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人格的貧乏

關燈
要考慮未解決沖突的後果,就要進入到一個看似無邊無際的領地,一個未經探索過的地方。

    也許,我們可以先從症狀性障礙着手,例如抑郁、酗酒、癫痫或精神分裂等,希望由此可以對特定的紊亂有更好的理解。

    然後,我更願意從一個更普遍的觀點出發,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未解決的沖突會給我們的精力、整合與幸福帶來什麼影響?我之所以采取這個角度,是因為我相信,如果不了解基本的人性基礎,就無法領會到任何症狀性障礙的意義。

    現代精神病學傾向于找到一種便捷的理論闡釋方式去解釋已有的綜合症狀,從處理綜合症狀的臨床醫生的需要來看,這種傾向并不違反常情。

    但這麼做不太切實可行,姑且不論科學性,就好比一個建築工程師還沒打地基就要修頂樓。

     我這個問題中的有些要素之前已經提到過了,這裡隻需要詳細說明一下。

    其他要素在之前的讨論中比較隐晦,也正是需要補充這一方面。

    我們的目的不是要讓讀者隐隐覺得未解決沖突是有害的,而是清楚詳細地向讀者描述它們對人格的摧殘。

     生活在未解決沖突中主要會造成精力的毀滅性浪費,這不僅是由沖突本身引起,還由于努力消除沖突的所有迂回手段。

    當一個人基本處于分裂狀态,他就絕不可能全心全意地把精力投入到任何事上,除了總是想要追求兩個或以上的矛盾目标。

    這意味着,他要麼分散自己的精力,要麼積極挫傷自己的努力。

    前者适用于那些理想化意象類似于培爾·金特的人,他們哄騙自己相信自己可以超越一切。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女人想要當一個理想母親,想要當一個完美家庭主婦,想要穿着體面,想要占有主導性的社會政治地位,想要當一個忠誠的妻子,想要有婚外情,還想為自己做一些生産性工作。

    無須說,這不可能實現,她勢必全軍覆沒,而她的精力也會被浪費掉,不管她多有天賦。

     更普遍相關的是在單個追求上所遭受的挫折,這些追求的矛盾動力是相互制約的。

    一個人可能想做一個優秀的朋友,但他專橫跋扈、要求苛刻,以至于他這方面的潛力永遠無法實現。

    另一個人想要他的孩子出人頭地,但他對個人權力的追求與專斷作風從中作梗。

    還有人想要寫書卻頭疼欲裂,或每當他無法立刻組織好他想表達的話,就會陷入緻命的疲乏之中。

    這種情況也是因為理想化意象:由于他是個才華橫溢的人,難道不應該下筆如神嗎?每當不如所料時,他就會對自己大發雷霆。

    而另一個人,他想在會議上陳述一個真正有價值的觀點。

    但他不僅想以一種令人印象深刻、令人自愧不如的方式來表達,還想受人喜愛,不想令人反感,同時又因為他對自輕自賤的外化而預感要遭嘲笑。

    結果,他完全無法思考,他所産生的想法也永遠無法成形。

    還有一個人,他本可以是一個優秀的組織者,但由于他的施虐傾向,周圍每個人都與他作對。

    沒必要再繼續舉例了,因為隻要我們看看自己,看看我們周圍的人,就能找到一大堆例子。

     這種目标方向不明确的問題也有一個例外。

    有時,神經症患者對目标表現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忠誠:男性可能會為他們的雄心抱負犧牲一切,包括他的尊嚴;女性可能除了愛,對生活一無所求;父母可能為孩子而犧牲全部利益。

    這種人給人的印象就是全心全意。

    但是,正如我們所說過的,他們其實追求的是海市蜃樓,是看似能解決他們沖突的幻象。

    表面上的全心全意是一種絕望,而不是一種整合。

     揮霍精力的不隻是沖突性需要和沖動。

    保護性結構的其他因素也具有相同的功效。

    由于部分基本沖突的抑制作用,整個人格都被遮擋起來了。

    被遮擋的人格仍然足以起到幹擾的作用,但它們無法投入到建設性的用處上。

    因而這個過程造成了精力的損耗,而這些精力本可以以其他方式用于自信、合作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隻提一個因素,即疏遠自我,它剝奪了一個人的執行力。

    他仍然可以是一個好員工,他甚至可能在外部壓力下相當努力,但一旦讓他獨自尋找樂趣,他就可能崩潰。

    這不僅意味着他無法在閑暇時做任何有建設性或有趣的事,還意味着他的創造力可能完全被糟蹋掉了。

     通常,各種各樣的因素聯合起來造成大面積的彌散性抑制。

    為了理解并最後消除單一的一個抑制作用,我們通常必須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這個問題上,從所有我們所讨論過的角度來處理它。

     精力的浪費或誤導可能來自三種主要的紊亂,它們都是未解決沖突的症狀。

    其中一個便是普遍性的優柔寡斷。

    它可能普遍存在于任何事情上,從雞毛蒜皮的小事到個人最重要的大事。

    他們可能無休止地猶豫到底是吃這道菜還是那道,是買這個行李箱還是那個,是看電影還是聽廣播。

    他們可能無法選定一個行業,或職業内的任何變動;無法在兩個女人之間做選擇;無法決定是否離婚;無法決定是死還是生。

    必須做出無法反悔的決定真的是一個折磨,還可能讓他們驚慌失措、筋疲力盡。

     盡管他們的優柔寡斷可能很明顯,但往往意識不到這點,因為他們無意識地竭盡全力避免做抉擇。

    他們會拖延;他們隻是&ldquo抽不出時間&rdquo做事;他們讓自己受偶然因素或其他東西的影響,把決定交給别人。

    他們還可能把事情攪得無從下手。

    這方面的盲目往往在病人自己看來也同樣不明顯。

    許多無意識措施被用來掩蓋無處不在的猶豫,這就導緻分析師很難聽到這方面的抱怨,而實際上這是一種很常見的障礙。

     四分五裂的精力還有另外一個典型表現,即普遍性的做事無效率。

    在這裡我說的并不是在某個領域的笨手笨腳,這可能是由于在這方面缺乏訓練或興趣。

    這也不是精力沒有被利用起來的問題,例如威廉·詹姆斯在一篇最有意思的論文[1]中寫的那樣,當一個人沒有屈服于第一次的疲勞或外部環境的壓力時,他的能量庫就會變得可用。

    這裡的無效率是源于一個人由于内心的矛盾沖突而沒有能力施展身手。

    就好像他在踩着刹車開車,車速必然會慢下來。

    有時他還真會這麼做。

    他做每件事都極慢無比,不管是從能力還是任務本身的難度來看,都遠不合理。

    不是他不夠努力,相反,凡事他都必須投入過量的努力。

    例如,他可能花好幾個小時來寫一篇簡單的報告,或操作一台很簡單的儀器。

    當然,妨礙他的東西各種各樣。

    他可能無意識地反抗他所以為的壓迫;他可能對自己大為不滿,就像前面那個例子中一樣,因為他第一次嘗試時沒有表現好。

    做事無效率并不隻在于速度慢,還可能表現為笨拙或健忘。

    一位女仆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