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使女飛轎涉溪澗 丶大鳴錫索記總

關燈


    義實仔細聽了報告後說:&ldquo未能滿足五十子彌留時的請求,雖深感遺憾,但多虧臨終時未得見面,否則即使她能活到明天,我也将無言以對。

    你們也去看看她吧!&rdquo回顧洞裡,示意去看伏姬的屍體。

    柏田和梭織心跳得厲害,轉身面向山洞,以射入的月光為燭,仔細往洞裡一看,一齊放聲哭了起來。

    &ldquo這就是公主嗎?是被猛獸咬了,還是被刀傷的?這可怎麼好啊!多麼可憐,多麼令人悲痛啊!&rdquo在屍體的枕後打着滾兒,痛哭流涕。

    義實沒有往那邊看,對貞行等說:&ldquo義成一定等急了,來了這麼多人,咱們拂曉前就下山。

    大輔和十幾個奴仆留下,明天将伏姬的屍體埋葬在此地。

    另外把八房也埋了。

    柏田和梭織沒有聽到吩咐就來給公主作伴,今晚就留在這裡,作為伏姬母親的代表為亡魂送行守夜吧!&rdquo對埋葬之事也作了詳細安排,同時慰勞使女們并犒賞一起來的人,然後騎馬赴對岸。

    孝德和留下來的人一起跪在岸邊送行,随從們和貞行一起揮動着火把從淺處涉水渡河。

     次日過午,富山麓旁的村長、和尚和莊戶們擡着棺材來到富山山洞。

    這是義實拂曉時回泷田途中,由貞行向山麓的村長和和尚們傳達的主君的旨意,讓他們趕快制作棺材和葬具,以便送給金碗大輔而讓他們來到深山。

    另外從這天起,樵夫、燒炭的和其他靠山為生者,都可進入富山了。

     卻說孝德入道(3)收了棺材,先将伏姬的屍體成殓,然後開辟山洞作為墳墓。

    沒有碑石,就以并立的松柏作為天然的墓标。

    人們知道後,就稱它為義烈節婦墓。

    另外把八房也土葬了,隻是放在個小匣子裡,沒有用棺材。

    埋在距伏姬墓三丈遠戎方(即西北方位)的老柏樹下,人稱之為犬冢。

    葬禮就這樣一切從儉,孝德是遵從了義實的指令,也是為體諒公主的貞操而行的。

    事畢後,柏田和梭織就帶着十餘名女奴仆哭着回了泷田。

    山麓的和尚和村長們也各自返回。

    其中金碗大輔孝德,改換了圓頂黑衣的行裝,法号叫丶大和尚,暫且留在山裡,誦讀伏姬留下的《法華經》,夜以繼日地誦讀了四十多天。

     且說泷田方面,為五十子舉行了葬禮,為死者施舍了許多米赈濟貧民。

    同時派堀内貞行去洲崎行者的石屋,捐贈了許多東西,并為前去參拜的人修橋補路,人們都稱贊義實的功德無量。

    眼看就要到五十子的七七忌辰,因此義實命長子義成作為施主,在泷田的菩提院舉行成殓的法事。

    義成想喚丶大和尚參加法事,派人去富山,可是丶大和尚已不在那裡。

    于是到處打聽,據樵夫們說:&ldquo那個法師大概早就有所準備,今晨負笈拄着禅杖下山時,看見我等說,如果泷田來人找貧僧的話,就請轉告我已他去,然後就不知去向了。

    &rdquo等也不會回來,派去的人沒有辦法,就回來了。

    義實聽到這個情況,贊歎不已說:&ldquo他已經發誓要遍曆六十餘國,不将飛去的八顆珠子串在原來的念珠上,一生不回安房。

    既已這樣說了,實不知幾時方能再會,深以為憾。

    &rdquo這樣地自言自語後,也就不再提尋找他的下落之事了。

    但似乎還沒死心,他說:&ldquo明年伏姬去世一周年時,在富山建一座觀音堂,記伏姬之德和八房之事,将伏姬的遺書一起納入佛龛,丶大和尚如果平安回來,也好有安身之處。

    &rdquo現今在富山還有觀音堂。

    過了多年丶大和尚依然音訊杳然。

    其後事究竟如何?且待以後卷文中分曉。

     作者雲:此書從第一輯卷一至本卷,為一部小說之開場白,乃八犬士出世前情狀之序曲。

    然與其後各卷年月并不銜接,因述八犬士身世之文字遠現于後文,其間并無相關故事可言。

    比猶中國之《水浒傳》,從洪信等于龍虎山打開石碣一段始,至林沖等出現,其間數十年無話。

    或雲此卷繡像中,如金碗大輔孝德涉水過河圖,為文外之畫或畫中之文。

    如無此繡像,則不知雲霧為何忽然開朗。

    此外于使女告急一段中寫柏田和梭織,先叙其出現之所,後叙其從何而至,雖似首尾颠倒,然究其實則又不然也。

    其人之小傳及其來曆,後文則以其人之口自道之,為先事而後傳,畫亦如此。

    然畫師有唯為畫而畫者,未能以其意為意。

    此中不無與作者本意發生龃龉之處。

    此卷文字亦有與彼相類者,乞看官鑒察。

     *** (1)治部大輔的&ldquo大輔&rdquo日文讀作:&ldquoたいふ&rdquo,&ldquo大輔&rdquo讀作:&ldquoだいすけ&rdquo。

     (2)丶讀作zhǔ,日文平假名作ちゆ。

     (3)皈依佛門出家或在家修行者,日本都稱之為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