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九回 忠仆守喪樹靈佛 孝子離京傳法燈

關燈
給些吃的,淨西不用自己做飯便可充饑了。

     當時貧僧還年輕,是師父的侍者,親識目睹這件事,所以大緻記得。

    那個淨西在上野的故裡留有妻子和一個年幼的兒子,一入佛門便抛棄了塵世,連妻兒都不顧了。

    這樣過了十多年,在其子十二歲的那年春天,其妻因病身亡,他兒子在故鄉住不下去了,便好歹從上野來找他父親。

    淨西既吃驚而又感到讨厭,但因兒子尚年幼不便趕他走。

    為了把兒子留下,便在這座廢廟淨地坍塌的庫房後邊,結了個小草廬,以便讓他在那裡安身。

    然而淨西無法養活這個兒子,便将他帶到逸匹寺,向方丈說這個兒子從故鄉來找他,出于無奈,願削發為僧,給廟裡幹活兒,他說罷未待回答便離開廟走了。

    這是我後來才聽說的。

    這年春天前任住持圓寂,貧僧做了住持,早就知道淨西出家的意志很堅決,貧僧很欽佩,所以便依他的請求給其子落了發,法名叫影西,教給他内典、外典,能以一反三,不但頗有才華,還很有孝心。

    他把一日三餐分給他父親一半,每天起得很早,到十幾裡路外他父親住的地方去送飯,天明後回寺照常幹活兒,一天也不耽誤。

    起初還有人懷疑,對他說三道四,這事終于被大家知道,有人告訴貧僧,因很受感動,便于晚間把影西找來,問他這件孝行之事。

    然後對他說,以後不要再給他父親分飯,淨西的飯可由廟内供給。

    影西不肯,他說:&lsquo對您的關懷雖實深感激,但恐怕父親不情願,豈不辜負了您的這番慈悲心意?您就不要管了。

    &rsquo他這樣推辭後,依舊每天拂曉去送飯。

    貧僧對他更加欽佩。

    他雖吃不飽,但也餓不着,貧僧可憐他,有時給他些點心或粘糕,他也不吃,一定去送給他父親。

    這樣到了次年的春天,淨西患了眼病,久治不愈,影西很憂愁,每夜沐浴淨身,向神佛祈禱願自己代替父親的病,但毫無效驗,淨西終于瞎了。

    影西更加悲傷,告訴貧僧為照料其父打算請假。

    貧僧更加可憐他,讓他把父親接到廟裡來,給他父親安排房子并加以扶養,怎能讓這樣的孝子去要飯呢?貧僧不住地這樣勸他,可是影西哭着不肯接受,說須同他父親商議一下。

    可是他勸了其父幾次,他父親都不同意,說那樣于心不安。

    所以懇請貧僧慈悲準他的假,然後便謝恩告别飄然而去。

    影西落發後在我寺呆了二年。

    他雖然年僅十三歲,但為父乞讨毫不怕苦。

    可能原在故鄉侍奉其母時便是這樣,實是難得的孝子。

     且說影西同父親一起在那路旁小廟石地藏的前面,向過往的行人乞讨度日,天黑後便拉着父親的手回這裡的草屋。

    在數九寒天時,便把褴褛的衣服脫下來給父親蓋上,直到父親睡着了,用自己的身子給父親暖和着腿腳。

    在三伏天的晚間,整宿地給父親轟蚊子,他很少睡覺。

    這樣過了多年,此事遠近之人無人不知,稱他是孝行的小和尚,凡是走過那座小廟的男女,無不可憐他而施舍錢或東西。

    這樣他們父子不僅每天可糊口,并且還可得到些舊衣服。

    淨西失明後又過了六七年,在寬正初年,淨西預知死期将至,給影西留下遺言,當天他毫無病痛,端然靜坐合十念了十聲佛号,如同睡覺一般便斷了氣。

    影西不勝悲哀,痛哭流涕,依照父親的遺言,将他安葬在石地藏佛像的旁邊,栽了棵松樹做标志,并未立墓碑,這是根據父親的遺願這樣做的。

    聽到他父親去世的消息,遠近前來送葬的人成百上千,因此這附近竟出現了茶攤兒和賣米花糖的小販兒。

    這件事傳到了逸匹寺,貧僧便召集衆僧為淨西念了三天經,同時想把影西找回廟裡來,可是他不肯,仍如父親在世時一樣,每天盤腿在石地藏前打坐,鳴钲念佛,念了一個月,直至服喪期滿才回逸匹寺謝恩修行。

    此後影西日以繼夜地研究佛經。

    又過了五六年,不僅本山所屬寺院的僧衆,就是下總一國内的僧侶也沒有趕上他的。

    因此貧僧想隐退把衣缽傳給他,可是德用是他師兄,而且在結城家再興時,因他與京都的管領有親戚關系,曾為主君說情有功,再加上他與城内的權臣堅名、長城、根生野等是酒飯之友,繼承住持之事,不能由貧僧作主,而不得不把寺職讓給德用,是以心地善良的施主和不明是非的師兄弟們都對此不滿。

    德用對此感到憂郁,遂借故将對他不滿的師兄弟趕出去,甚至想悄悄地毒死影西。

    影西已從他的神色中猜到,便辭行赴京師,進而兼學八宗(1),日益以飽學而聞名。

    因此,某法親王(2)任其做管家,成了權僧正(3)。

    現在他已是顯赫的高僧,非貧僧所能及。

    然而如将此次的變故告訴他,托以後任住持之事,影西素性至孝,從來不受權勢和财利,一定會辭去現在的要職,回到此地來繼承我寺的法燈。

    因有這樣的美談,所以問那淨西之事,不得不詳述其子。

    主客都坐在地上,貧僧如此長談未免太不體諒人了,請原諒。

    &rdquo他這樣道歉後,八位犬士和、大、代四郎以及照文主仆都感到驚奇,贊歎不已。

    其中信乃說:&ldquo原來那淨西果然如我猜想的,不僅與裡見有緣,而且父子都是罕見的忠孝之士,聽了很使人思念。

    這樣的忠仆落發後,為了給亡君祈禱冥福而建立的石地藏,又顯靈化做個老法師對我們忠告。

    誠如俗語所說,佛是不度無緣的衆生的。

    因此現在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