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 神經症沖突的消除

關燈
人格結構中的迫切需要。

    了解一種神經症特點最初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價值是次要的,因為我們必須改變的是當前在起作用的各種驅動力。

     在極大程度上,任何神經症姿态的主觀價值都在于它能均衡其他神經症傾向。

    因此,深入了解這些價值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指标,向我們表明它們在具體情況中是如何進行的。

    例如,如果我們認識到,病人之所以無法放棄自己的萬能感,是因為這種感覺使他把潛力誤以為真實,把他輝煌的計劃誤以為現實的成就,那我們就能知道我們必須檢查他在多大程度上生活于想象中。

    而且,如果他讓我們看到,他這樣生活是為了确保自己免遭失敗,那我們的注意力就會針對那些讓他預期自己失敗以及一直害怕失敗的因素。

     最重要的治療步驟是使病人看到這個問題的反面:他的神經症動力與沖突具有使他無能的作用。

    在先前的步驟中涵蓋了這塊工作的一部分,但有必要完善所有細節。

    隻有這樣,病人才會真的覺得需要改變。

    考慮到每個神經症患者都被迫維持現狀,就需要一種足夠有力的鼓動力來壓過這些阻礙性的動力。

    然而,這種鼓動力隻能來自他對内心自由、幸福與成長的渴望,還要認識到每種神經症困難都阻礙了這種渴望的實現。

    因此,如果他傾向于诋毀性的自我批評,那他必須看到,這種批評消磨了他的自尊,還使他不抱希望;它使他覺得不被需要,迫使他遭受虐待,這反過來又使他心懷惡意;它麻痹了他的鼓動力和工作能力;為了不跌入自輕自賤的深淵中,他被迫采取防禦态度,諸如自我膨脹、自我疏遠以及對自己的不真實感,從而使他的神經症永存。

     同樣,當某種沖突在分析中逐漸明顯,病人就必須要知道它對他生活的影響。

    在謙卑傾向與勝利需要的沖突情況中,他必須知道在轉換型施虐中那些束縛他的全部抑制作用。

    病人必須看到,他每次表現出謙遜行為的時候都會自輕自賤,還會對之前他奉承的那個人感到氣憤;另一方面,他每次嘗試戰勝他人的時候,都會覺得自己很可怕,而且會害怕别人報複。

     有時,即使病人開始意識到所有不利後果,還是沒有興趣克服這個神經症态度。

    相反,他的問題似乎漸漸隐去了。

    幾乎不知不覺地,他把問題推到一邊,而且一無所獲。

    鑒于他已經看到他給自己帶來的所有損害了,所以他的無動于衷是值得關注的。

    然而,除非分析師在識别這種反應方面十分敏銳,否則就可能忽視病人缺乏興緻。

    病人會提起另一個話題,分析師會接下去,直到他們再次陷入同樣的僵局。

    唯許久之後,分析師才會意識到病人所産生的改變與工作量并不相稱。

     如果分析師知道這種反應有時是能預料到的,他就會問自己,病人内心哪些因素阻礙他接受改變這種會帶來一系列惡果的态度。

    這往往有很多因素,而且它們隻能一點點地解決。

    病人可能仍然被絕望感所嚴重麻痹,因而無法考慮改變的可能性。

    他被迫戰勝分析師,挫敗他、讓他覺得自己愚蠢至極,這可能比他的個人利益更重要。

    他的外化傾向可能仍然很嚴重,以至于盡管他意識到了這些後果,也無法将這種見解運用到自己身上。

    他需要感到無所不能,這種需要可能仍然非常強烈,因而即使他看到這些後果是不可避免的,但還是在内心持保留态度,認為他能夠避開它們。

    他的理想化意象可能仍然很刻闆,所以他無法接受自己的任何神經症态度或沖突。

    于是,他隻是會生自己的氣,覺得他應該能夠征服這個困難,僅僅因為他知曉了這個困難。

    意識到這些可能性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這些遏制病人改變動力的因素被忽略了,精神分析就很容易退化到休斯頓·彼得遜所說的&ldquo狂熱的心理學&rdquo,一種以心理學為由的心理學。

    在這些情況下讓病人接受自己就能帶來一個明顯的收獲。

    即使沖突本身并沒有改變之處,但他會深深感到舒緩,并開始表現出想要擺脫自己身處的迷網。

    一旦這種有利條件建立起來,很快就會帶來改變。

     無須說,以上描述并不意味着要論述精神分析的技術。

    我既不想讨論在這個過程中起惡化作用的所有因素,也不想囊括所有有療效的因素。

    例如,我并沒有讨論任何關于病人把自己所有攻防特點帶到分析關系中而引起的困難或效益,盡管這是個很重要的要素。

    我所讨論的步驟隻構成了基本過程,這些過程每次都要審查明顯的新傾向或沖突。

    通常不可能按順序進行,因為即使某個問題一目了然,病人也可能看不到。

    正如我們在僭取權利的例子中所見,一個問題可能隻是先揭露另一個必須分析的問題。

    隻要最終每一步都做到了,順序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由分析工作所帶來的具體症狀改變,自然會因所處理的主題不同而變化。

    一旦病人認識到自己對無能的無意識憤怒及其背景,恐慌狀态就可能平息。

    一旦他看到自己所處的困境,抑郁狀态就可能消散。

    但每一次做得好的分析,還會給病人對他人和自己的态度帶來一定的改變,不管修通的問題是什麼。

    如果我們要解決一些不同的問題,諸如過分強調性、相信現實會如他所願和對壓迫過于敏感,我們就會發現,在這些問題上的分析幾乎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影響他的人格。

    不管分析的是哪些困難,敵意、無助、恐懼和疏遠自己與他人都會減退。

    例如,讓我們試想,疏遠自我在每種情況中是如何減輕的。

    一個過度強調性的病人,隻有在性關系與性幻想中才感覺自己活着;他的勝利與失敗都限制在性領域之内;他覺得自己的唯一價值就在于性吸引力。

    隻有當他明白了這種狀态,他才會開始對生活的其他方面感興趣,并從而拯救自己。

    一個人覺得現實受限于自己想象中的規劃,也就看不見自己是一個有機能的人類。

    他既看不見自己的有限性,也看不到自己的現實價值。

    通過分析,他不再錯把自己的潛力當作成就;他不僅能面對,還能覺得自己就是他的真實模樣。

    一個人對壓迫過于敏感,察覺不到自己的渴望與信仰,還覺得是别人在操控和強迫他。

    一旦分析了這種狀态,他就會開始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因而有能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每次分析中,受壓抑的敵意都會凸顯出來,使病人一時更為惱怒,不管這種敵意的類型和來源是什麼。

    但每一次放棄一種神經症态度,失去理性的敵意就會減輕。

    一旦病人看到自己在困難中的責任,而不是外化,一旦他不再那麼脆弱、那麼恐懼、那麼依賴、那麼苛求等,他也就不那麼有敵意了。

     敵意主要通過減少無助來減輕。

    一個人變得越強大,就越不會覺得被他人威脅。

    力量的蓄積有各種來源:他轉移到别人身上的重心停在了自己身上;他感到更積極主動,并開始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他會逐漸具有更多可用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