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人格的貧乏
關燈
小
中
大
麼做,就會使他由于焦慮而對自己所隐瞞的一切顯露無遺。
總的來說,神經症患者特别反感(無意識地)為自己行為承擔責任。
他充耳不聞,熟視無睹。
他無法擺脫自己的沖突,就堅信(同樣無意識地)他無所不能,應該能夠處理這些問題。
他相信,這些後果可能會找上别人,但對他來說,它們并不存在。
因此,他必須繼續避免認識到任何因果關系。
如果他隻是對它們打開心扉,它們就會給他狠狠地上一課。
它們會成功證明他的生活機制出了問題,以及由于他無意識中詭計多端,他無法承認我們心理生活裡的規律與生理上的規律一樣不可阻擋。
[4] 事實上,所有責任感話題都吸引不了他。
他看到的,或隐隐感覺到的,隻是責任的消極面。
而他所沒有看到的,他漸漸才領悟到的,是通過視而不見,他挫敗了自己對于獨立的熾熱追求。
他希望通過大肆驅逐所有責任來實現獨立,然而事實上,對自己和他人負責才是真正内心自由的必要條件。
為了不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不認識到他的痛苦産生于他内心的困難,神經症患者求助于三種措施中的某一種,而且通常是三種措施都采用。
外化作用可能最大規模地被運用于這方面,對于這種情況,一切事物,從食物、天氣或憲法到父母、妻子或命運,都會因為不幸之事而被責難。
或者,他采取的态度可能是,由于他沒有錯,那任何禍事降臨到他身上都是不公平的。
他會生病、衰老或死亡,這是不公平的;他的婚姻不幸福、小孩有問題或工作不被認可,這也是不公平的。
這種想法可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而無疑是錯誤的,因為它不僅使他不分擔自己的困難,還排除了所有與他無關卻影響他生活的因素。
然而,它具有自身的邏輯。
它是孤立者的典型觀念,他隻以自我為中心,這使他無法看到自己隻是大鎖鍊中的一個小鍊環。
他隻是理所應當地認為,在某個社會體制中的某個時間,他應該得到生活中的一切好處,而不管好歹,他都痛恨與别人聯系在一起。
因此,他不知道自己為何要為與他個人無關的事情而痛苦。
第三種措施與拒絕認識到因果關系有關。
在他心裡,後果被視為孤立事件,與他自己或他的困難都無關。
例如,抑郁症或恐懼症可能從天而降。
當然,這可能是由于心理學方面的無知或缺乏觀察。
但在精神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病人會表現出最為頑固的阻抗,拒不承認任何無形的關聯。
他可能會一直懷疑或遺忘這些聯系;或他可能覺得,分析師不是趕緊消除這些令人惱火的障礙&mdash&mdash這正是他來這裡的原因,而是把&ldquo責任&rdquo推給他,然後巧妙地挽回自己的顔面。
因此,某個病人可能逐漸熟知那些與他惰性有關的因素,但無視于一個明顯的事實,即他的惰性不僅使分析過程慢下來,還使他做的一切事情都慢下來了。
或者,另一個病人可能逐漸意識到自己對别人帶有攻擊性的诋毀行為,但無法理解他為何總是争吵不休,總是被人讨厭。
這些困難存在于他心中是一件事,而他在現實中的日常問題又是另一件事。
像這樣将自己内心的問題與這些問題對生活的影響分離開來,正是整個間隔劃分傾向的主要動力之一。
對于認識到神經症态度和動力的後果的阻抗,在極大程度上被掩蓋起來了,而且可能很容易被分析師忽視,因為這種因果關系在分析師看來太過于明顯。
這很不幸,因為隻有使病人意識到自己對後果以及行為原因視而不見,他才可能認識到他有多阻礙自己的生活。
後果意識是分析中最強有力的治療因素,因為它讓病人注意到,隻有改變他内心的某些東西,他才能獲得自由。
那麼,如果神經症患者無法負責自己的僞裝、自大、自我中心、卸責,我們還能完全是從道德方面來說嗎?有一種觀點認為,和外科醫生一樣,我們隻需要關注病人的疾病與治療,而他的道德問題不屬于我們的領域。
這種觀點還會指出,弗洛伊德的偉大功績之一就是推翻了我所提倡的&ldquo道德&rdquo态度! 這種觀點被視為具有科學性的,但它是站得住腳的嗎?我們真的能在人類行為問題上排除是否判斷嗎?如果分析師來決定什麼需要分析性檢查而什麼不需要,難道他們不是基于自己在有意識中所拒絕的判斷來着手的嗎?然而,在這種隐性判斷中有一個危險:它們的判斷基礎不是過于主觀,就是過于傳統。
因此,一個分析師可能覺得并不需要分析一個男人拈花惹草的問題,而一個女人的這個問題就值得仔細審查。
或者,如果他相信離開性驅力也能無拘無束地生活,他可能會覺得忠誠問題需要分析,不管是對于男性還是女性。
實際上,判斷應該基于這個病人的神經症。
要決定的問題是,病人所采取的态度是否具有損害他發展與人際關系的後果。
如果有,那它就是錯的,是需要解決的。
為了使病人能夠在這方面形成自己的觀點,分析師應該把自己下結論的理由向病人說明。
最後,上面那種觀點難道不包括存在于病人想法中的那些謬論&mdash&mdash也即是,道德隻是一個判斷問題,而根本不是與後果相結合的一個事實?讓我們以神經症自大為例子。
它的存在是一個事實,不管病人是否對此負責。
分析師相信,自大是病人需要認識與最終克服的問題。
他之所以采取這個批判态度,難道不是因為他在主日學校裡學到,自大是罪惡的,而謙遜是種美德?或者,他的判斷所依據的事實是,自大是不切實際的,具有不良後果,必然是病人的負擔&mdash&mdash就算他忽視自己的責任。
其後果,就自大的情況而言,就是使病人無法了解自己,從而阻礙他的發展。
另外,自大的病人容易對他人不公平,這本身就具有後果:不僅在于使自己與他人時有沖突,還在于使自己疏遠所有人。
然而,這隻會加深他的神經症。
因為病人的道德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來自他的神經症,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維持他的神經症,所以分析師除了關注别無選擇。
*** [1]威廉·詹姆斯,《記憶與學習》,朗曼格林書局,1934年。
[2]鈴木大拙,《禅宗及其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東方佛教協會(東京)出版,1938年。
[3]參見卡倫·霍妮,《自我分析》,見前引,第八章,病态依賴。
[4]參見林語堂,《啼笑皆非》,見前引。
在&ldquo業緣&rdquo一章中,西方文化中的人對這些心理規律缺乏認識,作者對此表達了自己的驚訝。
總的來說,神經症患者特别反感(無意識地)為自己行為承擔責任。
他充耳不聞,熟視無睹。
他無法擺脫自己的沖突,就堅信(同樣無意識地)他無所不能,應該能夠處理這些問題。
他相信,這些後果可能會找上别人,但對他來說,它們并不存在。
因此,他必須繼續避免認識到任何因果關系。
如果他隻是對它們打開心扉,它們就會給他狠狠地上一課。
它們會成功證明他的生活機制出了問題,以及由于他無意識中詭計多端,他無法承認我們心理生活裡的規律與生理上的規律一樣不可阻擋。
[4] 事實上,所有責任感話題都吸引不了他。
他看到的,或隐隐感覺到的,隻是責任的消極面。
而他所沒有看到的,他漸漸才領悟到的,是通過視而不見,他挫敗了自己對于獨立的熾熱追求。
他希望通過大肆驅逐所有責任來實現獨立,然而事實上,對自己和他人負責才是真正内心自由的必要條件。
為了不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不認識到他的痛苦産生于他内心的困難,神經症患者求助于三種措施中的某一種,而且通常是三種措施都采用。
外化作用可能最大規模地被運用于這方面,對于這種情況,一切事物,從食物、天氣或憲法到父母、妻子或命運,都會因為不幸之事而被責難。
或者,他采取的态度可能是,由于他沒有錯,那任何禍事降臨到他身上都是不公平的。
他會生病、衰老或死亡,這是不公平的;他的婚姻不幸福、小孩有問題或工作不被認可,這也是不公平的。
這種想法可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而無疑是錯誤的,因為它不僅使他不分擔自己的困難,還排除了所有與他無關卻影響他生活的因素。
然而,它具有自身的邏輯。
它是孤立者的典型觀念,他隻以自我為中心,這使他無法看到自己隻是大鎖鍊中的一個小鍊環。
他隻是理所應當地認為,在某個社會體制中的某個時間,他應該得到生活中的一切好處,而不管好歹,他都痛恨與别人聯系在一起。
因此,他不知道自己為何要為與他個人無關的事情而痛苦。
第三種措施與拒絕認識到因果關系有關。
在他心裡,後果被視為孤立事件,與他自己或他的困難都無關。
例如,抑郁症或恐懼症可能從天而降。
當然,這可能是由于心理學方面的無知或缺乏觀察。
但在精神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病人會表現出最為頑固的阻抗,拒不承認任何無形的關聯。
他可能會一直懷疑或遺忘這些聯系;或他可能覺得,分析師不是趕緊消除這些令人惱火的障礙&mdash&mdash這正是他來這裡的原因,而是把&ldquo責任&rdquo推給他,然後巧妙地挽回自己的顔面。
因此,某個病人可能逐漸熟知那些與他惰性有關的因素,但無視于一個明顯的事實,即他的惰性不僅使分析過程慢下來,還使他做的一切事情都慢下來了。
或者,另一個病人可能逐漸意識到自己對别人帶有攻擊性的诋毀行為,但無法理解他為何總是争吵不休,總是被人讨厭。
這些困難存在于他心中是一件事,而他在現實中的日常問題又是另一件事。
像這樣将自己内心的問題與這些問題對生活的影響分離開來,正是整個間隔劃分傾向的主要動力之一。
對于認識到神經症态度和動力的後果的阻抗,在極大程度上被掩蓋起來了,而且可能很容易被分析師忽視,因為這種因果關系在分析師看來太過于明顯。
這很不幸,因為隻有使病人意識到自己對後果以及行為原因視而不見,他才可能認識到他有多阻礙自己的生活。
後果意識是分析中最強有力的治療因素,因為它讓病人注意到,隻有改變他内心的某些東西,他才能獲得自由。
那麼,如果神經症患者無法負責自己的僞裝、自大、自我中心、卸責,我們還能完全是從道德方面來說嗎?有一種觀點認為,和外科醫生一樣,我們隻需要關注病人的疾病與治療,而他的道德問題不屬于我們的領域。
這種觀點還會指出,弗洛伊德的偉大功績之一就是推翻了我所提倡的&ldquo道德&rdquo态度! 這種觀點被視為具有科學性的,但它是站得住腳的嗎?我們真的能在人類行為問題上排除是否判斷嗎?如果分析師來決定什麼需要分析性檢查而什麼不需要,難道他們不是基于自己在有意識中所拒絕的判斷來着手的嗎?然而,在這種隐性判斷中有一個危險:它們的判斷基礎不是過于主觀,就是過于傳統。
因此,一個分析師可能覺得并不需要分析一個男人拈花惹草的問題,而一個女人的這個問題就值得仔細審查。
或者,如果他相信離開性驅力也能無拘無束地生活,他可能會覺得忠誠問題需要分析,不管是對于男性還是女性。
實際上,判斷應該基于這個病人的神經症。
要決定的問題是,病人所采取的态度是否具有損害他發展與人際關系的後果。
如果有,那它就是錯的,是需要解決的。
為了使病人能夠在這方面形成自己的觀點,分析師應該把自己下結論的理由向病人說明。
最後,上面那種觀點難道不包括存在于病人想法中的那些謬論&mdash&mdash也即是,道德隻是一個判斷問題,而根本不是與後果相結合的一個事實?讓我們以神經症自大為例子。
它的存在是一個事實,不管病人是否對此負責。
分析師相信,自大是病人需要認識與最終克服的問題。
他之所以采取這個批判态度,難道不是因為他在主日學校裡學到,自大是罪惡的,而謙遜是種美德?或者,他的判斷所依據的事實是,自大是不切實際的,具有不良後果,必然是病人的負擔&mdash&mdash就算他忽視自己的責任。
其後果,就自大的情況而言,就是使病人無法了解自己,從而阻礙他的發展。
另外,自大的病人容易對他人不公平,這本身就具有後果:不僅在于使自己與他人時有沖突,還在于使自己疏遠所有人。
然而,這隻會加深他的神經症。
因為病人的道德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來自他的神經症,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維持他的神經症,所以分析師除了關注别無選擇。
*** [1]威廉·詹姆斯,《記憶與學習》,朗曼格林書局,1934年。
[2]鈴木大拙,《禅宗及其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東方佛教協會(東京)出版,1938年。
[3]參見卡倫·霍妮,《自我分析》,見前引,第八章,病态依賴。
[4]參見林語堂,《啼笑皆非》,見前引。
在&ldquo業緣&rdquo一章中,西方文化中的人對這些心理規律缺乏認識,作者對此表達了自己的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