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 神經症沖突的消除
關燈
小
中
大
為正是這種反應的所有細節表明了,在病人準備好處理分析師提出的問題之前必須先修通什麼問題。
下面這種情況可以作為例證。
一個病人意識到,在他的人際關系中,他對于對方提出的任何要求都表現得非常惱怒。
即使最合理的要求也被視為壓迫,最理所應當的批評也被視為侮辱。
同時,他又不由自主地要求過度的奉獻,并随随便便地表達尖酸刻薄的批評。
換言之,他意識到自己應當得到一切特權,同時又否定對方的任何特權。
他逐漸明白,這種态度就算不摧毀也會損害他的友誼與婚姻。
到目前為止,他在分析過程中都表現得非常積極且卓有成效。
但當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态度的後果之後,就會陷入沉默;會略微有點抑郁和焦慮。
一些自由聯想也表明一種強烈的回避傾向,這顯然與他之前渴望與女性建立良好關系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
回避沖動表明了他一想到親密關系會有多無法忍受:他在理論上接受權利的平等,但在實踐中卻拒絕這個觀點。
雖然他的抑郁是對于發現自己處于無法解決的困境中的反應,但回避傾向意味着他正在摸索一種解決的途徑。
當他意識到回避的徒勞,并看到除了改變自己的态度别無他法,他就開始對為何自己如此難以接受親密關系而産生興趣。
此後的自由聯想很快表明,在情感上,他隻看到兩種選擇,要麼擁有所有權利,要麼什麼權利都沒有。
他吐露出一種憂慮,如果他放棄任何權利,他就再也無法為所欲為,而隻能永遠服從别人的願望。
這反過來又打開了他的依從與謙虛的全部領域,盡管之前接觸過這一塊,但從未看見它們的所有深度與重要性。
出于各種理由,他的依從與依賴非常強烈,以至于他必須建立起一種虛假的防禦措施來為自己撈取所有特權。
在他的依從性仍然是一種迫切的内心需要時,要放棄這種防禦就意味着獨自堙沒。
在他能考慮改變自己主觀的解決途徑之前,還必須修通他的依從傾向。
從這本書所讨論的所有問題中可以明确,我們研究一個問題絕不可能隻通過一條途徑,我們必須反複從各個角度來研究。
這是因為,任何單一的态度都有各種來源,而且在神經症的發展中都擔當着不同的功能。
因此,舉例說,息事甯人與&ldquo忍辱負重&rdquo的态度起源于對愛的神經症需要,隻有解決了這種需要才能處理這種态度。
隻有當理想化意象動搖時我們才能重新審查。
從這點來說,我們認為和解态度是病人覺得自己是聖人的表現。
它還涉及避免摩擦的需要,我們在讨論他的離群需要時就會發現這點。
此外,在病人害怕他人并需要極力避免施虐沖動顯現時,這種态度的強迫性也會更為清晰。
在其他例子中,病人對于壓迫的敏感可能首先被當作一種來自離群傾向的防禦态度,然後被視為他追求權力的投射,之後也許被視為外化、内心壓迫感或其他傾向的表達。
任何在分析中得以明确的神經症态度或沖突,都必須從它與整個人格的關系上來理解,這就是所謂的修通。
它涉及如下步驟:使病人意識到這種傾向或沖動的所有顯在和隐匿的表現,幫助他認識它的強迫性,并使他能夠領會它的主觀價值與不利後果。
當病人發現一種神經症特點時,傾向于通過立刻提出質疑來逃避檢查:&ldquo這是怎麼來的?&rdquo不管他是否意識到自己這麼做,他都希望通過轉向其曆史根源來解決這個問題。
分析師必須阻止他逃到過去,并鼓勵他首先檢查這個特點涉及哪些問題&mdash&mdash換言之,即鼓勵他了解這個特點本身。
他必須知道它特殊的表現方式、他掩蓋它的手段以及他對它的态度。
例如,如果病人對于表現依從的恐懼逐漸明晰,他就必須看到他有多憎恨、懼怕和鄙視自己任何謙卑的表現。
他必須認識到自己無意識建立起的種種約束,這些約束的目的是消除他生活中所有依從的可能性以及與依從傾向相關的東西。
于是,他會明白,這些明顯相異的态度服務于同一目标;他麻痹了自己對他人的敏感性,以至于意識不到他們的感受、渴望或反應;這使他完全不為别人着想;他遏制了對他人的一切好感,以及被他人喜歡的渴望;他蔑視别人身上的溫柔與善良;他不由自主地拒絕種種要求;在人際關系中,他覺得自己有資格喜怒無常、批評與苛求他人,但否定對方的任何這種特權。
或者,如果突出的是病人的萬能感,讓他意識到他有這種感覺并不夠。
他必須看到,他從早到晚都在給自己安排不可能的任務;例如,他認為自己應該火速寫出一篇主題複雜的優秀論文;他期望自己表現自然,盡管疲勞也要容光煥發;在分析中,他希望在自己發現問題那一刻就解決這個問題。
接下來,病人必須意識到,他的行為是受某個傾向的驅使,而沒有顧及(通常是違背)自己的渴望或最大利益。
他必須認識到,強迫性是不加選擇的,往往不會參考現實條件。
例如,他必須看到,他找碴的态度既指向朋友,也指向敵人;他不管對方怎樣表現就訓斥對方:如果對方親切友善,他就會懷疑對方于心有愧;如果對方維護自己,那他就是專橫跋扈的;如果對方讓步,那他就是懦弱的人;如果他想要和他在一起,那他這個人就太容易弄到手;如果他拒絕某些事,那他就是小氣吝啬的,諸如此類。
或者,如果要讨論的是病人不确定自己是否被需要或受歡迎,他就必須認識到,他的這種态度是不顧任何反面證據而持續存在的。
理解某種傾向的強迫性還涉及認識自己對于該傾向受挫的反應。
例如,如果出現的傾向是關于這個病人對愛的需要,那他就必須看到,他會為任何拒絕或不夠友好的迹象感到失落和驚慌,不管這種迹象有多微不足道,或那個人對他有多不重要。
第一步向病人表明了他問題的程度,而第二步使他明确了問題背後那些驅動力的強度。
二者都能引發他進一步檢視自己的興趣。
當我們要檢查某個傾向的主觀價值時,病人自己往往渴望主動提供信息。
他可能會指出,他對于權威或類似壓迫的叛逆與反抗是必需的,甚至是救命的,否則他早被一個專制的父母給掩埋了;優越感的觀念有助于防止他去面對自己所缺乏的自尊;他的離群或&ldquo無所謂&rdquo态度保護他不受傷害。
這類自由聯想的确是出現在防禦态度中,但它們也可能透露真情。
它們告訴我們有關最初為何會産生這種态度的種種原因,從而告訴我們這種态度的曆史價值,并讓我們更清楚病人的發展。
但遠不止于此,它們還能使我們明白這個傾向的功能。
從治療的角度看,這些功能具有最重要的好處。
沒有哪種神經症傾向或沖突隻是過去的殘遺物&mdash&mdash一種可說是一經建立就持續存在的習慣。
我們可以确信,它取決于已有
下面這種情況可以作為例證。
一個病人意識到,在他的人際關系中,他對于對方提出的任何要求都表現得非常惱怒。
即使最合理的要求也被視為壓迫,最理所應當的批評也被視為侮辱。
同時,他又不由自主地要求過度的奉獻,并随随便便地表達尖酸刻薄的批評。
換言之,他意識到自己應當得到一切特權,同時又否定對方的任何特權。
他逐漸明白,這種态度就算不摧毀也會損害他的友誼與婚姻。
到目前為止,他在分析過程中都表現得非常積極且卓有成效。
但當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态度的後果之後,就會陷入沉默;會略微有點抑郁和焦慮。
一些自由聯想也表明一種強烈的回避傾向,這顯然與他之前渴望與女性建立良好關系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
回避沖動表明了他一想到親密關系會有多無法忍受:他在理論上接受權利的平等,但在實踐中卻拒絕這個觀點。
雖然他的抑郁是對于發現自己處于無法解決的困境中的反應,但回避傾向意味着他正在摸索一種解決的途徑。
當他意識到回避的徒勞,并看到除了改變自己的态度别無他法,他就開始對為何自己如此難以接受親密關系而産生興趣。
此後的自由聯想很快表明,在情感上,他隻看到兩種選擇,要麼擁有所有權利,要麼什麼權利都沒有。
他吐露出一種憂慮,如果他放棄任何權利,他就再也無法為所欲為,而隻能永遠服從别人的願望。
這反過來又打開了他的依從與謙虛的全部領域,盡管之前接觸過這一塊,但從未看見它們的所有深度與重要性。
出于各種理由,他的依從與依賴非常強烈,以至于他必須建立起一種虛假的防禦措施來為自己撈取所有特權。
在他的依從性仍然是一種迫切的内心需要時,要放棄這種防禦就意味着獨自堙沒。
在他能考慮改變自己主觀的解決途徑之前,還必須修通他的依從傾向。
從這本書所讨論的所有問題中可以明确,我們研究一個問題絕不可能隻通過一條途徑,我們必須反複從各個角度來研究。
這是因為,任何單一的态度都有各種來源,而且在神經症的發展中都擔當着不同的功能。
因此,舉例說,息事甯人與&ldquo忍辱負重&rdquo的态度起源于對愛的神經症需要,隻有解決了這種需要才能處理這種态度。
隻有當理想化意象動搖時我們才能重新審查。
從這點來說,我們認為和解态度是病人覺得自己是聖人的表現。
它還涉及避免摩擦的需要,我們在讨論他的離群需要時就會發現這點。
此外,在病人害怕他人并需要極力避免施虐沖動顯現時,這種态度的強迫性也會更為清晰。
在其他例子中,病人對于壓迫的敏感可能首先被當作一種來自離群傾向的防禦态度,然後被視為他追求權力的投射,之後也許被視為外化、内心壓迫感或其他傾向的表達。
任何在分析中得以明确的神經症态度或沖突,都必須從它與整個人格的關系上來理解,這就是所謂的修通。
它涉及如下步驟:使病人意識到這種傾向或沖動的所有顯在和隐匿的表現,幫助他認識它的強迫性,并使他能夠領會它的主觀價值與不利後果。
當病人發現一種神經症特點時,傾向于通過立刻提出質疑來逃避檢查:&ldquo這是怎麼來的?&rdquo不管他是否意識到自己這麼做,他都希望通過轉向其曆史根源來解決這個問題。
分析師必須阻止他逃到過去,并鼓勵他首先檢查這個特點涉及哪些問題&mdash&mdash換言之,即鼓勵他了解這個特點本身。
他必須知道它特殊的表現方式、他掩蓋它的手段以及他對它的态度。
例如,如果病人對于表現依從的恐懼逐漸明晰,他就必須看到他有多憎恨、懼怕和鄙視自己任何謙卑的表現。
他必須認識到自己無意識建立起的種種約束,這些約束的目的是消除他生活中所有依從的可能性以及與依從傾向相關的東西。
于是,他會明白,這些明顯相異的态度服務于同一目标;他麻痹了自己對他人的敏感性,以至于意識不到他們的感受、渴望或反應;這使他完全不為别人着想;他遏制了對他人的一切好感,以及被他人喜歡的渴望;他蔑視别人身上的溫柔與善良;他不由自主地拒絕種種要求;在人際關系中,他覺得自己有資格喜怒無常、批評與苛求他人,但否定對方的任何這種特權。
或者,如果突出的是病人的萬能感,讓他意識到他有這種感覺并不夠。
他必須看到,他從早到晚都在給自己安排不可能的任務;例如,他認為自己應該火速寫出一篇主題複雜的優秀論文;他期望自己表現自然,盡管疲勞也要容光煥發;在分析中,他希望在自己發現問題那一刻就解決這個問題。
接下來,病人必須意識到,他的行為是受某個傾向的驅使,而沒有顧及(通常是違背)自己的渴望或最大利益。
他必須認識到,強迫性是不加選擇的,往往不會參考現實條件。
例如,他必須看到,他找碴的态度既指向朋友,也指向敵人;他不管對方怎樣表現就訓斥對方:如果對方親切友善,他就會懷疑對方于心有愧;如果對方維護自己,那他就是專橫跋扈的;如果對方讓步,那他就是懦弱的人;如果他想要和他在一起,那他這個人就太容易弄到手;如果他拒絕某些事,那他就是小氣吝啬的,諸如此類。
或者,如果要讨論的是病人不确定自己是否被需要或受歡迎,他就必須認識到,他的這種态度是不顧任何反面證據而持續存在的。
理解某種傾向的強迫性還涉及認識自己對于該傾向受挫的反應。
例如,如果出現的傾向是關于這個病人對愛的需要,那他就必須看到,他會為任何拒絕或不夠友好的迹象感到失落和驚慌,不管這種迹象有多微不足道,或那個人對他有多不重要。
第一步向病人表明了他問題的程度,而第二步使他明确了問題背後那些驅動力的強度。
二者都能引發他進一步檢視自己的興趣。
當我們要檢查某個傾向的主觀價值時,病人自己往往渴望主動提供信息。
他可能會指出,他對于權威或類似壓迫的叛逆與反抗是必需的,甚至是救命的,否則他早被一個專制的父母給掩埋了;優越感的觀念有助于防止他去面對自己所缺乏的自尊;他的離群或&ldquo無所謂&rdquo态度保護他不受傷害。
這類自由聯想的确是出現在防禦态度中,但它們也可能透露真情。
它們告訴我們有關最初為何會産生這種态度的種種原因,從而告訴我們這種态度的曆史價值,并讓我們更清楚病人的發展。
但遠不止于此,它們還能使我們明白這個傾向的功能。
從治療的角度看,這些功能具有最重要的好處。
沒有哪種神經症傾向或沖突隻是過去的殘遺物&mdash&mdash一種可說是一經建立就持續存在的習慣。
我們可以确信,它取決于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