報,已享盡一生之福。
然而天道有盈有虧,猶如樹上的繁花雖美而不結果。
你與他不同,與八犬士有宿緣。
因此他們繼你先父八郎之後,也可以說并非為你延續後嗣。
另外這次派犬江親兵衛等去京師,也不僅為了姓氏一事。
你也知道安房、上總乃東南之一隅,三面都是大洋,好似口袋,隻有一個嘴兒,關起來易守,但難以遠攻。
因此也就無從得知關東各國的民情和虛實。
況且聽人說京師自應仁以來,室町家的武威衰退,已今不如昔。
今日的光景究竟如何?不親自去看看,誰能知道其底細?因此這次讓親兵衛出使京師,就是想讓他親眼看看那裡的虛實;同時曆經多年的戰亂,朝廷的财力是否十分匮乏?所以表面上雖是奏請朝廷将八犬士之氏改做金碗,而暗中卻為探聽這兩件事。
大概你還不知道此事,所以才就事論事地發表了方才的見解。
我說的這件事不可外揚,因四下無可回避的人,所以才明确告訴你。
這好似在釋迦牟尼佛的面前講經,請莫見笑。
&rdquo義成這樣悄悄地告訴他後,、大法師被感動得落下淚來,并羞愧得一時難以答對。
在旁邊聽着的八犬士和照文也因兩位國主的仁慈誠信深受感動,認為是蓋世難得的明君。
當下、大恭敬地對義成說:&ldquo臣僧才疏學淺,有違聖谕,實罪該萬死。
您不但未予治罪,反而耐心加以教誨,實感恩不疊。
臣僧愚昧,不敢違背戒律,何況又是已脫離火宅之身,被稱為義父實感羞愧,所以未敢從命。
但您又改變說法,讓八犬士繼孝吉之後,冒稱金碗氏,您之厚愛竟及于死者,這是何等造化?實乃莫大的幸運,豈能不感激得落淚?然而繼承金碗氏有一人足矣,而讓八位犬士都改為金碗氏,難道又有何深意?實是平庸者難以猜測的。
向室町将軍派使臣的真意更使臣僧出乎意料。
因未曾想到那裡便自作聰明地冒昧直言,實羞愧得無地自容,請饒恕失禮之罪。
&rdquo見他已賠禮應允,義成十分高興,義實頻頻點頭道:&ldquo安房将軍的辦法甚妙。
這樣就可依延命寺法師的請求,八犬士隻冒姓氏,先不提義父子之議。
犬士們都聽着!我想讓汝等冒為金碗氏,不隻是為創業的功臣八郎孝吉,而且也因本國二郡的舊主神餘長狹介光弘,軟弱愚昧,被逆臣定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