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施虐傾向
關燈
小
中
大
沒有安全感,讓他們覺得自己在束縛或幹擾他,并暗自以讓他們出洋相為樂。
但施虐沖動可能被壓抑得更深,于是引起所謂的轉換型施虐。
這裡所發生的情況是,這個人極度害怕自己的沖動,因而極力防止這些沖動被暴露給自己或别人。
他會回避一切類似于主張、攻擊或敵意的東西,因而會徹底且廣泛性地遭到抑制。
隻需簡要叙述就能說明這個過程帶來了什麼問題。
要竭力阻止自己奴役他人就得沒有發号施令的能力,更不用說要采取負責或領導的姿态。
這導緻在施加影響或給予建議方面過于小心謹慎,它還涉及壓抑最合理的嫉妒。
一個優秀的觀察者也隻會注意到,當事情不順心如意時,這個人會有頭痛、胃病或其他症狀。
竭力阻止自己剝削他人會使自謙傾向引人注目。
它表現在不敢表達任何願望,甚至不敢有願望;不敢反抗虐待,或甚至不敢感覺被虐待;偏重于把别人的期望或要求看得比自己的更合理或更重要;情願被剝削,也不願維護自己的利益。
這種人進退維谷。
他害怕自己的剝削沖動,但又鄙視自己的謙遜,他認為謙遜是懦弱的表現。
而一旦他(一如既往地)被剝削,他就會陷入無法解決的困境之中,可能會表現出抑郁狀态或某些功能性症狀。
同樣,他不是挫敗别人,而是過于擔心不要使他們失望,要體貼周到,要寬宏大量。
他會竭盡全力避免任何料想中會傷害别人感受的事,或會以某種方式羞辱到他人的事。
他會憑直覺挑&ldquo美好的&rdquo來說,例如會提升他人自信的贊美之詞。
他不由自主地傾向于把責任推給自己,并一再地緻歉。
如果他必須做出批評,他會以最溫和的形式。
即使别人過分謾罵他,他也隻會表現出&ldquo理解&rdquo。
但同時,他又對羞辱非常敏感,并為此痛苦不堪。
一旦深深壓抑,施虐性地玩弄感情可能會被替代,覺得自己無力吸引任何人。
因此,一個人可能真心相信(常常無視反面證據)自己對于異性沒有吸引力,相信自己必須滿足于殘羹剩飯。
要說這種情況是自卑感,隻是用另一個詞來形容這個人的有意識感受,以及隻是他自輕自賤的表達方式。
但這裡相關的是,沒有吸引力的觀念可能隻是一種無意識的畏懼,躲避玩征服與拒絕的激情遊戲。
在分析過程中,病人無意識地篡改了自己各種愛的關系的全貌,這點可能會逐漸明晰。
還會發生一個令人費解的改變:&ldquo醜小鴨&rdquo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渴望和吸引他人的能力,但一旦别人重視他的進步,他就會憤慨、輕蔑地仇視他們。
随之出現的人格狀況具有欺騙性,而且很難評估。
它與依從型人具有顯著的相似性。
事實上,雖然明顯的施虐者通常屬于攻擊型,但轉換型施虐者通常始于主導性依從傾向的發展。
有可能,他在童年期受到了特别嚴重的打擊,并被迫就範。
他可能歪曲自己的感受,而且,他不是反抗壓迫者,而是轉為去愛那個人。
随着他長大,也許大概到了青春期,沖突就會變得無法忍受,他就會求助于離群。
但當他面對失敗時,他就再也無法忍受象牙塔中孤立的狀态。
于是他似乎又回歸到之前的依賴,但有一點差别:他對愛的需要非常強烈,以至于為了不獨處,他願意付出一切代價。
與此同時,他尋得愛的機會減小了,因為他的離群需要還存在,持續幹擾他與某人接觸的渴望。
這種掙紮使他疲憊不堪,他開始絕望,并發展出施虐傾向。
但他對人的需要如此迫切,以至于他不僅要壓抑自己的施虐傾向,還要竭力阻止它被揭露。
在這種情況下,與他人在一起是一種壓力,盡管他可能沒有意識到這點。
他傾向于呆闆與羞怯。
他必須一直扮演一個與他施虐沖動相反的角色。
很自然的是,他自己應該覺得自己真的喜歡人們,而一旦他在分析中意識到,他對他們完全沒感覺,或至少非常不确定自己的感覺,他就會感到十分震驚。
在這一刻,他傾向于把這個表面上的缺陷當作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
但實際上,他隻是處于放棄僞裝正面感受的階段,而且他隻是無意識地選擇毫無感覺,而不是面對自己的施虐沖動。
當他認識到這些沖動,并開始克服它們,才可能開始發展對他人的正面感受。
然而,在這種狀況中,某些要素向訓練有素的觀察者表明這種施虐傾向的僞裝。
首先,可以看到他總是以某種隐蔽的方式威脅、剝削和挫敗别人。
對他人往往有一種可覺察到但卻是無意識的蔑視,在表面上歸因于别人低等的道德标準。
此外,有大量指向施虐的不協調性。
例如,這個人可能有時會忍受針對自己的施虐行為,似乎懷有無限的耐心,但另一些時候,又對最輕微的支配、剝削或羞辱表現得非常敏感。
最後,他給人的印象是&ldquo受虐&rdquo,顧名思義,也即是沉浸于受害感。
但由于這個詞語及其背後的觀念具有誤導性,所以最好繞過它,改為描述相關的要素。
轉換型施虐者在自我維護方面受到彌散性的抑制作用,他在任何情況下都很容易受害。
但是,除此之外,因為他在自己的軟弱中深感惱火,所以他其實常常受到公然施虐者的吸引,贊賞他們的同時又痛恨他們&mdash&mdash如同後者覺得他是個自願的受害者,也會被他吸引。
因此,他讓自己妨礙剝削、挫傷與羞辱。
然而,他遠非享受這種虐待,而是深受其苦。
它所帶給他的,是有機會通過别人來實施自己的施虐沖動,而不必面對自己的施虐。
他可以感到無辜,并在道德上憤懑不已,雖然他同時又希望有朝一日能勝過這個施虐者,然後打敗他。
弗洛伊德觀察到了我所描述的這種景象,但他的推論削弱了他的發現。
通過使它們符合他的整個哲學框架,他用它們來證明,不管一個人表面上有多善良,内在仍具有破壞性。
實際上,這種狀況是某種神經症的某種産物。
我們從把施虐者視為性變态,或用複雜的術語來說他是一個刻薄惡毒的人,已經經曆了一段漫漫長路。
性變态相對比較罕見,一旦出現,也隻是在表達對于他人的一般性态度。
破壞性傾向是無可否認的,但一旦我們理解了它就會看到,在這些表面上缺乏人性的行為背後,有一個正在受苦的人。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能通過治療而影響到這樣的人。
我們發現他是一個孤注一擲的人,他在為一種打敗過他的生活而索賠。
*** [1]埃裡希·弗洛姆,《神經症的個體與社會根源》,載于《美國社會學評論》第9卷,第4期,1944年。
[2]奧爾德斯·赫胥黎,《韶光有盡時》,哈珀兄弟出版社,1944年。
[3]埃裡希·弗洛姆,《逃避自由》,法勒-萊恩哈特出版社,1941年。
但施虐沖動可能被壓抑得更深,于是引起所謂的轉換型施虐。
這裡所發生的情況是,這個人極度害怕自己的沖動,因而極力防止這些沖動被暴露給自己或别人。
他會回避一切類似于主張、攻擊或敵意的東西,因而會徹底且廣泛性地遭到抑制。
隻需簡要叙述就能說明這個過程帶來了什麼問題。
要竭力阻止自己奴役他人就得沒有發号施令的能力,更不用說要采取負責或領導的姿态。
這導緻在施加影響或給予建議方面過于小心謹慎,它還涉及壓抑最合理的嫉妒。
一個優秀的觀察者也隻會注意到,當事情不順心如意時,這個人會有頭痛、胃病或其他症狀。
竭力阻止自己剝削他人會使自謙傾向引人注目。
它表現在不敢表達任何願望,甚至不敢有願望;不敢反抗虐待,或甚至不敢感覺被虐待;偏重于把别人的期望或要求看得比自己的更合理或更重要;情願被剝削,也不願維護自己的利益。
這種人進退維谷。
他害怕自己的剝削沖動,但又鄙視自己的謙遜,他認為謙遜是懦弱的表現。
而一旦他(一如既往地)被剝削,他就會陷入無法解決的困境之中,可能會表現出抑郁狀态或某些功能性症狀。
同樣,他不是挫敗别人,而是過于擔心不要使他們失望,要體貼周到,要寬宏大量。
他會竭盡全力避免任何料想中會傷害别人感受的事,或會以某種方式羞辱到他人的事。
他會憑直覺挑&ldquo美好的&rdquo來說,例如會提升他人自信的贊美之詞。
他不由自主地傾向于把責任推給自己,并一再地緻歉。
如果他必須做出批評,他會以最溫和的形式。
即使别人過分謾罵他,他也隻會表現出&ldquo理解&rdquo。
但同時,他又對羞辱非常敏感,并為此痛苦不堪。
一旦深深壓抑,施虐性地玩弄感情可能會被替代,覺得自己無力吸引任何人。
因此,一個人可能真心相信(常常無視反面證據)自己對于異性沒有吸引力,相信自己必須滿足于殘羹剩飯。
要說這種情況是自卑感,隻是用另一個詞來形容這個人的有意識感受,以及隻是他自輕自賤的表達方式。
但這裡相關的是,沒有吸引力的觀念可能隻是一種無意識的畏懼,躲避玩征服與拒絕的激情遊戲。
在分析過程中,病人無意識地篡改了自己各種愛的關系的全貌,這點可能會逐漸明晰。
還會發生一個令人費解的改變:&ldquo醜小鴨&rdquo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渴望和吸引他人的能力,但一旦别人重視他的進步,他就會憤慨、輕蔑地仇視他們。
随之出現的人格狀況具有欺騙性,而且很難評估。
它與依從型人具有顯著的相似性。
事實上,雖然明顯的施虐者通常屬于攻擊型,但轉換型施虐者通常始于主導性依從傾向的發展。
有可能,他在童年期受到了特别嚴重的打擊,并被迫就範。
他可能歪曲自己的感受,而且,他不是反抗壓迫者,而是轉為去愛那個人。
随着他長大,也許大概到了青春期,沖突就會變得無法忍受,他就會求助于離群。
但當他面對失敗時,他就再也無法忍受象牙塔中孤立的狀态。
于是他似乎又回歸到之前的依賴,但有一點差别:他對愛的需要非常強烈,以至于為了不獨處,他願意付出一切代價。
與此同時,他尋得愛的機會減小了,因為他的離群需要還存在,持續幹擾他與某人接觸的渴望。
這種掙紮使他疲憊不堪,他開始絕望,并發展出施虐傾向。
但他對人的需要如此迫切,以至于他不僅要壓抑自己的施虐傾向,還要竭力阻止它被揭露。
在這種情況下,與他人在一起是一種壓力,盡管他可能沒有意識到這點。
他傾向于呆闆與羞怯。
他必須一直扮演一個與他施虐沖動相反的角色。
很自然的是,他自己應該覺得自己真的喜歡人們,而一旦他在分析中意識到,他對他們完全沒感覺,或至少非常不确定自己的感覺,他就會感到十分震驚。
在這一刻,他傾向于把這個表面上的缺陷當作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
但實際上,他隻是處于放棄僞裝正面感受的階段,而且他隻是無意識地選擇毫無感覺,而不是面對自己的施虐沖動。
當他認識到這些沖動,并開始克服它們,才可能開始發展對他人的正面感受。
然而,在這種狀況中,某些要素向訓練有素的觀察者表明這種施虐傾向的僞裝。
首先,可以看到他總是以某種隐蔽的方式威脅、剝削和挫敗别人。
對他人往往有一種可覺察到但卻是無意識的蔑視,在表面上歸因于别人低等的道德标準。
此外,有大量指向施虐的不協調性。
例如,這個人可能有時會忍受針對自己的施虐行為,似乎懷有無限的耐心,但另一些時候,又對最輕微的支配、剝削或羞辱表現得非常敏感。
最後,他給人的印象是&ldquo受虐&rdquo,顧名思義,也即是沉浸于受害感。
但由于這個詞語及其背後的觀念具有誤導性,所以最好繞過它,改為描述相關的要素。
轉換型施虐者在自我維護方面受到彌散性的抑制作用,他在任何情況下都很容易受害。
但是,除此之外,因為他在自己的軟弱中深感惱火,所以他其實常常受到公然施虐者的吸引,贊賞他們的同時又痛恨他們&mdash&mdash如同後者覺得他是個自願的受害者,也會被他吸引。
因此,他讓自己妨礙剝削、挫傷與羞辱。
然而,他遠非享受這種虐待,而是深受其苦。
它所帶給他的,是有機會通過别人來實施自己的施虐沖動,而不必面對自己的施虐。
他可以感到無辜,并在道德上憤懑不已,雖然他同時又希望有朝一日能勝過這個施虐者,然後打敗他。
弗洛伊德觀察到了我所描述的這種景象,但他的推論削弱了他的發現。
通過使它們符合他的整個哲學框架,他用它們來證明,不管一個人表面上有多善良,内在仍具有破壞性。
實際上,這種狀況是某種神經症的某種産物。
我們從把施虐者視為性變态,或用複雜的術語來說他是一個刻薄惡毒的人,已經經曆了一段漫漫長路。
性變态相對比較罕見,一旦出現,也隻是在表達對于他人的一般性态度。
破壞性傾向是無可否認的,但一旦我們理解了它就會看到,在這些表面上缺乏人性的行為背後,有一個正在受苦的人。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能通過治療而影響到這樣的人。
我們發現他是一個孤注一擲的人,他在為一種打敗過他的生活而索賠。
*** [1]埃裡希·弗洛姆,《神經症的個體與社會根源》,載于《美國社會學評論》第9卷,第4期,1944年。
[2]奧爾德斯·赫胥黎,《韶光有盡時》,哈珀兄弟出版社,1944年。
[3]埃裡希·弗洛姆,《逃避自由》,法勒-萊恩哈特出版社,194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