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施虐傾向

關燈
h他們必須自食其果。

    正是這種報複心,而不是其他因素,扼殺了他内心所有同情與仁慈。

    為什麼他應該同情那些糟蹋了他生活(加上還比他過得好)的人?就個體情況而言,複仇的渴望可能是有意識的,例如,他可能意識到了自己對自己父母的報複心。

    然而,他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彌散性的人格傾向。

     正如我們迄今所見,施虐者因為感到被排斥,而且被判定是胡作非為,就在盲目報複中把自己的憤怒發洩到别人身上。

    而且我們現在知道,通過使别人痛苦,他力圖緩解自己的痛苦。

    但這算不上是完整的解釋。

    單是破壞性的方面,還不能解釋許多施虐追求中專心緻志的熱情。

    其中必然還有更正向的收獲,這些收獲對施虐者來說重要至極。

    這種說法可能看似與施虐是絕望的結果這個假設相矛盾。

    一個絕望的人怎麼可能還期待并追求什麼,而且還懷有如此充沛的精力?然而,其實站在主觀立場上是受益匪淺的。

    在貶低他人中,他不僅減輕了自己無法忍受的自卑,同時還給自己帶來優越感。

    當他塑造别人的生活時,他不僅收獲一種主宰他人的刺激感,還找到自己人生的替代性意義。

    當他在情感上剝削他人時,他給自己提供了一種替代性的情感生活,這減輕了他感覺的貧乏。

    當他挫敗他人時,他赢得了因勝利而來的耀武揚威,這掩蓋了他自己絕望不可救藥的失敗。

    這種報複性勝利的追求也許是他最強烈的驅動力。

     他的一切追求也用于滿足他對于激情與興奮的饑渴。

    一個健康平衡的人并不需要這種激情。

    他越成熟,就越不在乎激情。

    但施虐者的情感生活是空洞無物的,除了那些憤怒與勝利喜悅,基本上所有感覺都被遏制了,他雖生猶死,因而需要這些強烈的刺激來讓自己感覺還活着。

     最後同樣重要的是,他以施虐方式應對他人,這給他帶來力量感與自豪感,這些感受又加強了他無意識的萬能感。

    在分析過程中,病人對自己施虐傾向的态度會經曆極大的變化。

    當他第一次意識到施虐傾向時,他很容易采取一種批判性的态度。

    但這種含蓄的拒絕并不是真心實意的,而或多或少隻是在口頭上贊同現行标準。

    他可能會間歇性地自我厭惡。

    然而,之後一段時間,當他瀕臨放棄自己的施虐生活方式時,他可能突然覺得自己即将失去某個珍貴的東西。

    他可能表現出擔心,唯恐分析會把他變成一個令人鄙視的懦夫。

    而且,就像通常在分析中那樣,病人的擔心在主觀上是正當的:他失去了讓别人滿足他情感需要的力量,覺得自己是個可憐無助的人。

    最終他會發現,他從施虐中奪來的力量感與自豪感隻是一個可憐的替代品。

    它之所以對他如此珍貴,隻是因為他無法獲得真正的力量、真正的自豪。

     當我們認識到這些收獲的性質,我們就會看到,絕望的人可能狂熱地追尋某物這個說法并不矛盾。

    但他所期望找到的并不是更大的自由或更好的自我實現,所有構成他絕望感的東西都沒有改變,而他也不指望改變它們,他所追求的是替代品。

     情感方面的收獲是通過替代性的生活來實現。

    要施虐就意味着要通過其他人來過具有攻擊性的生活,還要在極大程度上過具有破壞性的生活。

    但這對于一個如此潰不成軍的人來說是唯一的生活方式。

    他不顧後果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而這種魯莽産生于絕望。

    既已無可失,他便隻可能有所得。

    在這點上說,施虐追求有一個積極的目标,而且必須被視為一種嘗試彌補的方式。

    之所以如此熱切地追求這個目标,是因為通過戰勝他人,施虐者能夠消除自己對失敗的可憐感。

     然而,這些追求中固有的破壞性成分隻有反彈到他自己身上才能維持。

    我們已經指出過自輕自賤能達到的程度,還有一種同樣重要的反彈作用,就是産生焦慮。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害怕報複:他害怕别人會以牙還牙,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在有意識中,這并不常表現為一種恐懼,而隻是覺得别人會盡可能(即如果他沒有先發制人)&ldquo待他不公&rdquo是理所當然的。

    他必須非常機警地預見與預言任何可能性的攻擊,由此在實際情況中不可侵犯。

    覺得自己不可侵犯的無意識信念常常相當重要。

    它給他帶來一種不可一世的安全感:他絕不可能受傷害,他絕不可能被揭露,他絕不可能遭受意外或感染疾病,他甚至不會死。

    如果盡管如此他還是受傷了,不管是人為還是意外,他僞造的安全感就會被擊碎,而他會很容易極度驚慌失措。

     在一定程度上,他的焦慮是害怕自己心中具有爆發性和破壞性的成分,他覺得自己像一個攜帶着炸彈的人,需要過度的自控和持續警戒來制約這些危險的成分。

    當他酗酒時,如果在酒精的影響下不夠畏懼放松,這些危險的成分就可能浮出表面,那他可能變得極具破壞性。

    在他覺得誘惑的特殊情況下,這些沖動也可能很容易被察覺。

    因此,在左拉的《人獸》中的施虐者,在被一個姑娘吸引的時候會變得恐慌萬分,因為這引發了謀殺她的沖動。

    目擊一次意外或殘忍行徑也可能導緻恐懼發作,因為這喚醒了他的破壞沖動。

     自卑與焦慮這兩個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導緻了施虐沖動的壓抑。

    壓抑的徹底性與深度各不相同。

    通常,破壞性沖動隻是被阻止在意識之外。

    總的來說,在個體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到底實施了多少施虐行為是令人吃驚的。

    他所意識得到的,隻是偶爾想要虐待弱者,隻是當他閱讀到一些施虐行為時會感到興奮,或有一些明顯的施虐幻想。

    但這些零零碎碎的看法是彼此孤立的。

    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對别人所做的大量行為在極大程度上是無意識的。

    他對于自己與他人的感覺麻木,這是掩蓋這一問題的一個因素;就算消除這個因素,他也無法在情感上體驗到自己的所作所為。

    而且,用來掩蓋施虐傾向的理由也往往非常巧妙,以至于不僅蒙騙施虐者自己,還甚至蒙騙了那些被他影響的人。

    我們不能忘記,施虐是嚴重神經症的末期。

    因此,他所采用的這些理由依賴于産生施虐傾向的神經症結構。

    例如,依從型人會以愛的無意識僞裝來奴役對方。

    他的種種要求也被歸咎于他的需要。

    因為他太無助,或太憂慮,或太虛弱,對方就應該為他服務。

    因為他無法獨處,對方就應該常伴他左右。

    通過無意識地證明别人使他有多麼痛苦,他能間接地表達自己的責備。

     攻擊型人會不加掩飾地表達自己的施虐傾向,然而,這并不意味着他更能意識到這些傾向。

    他毫不遲疑地表現自己的不滿、輕蔑與要求,但他除了覺得這是完全正當的之外,還覺得他隻是直率。

    他也會将自己不考慮他人以及剝削他人的事實外化,還會通過明确告訴他們對他有多不好來威脅他們。

     離群者在表達施虐傾向方面異常低調。

    他會悄無聲息地挫敗他們,通過他的回避傾向使他們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