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人格的貧乏
關燈
小
中
大
的成功、威望和權力而得利。
它可能表現為想要征服并戰勝某人,或與對方結合并住在他的身體裡,這可能是以一種施虐的方式。
它可能意味着想要被贊美,或極有把握地肯定他自己的理想化意象。
出于某種原因,愛在我們文化中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真摯情感,我們文化中充斥着虐待與背叛。
于是,我們剩下的印象便是,愛變成了輕視、憎恨或冷漠。
但愛并非如此容易轉變。
事實上,帶來假愛的感覺與努力最終會水落石出。
無須說,這種僞裝會出現在親子關系與朋友關系中,還會出現在性關系中。
善良的僞裝,以及諸如無私、同情心等的僞裝都與愛的僞裝類似。
這是依從型人的特征,通過特定的理想化意象得以加強,還通過抹殺攻擊性沖動來加強。
興趣與知識的僞裝在那些疏遠自己情感的人身上最引人注目,他們相信人生可以隻由智慧來掌控。
他們必須假裝自己無所不知、興趣廣泛。
但還會以一種隐匿的方式表現在那些看起來兢兢業業的人身上,這些人完全沒有意識到,他是在把這種興趣當作成功、權力或物質利益的墊腳石。
誠實與公平的僞裝最常出現在攻擊型人身上,特别是當他具有明顯的施虐傾向時。
他看穿别人身上愛與善良的僞裝,然後相信因為他沒有認同這種普遍性的僞善,沒有假裝寬宏大量、愛國精神、孝順或諸如此類,所以他特别誠實。
實際上,他具有完全不同的虛僞。
他沒有當前普遍的偏見,可能是一種對一切傳統價值觀的盲目消極的抗議。
他的拒絕能力可能并不是出于力量,而是出于挫敗他人的渴望。
他的率性可能是嘲弄和羞辱他人的渴望。
他所認可的正當私利背後,可能隐藏着剝削的渴望。
受苦的僞裝必須讨論得更詳細,因為這個問題涉及一些混淆不清的觀點。
嚴格遵從弗洛伊德理論的分析師以及外行人相信,神經症患者想要感覺被虐待、想要擔憂、需要受懲罰等。
支持神經症患者想要受苦這個觀點的資料廣為人知。
但&ldquo想要&rdquo這個詞實際上涵蓋了種種理智行為。
提出這個理論的作者沒有注意到,神經症患者所受的痛苦遠比他知道的多,他們往往隻有當自己開始恢複正常才會意識自己的痛苦。
更重要的是,這些作者似乎不知道,來自未解決沖突的痛苦必然完全無關于個人願望。
如果神經症患者放任自己四分五裂,他肯定不是因為自己想要痛苦而把這種危害帶到自己身上,而是因為内心需要迫使他這麼做。
如果他表現得謙遜、寬容,那至少在無意識上,他讨厭這麼做,而且也鄙視自己這麼做,但他處于自己攻擊行為的恐懼之中,他必須走向另一個極端,讓自己以這樣那樣的方式被虐待。
導緻受苦嗜好這個觀念的另一個特征是誇大或戲劇化一切苦難的傾向。
對于痛苦的感受與展示确實可能出于不可告人的動機。
它可能是在請求關注或原諒;它可能無意識地被用來達到剝削的目的;它可能是在表達受壓抑的報複心,然後被用作實施處罰的手段。
但鑒于内心一系列想法,這是他實現某個目的的唯一途徑。
他的确常常把自己的痛苦置于錯誤的原因上,從而讓人覺得他并沒有充分的理由沉迷于痛苦。
因此,他可能郁郁寡歡,還歸因于他是在&ldquo内疚&rdquo,而其實,他是為沒有成為自己的理想化意象而感到痛苦。
或者,他可能在與愛人分離時感到茫然若失,盡管他把自己的感受歸因為自己的深切愛意,而實際上由于内心的分裂,他無法忍受獨自生活。
最後,他可能僞造自己的悲情,相信自己其實滿懷憤怒的時候痛苦不已。
例如,一個女人可能在她的情人沒有在約定的時間來信時,會覺得自己痛苦不堪,而其實她是在生氣,因為她想要所有事情都恰如她所願,或因為她覺得任何看似缺乏關注的行為都是種羞辱。
在這種情況下,痛苦即是無意識地選擇承認憤怒以及相應的神經症動力,它之所以得到強調,是因為它被用來掩蓋涉及所有人際關系中的表裡不一。
然而,這些例子都不能推斷出神經症患者想要受苦,它們所傳達的是一種對于受苦的無意識僞裝。
另一種更特别的損害是發展出無意識的自大态度。
這裡我所說的自大,指的是一個人冒稱自己具備他所沒有的性格,或他不太稱得上的性格,以及在這個基礎上無意識地宣稱自己有資格渴求和貶損他人。
所有神經症的妄自尊大都是無意識的,因為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聲明有任何錯誤。
這裡的區别并不在于是有意識的自大還是無意識的,而在于,一個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則隐藏在過度謙遜與謙卑的行為背後。
區别在于衡量可行的攻擊行為,而不是衡量已存在的自大。
在一種情況下,一個人公然要求特權;在另一種情況下,如果别人沒有主動給予他特權,他就會感到受傷。
在這兩種情況中所缺乏的,正是稱為真正謙卑的東西,也即是承認(不僅是口頭上,還帶有情感上的誠意)人類所共有的局限與缺陷,以及承認一個人自身特有的局限與缺陷。
在我的經驗中,每個病人都不願想到或聽到任何可能有關于他自己的局限。
那些隐藏自大的病人尤為如此。
他情願無情地責備自己忽視了某些東西,而不願像聖保羅那樣承認&ldquo我們的知識是支離破碎的&rdquo。
他甯願反責自己的大意或懶惰,而不願承認沒人能夠無時無刻不保持同等的生産力。
隐蔽性自大态度的可靠指标在于一個明顯的反差,即他帶有謙卑态度的自責,内心又對外來的任何批評或怠慢惱怒不已。
我們常常需要密切觀察,才能發現這些受傷的感受,因為過度謙遜的人傾向于壓抑這些感受。
但實際上,他可能和公然傲慢自大的人一樣苛刻。
他對他人的批評也是尖銳刻薄的,盡管表面上好像隻是一種謙讓的贊賞。
然而,他暗地裡希望别人跟他一樣完美,這意味着他對他人的個人特質缺乏真正的尊重。
另一個道德問題是沒有采取明确立場的能力以及相應的不可靠。
神經症患者很少根據某人、觀點或某行業的客觀優勢來表明立場,而是基于自己的情感需要。
然而,由于存在種種矛盾,一個立場很容易被換成另一個。
因此,許多神經症患者都很容易搖擺不定,可以說是很容易無意識地被收買,而誘惑可以是更多的愛、更多的威望、認可、權力或&ldquo自由&rdquo。
這點适用于他們所有的個人關系,不管是個體的,還是群體中的。
他們常常無法堅持一種感覺或對于另一個人的意見。
一些毫無根據的流言蜚語可能改變他們的觀點。
一些失望或怠慢,或任何他所以為如此的感受,都足以成為他抛棄一個&ldquo非常要好
它可能表現為想要征服并戰勝某人,或與對方結合并住在他的身體裡,這可能是以一種施虐的方式。
它可能意味着想要被贊美,或極有把握地肯定他自己的理想化意象。
出于某種原因,愛在我們文化中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真摯情感,我們文化中充斥着虐待與背叛。
于是,我們剩下的印象便是,愛變成了輕視、憎恨或冷漠。
但愛并非如此容易轉變。
事實上,帶來假愛的感覺與努力最終會水落石出。
無須說,這種僞裝會出現在親子關系與朋友關系中,還會出現在性關系中。
善良的僞裝,以及諸如無私、同情心等的僞裝都與愛的僞裝類似。
這是依從型人的特征,通過特定的理想化意象得以加強,還通過抹殺攻擊性沖動來加強。
興趣與知識的僞裝在那些疏遠自己情感的人身上最引人注目,他們相信人生可以隻由智慧來掌控。
他們必須假裝自己無所不知、興趣廣泛。
但還會以一種隐匿的方式表現在那些看起來兢兢業業的人身上,這些人完全沒有意識到,他是在把這種興趣當作成功、權力或物質利益的墊腳石。
誠實與公平的僞裝最常出現在攻擊型人身上,特别是當他具有明顯的施虐傾向時。
他看穿别人身上愛與善良的僞裝,然後相信因為他沒有認同這種普遍性的僞善,沒有假裝寬宏大量、愛國精神、孝順或諸如此類,所以他特别誠實。
實際上,他具有完全不同的虛僞。
他沒有當前普遍的偏見,可能是一種對一切傳統價值觀的盲目消極的抗議。
他的拒絕能力可能并不是出于力量,而是出于挫敗他人的渴望。
他的率性可能是嘲弄和羞辱他人的渴望。
他所認可的正當私利背後,可能隐藏着剝削的渴望。
受苦的僞裝必須讨論得更詳細,因為這個問題涉及一些混淆不清的觀點。
嚴格遵從弗洛伊德理論的分析師以及外行人相信,神經症患者想要感覺被虐待、想要擔憂、需要受懲罰等。
支持神經症患者想要受苦這個觀點的資料廣為人知。
但&ldquo想要&rdquo這個詞實際上涵蓋了種種理智行為。
提出這個理論的作者沒有注意到,神經症患者所受的痛苦遠比他知道的多,他們往往隻有當自己開始恢複正常才會意識自己的痛苦。
更重要的是,這些作者似乎不知道,來自未解決沖突的痛苦必然完全無關于個人願望。
如果神經症患者放任自己四分五裂,他肯定不是因為自己想要痛苦而把這種危害帶到自己身上,而是因為内心需要迫使他這麼做。
如果他表現得謙遜、寬容,那至少在無意識上,他讨厭這麼做,而且也鄙視自己這麼做,但他處于自己攻擊行為的恐懼之中,他必須走向另一個極端,讓自己以這樣那樣的方式被虐待。
導緻受苦嗜好這個觀念的另一個特征是誇大或戲劇化一切苦難的傾向。
對于痛苦的感受與展示确實可能出于不可告人的動機。
它可能是在請求關注或原諒;它可能無意識地被用來達到剝削的目的;它可能是在表達受壓抑的報複心,然後被用作實施處罰的手段。
但鑒于内心一系列想法,這是他實現某個目的的唯一途徑。
他的确常常把自己的痛苦置于錯誤的原因上,從而讓人覺得他并沒有充分的理由沉迷于痛苦。
因此,他可能郁郁寡歡,還歸因于他是在&ldquo内疚&rdquo,而其實,他是為沒有成為自己的理想化意象而感到痛苦。
或者,他可能在與愛人分離時感到茫然若失,盡管他把自己的感受歸因為自己的深切愛意,而實際上由于内心的分裂,他無法忍受獨自生活。
最後,他可能僞造自己的悲情,相信自己其實滿懷憤怒的時候痛苦不已。
例如,一個女人可能在她的情人沒有在約定的時間來信時,會覺得自己痛苦不堪,而其實她是在生氣,因為她想要所有事情都恰如她所願,或因為她覺得任何看似缺乏關注的行為都是種羞辱。
在這種情況下,痛苦即是無意識地選擇承認憤怒以及相應的神經症動力,它之所以得到強調,是因為它被用來掩蓋涉及所有人際關系中的表裡不一。
然而,這些例子都不能推斷出神經症患者想要受苦,它們所傳達的是一種對于受苦的無意識僞裝。
另一種更特别的損害是發展出無意識的自大态度。
這裡我所說的自大,指的是一個人冒稱自己具備他所沒有的性格,或他不太稱得上的性格,以及在這個基礎上無意識地宣稱自己有資格渴求和貶損他人。
所有神經症的妄自尊大都是無意識的,因為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聲明有任何錯誤。
這裡的區别并不在于是有意識的自大還是無意識的,而在于,一個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則隐藏在過度謙遜與謙卑的行為背後。
區别在于衡量可行的攻擊行為,而不是衡量已存在的自大。
在一種情況下,一個人公然要求特權;在另一種情況下,如果别人沒有主動給予他特權,他就會感到受傷。
在這兩種情況中所缺乏的,正是稱為真正謙卑的東西,也即是承認(不僅是口頭上,還帶有情感上的誠意)人類所共有的局限與缺陷,以及承認一個人自身特有的局限與缺陷。
在我的經驗中,每個病人都不願想到或聽到任何可能有關于他自己的局限。
那些隐藏自大的病人尤為如此。
他情願無情地責備自己忽視了某些東西,而不願像聖保羅那樣承認&ldquo我們的知識是支離破碎的&rdquo。
他甯願反責自己的大意或懶惰,而不願承認沒人能夠無時無刻不保持同等的生産力。
隐蔽性自大态度的可靠指标在于一個明顯的反差,即他帶有謙卑态度的自責,内心又對外來的任何批評或怠慢惱怒不已。
我們常常需要密切觀察,才能發現這些受傷的感受,因為過度謙遜的人傾向于壓抑這些感受。
但實際上,他可能和公然傲慢自大的人一樣苛刻。
他對他人的批評也是尖銳刻薄的,盡管表面上好像隻是一種謙讓的贊賞。
然而,他暗地裡希望别人跟他一樣完美,這意味着他對他人的個人特質缺乏真正的尊重。
另一個道德問題是沒有采取明确立場的能力以及相應的不可靠。
神經症患者很少根據某人、觀點或某行業的客觀優勢來表明立場,而是基于自己的情感需要。
然而,由于存在種種矛盾,一個立場很容易被換成另一個。
因此,許多神經症患者都很容易搖擺不定,可以說是很容易無意識地被收買,而誘惑可以是更多的愛、更多的威望、認可、權力或&ldquo自由&rdquo。
這點适用于他們所有的個人關系,不管是個體的,還是群體中的。
他們常常無法堅持一種感覺或對于另一個人的意見。
一些毫無根據的流言蜚語可能改變他們的觀點。
一些失望或怠慢,或任何他所以為如此的感受,都足以成為他抛棄一個&ldquo非常要好