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絕望
關燈
小
中
大
盡管有沖突,但神經症患者偶爾還是能夠感到心滿意足,還是能夠享受那些稱他心意的事情。
但他的愉悅感要經常出現,卻依賴太多條件。
他要在一些事上找到樂趣,除非他獨處,或除非他與别人分享;除非他是那個環境中的主導因素,或除非他在各方面得到支持。
他快樂的條件常常是矛盾的,這使得他快樂的機會變得更渺茫。
他可能樂于讓别人帶頭,但可能同時又讨厭這樣。
一個女人可能享受丈夫的成功,但可能又嫉妒他的成功。
她可能喜歡舉辦派對,但必須讓一切盡善盡美又使她還沒開始就已經疲憊不堪。
而一旦神經症患者找到短暫的快樂,又太容易被他的各種脆弱與恐懼給打亂。
而且,發生于日常生活中所謂的禍事,在他心中表現得極不相稱。
任何小錯誤都可能使他萎靡不振,因為它證明他一無是處,即使隻是因為一些不在他控制範圍内的因素。
任何沒有惡意的批評言論都可能使他煩惱或擔憂等。
結果,他通常比實際情況更不快樂、更不滿意。
這個情況現在已經夠糟糕了,還要被進一步地放大。
人類能夠忍受總量驚人的不幸,隻要他還存有希望。
但神經症的糾葛總是會滋生一定程度的絕望,而糾葛得越嚴重,絕望也就越大。
絕望可能被深埋于心:表面上看,神經症患者可能沉浸于想象或計劃讓事情更好的種種狀态中。
要是他結婚了,有一棟豪宅,有一個不同的領班,不同的妻子,那該多好;要是她是男性,能年長或年輕一點,能高一點或不這麼高,那該多好,那一切都萬事大吉了。
但有時,消除這些令人不安的因素确實證明是有用的。
然而,更多時候,這種希望僅僅是将内心的困難外化,是注定令他失望的。
神經症患者期望借由外部改變來改善環境,但難免把他自己與他的神經症都帶進新的情況中。
依靠外部因素的希望自然是更盛行于年輕人之中,這也是為何分析年輕人可能會不如預期那麼簡單的原因之一。
随着人的成長,随着希望逐一褪色,人們會更願意好好看看自己,把自己看作苦惱的一個可能來源。
即使一種普遍性的絕望感是無意識的,也能從各式各樣的指标中推測出它的存在和力量。
人生曆程中的某些片段可能顯示,一個人對于失望的反應在強度和持續時間上都完全與刺激不相稱。
因此,我們可能遇到一種徹徹底底的絕望感,而這種絕望在表面上産生于青春期的暗戀,産生于朋友的背叛、不公平的解雇、種種考試的失敗。
當然,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如此深刻的反應可能是出于哪些特别的原因。
但除了特别原因外,我們往往會發現,不幸經曆還會釋放出更深層的絕望。
同樣,時常想到死亡或冒出自殺念頭,不管有沒有情感因素,都表明一種彌散性的絕望,即便這個人表面上看來很樂觀。
普遍性的輕率無禮、拒絕重視任何事(不管是在分析情境之中還是之外)則是另一項指标,比如說明他在面對困難時很容易自暴自棄。
弗洛伊德所界定的負性治療反應就大抵屬于這種情況。
一種新見解盡管可能令人痛苦,卻提供了一條出路,但它可能隻會激起灰心喪氣,以及不情願經曆再次解決新問題的艱難困苦。
有時,這看起來好像是病人不相信自己能克服某個困難,但實際上,它表現出他對于從克服困難中有所收獲不抱希望。
在這些情況下,他抱怨說這種見解傷害或驚吓到他,還怨恨被分析師攪得心煩意亂,這些反應是符合他的邏輯的。
沉浸于預見或預言未來也是絕望的征兆。
雖然在表面上看,這好像一般是對于生活的焦慮,對于未知的焦慮,對于犯錯的焦慮,但我們會觀察到,在這種情況中,展望總是略帶悲觀色彩。
就像卡桑德拉,許多神經症患者所預見的多是不幸,鮮有好事。
在這方面集中于黑暗面而非光明面,會使一個人遭受深切的絕望感,不管有多明智地将其合理化。
最終,慢性的抑郁狀态可能會以非常隐蔽的方式存在,以至于不會讓人覺得是抑郁。
飽經折磨的人也可能機能狀态相當良好。
他們也能快樂,也能玩得高興,但他們可能要花時間在早上把自己喚醒,讓自己振作,可以說是讓自己再次忍受生活。
生活是永恒的負擔,以至于他們幾乎不會把生活視為生活本身,也幾乎不會對此抱怨。
但他們的精神狀态永遠都處于低谷。
雖然絕望感的來源總是無意識的,但感覺本身可能非常有意識。
一個人可能有一種彌散性的厄運感,或者他可能普遍采取一種逆來順受的态度來對待生活,不指望好事,隻是覺得生活必須拿來忍受。
或者他可能以哲學的話來表達絕望,事實上他是說,生活在本質上是悲慘不幸的,隻有傻子才會騙自己說人的命運不是永恒不變的。
病人的絕望感可能在初步會談時就給我們留下印象。
他不願做出一點點犧牲,不願忍受絲毫麻煩,也不願冒一丁點風險。
他可能因而表現出過于任性的樣子。
但事實是,一旦他不期望從犧牲有所收獲時,就找不到任何強迫性的理由要這麼做。
在分析情境之外也能看到類似的态度。
他們待在完全不滿意的處境中,而一點點努力和主動性就能改
但他的愉悅感要經常出現,卻依賴太多條件。
他要在一些事上找到樂趣,除非他獨處,或除非他與别人分享;除非他是那個環境中的主導因素,或除非他在各方面得到支持。
他快樂的條件常常是矛盾的,這使得他快樂的機會變得更渺茫。
他可能樂于讓别人帶頭,但可能同時又讨厭這樣。
一個女人可能享受丈夫的成功,但可能又嫉妒他的成功。
她可能喜歡舉辦派對,但必須讓一切盡善盡美又使她還沒開始就已經疲憊不堪。
而一旦神經症患者找到短暫的快樂,又太容易被他的各種脆弱與恐懼給打亂。
而且,發生于日常生活中所謂的禍事,在他心中表現得極不相稱。
任何小錯誤都可能使他萎靡不振,因為它證明他一無是處,即使隻是因為一些不在他控制範圍内的因素。
任何沒有惡意的批評言論都可能使他煩惱或擔憂等。
結果,他通常比實際情況更不快樂、更不滿意。
這個情況現在已經夠糟糕了,還要被進一步地放大。
人類能夠忍受總量驚人的不幸,隻要他還存有希望。
但神經症的糾葛總是會滋生一定程度的絕望,而糾葛得越嚴重,絕望也就越大。
絕望可能被深埋于心:表面上看,神經症患者可能沉浸于想象或計劃讓事情更好的種種狀态中。
要是他結婚了,有一棟豪宅,有一個不同的領班,不同的妻子,那該多好;要是她是男性,能年長或年輕一點,能高一點或不這麼高,那該多好,那一切都萬事大吉了。
但有時,消除這些令人不安的因素确實證明是有用的。
然而,更多時候,這種希望僅僅是将内心的困難外化,是注定令他失望的。
神經症患者期望借由外部改變來改善環境,但難免把他自己與他的神經症都帶進新的情況中。
依靠外部因素的希望自然是更盛行于年輕人之中,這也是為何分析年輕人可能會不如預期那麼簡單的原因之一。
随着人的成長,随着希望逐一褪色,人們會更願意好好看看自己,把自己看作苦惱的一個可能來源。
即使一種普遍性的絕望感是無意識的,也能從各式各樣的指标中推測出它的存在和力量。
人生曆程中的某些片段可能顯示,一個人對于失望的反應在強度和持續時間上都完全與刺激不相稱。
因此,我們可能遇到一種徹徹底底的絕望感,而這種絕望在表面上産生于青春期的暗戀,産生于朋友的背叛、不公平的解雇、種種考試的失敗。
當然,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如此深刻的反應可能是出于哪些特别的原因。
但除了特别原因外,我們往往會發現,不幸經曆還會釋放出更深層的絕望。
同樣,時常想到死亡或冒出自殺念頭,不管有沒有情感因素,都表明一種彌散性的絕望,即便這個人表面上看來很樂觀。
普遍性的輕率無禮、拒絕重視任何事(不管是在分析情境之中還是之外)則是另一項指标,比如說明他在面對困難時很容易自暴自棄。
弗洛伊德所界定的負性治療反應就大抵屬于這種情況。
一種新見解盡管可能令人痛苦,卻提供了一條出路,但它可能隻會激起灰心喪氣,以及不情願經曆再次解決新問題的艱難困苦。
有時,這看起來好像是病人不相信自己能克服某個困難,但實際上,它表現出他對于從克服困難中有所收獲不抱希望。
在這些情況下,他抱怨說這種見解傷害或驚吓到他,還怨恨被分析師攪得心煩意亂,這些反應是符合他的邏輯的。
沉浸于預見或預言未來也是絕望的征兆。
雖然在表面上看,這好像一般是對于生活的焦慮,對于未知的焦慮,對于犯錯的焦慮,但我們會觀察到,在這種情況中,展望總是略帶悲觀色彩。
就像卡桑德拉,許多神經症患者所預見的多是不幸,鮮有好事。
在這方面集中于黑暗面而非光明面,會使一個人遭受深切的絕望感,不管有多明智地将其合理化。
最終,慢性的抑郁狀态可能會以非常隐蔽的方式存在,以至于不會讓人覺得是抑郁。
飽經折磨的人也可能機能狀态相當良好。
他們也能快樂,也能玩得高興,但他們可能要花時間在早上把自己喚醒,讓自己振作,可以說是讓自己再次忍受生活。
生活是永恒的負擔,以至于他們幾乎不會把生活視為生活本身,也幾乎不會對此抱怨。
但他們的精神狀态永遠都處于低谷。
雖然絕望感的來源總是無意識的,但感覺本身可能非常有意識。
一個人可能有一種彌散性的厄運感,或者他可能普遍采取一種逆來順受的态度來對待生活,不指望好事,隻是覺得生活必須拿來忍受。
或者他可能以哲學的話來表達絕望,事實上他是說,生活在本質上是悲慘不幸的,隻有傻子才會騙自己說人的命運不是永恒不變的。
病人的絕望感可能在初步會談時就給我們留下印象。
他不願做出一點點犧牲,不願忍受絲毫麻煩,也不願冒一丁點風險。
他可能因而表現出過于任性的樣子。
但事實是,一旦他不期望從犧牲有所收獲時,就找不到任何強迫性的理由要這麼做。
在分析情境之外也能看到類似的态度。
他們待在完全不滿意的處境中,而一點點努力和主動性就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