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回 報恩狐龍升雲天 問津犬童苦風濤

關燈
傳中,昔有豢龍氏屠龍,後羿射龍之說。

    因此《抱樸子》說:有一種蛇龍,蛇經曆千載也能化做龍。

    陸佃在《埤雅》中駁斥其非,他說龍自成龍,蛇自成蛇。

    變化而成非真龍,亦稱之為龍,乃誤說。

    因此竊以為,古人所說之龍,原非指此一物,以星做龍,将馬亦稱之為龍,将蛟、虬、蛇、蜥蜴也稱作龍。

    然而種類雖多,但并非真龍。

    真龍蓋近乎星氣,雖有形而不飲食,天地用陰陽二氣之升降,雲起雨降,春見冬蟄,故名之曰龍。

    和名将龍讀做多豆,多豆乃起之意,是取二氣升起之意。

    世間所說的龍乃蛟、虬、蛇、蜥蜴之類,不是真龍。

    然而蛟、虬、蟒年久,其形狀與所畫的龍相似。

    這些雖非真龍,但說它是化做的龍,并非毫無根據。

    狐非其類,能化龍之說,我實寡聞不得而知,望乞示教。

    &rdquo政木聽了點頭道:&ldquo您的真龍之說,實古人所未發現之宏論,足可解除學者之惑。

    我所說之龍乃同名異物。

    雖非真龍,但可随陰陽二氣布雲行雨。

    然而以狐之形狀毫不似龍,便對狐龍之說加以懷疑,請恕我直言,是否是親而非疏?譬如田鼠與有禽與獸之别,其狀雖各異,但田鼠可化做,此見之于《月令》。

    又如腐草與螢蟲,有生物與非生物之别,形狀亦毫不相似,但腐草可化為螢。

    狐龍亦同,有證文可讀一讀,恕我冒昧,請聽着。

    &rdquo她說着慢慢咳嗽兩聲說:&ldquo按《奇事記》雲:于骊山之下有一白狐,常騷擾山下之人,莫能祛除之。

    唐乾符年間,一日白狐忽鑿溫泉,于自浴之際,須臾間雲蒸霧湧,狐則化做白龍升天而去。

    後在陰晴之時,山下之人常見白龍自山邊飛騰。

    如此三年,忽有一老父,每當夜晚便來山前哭泣。

    人問其故,老父答曰:&lsquo我因狐龍死,故而哭泣。

    &rsquo又問:&lsquo何謂狐龍?老父為何每夜前來哭泣?&rsquo老父答曰:&lsquo狐龍乃其身為狐,化成龍者也。

    化龍三年後必死。

    我乃狐龍之子也。

    &rsquo其人複問:&lsquo狐何能化龍乎?&rsquo老父答曰:&lsquo此狐禀西方之生氣而生,因而全身白色,不與衆遊,不與近處之狐居,寄居骊山千餘年,後偶與雌龍合。

    上天知之,遂命為龍。

    猶如人間之凡人成聖人耳。

    &rsquo言畢随逝。

    &rdquo她背誦得十分流利,聲音明亮,道理分明。

     作者曰:狐龍之事在《格緻鏡原》卷八十八之獸類狐怪部中,援引《奇事記》有所記載,非作者之杜撰。

    自古以來和漢博學之士論龍者雖多,然尚未有言及狐龍者,故于此借用。

    看官如知原文,請複參閱。

     犬江親兵衛與孝嗣一同仔細聽着,且羞且喜。

    犬江對政木老媪說:&ldquo賢者對一字之師,也絕不等閑視之。

    你原是異類,但淵博的知識實動人視聽,非吾所能及。

    他日如能相逢,我們則必将再晤談,不過聽你所言,今日一别,便難重逢,何以如此薄緣?&rdquo他深感惆怅,孝嗣也一同愀然嗟歎道:&ldquo昔日你是我的奶母,我們是一時的主仆關系。

    今日你又是我的再生恩人,實喜不自禁。

    但是相遇的緣分有限,似難挽留,惜别的淚雨将召來烏雲,那時你便化做長龍,潛藏在千尋之海底,但壽命不長将三年而終,如蒙不棄,則希時常來訪,以慰悲懷。

    &rdquo他如此悲歎,政木也一時忍耐不住而淚灑胸襟。

    她急忙止住淚水說:&ldquo少爺,不要說那些女人氣的話。

    即使老身不在,您且跟着犬江君,還可與那七位豪傑結為盟友而得到他們的幫助,侍奉廣施仁義德澤、稀世罕見的明君,定會名載史冊,重振家業。

    自今三年後,在上總國夷灊郡雜色村将有石從天而降,若見石形如蟠龍,則可知我已成正果。

    犬江君,我将少爺就托付您了。

    他如過于直爽而心術不足,您就責備、指教他,做他的後盾,使他能成個出色的武士。

    現在時間已到,雖然有些依依難舍,但隻好再見了。

    &rdquo她說着便往外走,手扳着樹枝縱身而上,如同飛鳥一般,然後跳入不遠的不忍池中。

    霎時間雲湧雨降,狂風震撼天地,天黑得難辨五指,電閃雷鳴;在閃電中他們仰見一條白龍出現在雲間,伸着垂尾盤旋升起,池水同時也被吸起來,落下來便成了疾雨,将蓮葉折斷,被吸上去的很多小魚在白龍爪下跳躍。

    老媪茶攤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